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鳥的天堂讀后感字篇一
;章晛晟
文章《咫尺天堂》是一本日記體敘事小說,文章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編寫,令人身臨其境。
我隨著“我”經歷了許多不平凡的事,從“我”自己一人乘飛機到鄉下的外婆、外公家玩,到“我”的媽媽患癌癥病逝,“我”也漸漸變得堅強、懂事。
文章的描述十分生動、細膩,事例十分接近日常生活,讓人覺得很真實。作者花費最多筆墨的是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得特別具體、詳細,讓讀者能夠知道“我”的心里變化,有具體的感受。
文章最后的那兩封信,是媽媽交代“我”的將來行程,體現出了一位母親無私的愛。
《咫尺天堂》帶給我歡樂,給了我感動,更讓我學會了堅強。
來的太快,走的太快,它是龍卷風,不是所謂的愛情。
ps:在豆瓣搜索《告別天堂》的時候,看過的人大致300位,絕大部分都是四星或者五星。我選擇了三星,一般。告別天堂,此名終結。
埃及國家博物館,有件奇怪的贗品:一只用精美白玉雕刻的匣子,大小和常用的抽屜差不多,匣內被十字形玉柵欄隔成四個小格子,潔凈通透,天堂讀后感。玉匣在是法老的木乃伊旁發現的,當時匣內空無一物。從所放位置看,匣子必然是十分重要,可它盛放什么東西的?為什么放在那里?寓意何在?誰都猜不出。這個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考古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在埃及中部盧克索的帝王谷,在卡爾維斯女王的墓室中,發現了一幅壁畫,才破解了玉匣的秘密。
壁畫上有一位威嚴的男子,正在操縱一架巨大的天平。天平的一端是砝碼,另一端是一顆完整的心。這顆心是從一旁的匣子中取出的。埃及古老的文化傳說中,有位至高無上的美麗女性,名叫快樂女神。快樂女神的丈夫,是明查秋毫的法官。每個人死后,心臟都要被快樂女神的丈夫拿去稱量。如果一個人歡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輕。女神的丈夫就引導那有著羽毛般輕盈的心的靈魂飛往天堂。
如果那顆心很重,被諸多罪惡和煩惱填滿皺褶,快樂女神的丈夫就判他下地獄,永遠不得見天日。
原來,白玉匣子是用來盛放人的心靈的。原來,心輕者可以上天堂。
自從知道這個傳說,我常常想,自己的心是輕還是重,恐怕等不及快樂女神的丈夫用一架天平來稱量,那實在太晚了。
呼吸已經停止,一生蓋棺定論,任何修改都已沒有空白處。我喜歡未雨綢繆,在我還能微笑和努力的時候,就把心上的累贅一一摘掉。我不圖來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時此刻,朝著愉悅和幸福方向前進。天堂不是目的地,只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快樂自信的地方。
好人不會一輩子都做著好事,壞人也不是一輩子都做著壞事。好人也會有罪惡感的時候(不管是大是小),而壞人也會有快樂的時候(不管時長時短)。
人生于世就沒辦法選擇自己的一生,哪怕是一生皆順之人也一樣有愁苦之心。哪怕是一生貧窮之人也會有快樂之心。
總之,這世上真能過得了天平這一關的真的恐怕沒有幾人了。所以,我們只能在生活中一再要求或告誡自己:過得輕松一點吧!何必那么累呢?過得開心一點吧!何必那么較真呢?過得心寬一點吧!何必難容人呢?人活一世呀!就是要三個字:“想得開”。至于死后靈魂去哪兒,自己不知道,后人也不知道,又何必去計較呢?但求著:以后的一家人還能夠在另一世界里團聚。
---------------------
讀了《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我深深感到鳥兒在天堂是那么快樂。
文章描寫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樹,它的葉子綠得發亮,帶給我們一片生機。它充滿了生命的氣息,為鳥兒創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堂。那些活潑可愛的小鳥在樹枝上興奮地叫著,歌聲十分動聽。在作者繪聲繪色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小鳥生活得無憂無慮,像在天堂中一樣。
本文作者對大自然充滿熱愛,并且讓我們也感染了這種快樂的愛!
