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一
柴靜,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臨汾,1988年,到長沙鐵道學院(現(xiàn)中南大學)讀書,1995年,電臺主持《夜色溫柔》節(jié)目,1998年,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并在湖南廣播電視臺主持《新青年》節(jié)目。
20xx年11月起擔任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主持人。20xx年擔任《新聞調查》記者,出現(xiàn)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20xx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jīng)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xiàn)場記者后,現(xiàn)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
讀《看見》,第一感覺,這是一部揭開生活霧霾的書,也是一部打開心靈窗口不懈追問的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我在閱讀的時候深切地感到了心理的起伏,它引領我不由自主地展開對人生與命運、性格與成長、理想與現(xiàn)實、社會與家庭、思維與方法的思考。
書里有穿隔離服、戴眼罩和手套的醫(yī)生、護士,有青春煩惱的問題少年,有沉淪的吸毒者,有不堪家暴的殺夫女,有丑陋的商人和蠅茍的官員,有江湖耍猴人,有被災難奪去家園和孩子的夫妻,有人造的老虎,有洋志愿者,等等。
她把骨子里的文藝氣息,在一件件添堵的事件和端坐的當事人面前,一層層剝下來,留給了犀利的追問和寬容的探討,然后落成了書中雨點一樣敲打的文字。
她刻意回避著“我”,沒有把自己成長的背景、親人的關愛和她對他們的追念,集成一個段落,而是把所有這些富有溫情的色彩,潑灑在了似乎完全不相關的場景中。
正如她把與領導與同事的交往也不斷拆散開來一樣,讓每一章節(jié)的主體事件不那么孤立,不那么生硬,不那么缺少人情和人性,確保自己所拿出的每一塊布料都有粗糙或細滑的真切質感。
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于柴靜認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跟隨著她去認識我們自己。我想這才是真正地看見。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二
《看見》講述了柴靜這十年一個人目力所及的一切,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柴靜說十年前,陳虻問她喜歡新聞的什么,她說喜歡新聞中的人。直到今天仍未改變。在柴靜看來,“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
《看見》中的柴靜,從不逃避自己的軟弱、失敗。她在書中回憶了第一次采訪時的潰敗,倉皇逃跑甚至連采訪本都忘了拿。寫了剛進《時空連線》欄目組連話都不會說、字都不會寫的黑暗時期,2006年采訪“兩會”的不適應,也寫了對故鄉(xiāng)山西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惡化之間的無奈。柴靜說,很多時候,采訪對象正是因為她的弱點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訪問。比如盧安克,比如虐貓事件的拍攝者,比如李陽的妻子kim。她說,或許當一個人能袒露弱點的時候,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當陳虻說讓她來央視,她第一反應是,“我不去?!痹蚴恰绑w制里的工作干不了”。結果那年陳虻邀請柴靜參加新聞評論部的活動,讓她對這個地方有了改觀,陳虻拿了一張破紙,讓她在上面簽個字:“你就算進中央臺了。”她狐疑地看了一眼。這連個合同都不是,也沒有記者證,沒有工作證,沒有工資卡,連個進臺證都沒有。“我們看中了你,這就夠了?!标愹嫡f。
看見讀后感(五)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三
感謝讀書社提供的電子書,第一次閱讀柴靜的書,她的文字是那第樸實、接地氣。故事又是來源于她的采訪經(jīng)歷,是那么的真實,給我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在我們普通大眾的眼里,他今天做了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了,給某某兒童基金捐了多少錢了,見義勇為什么的就是好人。而壞人呢?做了犯法的事就是壞人。
在柴靜的《看見》里好人和壞人沒有這么涇渭分明,法律判定犯了法也不一定是壞人,就像藥加鑫案,藥加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wǎng)上的輿論一邊倒都要判他死刑。柴靜為了看見真相,他為什么要殺人,才知道當時的藥加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沖動之下便起了殺心。藥加鑫在父母面前是個乖孩子,努力賺錢也是為孝敬父母。
在我們所有人眼里年里看來,吸毒的人就是癮君子,道貌岸然一副偽善的模樣。吸毒女被送進戒毒所后便沒人再管她,因為她已經(jīng)列入壞人的名單,朋友親戚都跟他們劃清界線。所以后來被戒毒所所長賣到風月場所也沒人知道??烧l又能想到,代表正義的警察會做出這種事情。事情最后吸毒女釋放被家人接回去,戒毒所所長受到了應有的制裁。
強拆開發(fā)商如果他不強拆自己也會有身命危險;村里自殺的小學生,他們不是受到邪教蠱惑,而是在同學面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等等等等!人有絕對的善惡嗎?沒有!
