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一
篇一:我眼中的陶淵明
??? 你扛著鋤頭,像扛著一輪星和月,踏著清晨的薄霧濃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 你仍有一片雄心壯志,可世俗的黑暗卻連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傷了,撞疼了。你開始解脫自己,開始向無限的莊園生活邁開步子。你有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舒適和悠閑。田園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 不是嗎?灑脫自在的田園生活難道不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一天下來,你扛著鋤頭,帶著自己疲憊的身體和充實的靈魂走在鄉間小路上,同樣也是一天,沉迷在燈紅酒綠中的官員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卻帶來了世俗給他的權利和財富。相比之下,誰更有價值一些呢?
??? 你的傷口在清風中愈發疼痛了,可是,你寧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離。
??? 你愛喝酒,就可以讓你暫時擺脫這個讓你憎恨惡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輪明月之下,你舉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飄出了數千米遠,飲下的不知是精華還是愁腸,而你的筆卻似千鈞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嗎?我知道你手中的筆輕輕一勾,將會是文學史上最燦爛輝煌的一筆。
??? 世人一直在讀你,而真真能讀懂你的卻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夠解開人們心靈上的一把枷鎖。這時一個真實的你自己。
??? 你的人乃至你的靈魂,就像黑暗中的一個白點。你有骨氣,不愿向鄉里小人折腰,但這一切都無法轉變著個世界,你用文學來彌補心靈上的缺口。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吧!
???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聲唱著。猶如東邊的啟明星,永遠閃爍著光輝!
篇二:我眼中的陶淵明
???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著蓑衣的老人正在踏著歌兒回家。
??? 夜如此靜謐,月如此明亮。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暢快,他執著于對田園的向往,對自然美好風光的追求。
??? “菊,花之隱逸者也”
??? 他也曾帶著夢想走向官場,想盡自己的力量為國盡忠報效,但他終于看清官員之間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他心寒了,毅然選擇了歸隱于南山下過著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許無寬床暖枕,也許無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靜淡雅地生活著。
??? 向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放棄。我也更執著于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我眼中的陶淵明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早晨伴著晨露去鋤草耕作,傍晚又伴著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閑地抬頭遠望南山,享受著采菊的快樂,享受著欣賞南山美景時的閑適,享受著鳥兒結伴回巢時的溫馨。
??? 向往陶淵明,我學會了欣賞身邊的景色,用心去體味快樂與幸福,熱愛大自然美好的風光。
???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 我心中的陶淵明雖然過著幸福的田園生活,但他沒有忘記社會的黑暗,也沒有忘記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時時在牽掛著社會,他常用詩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愫,表達對貧民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
??? 向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關心他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快樂幸福,更懂得了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心系民生。
篇三:我眼中的陶淵明
??? 說到陶淵明,人們就會想到《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還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留有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他還帶有一種濃厚的唯心思想——“心遠地自偏”。
??? 要談陶淵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談東晉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的社會環境。的確,“舉賢不出士族”對于貧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淵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東晉的開國元勛陶侃,他的祖父、父親均作過太守,他的家庭環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當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窮苦,父親早死,靠母親拉扯長大。當大戶人家的子弟范逵來訪,就有了“陶母剪發”的佳話,陶侃的家境可見一斑。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薦,使得他從“江湖只遠”到“廟堂只高”。但到了洛陽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視,連有識人之稱的宰相張華都不將他放在眼里,盡管在與陶侃談話后覺得他的確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就是這么個到處碰壁的陶侃,抓住歷史時機,憑借軍事才華,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勛,還差一點兒再次使“金陵王氣黯然收”。
??? 作為陶侃后人的陶淵明,雖說少年時代過的也是“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希谷冬陳。”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既然如此,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職”便辭官而歸,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閑居了六、七年呢?難道在家賦閑就可以實現“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了!也許是他覺得這官銜太小,不足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也罷。那三十六歲時,作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辭官歸隱。四十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后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四十一歲辭歸又是為何道理?仍是這些職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當年,在廬江太守張夔手下,干的盡是苦差使,這樣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賞識嗎?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解綬辭官卻是一種消極的表現!不知歷代的騷人墨客,怎會對此稱道不已?試想,一個懷著“大濟于蒼生”這樣崇高理想的人,會隨隨便便放棄一個又一個的從政機會,“解綬辭官”就是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么一個個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說,陶淵明所謂的雄心壯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個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罷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話很對,當時的陶淵明雖不能兼善天下,卻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還是個彭澤縣令,民之父母。官場的確黑暗,可不能因為要遠離這些黑暗而拋棄了自己的志向。“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陶淵明這樣的只能算是小隱——真正的“隱”是用自己潔凈的身軀去為自己的理想奮斗,去為國家獻力,以心靈的潔凈洗去黑暗的污濁!
