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的回憶字篇一
有沒有這樣一種時候,青春里追尋,時光里想念,前程里遺憾。那時候,陽光都是溫暖的,笑容都是甜的。
——題記
我的秘密,就是我成長的經歷。
在爸爸媽媽的懷抱里成長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們是你成長的支柱。是見證你成長的奇跡。
高中的回憶字篇二
;在一個極為炎熱的夏日夜晚,獨自窩在學校的辦公室亂翻書,突然看到一本好久未曾打開的舊時相冊,一張張地翻閱和追憶,祖母的照片驀然映入了眼簾,慈眉善目一身舊式黑色服裝的她在柔和燈光的映照下那么慈祥地看著我,仿佛在責備我這么長時間沒有回到故鄉探親,又好像在叮嚀我別太熬夜,早點回家休憩。多么親切的一種心靈之間的互動,那些在繁忙的日子里被塵封的往事奔涌而來,應接不暇,讓我沉浸在對童年的追憶之中。
我常常對父母和一些朋友說,我的童年終結在1992年讀初二那年的秋天,因為那一年愛我疼我的祖母因突發疾病離開了人世,而我無憂無慮的童年也就因此而倉促地結束了。記得是一個同村的同學給我帶話,說本來好好地午后坐在門口長椅上與鄰居閑談的祖母突然腦袋一歪就不省人事了,在城里的兩個姑媽都趕回了家。聽聞消息后,我也匆匆地從鄉中學幾乎跑步回到家中,在祖母的病床前連聲呼喚,可她那么安詳地躺著,有著若有若無的呼吸聲,蠕動著的嘴唇硬是沒能給我半點回應。因是在校寄宿,我又匆匆趕回學校學習。第二天一早,我急匆匆地跑到讀初一的妹妹那里打聽消息,眼眶哭腫的妹妹說祖母在當天凌晨六點已經去世了。我幾乎是大聲嚎哭著返回自己的教室。我清晰地記得在祖母出殯之前的葬禮上,長跪的自己在所有的親友都站起來后仍舊撕心裂肺地哭泣,那個靦腆而又倔強的鄉村少年沉浸在對于祖母給予的各種關愛的事情的回憶之中,那種悲慟之中夾雜著甘甜的念想的味道,長久地留存在我的記憶深處。
祖母是一個舊式女子,個頭挺高,纏過足,不能行走太遠,但個性隨和,樂善好施,在我的記憶之中極少有她發脾氣的場景。她養育了六個子女,參軍的伯父和兩個姑媽隨參軍的姑父都入了城,另外兩個姑媽和排行最小的父親留在鄉村。她的晚年基本上也是跟我們一起度過的,很多年以后,我跟城里的姑媽姑父聊天,他們都會說起祖母在選擇女婿時只看人品不重門第財富的標準,這兩個姑父都是家里一貧如洗的,而我家在當地稍微算好一點的家庭,來攀親的人也不少,說起這些兩個老姑父都是常懷感激之情。祖母也是一個特別善良的老人,母親跟我說起祖母時也常常心懷感念,在我的記憶之中,祖母跟母親之間從未產生齟齬,更別說沖突了。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緣由就是祖母對母親的善意和關愛深深地打動了她。1970年代初,父母結婚沒多久,母親罹患肺結核,在那時的中國這幾乎是不治之癥,瘦到只有六十多斤,腹中胎兒也被迫放棄,頭發幾乎掉光,是外公和父親用擔架抬到鄉衛生院住院治療的,在住院的那五十多天,是祖母和外婆輪流去醫院照顧打點。祖母毫無怨言,任勞任怨,盡管有鄰居放出各種治不好了會人財兩空的議論,她也完全不為所動。奄奄一息生死一線的母親終于活過來了,身體復原后才有了我們三兄妹,她也因此對祖母感恩了一輩子。
三十多年前的湖南鄉村,盡管我們不用做“留守兒童”,可日常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父母都要忙于農活養家,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七十來歲的祖母承擔,尤其是我們三兄妹的衣食住行等。祖母將我們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相比于同村的兒童,我們的一日三餐都是可以按時保證的,也基本不用穿打補丁的衣服。城里親戚回來看望她老人家贈送的罐頭、麥乳精、餅干、水果等在鄉村很稀罕的食物,祖母也會保管好,自己很少享用,經常是拿給我們吃。不但給我們填飽肚子,還經常散發給同一個院落的鄰居和小孩子享用,這在那個物資緊缺的時代自然是特別慷慨的行為,可祖母做這一切都特別自然,從來沒有半點施人恩惠的神色,她是真心實意地喜歡幫助人。祖母還會一些醫術,左鄰右舍有些病痛的,也經常會來找祖母想辦法,她也經常給院子里的產婦接生,從來都是分文不取。這些事情都是祖母去世之后,我每次回到故鄉,跟院子里的老人敘舊時她們經常要跟我絮絮叨叨講起的,可以說祖母是一直活在父老鄉親的記憶之中的。