人,始終是人!~我們不用深究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區(qū)分他做的這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而這時候就需要擦亮雙眼,看見真相。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四
柴靜,是大陸最著名的新聞人了吧,但看她的《看見》一書,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大新聞——她也不在意新聞的大,而是《雙城的創(chuàng)傷》,講六個孩子接連自殺的事情。
只是落筆,我的眼淚忍不住都要出來了。
這種落淚,并不僅僅是悲傷,甚至悲傷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為一份我們都失落的憧憬。那六個自殺的孩子,乃至他們的火伴,他們知道他們生命的重量在哪,他們用生死衡量了它。而我們,卻失落了這個憧憬。
這個憧憬,就是愛。
第一個自殺的女孩叫苗苗,她漂亮,比漂亮更重要的,是她“能理解人”,她是能“聽別人說話的人”。因這份特質,她成為一個小團體的核心人物。這個團體的男孩們,對她的愛復雜起來,最終對她表達了恨與攻擊。她自殺,她的伙伴們覺得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因承受不住失去,還有人愧疚,接連自殺。為什么六個孩子會接連自殺?大人們的理解是,太邪,說不定有邪教。當?shù)卣淖龇?,是試圖封鎖這個新聞。柴靜和她的團隊的做法,是去看,看見孩子們的真相,她們,真的做到了。()
孩子的時候,誰不是這樣?但為什么,做了大人,卻都忘了。
孩子們用生與死,表達了對感情的在乎。大人們卻只會說,掙錢掙錢,丟臉丟臉??戳艘恍┰u論,很多人和我一樣的感觸,說這篇文章是《看見》一書中最觸動自己的。那是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東西。
它類似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一種從不曾實現(xiàn)而且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憧憬。這種直欲燃燒般的天真爛漫的憧憬,我在很早以前就已遺忘在什么地方了,甚至在很長時間內我連它曾在我心中存在過都未曾記起,而初美所搖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長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
這份憧憬,就是愛,就是不惜代價也要愛。
所有的父母,所有的中小學心理老師,都該看看這個采訪,或這篇文章。尤其是心理老師,光有專業(yè)知識,遠遠不夠。
看見讀后感(三)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五
《看見》這本書早有聽說,但一直沒有看,只知道是一名叫做柴靜的央視記者所寫。直到有一天,刷微博時看到她多年前關于同性戀主題的一個采訪,被她提問的深度所震驚,由此對她以及她的工作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便將《看見》這本書買了下來。
《看見》是以她的一個個采訪和報道經(jīng)歷組成,中間插有她的一些感悟。這本書觸動人的不只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還有直達靈魂的拷問、發(fā)人深省的分析。而且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也并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許多必然的無奈和背后的緣由。
柴靜是一名記者,她的工作就是為公眾報道事件。我們都看過電視報道,知道大多數(shù)是什么樣的,可是柴靜不一樣。她不甘于只將表面事件表達出來,而是非要追根究底,將整個事件全盤挖出來,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她強調新聞報道不應該給出個人評判,只需講出事實,觀眾自有判斷。但柴靜是個感性的人,她前期控制不住自己對某一方的傾向性,另一方面,她也是個理性的人,這體現(xiàn)在她努力不失偏頗,給予每一方表達的機會,而且提問邏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深挖問題本源。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六
《我看見了大海》這篇課文,寫了繼父是怎樣培養(yǎng)河子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讀的時候,淚水都會順著臉頰情不自禁地流下來,都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自己。
我在八歲那年,媽媽爸爸離婚了。從那時候起,我就跟著媽媽東奔西走,沒過著幸福的生活,學習也給耽誤了。直到今年,媽媽成立了新的家庭,繼父是一位瓦工,靠出苦力掙錢,弟弟正在讀書。我也終于可以讀書了,真感謝繼父給我一個完整的家。