篇四:我眼中的陶淵明
??? 在許多現代人眼中,隱士只屬于古代。他們與山為友,與水為伴,品一盞淡茶,酌一壺薄酒,誦讀詩書,舞文弄墨,好不逍遙自在!但是,他們看破紅塵之后消極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氣橫掃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濟蒼生,而是逃避社會現實,獨自享樂。所以,在日益發展的當今世界,“隱士”便毫無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這是許多人一貫抱有的態度。
??? 東籬采菊悠然見南上的陶淵明是隱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懷有大志,希望建功立業,但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權貴,他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正是由于這條道路,陶淵明的田園詩漸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老師仍然很理性的評價他,重復著“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他消極遁世……”之類的語言,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學生們呢,大多也走在這種思想早已鋪好的大道上。
??? 在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他想當陶淵明,隨即,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成了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笑柄。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淵明,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消極遁世”。
??? 我則不然。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后用畢生精力去修筑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寶貝的話說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種境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陶淵明依然能夠安然自若;依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依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依然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緊,“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緊,荷鋤歸來帶回的不是疲憊,而是樂趣。再來一壺酒,來個一醉方休!詩興又頓起,于是揮毫潑墨,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著豪興躍然紙上。腦海中詩意的空白驅走了所有雜念,物質與精神,他選擇了后者。專注而無慮,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許,歸隱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 于是,這便成了一種精神——“隱士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今社會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學掀起一場風暴,這個也是作家,那個也是作家,結果翻開一看,只能感嘆:中國的作家真是太多了!與商業掛鉤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創作,就只能觸摸大批膚淺的表面,熠熠生輝的時日就不能長久,這些書就只能掛上所謂“暢銷書”的名號,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所以,把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互換,當然沒有錯,但一旦聯系起來,就難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應該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園”,將隱士精神的精髓發揚光大!