我讀小學時,夜里寫作業或讀書的時候,家里有一段時間還沒有電燈,點著煤油燈,經常我在寫字,祖母在旁邊做手工活,比如納鞋底什么的,常常是她一邊做活,一邊給我搖著蒲扇驅趕夏夜的蚊子,帶來絲絲涼風,讓悶熱無比的夏夜多了些許清涼。那種溫馨的情景在祖母過世后一遍遍地回旋在我的腦海之中。童年還有很多跟祖母有關的趣事,比如城里的親戚回來探親了,祖母就會安排我去院子前后的農田釣一些青蛙回來,信觀音菩薩的祖母不殺生,這時候往往由我們這些小屁孩笨手笨腳地來給青蛙剝皮。幼時的我在屋后挖了一個小小的“水池”來養魚蝦,也放了一些鵝卵石、田螺、絲草之類,那成了我的兒時樂園。那時候的我在夏日的午后,經常帶著魚篩子和小水桶去農田之間的小水溝里撈魚,大大小小的都有,自己也被曬得黑乎乎的。帶著這些戰利品回家后,安排一日三餐的祖母都要細聲細語跟我商量,將那些稍微大一點的鯽魚、泥鰍之類給她用來做美味的晚餐,而那些細若游絲的小魚小蝦就讓我繼續在水池中養起來。祖孫倆可謂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我至今還記得在一個極為悶熱的黃昏,正在操持家務的祖母將我叫到跟前,告訴我晚上定會下大雨,可以去將捕捉泥鰍的魚簍子放在屋后的靠近水田有引水口的池塘一角,這樣肯定會大有收獲。那時候家里也沒有電視,更沒有天氣預報,我半信半疑地按照祖母吩咐的那樣做了,當晚果然暴雨如注,第二天一早興沖沖地取回魚簍子,里面幾乎擠滿了肥碩而活蹦亂跳的泥鰍,那天中午算是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餐。夏日炎炎的時候,持續十天左右的高溫下“雙搶”(搶收搶種)是很折磨人的,我們三兄妹六七歲就開始下田跟著父母干農活,比如收割稻子、插秧之類,但畢竟是小孩子有時候也想偷個懶,就讓祖母給我們提前煮點綠豆粥涼著,農忙間隙抽空回去喝一碗補充體力。我記得每次“雙搶”結束的時候,祖母都會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讓我們這些沒日沒夜忙碌的大人孩子“打牙祭”,那是艱苦勞作之后的補償,既讓人心動神往,又讓人念念不舍。
初一的時候,在學校吃中飯,都要自帶洗過的白米和食材到學校去蒸熟,這些都是祖母每天提前為我準備好的,從來沒有耽誤過。我記得有一次跟兩個同學放學回家,貪玩的我們下到溪流里捕魚,正玩得不亦樂乎的我應了樂極生悲的古語,被一塊陷在泥巴里的鋒利的玻璃片深深地割傷了腳底板,血流如注,同學攙扶著我回到家中。祖母趕忙幫我用清水沖洗,又用城里親戚拿回來的碘酒消毒,然后包扎,一邊溫言細語地安慰著我,讓既疼痛又懊悔的我有瞬間治愈感。初二開始寄宿,每周回家一次,每次離別時,祖母都要拄著拐杖送我走到村口,她那時候八十歲了,又是小腳,實在不良于行,但每次都堅持要顫顫巍巍地送我一段路,而每當周五傍晚我從學校回家,她都給我準備了可口的食物,她惦念著我在學校這一周肯定沒有吃飽。這些如今回憶起來,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細節,卻如此地讓人念想。
祖母過世已經二十八年了,這將近三十年的歲月,無論是我的家庭,還是湖南的那個小鄉村乃至中國,都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可是我在想無論世道如何變幻,無論人生怎樣魔幻,祖母在她生前的一言一行中所彌漫出來的那種平凡人生中的德性,那種急公好義樂于助人的慷慨與仁愛,那種勤儉持家寬和待人的品性,那種不趨炎附勢而貴重人品照顧弱者的價值準則,卻是我們這個小家庭乃至大家族的家風最重要的精神遺產吧。
選自《文匯報》
相關熱詞搜索:;高中的回憶字篇三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每一個人從出生后,就不斷的在成長,身體逐漸的由小變大,行為也由幼稚無知,變為成熟懂事,在一連串的蛻變過程中,有冒險,也有驚喜,彷佛青蘋果的味道,酸中帶甜,甜中帶酸,這種成長的滋味,格外讓人難忘。其實成長代表著一連串的改變,過程雖然苦澀,但結果卻是甜美的。
