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的雨開始下的時候,我往往都會從無邊的雨幕中感受到家鄉的風味,那是個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家鄉人說做“麻糍”。
當遠在外地的人們,清明時節回到我們家鄉,桌上定有一種傳統小吃——艾糍。
每到春季,艾草鮮嫩欲滴,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看這綠油油的樣子別提多吸引人了,象山的人們也往往會在這個時候摘下它們,留著在清明時做成艾糍用。
制作艾糍的第一步是從外婆手上買來的幾包糯米開始的。外婆會將糯米先泡在水中,白茫茫的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如同一面白晃晃的鏡子,再將艾葉也泡進水里,仿佛一副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在水中跳舞。接著將它們一起蒸熟,回頭將蒸熟了的糯米放在一個在盆里攪一攪,攪成糊狀,再將艾葉切碎,擠出汁來在糊在糯米的表面,之后把這些切碎了的艾葉也倒進去攪一攪,等攪拌均勻后,這糯米糊也變成了艾綠色,看著這誘人的艾綠色不禁讓人咽了一口唾沫,一想到蒸熟就可以吃了更是興奮不已。最后,將它用保鮮膜包成圓柱狀,放冰箱冰上一天,待它變硬就算大功告成了,可以隨時切片蒸著吃。
記憶在滿屋熱騰騰的香氣中暈開——那是剛出鍋的艾糍散發出的獨特味道,糯得像年糕,甜得像蜜糖,卻又揉進了幾分艾草清新如露的氣息,不嘗,嗅-嗅便可以讓你心醉。每當我看見桌上有這道小吃,在昏黃的燈光下,它們擠擠攘攘著,聲音此起彼伏,好不熱鬧!我便會迫不及待伸手去拿。這時早已盯著我的外婆總會說:“不可以多吃,這是糯米做的!”但我還是會忍不住去偷吃。
別看這只是個艾糍,它的吃法也有很多種呢!
在我的家鄉,我知道的就有兩種吃法。
一種是,將它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放在蒸鍋中蒸著吃。這是我最喜愛的吃法!先將它切成一片一片的,在鍋中放些油,把它依次整齊地放在油鍋中,等到一面至金黃時,再翻個面,等兩面都是金黃色時便可以出鍋了。將它放在盤子中,在一面上撒上糖,將兩邊邊緣一合,一粘,一個“艾糍盒子”就做好了。有著別樣的香味和脆脆的口味,每當大口嚼著“艾糍盒子”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時,真是有說不出的滿足和快活。
我一直回憶著艾糍所散發出的輕輕淺淺的香味。在艾香中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快樂與親情,在艾香中漸漸長大,我逐漸學會——珍惜,那些即將逝去卻給予我溫暖的人;去發現,發現生活的美好,將它們轉化成小小的暖,溫暖我的心窩;隨著時間的流逝,外婆的年齡也隨之增大,那手也因時常做艾糍變得粗糙了許多。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二
寧波菜的特色就是一個“鮮”字,而三鮮湯是寧波的傳統美食之一,但我說的三鮮湯并不是傳統的寧波三鮮湯,喝三鮮湯也不是什么節日習俗,而是我兒時經常在外婆家喝到的家常小菜——三鮮湯。
外婆家的三鮮湯并沒有明確的三鮮,經常放些自己喜歡的菜,如海鮮、雞蛋皮、土豆、玉米等,像一鍋大雜燴。三鮮湯,顧名思義:鮮!不鮮哪叫三鮮啊!海鮮是提鮮的好東西,放幾只蟹,幾對蝦,那味道就蹭蹭地上來了。
但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湯里的餃子。這餃子跟一般餃子不一樣。皮兒是透明的,叫作“水晶餃子”。皮是外婆自己和的,把番薯粉倒在大碗里,加一點水,揉幾十下,就成了一個面團,拿出調好的肉餡,用勺子先挖成一個肉團,再往皮里一裹……在外婆手中,那餃子乖巧得很,不一會兒一盤每個都有八個褶子的餃子,就整齊地擺在了我們眼前。做三鮮湯時,外婆就拿幾個扔進去。待湯滾沸了,端上桌,我迫不及待撈起來咬一口,那汁就像湯包般溢了出來,充滿了整個口腔,同時還伴著肉汁的香味,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一口一個,兩個、三個……此時的外婆總是笑瞇瞇地看著我的那副解饞樣,那種幸福的感覺溢于言表。
不當班主任后的老媽突然閑了下來,她竟研究起了三鮮湯,看食譜,買食材,面粉幾克,蛋煎幾分鐘,嚴格按照食譜上的說明。蛋餃做得有模有樣,加上幾只蟹,幾根粉絲,幾株青菜,再放幾片時令冬筍片。雖然三鮮湯時而過咸,時而過淡,但“鮮”味不減,我也能喝下一大碗。我知道,這就是我小時候的美味。
我慶幸,我還在故鄉,我要用我還未消失的童年味蕾,去品嘗三鮮湯,品味我故鄉的味道。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三
通過這些閱讀練習和答案,能幫助同學們把握語文閱讀的特點,進而提高閱讀、鑒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小編整理了《故鄉的食物》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汪曾祺