篇五:我眼中的陶淵明
??? “靖節先生”、“真正的隱士”、“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一直都是我所聽到的贊美之詞,對陶淵明的評價向來是極高的,他沒有像秦檜一樣受盡世人的唾罵,也沒有像曹玄德一樣所受褒貶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賞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師的“諄諄教導”和諸多名家的極力贊譽之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順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筆下最美的田園生活。
又是陶淵明的一篇名作——《歸去來兮辭》,卻引發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說道:余家貧,不足以自給。因此去做彭澤縣令,后面有提到一句“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單單是這兩句,我就有些疑問了,既然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那有為什么聽別人的勸告入仕呢?“性本愛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貧?“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所表現出的不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時就屈服于物質的貧乏了嗎?就連苦中作樂的精神也無影無蹤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貧”只不過是他為自己“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找的借口而已,畢竟是受過儒家思 想的熏陶,“達,則兼濟天下”的追求還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場“屢戰屢敗”之后才選擇的道家的歸隱自然。如果說他完全的歸隱,也就罷了,他卻在歸隱后不斷的寫文章來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類眼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一再的寫到自己與官場的格格不入,這讓我覺得陶淵明,不僅不是個真正的隱士,反而還有些虛偽、做作。
再從官吏的角度審視陶淵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環境險惡也要堅守自己的職位,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卻因官場險惡而退出,一則沒有達到“達,則兼濟天下”的追求,就連“窮,則獨善其身”也不能夠,不能為國家盡力就連自己的家人也不能養活。二則沒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談不上改變官場的風氣了。與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少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他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說服”自己入朝為官,卻又親手扼殺了自己的“理想”,嘆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悲傷。
況且,既歸之,則安之。陶淵明卻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內心浮躁的他不斷地寫文章向世人解釋自己的歸隱。可見,他還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也會稱贊他是真正的隱士。但是我反而從他的文章中讀出他的膽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淵明不是隱士。歸隱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敗,躲避世人的指指點點。無論是隱士還是彭澤縣令,都是他人生的敗筆。
篇六:我眼中的陶淵明
???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鄉里小人也——陶淵明。
??? 很早就聽說陶淵明很了不起,有骨氣,不向權貴低頭。
??? 陶淵明又名潛,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出生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過隱居生活。
??? 陶淵明歸隱后,生活變得十分貧困,要過年了,別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卻還冷冷清清的,由于他愛寫詩,于是他揮筆寫下一副傳于后世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讀過書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陶淵明用自己的只是創去連宣泄困苦,雖然身苦,看心態樂觀,不改初衷。
???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后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華所改變。
???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寫出了他不涉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嫻靜少言,不慕容利,點點風骨,躍然紙上,從不為“五斗米折腰”到“嫻靜少言,不慕容利”陶淵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個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立居。
??? 人生在世,始終一帆風順是天方夜譚的,面對挫折堅信,我們絕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積極者,應像陶淵明一樣為自己的志向“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于濁世中,潔身獨立。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二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陶淵明。陶淵明又名潛,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出生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多次做官,但由于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過隱居生活。
陶淵明歸隱后,生活變得十分貧困,要過年了,別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卻還冷冷清清的,由于他愛寫詩,于是他揮筆寫下一副傳于后世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讀過書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陶淵明將自己的生活現狀寫成對聯宣泄心中苦悶,雖然生活清苦,但心態樂觀,不改初衷。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后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華所改變。比如他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寫出了他不涉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嫻靜少言,不慕榮利,點點風骨,躍然紙上,從不為“五斗米折腰”到“嫻靜少言,不慕榮利”,陶淵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個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存在。
陶淵明的作品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三