事描述了一個叫葉麥的小女孩,她家里沒有錢,父母對她非常粗暴,天堂尖叫讀后感。她每年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被學校退學。可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灰暗環境里的小女孩,卻意外地得到了班主任趙老師的幫助,并且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這些朋友中,葉麥最關心的就是班主任趙老師的女兒趙穎,因為她得了一種怪病,只能坐在輪椅上,從未出過她的房間,而且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盡管葉麥生活得非常不幸福,但她卻給了趙穎最后的溫暖和友誼。最后趙穎離開了人世,葉麥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后來,葉麥一直堅強地靠撿垃圾維持著生活,她從未放棄過希望,因為她始終相信天堂就在前方。
讀完整個故事,我覺得感慨萬千。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得非常幸福,但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孤兒在外面流浪著,她們是多么痛苦呀!她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去照亮整個世界。就象葉麥雖然家里沒有錢,卻能做到有菜自己不吃,給更窮更需要的人。她的好朋友生病了,她甚至放棄了學校,天天來陪伴她度過最后的倒計時。我覺得葉麥是一個好女孩,即使命運對她很不公平,但她仍然不放棄努力。我相信,她將來一定能過上好日子,因為老天爺一定能看見她所做的一切。
我希望大家都來看看這本書,向葉麥學習,都擁有一顆像她一樣美好的心靈,這樣,整個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
你知到天堂是什么樣子的嗎?不,天堂的樣子沒人知道。但在生活中,人卻可以感受到天堂一樣的溫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有愛。愛是人們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世界上,無處不有愛的存在。
我很敬佩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麥子,雖然她家里很貧困,到了連交學費都交不起的地步,但她還是在認真地傳遞愛的種子。她幫助老師的孩子走出了寂寞,幫她找回快樂。在故事快要結尾時,老師的孩子趙穎得了重病,麥子想幫她,讓她的病快點好起來。于是,她就想法子去弄一只鴿子,給她做藥材,但最后趙穎還是悄悄地離去了。
文章最感人的地方無非是那對蝴蝶發卡了,這對發卡是趙穎的媽媽留給她的,她聲稱這是天堂的鑰匙,每一刻都在細心的保留著它們。在她離去前,把發卡忘在了醫院,麥子把它們拿了回來,放在趙穎的相框上,“告訴”她讓她不要把鑰匙忘帶了,要不可進不去天堂呀!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國內每一次地震發生后,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向災區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送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他們共度難關,重建家園,讀后感《天堂尖叫讀后感》。每一次地震發生時,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們,哪怕拼盡自己最后一絲力量,也要保護身邊的學生和孩子們,盡最大所能讓他們活下去。
世界需要熱心腸,不管有沒有人來關愛我們,我們也都要向他人獻出一份愛!
于是,懷著滿滿的好奇,看了下去,越讀越覺得悲苦,凄涼,卻又透著點點幸福。每一聲尖叫,都是幸福的快感。愈加痛苦,愈加幸福。我不禁想到了《幻城》,其實這算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只因我除了《天堂里的尖叫》只看過《幻城》這本悲情的書。
紅蓮初綻,櫻花飄逝,一次次的輪回,只為并肩看,漫天大雪。唯美得有些不真實,這是我對《幻城》的唯一評價,如煙花般燦爛易逝。反過頭來,看《天堂里的尖叫》,只是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虛幻,有些巧合,但是,我還是被感動了,流淚了。從人物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種希望,一種笑對人生的勇敢與堅持。月兒很圓,星星很亮,尖叫是最真最美的聲音,天堂就在每個人的心里。這真是的是個很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情節或許也并不新奇,有些俗套,但是,至少那失去至親的痛,失去摯友的疼,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仿佛可以看到葉麥,這個堅強倔強的女孩嚎啕大哭的樣子,哭過后,拉著自己的瘋子媽媽,笑成了一朵花說,“我真的很幸福,真的”。每一本書都是在訴說一種人生態度,該堅持的堅持,該放棄時放棄,該哭時,好好哭,該笑時,好好笑,或許有很多無奈,很多迫不得已,但是,自艾自嘆,終日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是要不得的。也或許,塵世中有太多的不可以,太多的約束,我們才會幻想有那樣一個天堂,可以肆意尖叫,盡情奔跑,這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幸福,能尖叫,也是一種快樂。相比之下,幻城中的主人公,擁有高深的法力,擁有不老的生命,但他們卻向往人間的生活,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他們可曾珍惜過他們現在所擁有的,沒有,他們念念不忘的是他們失去的,至于得到的,他們根本不在意,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想要,以至于最后,失去了全部,妖嬈的紅蓮開遍了大地,這,哪能怪淵祭呢,人應當在恰當的時候學會苦中作樂,可惜,在幻城中只看見千年不化的憂傷。