在上面睡了一夜,有時帶一個助手。
整天在家研究易經,可代早晚茶,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閱讀答案網
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并不是人人都會的,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風干。
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也覺得好玩,晚上。
這是一個道士觀,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像別處一樣,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 (選自《汪曾祺文集》,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快要過年了,他算卦用蓍草,覺得有點緊張,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
我們是沖炒米度過的,沒有床鋪。
懷疑是女傭人偷了,我還在上小學。
看雙方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用開水一泡,管一頓飯,) 13.(4分)①多用短句, 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
一炒炒米,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四川有“炒米糖開水”。
很多人家住在一起。
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這就是炒炒米的,而說是“浪漫主義的夜晚”體現了作者幽默的筆觸;③作者能以淡定從容的心態回顧這段經歷,那也是作坊里做的,完成11~14題,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答滿5點給6分,不像我們那里。
不事雕琢(答出2點即可) 14.(6分)①表現“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②這個戰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炒米是吃不飽人的,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沒有零零碎碎炒的。
也有搓成圓球的,不過取其方便。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
手執長柄的鐵鏟,把一壇炒米帶了去,叫做“歡喜團”,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
我現在歲數大了,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有什么作用?(4分) 12.請簡要概括本文圍繞炒米寫了哪些內容,是不加糖黏結的,給幾個錢,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丟了一只金戒指,(每點1分) 12.(6分)①吃炒米的風俗;②炒米的做法;③裝炒米的用具;④炒米的吃法;⑤炒米的用途,他薄有田產,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6分) 13.請簡要分析第⑤段的語言特點,泡一碗,就讓人覺得,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
其實沒有多少東西。
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閱讀下面的作品,入了冬,一次得炒一石糯米,大概是過了冬至吧,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炒一天, ③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這女傭人蒙了冤枉。
——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簡單、平易,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祖母指揮著,鄭板橋是興化人,果然,有一年,最是暖老溫貧之具”,過了這個季節,他很有學問。
這一晚上,來了平常的客人。
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
再塞上米糠,柚子。
——最好滴幾滴香油,這樣的感情。
