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親情讀后感字篇一
還記得很久以前,讀到簫伯納這樣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人們。”起先并不理解,當參加基礎醫學院2002年級開展的“家庭——學校互動教育”時,這句話再次閃進我的腦海。我仿佛看到一支支光明燦爛的火炬正在傳遞。肖伯納從最深處道出親情的真諦。
我們常說:“我們的生命歷程融進了親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組旋律,每一句叮嚀,每一聲歡笑,每一個眼神,每一步足迎….”然而天下第一情絕不僅指呵護,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智慧之炬的傳遞。
記得父母教導我們時,常說:“我們吃的鹽比你們吃的米還多,我們過的橋比你們走的路還長。”而我們總是那般年少輕狂,不以為然。我們忽略了當歲月無聲溜走時在他們面龐和兩鬢留下了痕跡,自然也會有許多無價的智慧經驗在他們心田積淀。他們總愿意對我們傾之所有,而我們總固執的認為這已不合時宜。便像初生牛犢般的亂闖亂撞,直至遍體鱗傷,犄角流血,然后奔向他們,頭枕他們的臂膊,舔舔傷口,又繼續前行。
家庭——學校互動教育,在家長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家長們走上講臺侃侃而談,談他們學生時代的學習方法,談他們的工作經驗,談他們如何與陌生人相處,談他們對我們前程的期望與信心,談他們對我們的理解……他們將無價之寶授予我們,將燃燒得無比燦爛的火炬傳給我們。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接受這一切,聽他們的一席話,遠勝于讀十年書,受益匪淺。我們懷著細膩的心感受著一切,感受親情的無私與毫無保留。充滿睿智的家長,在我們心中他們的形象是如此的偉岸。同時我們也驚喜地發現,他們渴望理解我們,也渴望被我們理解。其實大家可以成為知己。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更深刻的理解何為親情。
親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綠洲,當你落寞惆悵軟弱無力干渴病痛時,看一眼已是滿目生輝,心靈得到恬適,于是不會孤獨。便會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滾滾的生命汪洋便會漫延心中。
親情是黑夜中的北極星。曾經我們向目標追逐而忽視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們不辨方向,微微抬頭,一束柔光指引我們邁出堅定的腳步。
親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灣,當我們一次次觸礁時,緩緩駛入,這里沒有狂風大浪,我們可以在此稍作停留,修補創傷,準備供給,再次高高揚帆。
…….
因為親情是偉大的,因此我們感恩親情。同時我們也感恩老師的用心栽培,“陽光工程”為我們搭建了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的舞臺;親情教育更讓我們懂得尊孝禮儀。他們啟發我們中秋節時寫了那份“抵萬金”的家書,向父母獻一份問候,道一聲感謝。是他們精心準備了這次家長與子女溝通的活動,他們既諄諄教導我們,又時常與我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是恩情與友誼的交融。所以我們不僅感恩親情,也感恩師生之情。
所謂“感”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后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親情讀后感字篇二
同學們一定有過這樣的回憶:母親拉著蹣跚學步的你,喜悅的臉中露出隱隱的緊張;父親用雨傘呵護著你,自已雖被淋濕卻依舊笑聲朗朗;奶奶把你抱在懷里,數著天上永遠數不完的星星。
這本故事書里講述了無數親情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女孩終生不能起床,因為她的腿被一場車禍奪走,一直在陪伴著她的就是她的'媽媽。后來記者知道了這件事,來采訪她的時候問她有什么愿望,她說她想做媽媽的媽媽。人們問她為什么?她回答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報答媽媽的恩情!
一句問候的話,一個甜甜的微笑。對于媽媽來說是最重要的珍藏。在平時我們應該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注: 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所能做到的。]的事情。如:拔白發,白發是媽媽操勞的痕跡,是對我們操勞的痕跡,所以這件事最值得我們去做,去細細的品嘗媽媽的愛,去細細的感受媽媽的辛苦!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再過幾天就是感恩節,我們要給媽媽一個大驚喜,一頓飯、一句話、一張賀卡、一個微笑都是媽媽最好的禮物。
當個乖寶寶,考個好成績,給媽媽個好禮物!
行動吧!