記得放暑假期間,我無意中打開以前的相簿,竟然發現有一張自己剛出生模樣的照片,小小的手,瞇瞇的眼睛,看起來像個小傻蛋,媽媽告訴我:那時的我,什麼都不會,只會吃喝拉撒睡。慢慢的,我開始翻,坐,爬,并且長出牙齒,吃著美味的食物。不久,在搖搖擺擺中,我跨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從此世界變得更加遼闊,可以自由自在的到處游走。
后來,我開始牙牙學語,知道喊餓餓就會有東西吃,要車車就會有玩具玩,不想洗澡就說:不要!懂得用語言和人溝通,世界變得更不一樣了,這種成長的喜悅,是筆墨所難以形容的。
而現在的我,不只是會走,還會跑,會跳:不僅會說,還會寫,會畫,會交朋友,頭腦里的知識更是愈來愈豐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待人處事也愈來愈成熟,知道待人要誠心誠意,做事要勇敢負責。
在不久的將來,我會進入青春期,外表上,聲音會變粗,會長喉結,會長青春痘;心理上,會變得更為成熟,更加穩重,而經過這一連串的改變后,我就會像毛毛蟲破繭而出,成為美麗的蝴蝶,迎向新的未來。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只要以平常心面對,將會發現過程雖然有點驚心動魄,但也處處充滿驚喜,成長是美好的!
高中的回憶字篇四
那些往事好比一臺電腦,哪天將它打開,那些甜美的回憶,就會再次從我腦中浮過。
“哇!”在那鐘聲響起的那刻鐘,我來到了這個世界,那時我的家人欣喜若狂,連忙將我抱了起來。當時我什么也不會,現在只能靠學。
我媽媽先是教我穿衣服,當時我不知道頭往哪放,手向哪伸,穿的亂七八糟,媽媽又教我穿褲子,我左穿右穿就是穿不上,最后還穿在了一個褲腿,一提又發現了另一個褲腿,媽媽看的哭笑不得。
接著我開始了學說話的過程,一開始我只會哦哦的叫誰也聽不懂我說的是哪一國語言。但是我的大神媽媽用拼音把我澆得有聲有色,不一會兒就把我教會了。
到教我吃飯的時間了,開始我吃一臉,有時候還會玩起來,甚至還會將刀叉扔了。但是我媽媽是一個有耐心的媽媽,她詳細的教我吃飯,我在那兒看著,我成功會了吃飯,我很開心。
我用了一只童年之筆蘸了成長之水,寫出了童年的快樂時光。
高中的回憶字篇五
花生米粑是家鄉特有的一種食物。米粑并不太難做,可裹滿在米粑上的花生碎,卻極難尋得。春季的凌晨六點,月色尚未隱去、晨曦又已微露頭角,正是在這樣的時間花生才最壯實,我隨爺爺來到花生地前挖花生。這花生,也像那古時的劉子驥,隱居于山林深處,它把自己隱藏在幾尺深的土壤里。手握一把小鐵鏟,掘入松軟的土中,掘至極深的地方,都尚未掘到。在看似無果之時,鏟子頭上又像觸到了些什么,如幾個硬疙瘩。剛挖出來的花生,全身裹滿了泥土,又微微帶點清露的濕潤。
思念于勞作看似發現不了你那種無奈,而不久后,又發現你就在我們身邊的那種驚喜。
挖完花生回到那座紅磚房時,已是正午了。草草結束中飯,全家人便坐在院子里,幫花生剝出去外殼,花生的外殼就像河底的一塊塊坑洼的小石子,甚至可以說它是那么的丑陋,伴著不時的鳥鳴和剝殼的“嗒嗒”聲,一粒粒飽滿圓潤的果實很快就在瓷盤上堆成一座小山。可不一會兒,坑洼堅硬的外皮就將大家的手磨出了一個個血泡,扎心般的痛!可大家都忍著,怕擾到其他人的工作。約莫一個時辰后,外殼已然全褪去。
思念于將你褪殼時,手指上被磨出血泡的勞苦以及褪完所有殼時,心里隱泛起的欣慰和歡喜。
為了使花生更加香脆,當然還需對花生進行烹任炒制,炒制花生是一門技術活:若炒制過程中細鹽撒多了,花生便會過于入味;若火候沒有把控到位,花生就會穿上“華貴的黑西服”。我站上小木椅,學著爺爺的樣子想把花生翻動。沉重的鍋鏟在我的手中不斷顫動,最終倒是連花生的身子都沒碰到。爺爺笑得樂呵呵的,從我手中接過鍋鏟,只輕輕一翻,花生便在鍋中跳起舞來。沒一會兒,花生就炒制完畢了。我不顧花生的滾燙,便往嘴里塞。花生在嘴里炸開,濃烈的香氣在舌尖縈繞。若將米粑添上,甜與香咸相結合,構成了獨制特的風味——故土的味道。
思念于享受你時,那種強烈的滿足感。
出來城市后,是愈發懷念故土,更懷念那花生米粑。市面上售賣的花生,吃著便總少了一種“先苦后甜”的意味,就似乎無滋無味。故鄉的水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在那兒種出來的花生,才有鄉土的情啊!