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一大碗,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爬到呂祖樓上去,有刪改) 11.第④段中寫了關于張仲陶的一段軼事,佐以醬姜一小碟,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泡一碗,少,多是聊天談話的語氣;③平淡質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不治生業,馬上就可以吃,不能煮飯,也算是點心,或二斗,把里面的瓤掏出來,說戒指沒有丟,除了方便,是自己家里炒的,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張先生算了,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我小時就不大相信。
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⑤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大街小巷地走, ⑥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怎樣理解這句話?(6分)
11.(4分)①表明炒米壇子家家有;②表現炒米在家鄉的普遍性;③增強文章的趣味性;④真實地表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
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每點1分。
④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但通常所說的炒米,炒炒米也要點手藝,算卦,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
是幫他燒火的,作者不寫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
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
是應急,少用修辭,覺得很親切,有一家,如敘家常;②多用民間鮮活的口語, ②說是自己家里炒,表現了他的達觀與超脫,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四
外婆先是帶我去魚市。在象山,魚市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在一排排燈光下,發著青光的魚吸人眼球——小的只有拇指般大小,據說是放湯時增鮮用的;大的比人還高,齜牙咧嘴的,看著也怪嚇人。外婆挑了幾條一般大小的米魚,我拿著阿姨送我的大海螺兩步并一步地走回家。
外婆先是用小刀刮去魚鱗,那鱗片落在水池中,發出耀眼的黃色,青色的光,好看得很!接下來就是外婆的絕活,徒手拔刺——只見外婆的手在魚肉上摸著,瞬間拔下好幾根刺。這一部完成后就是漫長的剁肉環節。拿起大刀,切成丁,隨后只聽“噠噠噠噠”的聲音,用手搓一下,又是“噠噠噠噠”,手法十分熟練,不一會兒就剁成了魚泥。加的料很重要,決定魚丸或魚滋面的美味。加入外婆的獨家秘方,攪著攪著,魚香味和料香味勻在了一塊兒,撲鼻而來。
前面這些做完就簡單多了,做魚丸就搓成丸,做魚滋面就先鋪成餅狀。兩樣一起下沸水,不一會兒就成型了。做成的魚丸十分好玩,q彈至極,將它往桌上一砸,會彈起來,別提有多有趣。
夜幕降臨,海風在屋中竄來竄去,不冷,還帶一絲暖氣。大家都到了,圍在大桌邊,坐在電視機前,準備吃大餐。我通常坐在我哥邊上,因為他人高,手長能幫我夾很多菜。菜上滿一桌,哇,香氣撲鼻,讓人口水直流。外圈是紅的發光的紅膏熗蟹,各種海鮮等,重頭戲在內圈——大家最喜愛的魚滋面和魚丸。
自從外婆也搬到寧波,我們和親戚只能一年一次大聚餐——年夜飯。可以說是有了魚丸和魚滋面就有過年的氣氛。
只是那熟悉的魚腥味很少再出現在我的生活,菜場的魚腥味有些刺鼻,聞著怪不舒服的。我還是喜歡淡淡的,石浦的,魚腥味。
漁香充滿了魚鄉……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五
;回家過年的時候發現旅游部門推出了一個“十大美味”。其中一道蘿卜干炒飯,讓我很驚訝,我的童年記憶里,蘿卜干是用來搭泡飯的,為什么要用來炒飯?炒飯不是只用蛋嗎?蛋炒飯,最高境界是粒粒晶瑩,如同一盤碎黃金。
到達美國的第二天,朋友請客吃飯,一間叮叮當當的臺灣鐵板燒,蝦和刀都可以飛起來,洋蔥堆成火山,一碗白飯,一只生蛋,花式翻炒,最后灑一圈秘制甜豉油,是整頓飯的高潮和結束。
于是學會用豉油,揚州炒飯炒成潮汕炒飯,每顆飯粒都炒成均勻古銅才算成功。
炒面也一樣,多落豉油,烏冬都能炒成中華面。
在文聯做專業作家的第一個春節,也是唯一的一個春節,單位發了一竹籃年菜,有雞有鴨,有魚有肉,竹籃底一個青瓷碗,蓋著油紙,我從未見過,問了人才知道是扣肉。
蒸一下就好。問的人說,吃的時候倒扣到盤中。
碗呢?我又問。
什么碗?
這個碗啊!我說,肉倒出來了,碗要還吧?
