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春節手抄報篇一
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視的傳統文化節日,春節的影響力并未局限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在海外的華人華僑當中也備受重視、影響深遠。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的初中生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圖片,希望大家喜歡!
圖片來源于網絡
初中春節手抄報篇二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下面是關于春節手抄報初中的內容,歡迎閱讀!
大年初一: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拜年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拜年時要用左手包住右手,右手握拳。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親戚家、須帶禮物。進門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不好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當然,由于我國封建歷史很長,在過年的習俗上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殘余存在,這需要大家注意。一些地區晚輩則要給老輩的人磕頭致以拜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早晨吃昨晚上包好的餃子,餃子中有硬幣,吃到硬幣今年會交好運。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豬的日子,故稱“豬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豬,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豬會養得很好,養豬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
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螓湽驮诠髯由?,點燃后從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一、獨特的地方風俗,反映了漢族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破五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
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 “吉祥”之意,供鯉魚是詩“魚”與“余”諧音,圖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 “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毕鄠鞲F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從最后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人日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 “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舊時民間俗信。
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墻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柜,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并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后老鼠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于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等。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初中春節手抄報篇三
“新春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也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健康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到同輩親友,也要施禮互賀。至今未曾改變這種禮儀,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下面小編整理20xx春節禮儀初中手抄報內容大全,歡迎閱讀。
一、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 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后,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準備(臘月初八以后,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準備活動:寫春聯,準備肉食,準備面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 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于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 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后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 貼"福"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并把二將 畫在宮門上。一源于唐玄宗夢見鐘馗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畫工把鐘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 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 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制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守歲:
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個夜晚。由于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 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后,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于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 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
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鐘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
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懔《荊楚歲時記》記 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 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藥,點燃火藥,發生爆響。后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
3)鞭炮的 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 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并祈求他 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愿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 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后,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 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
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 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 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么稱為"人曰"呢?這和中 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 誕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
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征人們 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彩》:"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綴色,花寄手成春。 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于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較強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 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
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 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于餃子餡,純 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梢愿鶕约嚎谖度我庾兓?,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 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里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 元宵點燈。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征著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 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游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 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 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梢妸蕵坊顒油ㄏ_量,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