如悄然飄落的冬雪如淅淅瀝瀝的春雨如夏日濃蔭里沙沙而過的風如輕輕隨風舞動的秋葉陶淵明?你化作世間萬物從我身旁走過,蹁躚如蝶,輕盈如風。陶淵明?我眼中你最美。憶往昔……有你飲酒東籬的悠然遐思有你歸隱田居的辛勤忙碌有你銜觴賦詩的忘懷得失有你視如仙境的世外桃源每每品味著你,陶醉在浩渺的知識海洋中,我總感到心曠神怡、受益匪淺。疲憊時,想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忙碌。
悠閑時,品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貧困時,想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艱苦。讀書時,品品“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忘我與癡迷……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多少次夢回歸園田居,與君理荒穢……多少次與君飲酒共樂,體味“顧影獨盡,忽然復醉”的癡迷……多少次置身于世外桃源,與君往來種作之景時時映入眼簾……你那與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不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魄力讓我肅然起敬。你那與其“同流合污”,還不如“但使愿無違”的意愿讓我內心強大。你那與其“衣食住行不用愁”,還不如“種豆南山下”的`辛勤讓我佩服。你那與其“追求功名利祿”,還不如“心遠地自偏”的勇敢讓我嘆服。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四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和菊花可謂是有著不解之緣,陶淵明把菊花視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麗,清新淡泊的特點與陶淵明高潔的品質,不同于世人,不隨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為君子,淡泊俗塵,隱逸者的象征。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文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淵明將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有“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個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樂的心情,把大量農村農民的生活如實寫入詩中,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優美的農村生活圖景。不過在陶淵明的灑脫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內心的苦悶,如“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淘一觴”這表明他對世事還是沒有忘卻,盡管隱居山林,陶淵明還是無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或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陶淵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園;有的純樸清新……我們也應該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像陶淵明一樣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五
但在我看來,兩人頗有相似之處。第一,幼時立志。幼時喪父,使得兩人都飽嘗命運的捉弄與社會的陰暗,并立志以自己的力量報效國家,陶淵明,博覽群書,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在而立之前就任江州祭酒;辛棄疾,馳騁疆場,可謂“壯聲英慨,懦士為之興起”,二十出頭便聚眾三千投歸宋帝,奇襲金營生擒叛徒。第二,壯志難酬。可是隨后兩人均沒有逃出壯志難酬的怪圈,在坎坷的仕途上滴下血淚,卻不肯低下堅韌的頭顱,西晉門閥制度森嚴,可嘆元亮出身庶族,思想理念與權威相左,不得已辭謝回家;南宋昏君避戰,可憐稼軒革除積弊積極備戰,卻被三十七次調任折磨。第三,歸隱田園。不惑之年,兩人又同樣開始歸隱田園的生活,直至離世,陶淵明從玉京山到南村又回到宜豐,成為田園歸隱詩的第一人;辛棄疾隱居江西農村,創作了大量的農村田園詩詞,成為自陶淵明后的又一田園詩的高標。
冥冥中辛棄疾與七百多年前陶公有一種共鳴與呼應,我們一起來看看在辛棄疾的詞作中,對陶公的感嘆,惺惺相惜,甚或是靈魂的激烈碰撞。(以下是對含有陶淵明飲用的辛棄疾詩作的分析)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
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孤負平生弄泉手。
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行樂耳,身后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詩中蘊籍著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詩人也曾為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徘徊和猶豫,但終究拋棄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終于走上了他最終的路――歸隱田園。所以說,他的歸隱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賀新郎(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此詞作于11左右,當時辛棄疾58歲。他平生所有的明顯全部被朝廷削奪得干干凈凈,被迫在瓢泉過著村居生活。在九蒸九曬,水煮油炸之后,他雖恨就在草野,報復不得施展。但此時,他“甚矣吾衰矣”,不得不向年歲低頭,與壯年相比,此時更多的是灑脫與看破。如他自己所說,“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么多年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薄了。能真正使他快樂的便是“青山多嫵媚”。他開始向往“一尊搔首東窗里”的生活,開始品味陶淵明、停云詩就的灑脫,開始感受當時元亮的看破與淡薄。年近花甲,她漸漸認同了陶淵明的歸隱、清高與自由。將陶淵明視為“知我者”的“二三子”。(此時,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方面看陶淵明的歸隱:從他歸隱后的生活來看,陶淵明的歸隱不同于東晉時借歸隱買名邀譽的其他隱士,他是真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且看陶淵明一生大致經歷:始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后仕職于桓玄、劉裕、劉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職彭澤令八十余日,因不肯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毅然辭職歸耕田園。后有人勸他再度出仕為劉宋王朝服務,他寧愿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場。可以說,陶淵明歸隱得真守拙得真。在《歸園田居》、《飲酒》等詩中,詩人對自己歸隱后的生活作了描寫,“白日掩柴扉,對酒絕塵想。時復墟里人,披草共往來。相見天雜言,但道桑麻長。”“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別人都瞧不上眼的鄉村、平凡的事物、鄉間生活,在詩人筆下卻是那樣的優美、寧靜,顯得格外親切。從這些詩中,讀者可以看出,在這種閑適的田園生活中,詩人心情自然而寧靜,達到了心靈發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這才是真正的歸隱。)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六