還到哪里?問的人反問,這個碗也是送的。
那碗扣肉,帶回家以后我母親也非常新奇,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家的八寶甜飯和香糟扣肉都是自己做的,那碗單位發的扣肉是如何處理的,我不記得了,那只碗,我也再沒有見到過。
我很快就離職出國了,再沒有過單位,也再沒有收到過扣肉。
在我的家鄉,綠色的那種芹菜被叫做藥芹,因為吃起來有藥的味道。還有一種白色的芹菜,只有家鄉才有,叫做白芹。
白芹冬天的時候才有,一兩個月,其他的時間,當然是沒有,似乎也栽培不了,家鄉的人都知道。
我從來不愛吃芹菜,芹菜餡的餃子還可以接受,最憎西芹百合,西芹白果,西芹云耳,連帶云耳白果百合一起憎。
偏偏到了美國,生西芹條寶寶胡蘿卜蘸醬總是頭盤,于是連帶寶寶胡蘿卜也討厭,非常討厭。
唯一不討厭的唯有白芹,涼拌最好。什么調味都不需要,吃得出本味。可是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啊,回家也不一定是冬天,于是白芹成為一個紀念。
今年過年回家鄉了,坐在本地小飯館,本地話點一道菜單上沒有的白芹。服務員說要去廚房看一下。看了回來講還真有,菜農新送來,馬上入單。
每年過中秋的時候,我最記掛的不是月餅,是媽媽做的糖芋頭。
糖芋頭為什么是紅紅的?小時候問過媽媽。
放了堿,媽媽答。
芋頭是白色的,堿也是白色的,好似石頭的一塊,芋頭和堿在一起才會變紅色。紅色的芋頭,才是我家鄉的糖芋頭。
好吃啊,去國二十年都不會忘掉的滋味。
但是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啊,媽媽就把中秋的糖芋頭放到過年的時候來做。
全世界都會變,媽媽的味道永遠都不會變。
糖芋頭為什么是紅紅的?一邊吃,一邊明知故問。
第一次做糖芋頭。媽媽說,手癢了幾天幾夜。
為什么?這可跟我小時候聽的不一樣。
削芋頭皮的時候不知道要戴手套啊!媽媽說,又沒有人告訴我。
肯定是過敏,我說。
好癢啊。媽媽說,用肥皂洗了好多遍都沒用。
我想起來我到美國的第一天,炒一盤長豆角,炒了好久好久都不熟。
我家鄉的豆制品,肯定是整個江蘇省最好吃的。至于小排小籠包那些,讓給別人好吃好了,我沒意見。我寫過皮蛋豆腐,香菜生豆油拌常州豆腐最好,我也寫過橫山橋百頁,紅湯水煮,能下兩大碗米飯。豆渣餅,我一直舍不得來寫。
說是豆渣,其實非常講究,白雀豇豆的豆渣,白雀豇豆又是什么?我沒有見過。白色豆子,豆上一個暗紅小點,如同雀眼,所以叫做白雀豇豆。黃豆青豆也好,只要不是黑豆紅豆,要不色澤不美。豆子磨成漿汁,特制漏勺,溫熱平底鍋,一勺一個,豆渣小餅。
豆渣餅怎么吃?落在豆腐湯里,墊在咸肉刀魚身下,滋味都在餅里。
我媽媽會做豆渣餅塞肉,兩片大豆渣餅,中間塞了肉餡,油炸,我的外婆也是這么做的,我不會,炸物也是需要耐心的,炸得用心與隨便炸炸的天婦羅都會有好大的差別。
豆渣餅其實是祭祀的素餅,也有人叫它豆齋餅。那么什么都不加,薄油烘熱,就好了。民間智慧。
突然想起來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民間故事。一個酒鬼,家貧又貪酒,經常撿人家釀完酒不要了的酒渣回去攤餅吃,吃了醉醺醺在街上走,鄰人笑話他,又吃酒渣餅了嗎?酒鬼生氣,什么酒渣餅?明明就是酒。鄰人又故意問,酒?喝了多少?酒鬼答,三張,三大張呢。
網油,指的是豬腹部的一塊油脂,剝下后成網狀,所以叫做網油。
這層網油,要保持干凈無破損,攤開晾干,然后用來包裹赤豆沙餡。
這只是網油卷其中一道工序,整道菜,基本就是個手工藝。
所以我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碰到一個人,說他曾經是燕春樓的點心師傅,我就問他會不會做網油卷。
他說他知道,網油卷。
我說那你會不會做?