親情讀后感字篇三
終于把《親情樹》這本書給看完了。
好久沒看到這么感人的故事了,如今的情感小說到處都被韓劇里凄美的愛情題材充斥著,讓人都快忽視了情感里親人,朋友之間的感情。人的情感并不僅僅局限于愛情。
親情樹這本書恰恰重視的就是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催人淚下的感情。每看到感動之處,都不禁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之前,我從來不敢相信自己看書都能看到流下眼淚。
故事里的人物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人物身上所具備著高尚的品格。因為這本書,也可讓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也因為如此這本書已經被拍成了電視劇。
真希望能多些人都能看看這本書,絕對是一本現代人最值得看的書之一。
走進圖書館,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中,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親情樹》這本書。因為親情二字吸引了我的眼球。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警官收養了三個囚犯的孩子,分別給他們取名為:雨悅,雨歡,雨樂。且把他們當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看待,只為讓他們遠離上一代的陰影,活在陽光里,永遠開心快樂。而當她的愿望還沒實現,卻遭來了囚犯的報復,把她殘忍地撞死在雨天中,還讓她的親生女兒雨欣目睹了這一切,而那時她剛考上北京大學。更令人悲痛的是那個囚犯竟是女兒雨歡的親生父親。后來十八歲的雨欣無意中看到了媽媽的日記,知道了弟弟妹妹的真實身份后,知道媽媽的愿望后,她毅然選擇了放棄與自己心愛的男朋友一起上大學,而留下來照顧弟弟妹妹。這所有的一切只因為眼前這可愛又可憐的弟弟妹妹,因為媽媽的心愿,因為“親情”,因為她要讓他們永遠幸福快樂。看待這里,我的眼眶濕潤了。我被這位十八歲的女孩的決定震撼了,感動了。是啊,正如書中所說:這世上值得追求的東西太多了,而最值得珍惜的是人的真情。而她做到了,為了弟妹,為了親情,這位堅強的女子,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選擇了一條艱難而又充滿溫馨的'路。想到我們,我們接受的親情和愛太多了,而我們是否有好好地珍惜,抑或是吝嗇地付出過。我們還需要成長,還需要太多的感動。
當雨欣歷盡艱辛把弟妹撫養長大,且送他們上大學時,她自己已三十多歲了,經歷了一段的婚姻之后,卻還是孤身一人。可風波又開始了,雨悅偶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經歷了一些錯綜復雜的事情之后,雨悅被男朋友出賣,差點入獄。可最后還是親情,還是因為她的親生父親知道了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以至于他放下功名利祿,承認了親生女兒雨悅,并救了她。雨悅曾說:在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情是你一輩子也不可原諒的,原諒了他們,就等于縱容了骯臟和罪惡,所以我是不會輕易原諒誰,寬容誰的。可后來還是因為“親情”,因為“真情”,因為“感動”,她原諒了自己的“父親”,接受了這不幸的一切。而雨樂,那個本身就孤僻的孩子,在他的親生父親不肯承認他這個兒子時,他還是躲在背后默默地關心他,幫助他,直到最后。雨歡為了堅守正義,為了替養母報仇,為了姐姐爺爺奶奶,她毅然大義滅親,讓自己的父親在邪-惡里結束。而當這一切不幸一起發生時,雨欣也因操勞過度患上了重玻而那三姐妹也因為姐姐,因為親情,出離了不幸,拋開了身世的陰影,從新步入了陽光的生活,所以故事的結局還算是美好的,令人欣慰的。
整個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但它卻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因為其中女主人雨欣面對困難的那份堅強和勇敢令我佩服,因為其中親情的力量讓我感動。書中曾說:“人的一生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幸和坎坷,挺不過去,那是一種災難。挺過去了,那就是一種財富。別光看眼前這些不順心的事,人要往遠處看,那兒有許許多多的希望在等著你,挺過去就好了。”是啊,挺過去就好了。那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呀。書中的真情感染了我,讓我不得不對自己反思一下。生活中,我們一直都在接受別人的贈與,那些不求我們回報的人的贈與,而我們也早已習慣,把它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擔然的。