你,令我如此思念!思念于你帶給我的滿足感,更思念于你那濃厚的鄉情啊!
高中的回憶字篇六
今天老爸說要回老家,我從高高的資料書里探出頭,說我也要去,老爸很欣慰地笑了。我累得模糊的雙眼又看到點點綠色,那是家鄉獨有的標志,誰都不能侵犯。
往前走就看到明凈的河,不寬,卻一直通到路的盡頭。清澈的河水已經快要干涸了,只有深深的河溝證明它曾經容納過很多水精靈,任它們從自己身上流過,春去秋來,不斷地流淌,凝固,融化,又駛向遠方。以前下鄉,哥總喜歡帶我去河里游泳,他讓我背過身,自己脫了衣服,撲通一聲跳進河里。這時我就知道可以回頭了,于是我就咧著嘴傻傻地看哥在水里沉浮。金色的陽光撒下零碎的金子,在哥黝黑的皮膚上跳躍,當時的我覺得這樣的圖畫,真美。每次游完,哥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千萬別告訴二伯講他游泳的事。我偷偷抿著嘴笑,他就狠狠地瞪我,“笑啥呢?聽見沒?”我就仰起臉,伸出手,哥很無可奈何地從口袋里摸出一個糖,放在我手心里。我騎上他,把糖放進嘴里,甜膩的味道充滿了全身,也把心兒塞的滿滿的。
到了家,我就嚷著要給奶奶上墳,大人不讓,我便撒開腳丫子先跑去地里了。奶奶的墳墓在一大片麥地的中間,周圍安靜得連風聲都是靜悄悄的,一說話就有遠方的回音傳來。對奶奶我是沒有什么回憶的,當她離開時,我還不知道什么是死亡。以至于當奶奶枯枝般的手漸漸變冷,全家哭聲一片時,我還在擺弄自己的玩具。但我確信奶奶生前很愛我,因為她的相貌至今我還記得,尤其是當她把熱紅芋放在我嘴里時,幸福的笑容。于是我每年都會很積極地來給她上墳,當紙灰滿天飛舞,炮聲陣徹山野時,我默默地祝愿這位老人幸福。
臨走時我用爸爸的手機錄下了這里的田野,山谷,小河和風聲。我想它們把我的記憶分走了,我得把它們帶回去,因為這是我對家鄉的全部感情。
高中的回憶字篇七
夕陽在山間,夕陽的余暉灑在田野的麥穗上,微風吹過,形成一片片金色的麥浪,不遠處,伴隨著麥穗的香氣,炊煙裊裊升起,石塊穿街而過。路上幾位老人悠閑地走著,聊著日常生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我的奶奶留著短發,幾縷白色發絲藏在頭發里,動作十分敏捷。看著我的時候,她總是有一張慈愛的臉。我的祖母對我照顧得很好,一直陪伴著我長大。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一直是個倔強的人。但他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他的腿不好,但也不能閑著,經常給自己找點事做。重新裝修小房子,今天做個小板凳,明天放個黃瓜架。村子旁邊有一條大河,每年夏天他都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釣魚、捉螃蟹。媽媽和叔叔覺得太危險,幾次勸阻,但他還是堅持要去,所以我也收獲了很多新的感悟和體會。只見爺爺把漁網扔得越遠越好,等網下沉了,慢慢拉上岸,把魚撈出來,重復幾次,到家后交給奶奶做成美食。
而現在,隨著我長大離開家鄉,見到祖父母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我的思緒卻一天天成長。逢年過節回到那里,發現小村子煥然一新:泥濘的田間小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林蔭大道,路邊枯死的樹木和雜草早已被生機勃勃的綠植所取代。再看看爺爺奶奶,時光荏苒,歲月如棱,臉上布滿了歲月的傷痕,頭發上的一縷縷青絲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