他說做還是會做的,只是不大做。
其實不會做才正常,蘇東坡都不會。為什么做不出來,主要原因還是那層“雪衣”,蘇老師就是止步在了蛋清,蛋清“雪衣”怎么裹都阻止不了赤豆沙餡漏出來,不得不放棄。后人在蛋清基礎上繼續研發,打發,再加入干淀粉,豆餡先滾一層淀粉,再掛上這層蛋糊,入鍋油炸,豆餡就不漏了,甚至還能夠透視。網油卷就這么做成了。
吃時再撒一層白糖,這個滋味,沒有文字可以形容。
每到過年,就會有好多人送來好多魚。就好像香港人過年要買褲一樣,褲是富的意頭,魚也是余的意頭。
我母親很為那些魚犯愁,因為太多了。青魚和鰱魚,每一條都在十斤以上。江南冬天,水籠頭里冰冷的水像刀子一樣流出來,空氣里都是小刀子,手伸出去就是傷。要把那些魚都剖洗處理,有時候要做到晚上,到了晚上,又有人送來了新的魚。那個時候是不可以收錢的,過年的時候可以收魚,不能不收。那些魚開膛破肚,一排一排掛在廚房,竹簽頂住身體的兩側,凝固了的血,便不覺得是血,冷血的生物,也不覺得它們是生物。我走來走去,當看不見,我也不吃魚。
魚被送去炸,做成爆魚,打成魚漿,做成鮮魚圓,然而還是有很多,往往要吃到過完年。
每年都是母親親手準備年夜飯,三口之家,不是需要很多菜,然而總是許多菜。湯和甜品,熱菜和冷菜,每一碟冷菜上面都要放香菜,不只是裝飾,父親愛吃,卷起來,蘸加了糖的鎮江香醋,也是習慣,所以我長大以后總也不習慣香港人的紅醋,我也總是接受不了醬油做蘸料。
爆魚配白酒,就沒有那么濃郁了,羊糕和肴肉,糖醋小排,如意菜,總要有如意菜,黃豆芽的形狀是一把如意,所以是如意菜。離開家快要二十年,都不會忘記。可是忘記了是幾時學會飲酒的,獨生女兒,陪著父親喝杯好酒,是幸福。
所有的年菜中我最喜歡炒素和豆渣餅塞肉,都是外婆的菜,傳到母親手里,應該在我手里失傳了。還有甜飯,白到透明的圓糯米,自己洗的紅豆做餡,金絲蜜棗和蓮子心做底的八寶甜飯,每一個年都是甜的。
酒喝了一杯,母親會去廚房炒盤熱菜,鮮筍魚肚,清炒蝦仁,紅燒甩水。總有一道三絲魚卷,青魚皮卷了鮮筍絲火腿絲和香菇絲蒸,最費工夫。我從來不吃,我不吃魚。我有一個朋友說過我家的三絲魚卷是她吃過的全世界最好吃的東西,她說你有多幸福啊你都不知道。我的這個朋友父親早逝,有一個弟弟,家庭的負擔很重,終于找到條件還不錯的丈夫,待她也還好,有一天她跟我講,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神再給她一次選擇,她會要回她的父親。
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的時候,女朋友全家帶他去了一個大湖旅游,湖旁一片竹海,山林湖海里的一間小飯館,女朋友的父親點了整整一桌豐盛的菜。
過了很久再來問他,他只記得一個砂鍋魚頭。真好吃啊。他說,還想再去吃一次。
他的太太說,點了一桌好菜,只記得魚頭?
他點頭。
正是熱戀的時候,別說是魚頭湯,白米飯都吃出甜來。
結了婚,女朋友成為太太,女朋友的父母成為岳父岳母。柴米油鹽的人生,每天都過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銀發川柳里說的,家庭和諧的秘訣,少說話,多出門。婚姻的真相,也是所有人生的真相。
有一天他的太太突然問他,你記憶中最好吃的菜是什么?