在許多現代人眼中,隱士只屬于古代。他們與山為友,與水為伴,品一盞淡茶,酌一壺薄酒,誦讀詩書,舞文弄墨,好不逍遙自在!但是,他們看破紅塵之后消極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氣橫掃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濟蒼生,而是逃避社會現實,獨自享樂。所以,在日益發展的當今世界,“隱士”便毫無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這是許多人一貫抱有的態度。
東籬采菊悠然見南上的陶淵明是隱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懷有大志,希望建功立業,但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權貴,他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正是由于這條道路,陶淵明的田園詩漸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老師仍然很理性的評價他,重復著“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他消極遁世……”之類的語言,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學生們呢,大多也走在這種思想早已鋪好的大道上。
在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他想當陶淵明,隨即,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成了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笑柄。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淵明,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消極遁世”。
我則不然。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后用畢生精力去修筑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寶貝的話說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種境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陶淵明依然能夠安然自若;依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依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依然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緊,“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緊,荷鋤歸來帶回的不是疲憊,而是樂趣。再來一壺酒,來個一醉方休!詩興又頓起,于是揮毫潑墨,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著豪興躍然紙上。腦海中詩意的空白驅走了所有雜念,物質與精神,他選擇了后者。專注而無慮,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許,歸隱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于是,這便成了一種精神——“隱士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今社會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學掀起一場風暴,這個也是作家,那個也是作家,結果翻開一看,只能感嘆:中國的作家真是太多了!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七
“故人俱雞黍,邀我至田家……”冬風凄冽,人們都穿上了毛衣,可你的詩卻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陽光的田園小屋中,那么明媚。
這也是我對你的第一印象,田園,樸實,明朗。我對你印象,您也清楚,說也模糊,就像水中倒影,歷史長河,我當然可以看到你灑脫的背影,伸手想要了解,你的身影,卻破碎、蕩漾了。
你并不想被禁錮在官職中,所以數次辭職。你對社會并不滿意,卻又無能為力。你失望,你離去;你又回,卻亦將離去……數個官職,你都曾看過;人間百態,你也一一覽盡。你盼著那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的出現,卻又一次次地失望。但夢想從未停止,《桃花源》一文中,那個捕魚人,一定是夢想中的你了。悠閑,幸運,寧靜。他在那桃龍源中歡笑,你卻不得不在官場上奔波,多么諷刺。
你是幸運的,在田原中,找到了自己的天意,可以在里面放飛自我,不顧世上凡塵;你是不幸的,父親早逝,家府淪落,在職場上也不受待見。
你最終離開了我們,留下一地詩情畫意。期待哪天,你的身影又會出現在那與世無爭的曠野。
我眼中的陶淵明五百字篇八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晨露,清酒,鳥鳴,詩意的田園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遠的驪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種豆南山,采菊東籬,望斷天涯,心遠地偏。隨心而游的你并沒有刻意偽裝,卻贏得了身后一字靖節的高風亮節,隨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卻流傳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于世間綿遠流長。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尋的目標。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間揮灑,無意間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灑脫,無拘無束,卻也桀驁不羈,暗含幾許惆悵。曾記否你“撫孤松而盤桓”,并沒有忘卻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單并非因為你不快樂,只是無相與者,你感慨于亂世不隨人意,理想不稱現實,于是你勸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夢想并非你所拋棄,是亂世不容你一盞明燈,高風亮節。事后,不需思慮,無需慨嘆,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飲,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則種,夏至則耕,秋來則收,冬來則閉門自賞風景如畫。一室之內,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潛,是潛心,抑或是潛于世俗之外,或許只有那日你檐下的鳥兒瞥見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華,然而幾千年的輪回,東晉的鳥兒飛斷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個時代的記憶只有隨風消遣,埋藏于時光的車輪匆匆,終只有“陶潛”二字出土,留給后人無盡的景仰與浮想。
十載一輪回,生命的光華經不起時光的侵蝕與打磨,不論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會嘆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許是你真的超脫了凡人對于生死的遐想與恐懼,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豁達。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靜得原于自然,歸于大地。
縱覽你一生清貧,詩般的生活入夢,你的形象卻也一樣高大,同樣迷離。后人的眼光還不足以承載審視你一世的光環,稚幼的眼中你永遠是亙古的英雄!滄桑的古老遺留下不變的客觀,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樣的論斷,你定格在古老的東晉,而在我狹小的部落格中賦予你的是無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淵明,只一詞心境纏繞了一生的瀟灑旅途。
我眼中的陶淵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嘆于陶潛五斗詩魂!