看到這,我又想到了《幻城》中的卡索,那個經常被命運開玩笑的人,那個眼里盛滿了落寞與憂傷的人,那個讓人有太多的嘆息人。這兩個人物實在是沒什么可比性,可我想,他們同樣失去了很多,但一個笑靨如花,一個滿目憂愁。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哪能事事如意?這或許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與“老來識愁,只道天涼好個秋”的區別與距離了。痛苦的另一邊是幸福,絕望的另一邊是希望,用一顆知足的心去看到,人生會更美好。
憂傷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卻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天堂里的尖叫》,尖叫是主旋律,可它詮釋的是愛的意義。大愛讓人動容,小愛同樣溫馨。
雨的輕靈,雪的厚重,《尖叫》兩者兼有。直白,簡單,帶給你無聲的震撼。書中很多人物,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比如趙老師,大磚頭,蝗蟲,……于是,我總是想,現實中會不會有這樣一個葉麥呢,守著自己的那個天堂,我們眼里的悲哀,是她心里的甜蜜。而《幻城》,或許只會在夢里出現,現實中,有怎會有那憂傷的白色的身影?所以,我更愿意聽那天堂里的尖叫,沒有束縛,自由自在。
~-5-18字數:619海倫·凱勒,那個偉大的盲人作家,大多數人都對她很熟悉,對她的故事耳熟能詳。
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隨后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然而就是在這又黑暗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并成長為一名學識淵博,掌握五門外語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很多人會說這是個奇跡,會把海倫·凱勒看成一個神話。我們更多的是把她當作一個身殘志堅的典范去頂禮膜拜,很少有人把她當作一個平常人。
原來,海倫很普通,只是個最無助的孩子。沒有沙麗文,海倫可能永遠平庸甚至絕望,沒有對生活的愛,海倫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海倫的幸運只在于她擁有了一份不尋常的愛。我們是很幸運的,擁有健康的雙眼。但我們也同樣不幸,并不能因此而看清天堂的顏色。也許還會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就像一個盲人,摸不清方向。對未來的無知和恐懼讓人絕望,我們成了生活的瞎子。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失去對這個世界的愛。想想海倫的故事,我們只是些暫時迷路的孩子,只要朝著愛的燈光走下去,就能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相關熱詞搜索:;鳥的天堂讀后感字篇二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告別天堂》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已近被打敗了,我用曾今的飛蛾撲火,換來手心里握著的一把余溫尚有的灰燼,值得慶幸的是,我依然沒有忘記,這把灰燼的名字叫做理想。”這是篇感人肺腑的小說的開篇,他講述了五個為愛瘋狂,為愛癡狂的帶有濃烈青春氣息,個性鮮明的形象,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們都只有默然接受,也只能默然接受。
宋天楊:全篇的主要人物,一個從小就看透人情世故的女孩兒,從小就接受一些成人都沒有看過的書籍,也因看書認識了加繆——《局外人》中的人物,從此便期待著自己充滿星光和默示的夜。十五歲認識了江東,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他,漸漸地從喜歡變成了愛,變成了無法割舍,也因此變得自私,變得脆弱。漸漸地在經歷無數的是是非非后,從一個當初稚嫩的女孩子蛻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女人。
江東:宋天楊深愛著的男人,同時也是最愛天楊的人,可是他也是背叛天楊的人,其實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欲望驅使迫使他就犯,他是愛天楊的,愛,非常愛,無法割舍她,他已經把天楊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當做了就像每天喝水吃飯一樣無法舍去。分開七年后的同學會上,他對天楊那聲吶喊:“天楊,跟我走吧,現在,我和你。”使人感動至深,多么有力的吶喊嗎,這是發自內心的叫喊,是分開后依舊念念不忘的傷感。