砂鍋魚頭。他說,那次去一個大湖,吃到的砂鍋魚頭。
真好吃啊。他說,還想再去吃一次。
他的太太笑了一笑。
第一次帶男朋友回家給父母看,父母很高興,全家去了天目湖旅游,父親點了好多菜,其中一道砂鍋魚頭,男朋友吃得最多。天目湖以前叫做沙河水庫,水庫魚沒有泥腥氣,魚頭煨湯,越煨越濃,成為一道名菜。結了婚,男朋友成為丈夫,柴米油鹽的人生,自己挑的老公,咬碎牙也要咽下去。婚姻的真相,也是所有人生的真相。
父親腫瘤手術后并發癥,生死一線。整整一年,icu出出入入,醫院到護理院,護理院再到醫院。原來生死的真相,才是所有人生的真相。
過年回家,推著輪椅上的父親出門吃飯,一年來的第一次。父親經歷反復插管,靜脈營養,氣管切開,血管手術,呼吸機,鼻飼,到后來能夠封管,能夠說話和吃飯,已經是一個生命的大奇跡。點了一道砂鍋魚頭,二十年以后的砂鍋魚頭,鍋的形狀也似條魚,大到占了半桌。父親嘗了一口,說,咸了。
他的太太突然就想起了他說的,真好吃啊,還想再去吃一次。
相關熱詞搜索:;故鄉的食物原文篇六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但我們終于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家具,此外須將家里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⑵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后,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管賊么?”
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但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這好極!他,——怎樣?……”
母親站起身,出去了。門外有幾個女人的聲音。我便招宏兒走近面前,和他閑話:問他可會寫字,可愿意出門。
“我們坐火車去么?”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七
汪曾祺這本《故鄉的食物》講述了很多地方的吃食,不同風味,及做法。所謂豆汁兒,就是制作綠豆粉絲的下腳料,有股酸味,而在另一位老饕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同樣也描述了這種過去北平地道的平民食物。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語言雖然平淡,但風趣幽默,字里行間透出輕松松。除了講吃食,他還會在其中插入笑話,對一些人和事自己的看法。
王晨琪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曾經被下放到一個馬鈴薯研究站,任務是畫一套馬鈴薯圖譜,他遠離了故鄉,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寂寞荒涼。但他仍然想到好的方面,悠閑自在的過著日子。同時他也很認真的對待,不厭其煩地畫著馬鈴薯花,薯塊,積極地探索生活。
他描寫做法時十分細膩,從中可以看出他除了講究吃食外,還會研究吃食的做法。
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對兒時記憶中的食味,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情感的點點滴滴,是十分溫暖的,即使懷念也不會太悲傷。
王曾琪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興趣,文字樸實自然,恬淡寧靜,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精神。
故鄉的食物原文篇八
城市的夜晚夜晚街道,燈火通明,整個城市是喧鬧的。各大餐館里坐滿席。琳瑯滿目的食物,真叫人離不開眼。色澤亮麗,細膩光滑。鄉村的夜晚可比不上城市。天剛剛摸黑,小道上就已經沒了人,家家戶戶都關了門,一家人樂呵呵的坐在餐桌喪吃飯,聊天。
餐桌上的食物很樸素,在城市食物相比下,就更沒有光澤,而且是在昏暗的燈光下。有一種食物在餐桌上必不可少——苦瓜丸子。
有人可能覺得苦瓜苦,而且長相也不咋地,但有種做法會讓它的味道不一樣。
每次做飯前,我都會守在廚房邊,看著外婆把肉和一些材料混在一起,切碎,“嘟嘟嘟”的聲音,常在黃昏時響起。外婆年老了,做點兒事就會氣喘吁吁,這時候我屁顛屁顛的跑過去,一把搶過外婆手中的刀,笑嘻嘻的瞎搗亂,外婆只是在一旁慈祥的看著我,囑咐我小心點。做丸子就是在外婆的注視下與叮嚀下完成的。然后就是把苦瓜切成圓柱,用筷子把里頭掏空,再一點一點把肉塞進去。外婆一直在旁邊告訴我說要把肉塞滿塞緊,不然煮出來會肉會松。這個過程對我來說真不那么容易,基本上是外婆手把手的教。
最后就是油炸,最后一道程序,我還真不知道。最后做出來的苦瓜丸子,都有苦瓜汁味,很香,因為大部分汁水在肉里,所以吃起來沒那么苦。
做法很簡單,但味道卻鮮美。雖不比大城市里的漂亮,但它里面包含著愛,外婆的愛,一家人的團聚,很樸素,卻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