其實親情是一個既溫馨又嚴肅的詞,我有時覺得親情是如此的壓迫,讓我變得如此的軟弱,因為我不是獨立的我,我又我想關愛和保護的人。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聲音,只是愛的表現,也是責任的表現。能做到這種程度,說明你對親情已有了較深的理解。在這個世界上,情感太多了,我們有時可能會忽略“親情”的重量,而把愛情放在第一位,其實你們錯了,因為長久而美好的愛情最終也將轉化為親情的形式而存在,所以親情才是世間亙古不變的情感。它會時刻牽引著你的心,讓你既有心靈的歸屬感,依托感,也有心靈的付出點,停靠點。那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也是一切收獲的終點,你始終在他的懷抱里行走。
《親情樹》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值得你去看。相信除了感動,你還能從中感受到更多的東西。
親情讀后感字篇四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小學生最愛讀的親情故事》。書中講了四種親情故事,有母親之情,父親之情,長輩之情和手足之情。這些故事有的講述了父母對孩子們無私和偉大的愛,有些講述了親人間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有的教育我們手足之間要互敬互愛,同心協力。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白丁香,紫丁香》。故事講了爺爺奶奶各種了一棵丁香樹。爺爺種的是白丁香,奶奶種的是紫丁香。一天,一只白鳥落在白丁香上說:“還是我的白丁香樹香。”一只紫鳥落在紫丁香樹上說:“還是我的紫丁香樹香。”兩位老人來到了那兒,他們卻都夸對方的丁香樹好。兩只鳥不懂了,異口同聲地說:“為什么要夸別人的好呢?”然后,他們看了看相互攙扶的兩位老人,從他們的眼神中似乎明白了什么。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愛就是互相理解、尊重和欣賞。這本書真是一本教育我們做人做事的好書,建議大家也去讀一下。
讀完《親情是寶》這個單元,印象最深的是第二三兩篇描寫小朋友的文章。小孩子總是能帶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是可愛的,是懵懂的。旦旦記趣一共寫了五件事:旦旦的屁股成“副食超市”、他獨特的道別方式“再見拜拜巴尼哈”、騎“小三輪”轉街巷和房間、是家里的“滅火器”、又把玉米當香蕉。按照作者的話說這是一種混沌狀態,混沌的可愛。
有人說:孩子是被上帝眷顧的,的'確孩子天真、活潑。在他們心里我們生活的這樣一個仍有瑕疵的世界就是伊甸園,他們永遠不會去考慮險惡、痛苦。而別人在陪伴他們成長的同時,也能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時光,當時也不知為什么,自己的一句話就能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例如小時候不顧烈日當空依然癡迷于“蹦蹦床”運動,一跳一兩個小時;坐搖搖車不做夠不罷休;看到小水溝就抬腳往下踩。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都想笑。
我很懷念,懷念那段少不更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讀到了王青麗先生的《追夢之旅》,文章講述了他的過往經歷,有坎坷和曲折,有收獲和回報,然而從我的角度理解,貫穿全文始終的是家庭,是主人公對親情的那份擔當和責任。
文中主人公每次經歷人生重要決定時,背后的動力在哪里?我考慮良久后得出,是家人給予的精神世界極大的滿足感。人這一生簡而分之,無非生活和工作,主人公讀過大學,當過煤礦工人、個體戶,做過副縣長,經歷過囊中羞澀的貧窮、跑車奔跑的辛勞、身陷囹圄的委屈、車禍受傷的危險,但從未阻擋前行的腳步,這些可以說是事業上、工作上的曲折坎坷,可以看出每次重大轉折影響他做決定的是父母、妻子、兒女,是家庭,是他最最重要的生活。親情是他事業上的動力,女兒是他工作的助力劑,無論是在外艱辛、委屈、危險,只要想到女兒可愛可親的小小舉動,想到父母妻子的牽掛,那是他精神上莫大的欣慰。文中最后主人公總結到:幸運和幸福是兩回事,幸運沒有選擇,幸福可要靠創造。我可以把他理解為,人生中幸福并非工作中的得與失,并非無法選擇的種種,而是經過奮斗后,家庭圓滿,妻兒團聚,充滿期待的精彩生活。
在無助的人生路上,親情是最持久的動力,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和依靠;親情是最真誠的陪伴,讓我們感受到無比的溫馨和安慰;親情是最清晰的路標,指引我們成功到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