每天放學,我除了做好作業(yè)之外,都要幫助媽媽干家務活,而且做得很好(因為在和媽媽生活的日子里我得到了鍛煉),自己的事從來不用別人操心。繼父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回來??吹剿蔷A叩臉幼?,我心里很感激,盡量去照顧他。每天看到繼父踏進家門口,我不管做著什么。都趕緊給他沏好茶水。等候他洗完手、臉后。給倒上水。吃飯時,他喝一杯酒我給滿一杯,還把好吃的菜夾給弟弟和繼父吃。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xiàn)繼父的脾氣很暴躁,有時還動手打媽媽。有一次半夜里,媽媽被打后哭著跑出了家門??吹竭@情景,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每當看到他們爭吵、媽媽被打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別的同學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和父母手拉手自由自在地散步;他們和父母心情愉悅地逛商場;他們和父母無拘無束地談心交流;他們和父母親昵地撒嬌......一想到這兒,我真恨不得把他們的爸爸媽媽給搶過來。
我感謝繼父讓我重新走進學校,走進教室。我盼望著,也相信,繼父一定會成為我心目中的好父親。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七
花了兩個工作日,將柴靜的新書柴靜看見通讀完。寫下這篇看見讀后感,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性的選擇標志性事件,只選擇了在工作當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
一、關注內心的變化,關注自己成長的過程。
初次接到陳虻的電話,柴靜心高氣傲,說: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體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開始了中央臺的工作,有一陣連話都不會說了,再然后知道什么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然而那只是工作,為了虛榮心和恐懼,而不是發(fā)自內心。我相信大部分起步的人都有這個過程,不同的是一些人看到了,關注了并重視自己的內心的感受,然后追求變化;一些人迷失于這個過程,變成了那個當初自己反對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社會總有它的規(guī)則將你的驕傲搓殺,棱角抹平。你要努力的去尋找那個契合點,那個能被社會接納,又能聽從內心的契合點,才能綻放你的顏色出來。當了記者,報道了地震、非典,讓真實的生活扎扎實實的敲打了內心,讓內心的觸動貼著地皮長了出來,量變之后,一個契機,開始質變,才有了之后不斷漸進的完善、再完善。只是這一變化不是每個人都會發(fā)生,就像在事實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真相,在真相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堅持。追求真相的、獨立思考的、堅持的人有一個共同點,尊重自己的內心。內心是那個起點,獨立的起點,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的起點。
首發(fā)式上,很多人不止一次的提到,柴靜要幸福。幸福的柴靜要抱著孩子、攜著老公、面帶微笑。我不這么認為,我不認為已經(jīng)結婚、有了孩子,衣食無憂,或者滿臉微笑的女人就是幸福的,也不認為單身的、未婚的、或者還沒有生孩子的女人就是不幸福的。幸福沒有公式,沒有條件句,幸福是一種內心感受,一種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感受,每個人的幸福都不同,每個時段的幸福都不一樣。我喜歡柴靜的回答,她說,我要配得上我希望的幸福。
二、執(zhí)著的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一九九八年,柴靜到北京,去一家雜志社實習,寫國內研究的困境,不肯按編輯的要求修改內容,失去了來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還是九八年,給一家刊登了一張十六歲的陪女和男朋友的照片的雜志寫了一封《生命本身并無羞恥》的信,愿意給他們無償做記者,唯一的期望,是能和拍那張照片的攝影師趙鐵林合作。在東方時空時,看到女子監(jiān)獄,暴力重犯六成是因殺夫入獄,到了新聞調查,要繼續(xù)完成這個事,做女殺夫女犯人的調查。后來柴靜越來越有名,有名之后,很多追求容易被掩蓋,看不見?;蛘?,很多想做的事更容易做成,但也有很多事情更容易被放棄。書里寫到山西這個煤炭大省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寫到焦黃色的天空、惡臭的河流、各種各樣的癌癥和拿著布袋子裝的現(xiàn)金。一個官員問她:你是山西人,怎么就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說:我辦的就是好事。