語文課本中,我們陸續讀過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長思,一個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陰,來到了我們眼前。
種豆的農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棄官不做的詩人愛上了農耕生活。開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鋤晚歸,有天際的一彎新月相伴,勞作之余的疲憊少了許多,一絲成功的愉悅襲上心頭。雖然農藝還有些不精,卻永遠擺脫了象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日夜懷念的田園,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不違眼中所愿,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個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農夫。
采菊的隱士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隱田園的詩人是有著怎樣的恬淡寧靜。勞作之余,更有賞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繞籬獨賞怒放的菊花,駐足細瞧,忍不住采擷一朵在手,細細把玩,把盛開的花兒,別在遠處南山的發簪上。夕陽下,幾對競飛的鳥兒結伴還巢。此中真意,又有幾人曾領會……掌中的一陣幽香充塞了詩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敗的菊,撩撥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隱士。
可愛的先生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知何許人的五柳先生有著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在于求知的滿足,精神的愉悅。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鄉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瀾,脫離污濁的塵世。常著文章,只為自娛,不求功名利祿,只為表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樣的平凡普通,那樣的平易近人,那樣的可愛。分明就是一位鄉里的賢達,家中的一位長輩,左近的一位芳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安貧守節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黑暗現實遮不住詩人探求的目光。窮困潦倒的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圖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們自食其力、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這不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個夢嗎!那一片燦若云霞的桃花,注定會沉浸在人們不懈追求的夢境中,芬芳萬載。外表平靜,內心火熱;自己貧病交加,生活困頓,還不忘天下蒼生,憧憬著人類有著美麗的伊甸園。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著純真性情,高潔品格,曠遠胸懷的古代先哲。一個農夫、一位隱士、一位可愛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
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多次復出又多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擺脫了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地農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農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民保持著融洽的關系。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并序》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并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爭無果后,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毅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了江州祭酒,相當于當地的教育部部長,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么個小官,周圍也盡是腐敗,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里老兒而卑躬屈膝,所以在發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嘆后,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糊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刻畫進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表達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贊美與仰慕,陶淵明50歲后生活日漸貧困,最終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時,東晉十六國的紛爭已過去了七年,但卻并沒有新時代的繁榮,南北朝雙面對峙,戰爭依然不斷,偉大的詩人是在戰亂中貧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歲。
陶淵明雖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則代表了封建社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終是我眼中偉大的天才。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后,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著濃艷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鐘愛于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里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凈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注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余生,陶淵明卻在用余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辟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東籬,悠然于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注定品嘗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凈土世界里。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里靜靜綻放,清香悠遠,沁人心脾,蕩氣回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后,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熏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閑。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于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注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托,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為深,明,意為明智;元,意為善良,亮則為正直,明亮。
淵
生活是現實的的,因此培養了人們現實的性格。極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這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為官兩次,結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為官83天。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為“絲竹耳亂耳”,為“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么壞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為?
可陶淵明不為衣食住行,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的迷惑,于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明
陶淵明閑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為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為形役,讓心為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然,他也為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便是他的明智與高于世人之外。
元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便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于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爭。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亮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尚。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成一種風尚。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酒為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于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