我想天楊聽到這句話后應該是感動的吧,文中沒有寫到,只是給了人一個充滿想象的結局:當聽完這句話時,“她終于轉過臉,含著淚,嫣然一笑”多么開放性的結局,使人充滿無限的遐想,也許天楊會說:“好,我跟你走。”也會說:“對不起,我們也許回不到過去了”抑或是無言以對等等,這些都是我的想象,多么感人的'結局,“含著淚,嫣然一笑”,含著淚也許是被感動了,想起了曾經愛的轟轟烈烈,想起了自己為江東獨自忍受的那么多痛苦,想起了面對殘酷現實的彷徨與混亂。嫣然一笑,這笑里也許存在著更多的內容,可以看得出來,她還是愛著他的,我想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他們彼此心中還是依舊愛著對方,即使再過一千年、一萬年,即使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這份彼此的愛是永遠無法抹去,因為這份愛是殘酷的,熾熱的,劇烈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這句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細細品味,這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因為經歷過,曾經滄海、巫山云雨,才會不把別的放在眼里、心里,只有彼此。我想世間的真愛往往如此,一次過留卻刻骨銘心。
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雁丘”這個地方,相傳這個地方曾經上演了感人肺腑的一幕:一個獵人殺死了一只公雁,另一只母雁雖然逃出了獵人的羅網,但是看到死去的公雁,悲鳴久久不肯離去,最后撞地而死,于是,便出現了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千古名句。小說中的江東和天楊雖然沒到生死相許的地步,但是卻彼此相依為命,無法割舍。
愛情就是這樣,時而使感覺幸福,時而使你倍感悲傷,時而讓你彷徨無措,時而讓你深陷瘋狂。《告別天堂》中那一個個殘酷劇烈的情節,那一個個為愛瘋狂的人物,那一份份最最真摯的情感,無不打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應該相信:只要我們期待愛,敢于愛,真愛必定會降臨。
鳥的天堂讀后感字篇三
母親節的時候,兒子送了我一本畢淑敏的《藍色天堂》。多年來因為工作繁忙的緣故,涉及法律以外的書籍,我只能在每晚臨睡前翻看幾頁,而這本30萬字的散文我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將它讀完。
一直喜歡畢淑敏,她用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去感知、描述世界,并注重心靈的剖析,她的文章樸實、清談又不乏睿智、內涵,她讓更多的人,從更多的角度認知世界。
“和平號”在日本的橫濱港口出發向西經東南亞、南亞入紅海地中海,后經印度洋進入大西洋,游歷地中海諸多國家再揚帆北上至北冰洋,繞中美地峽而回,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航行。
這樣的一種旅行需要的不僅僅是信心、勇氣,更需要超脫的心態和對生命本質的領悟,雖千難險阻卻義無反顧。每個人出去旅行的目的都不同,而作者的目的卻包含了更深層的意義。
汶川地震后作者在旅行途中下了船,把船上的捐款送回北京紅紅十字會,再次出發時便背負了眾多孩子們的囑托,她忘不了北川中學初二一班同學們高高舉起的手臂和渴望的眼神,他們說“有全國人民的支持,你不必留下,你走吧,去環球旅行。請帶上我們的眼睛”。就這樣作者再次踏上征程,但她的眼睛后面有97雙甚至更多眼睛的注視,“旅行已超出了純粹自我的意義”。 蒼涼、永恒、一望無際的大海讓人領略生命大道若簡的意義,那些簇擁著的奔騰不息的浪花讓人明白只有將個體匯入一個豐饒的集體中,才可以掀起巨浪,永不停歇的歌唱,才可以在無數次毀滅后得到重生并生生不息,才不會輕視我們如此卑微、弱小的生命。
作者在用精準、靈動的文字傳輸著她的思想和靈魂的感悟,在用她的雙腳和眼睛在地球上畫一個巨大的圓,并帶著無數的人隨她的目光所及進行環球之旅。
在西班牙——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安達盧西亞,有歐洲境內最大的穆斯林遺址——金色的阿罕布拉宮,還有目光和上蒼的靈魂對視,排山倒海地舞動著佛羅明戈舞步的七旬老婦,一個色彩斑斕、蘊含著多民族的復雜情緒并將自己的哀傷和幽憤化作帶血舞步的西班牙!
行走在危地馬拉蒂卡爾的熱帶叢林,尋找瑪雅人用石頭和石灰建造的既驚又險,歷經歲月洗刷依舊璀璨屹立的金字塔,感受瑪雅人的祖先天人合一的神圣和他們創造的先進又非凡的文化體系,領略人類古老的文明和歷史飽經風雨的滄桑。隔著飛機的舷窗,用目光觸摸珠穆朗瑪、洛子峰等諸多玉峰的肌膚,讀書筆記俯瞰壁立千仞的俊美峰頂和如不規則金字塔般峰體,在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明白,“珠峰絕不是高高在上一枝獨秀,它和周圍的眾雪峰保持極為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個寂寞的冰雪團隊,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密不可分”。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的心波瀾起伏,萬千感慨。
作者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旅途的一路風景,更多的是對歷史的探尋,對生命的思考。透過文字我看到她目光中的悲憫、洞徹,感受到她內心的博大、深沉。
憂國憂民是每一位有使命感的炎黃子孫所具有的特性。從事過醫學的國家一級作家,心理學博士,注冊心理咨詢師的畢老師更是用她的祥和、善良、博學、責任關注著我們的國家、人民。
我想我收獲的不僅是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觀,還有文字所傳達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
旅行不只是步履的遷徙,更多的是心靈的愉悅、思考和感動。有人說旅行是一場遭逢,你永遠不會回到你曾抵達的地方,在光影流動的世界里,唯有記憶會成為永恒。
我雖在西部的邊遠城市,又無緣環球旅行,但我的心已隨著你游歷世界的各個角落,感受美麗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