同樣是執(zhí)著,最初的拒絕修改和無償自薦是執(zhí)著,后來的山西報告也是執(zhí)著。后一種,更難一些。看過柴靜的兩個采訪,一個是采訪《一九四二》的作者和導演,劉震云和馮小剛,十年,不斷拿起、不斷擱下,然后再拿起這個電影,一個是采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導演李安,一個電影界公認最不可能拍成的電影,一部拍了四年的電影。也許記者有時候會將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和答案通過采訪表達出來。如果我認為是對的、應該做的,就一定會做。柴靜說,原來她也不怎么求實,總是用那股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是后來經(jīng)歷了嚴格的思維訓練。其實,我覺得那只是方法,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骨子里的那股執(zhí)著和堅持。哪怕是對待導師陳虻的勸誡、批評,也是一樣,錯的還是對的,你說了不算,撞了南墻,也我要自己認識到。
三、尊重人、理解人。
尊重和理解,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困難無比。尊重不是禮貌;理解不是可憐。新聞調查,柴靜連續(xù)做了幾期節(jié)目,關于戒毒所強迫戒毒的人賣淫;關于一個1974年,因撿了一張蔣介石的傳單,而無卷宗、無判決、無罪名被超期羈押28年的謝洪武;關于被鄙視、被拋棄、極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她寫到?jīng)]有人會關心一個吸毒的人的死活;寫到療養(yǎng)院工作人員把謝洪武和其他老人整齊的背對滿天紅霞坐成一排,老人直視前方,看上去無動于衷,她還是忍不住跟工作人員說能不能把他們的椅子轉一下,換成另一個方向;寫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是在于這個人本身。在記錄這幅內容章節(jié)的結尾,她用了一句話我們最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四、真誠的感激每一種情感。
在《看見》首發(fā)式上,最后一刻,邱啟明發(fā)自內心的表達了自己對于柴靜的敬佩,用了一句再怎么變,也還是那樣的欣賞你、喜歡你,我覺得,我看見,那一刻,柴靜有些羞澀的低下了頭。書中,柴靜寫到非典結束了,數(shù)月之后,我接到一封信,很短&&他在最后說:‘你會覺得好笑嗎?我曾以為你會是我的另外一半’。這兩個細節(jié),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真誠,因為她相信別人的真誠;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尊重,她尊重每一段真摯的感情。
首發(fā)式上,主持人,稱柴靜為柴老,柴靜自己提到很多人稱她柴記者,也有人稱她為柴姑娘。我想就稱呼柴靜,因為在字里行間閱讀柴靜的時候,在思想交匯的時候,在沉思的時候,我們平等。
以上這篇是柴靜看見讀后感1000字。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
看見讀后感字看見讀后感篇八
翻到最后一頁才感嘆終于看完了。
本書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時候內心極其痛苦,于是決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歡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聰明,但是題材是想要了解的類型,所以糾結著也就看下來了??赐昶渌臅倩貋恚l(fā)現(xiàn)后十章的感覺完全變了,不知是否也因為我的心情轉換了。我覺得作者變了,或者說在記者這個職業(yè)上成長了。她會反思自己,會認識到以前自己的問題并且試圖努力改正。她從一個冰冷的記者變成了現(xiàn)在有感知有溫度的記錄者。
因為贊同這本書里的一些內容而標記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對于書的內容有些想法已經(jīng)邊看邊寫了,說說柴靜吧。有天看著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勻的,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經(jīng)歷的情感波動,該有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已經(jīng)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柴靜其實真的挺幸運的,被良師益友包圍,看到她的問題沒人逼著她一定要變成怎么樣而是寬容,包容著她給她時間,讓她一步步自己主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成長這件事一定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完成的,每一個人都處在變化之中,我也不該在沒有了解她的時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實每個人也都是她,誰會對聽來的道理聽來的勸解就直接乖乖遵從呢,誰不是撞了墻才知道找找是否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時間還很長,成長慢慢來。
但真的挺難的,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世界這件事。希望在慢慢積累的經(jīng)驗中,能夠學會溫柔地看待每個人每件事。
有些亂,想到哪里說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