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寫初冬的七律寫初冬的古詩詞篇一
(1)概括介紹教學內容:《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長征勝利后,滿懷激情地回憶紅軍隊伍在長征途中排除萬難的典型事例,表現了我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向紅軍戰士學習,培養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
(2)分析教學內容特點:全詩共四聯,56個字。首聯開門見山地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第二、三、四聯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戰勝的困難。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作者按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五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他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第四聯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感情的結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2)通過材料,增強對文章內容的感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談話:毛澤東是我國第一代領導人核心,是我國著名的詩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一首詩《七律長征》。板書課題。
(2)“長征”從字面上講什么意思?關于長征大家了解多少,課前查閱了資料,說一說你對長征的了解。學生交流資料。
(3)師小結,看紅軍走過的路線圖。看完路線圖,你有什么感受?
2.初讀文本
(1)翻開課文,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文,你可以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生讀詩,讀生詞,注意正音,特別是“逶迤、磅礴”。
(2)滲透律詩特點,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劃分的節奏自由試著讀一讀?課件出示劃分節奏的全文。指讀。
3.自讀質疑,交流啟思
(1)師:請同學們小聲朗讀課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畫出來,我們過會交流交流。先小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教師相機指導。
4.師生互動,錄像材料輔助,精讀詩文
(2)詩中紅軍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書遠征難)
(3)具體從那幾句看出紅軍把遠征難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帶著問題,默讀詩文,畫出相關詞語,寫寫你的體會。
學生畫詩句,師點撥。小組交流討論一下。
(4)重點理解(詩句意思)
5.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同學們,回顧長征我們感慨萬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坐在這里決不僅僅說是學習七律長征,學習一首詩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長征給我們的力量和啟迪!
6.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介紹學生閱讀《地球的紅飄帶》
(2)寫一寫對長征的認識和感受。
寫初冬的七律寫初冬的古詩詞篇二
奔騰駿馬滿堂昌,玉樹瓊林溢彩光。
國泰民安歌盛世,鶯歌燕舞慶輝煌。
黨施惠政新春贊,天降甘霖戀夕陽。
寫初冬的七律寫初冬的古詩詞篇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難點:
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毛澤東的資料、了解毛澤東其人。搜集紅軍長征的故事:金沙江、瀘定橋之戰、紅軍翻越岷山的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事先寫好課題)
1、同學們,你們了解長征嗎?(學生自由發言)
2、我們偉大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回首這驚心動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長征》。
3、我們的音樂家為這首詩譜了曲,現在就請同學們欣賞歌曲《長征》。
4、學生談感受。
6、文體介紹。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2、出示生字、生詞檢查認讀情況。
3、再讀課文。
4、師范讀,生邊聽邊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描寫紅軍長征途中歷盡艱難、戰勝困難的過程,謳歌了紅軍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三、精讀全詩
1、那么詩中什么地方寫出長征非常艱難的,用——劃出,面對困難,紅軍戰士又是怎樣看待的,用~~~~~劃出。
2、小組交流
3、匯報
4、聯系課外搜集的資料說說紅軍在長征途中還遇到哪些困難?
5、面對這樣艱辛的困難,紅軍是怎樣看待的?
6、理解“等閑”。
8、出示課件五嶺、“五嶺”指什么?聯系資料說(五嶺是指五座山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的邊界,彎彎曲曲,綿延起伏,長達數千里。這“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就叫——逶迤。“逶迤”這個詞也用來形容河流道路連綿不斷。)
9、出示課件理解“烏蒙”“磅礴”
10、出示對比圖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在云南,海拔2300多米,氣勢磅礴。拖著病殘之軀,忍饑挨餓翻越這樣的大山,紅軍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戰士們的草鞋走破了一雙又一雙,有的戰士累倒了,有的戰士病倒了,有的戰士永遠留在了山上。但這樣的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引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磅礴——走泥丸。
12、出示課件金沙江圖,生交流搜集的金沙江之戰的資料,感受“暖”。
13、出示課件鐵索橋圖,生交流搜集的瀘定橋之戰的資料,感受“寒”。
15、過渡戰斗慘烈,戰友犧牲,大渡橋上的鐵索寒光閃閃,寒氣逼人哪!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這一“暖”一“寒”是紅軍戰士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兩場戰斗,心情一樣嗎?帶著這樣的心情讀詩句。個人讀、齊讀。
16、課件“三軍”圖,理解詩句意思。過渡:是的,只要翻過這座雪山,勝利就在眼前。
長征就要勝利了,多少艱難,多少辛酸,但都過去了。戰士們高興啊!我們也為他們高興,讀讀全詩。背誦詩歌。
四、拓展延伸
1、毛澤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詩人。《七律.長征》就是他創作的詩中的一首。關于長征,他還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我們一起欣賞。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啼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2、小結:
師: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去思考,去了解長征的歷史,去感受長征的精神,同時也繼續學習毛主席的其他詩詞,感受偉人毛澤東的風采。
板書設計:
25律.長征
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教學評析
《七律長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組“走進毛澤東”專題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革命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現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和高昂氣概。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案設計為四個活動環節。即:創設情境,走進長征;初讀課文,感知長征;精讀課文,深入長征;拓展延伸,升華長征。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長征距離現在已隔多年,與現今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義較難體會。為使學生走近文本,對詩歌描繪的情境與所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以增加對長征的了解。學生通過交流自己了解的長征,能為課文中的閱讀理解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長征》這首歌曲,讓學生帶著敬佩、自豪的心情來學習課文。
學習這首詩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體會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交流資料等手段,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了鋪墊,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了坡度,各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來感悟其中的情感。在整體把握之后,扣住“難”和“只等閑”,運用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從而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生發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贊嘆。在“暖”與“寒”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文本和影視資料以及過金沙江的資料的理解,去感悟詩文蘊涵其中的一份細膩的詩情。
在拓展環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詩到詞,從作品到文風,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學殿堂徜徉,使這節課充滿了語文味,擴展了學生的閱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