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一
7月2日,我和同學去南京研學,我們的第一站是南大。
早上九點半我們就來到了南京大學。一進校門,兩旁的樹木郁郁蔥蔥的猶如穿著軍裝的士兵守衛著校園。再向里走走我們就看到了古色古香的一棟樓,那是南大的小禮堂。
從禮堂旁走過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之后我們被老師安排到一片綠蔭下休息,五分鐘后,便迎來了一位異國青年男子。他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并用英語和大家交流。起初,我很害怕,不知道如何和一個外國人交流。說了一會,我們和他熟悉了,我發現他和藹可親,有些話我們一時沒明白,他就用中文說,原來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真令我佩服和感動。之后我們就熟悉了,開始談天說地,知道他是來自法國巴黎的留學生,他就是我們研學活動中的第一個老師。同他的交流我知道世界是那么小,自己的知識那么的少。于是我暗暗的下決心,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學習!
下午我們來到了南京博物院,這是研學活動的第二站。南京博物院占地13萬余平方米,為“一院六館”格局,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另全院設“六所”的研究部門,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陳列藝術研究所、非遺保護研究、古代藝術研究所,并設有中國博物館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學研究機構。這些介紹讓我震驚,更深刻的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是那么的重,自己的知識那么的淺薄!
第二天,我們還參觀了南京歷史文化薈萃之地—夫子廟,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的“南京科技館”。最后我們還參觀了世界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中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到抗日戰士壯烈犧牲前的悲壯,讓我不禁潸然淚下,就是因為他們,我們現在才會過的那么幸福!
通過這短短兩天的研學之旅,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二
南京云錦博物館,位于云錦路江東門街,這是一座三層的牌樓,牌樓上沿寫著“人類非物質文文化遺產代表作”這12個大字。牌樓兩邊寫著“鐘山紫氣織成云,淮水清光造為錦。”這14個大字,顯得這座牌樓金碧輝煌,非常壯觀。
星期日下午,我和爺爺懷著愉快的心情,參觀了云錦博物館。首先,我們來到一樓的展銷廳。頓時,我被一幅云錦深深地吸引住了這幅云錦長17米,寬米,用線13萬多噸,僅重九百克,有五位織錦大師耗時五年織造而成,堪稱中國的無價之寶。圖案中的九條金黃色的飛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如同這幾條龍真的來到了我的面前,我仿佛身臨其境,融入到這神奇、美妙的畫卷中。
接著,我們上了三樓,這里是制造云錦工藝過程的展覽廳。我國自古以來以絲織品聞名于世,在我國的絲織品中,工藝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京云錦。南京云錦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并稱中國三大織錦。
最后,我們來到三樓的展廳。我們遇到了志愿者姐姐,她介紹了一件漢代的素紗蟬衣最令我難忘,她說一件這樣的蟬衣只有幾十克,把這件衣服握成一個球,跟一個雞蛋那么大,把衣服疊成十層,蒙在報紙上,都能看清楚報紙上的字。
我不禁感嘆道:這件衣服竟那么輕,那么薄,那么神奇,我真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手這么巧,可以織出那么既輕又薄的衣服。
參觀完南京云錦博物館,我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我們祖先真是聰明啊!他們高超的制作工藝真令人折服呀!云錦真不愧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呀!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自豪,更為我是一名南京人而驕傲!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三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東北街西首204號,緊靠臨頓路。它是現代化的博物館,由國際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博物館里有瓷器。書畫。刺繡。雕刻等文物,被分為四個常設展覽,為吳中風雅。吳塔國寶。吳門書畫和吳地遺珍。還有一個特展廳。
首先,我走進了“吳中風雅”。一塊塊精雕細琢的玉進入了我的眼簾。瞧!那塊玉多美啊!上面雕刻著牧童和黃牛,那牧童多么活潑可愛。我不禁想起了所見這首詩: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我仿佛聽到了牛在叫,牧童在吹笛,使我身臨其境。看!那塊玉巧妙地運用了綠瑩瑩的線條,雕刻著一個少女正在跳舞的形象。真是如詩如畫,富有遐想。
其次,我參觀了“吳塔國寶 ”。玻璃櫥里有一只五代秘色瓷。這只五代秘色瓷器黃中帶白,白中帶青,光亮細澤,刻了一條條動人優美的花紋。這些大大小小的花紋連成一片片花瓣交錯在一起,遠遠望去,沒有任何瑕疵,使人們不禁嘖嘖贊嘆。
接著,我參觀了“吳門書畫”。走進書畫區,一陣墨香撲鼻而來,那一張張扇面上,寫著毛筆字,有大有小,字跡遒勁瀟灑,我看得簡直入了迷。
啊!蘇州博物館在無行中使我們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也豐富了我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下次我還要去好好地參觀。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四
南京博物院座落于紫金山南麓,占地13萬余平方米,院內有各類藏品42萬件,光是國家級文物和一級文物就有二千件以上,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有3萬多件都是名列全國的珍品。它是中國內地第二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
走進博物院,一個雄偉壯觀的大殿一下子映入眼簾,這便是院中的展館了。它采用了仿遼代的建筑風格,位于博物院內那寬大深遠的草坪盡頭的三層白色石臺上,九開間的仿遼殿上敷棕色琉璃瓦,屋面平緩,斗拱粗壯,以紫金山為“背景”,遠看像一幅秀麗的大畫。
進入館廳內,給人的第一感覺即是規模宏大,但它卻將如此大量,精美的文物分的井井有條,清晰地分為了六個館: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和民國館,而在這六個館內又依照年代特色分成了幾個大大小小的展區。真是一個特點鮮明、格局清晰的場館。
走進歷史館,“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令我不得不放慢腳步去仔細端詳。從遠古時代至青銅器時代,我了解了人類文明逐漸進化的過程。在春秋時期時,人們大多都以制造青銅器為主。公元前221-220年間,秦漢時代期間,秦朝多是青銅器,而漢代則慢慢演變出了陶制品,外觀上比青銅更加光滑,色澤上也更為柔和。當到了公元229-589年時,六朝時代逐漸加大了陶制品制造量,還演變出了形態勻稱,曲線柔美的青瓷器。青瓷器與其它器具相比,形體更加優美,質感更加細膩、柔滑,與青銅器相比,少了幾分粗獷,更增添了幾分優雅。青瓷瓶表面顏色泛青,色澤光亮也不扎眼,在柔和光線下顯得更為優美。
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數材質華麗,昂貴的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了。它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的殮服,外形與人體形狀相同。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用銀線、銅線縷結,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透過玻璃細細端詳,無數塊大小相近的玉塊鋪滿全身,玉塊與玉塊之間相連結的是用黃金打造的金線,是高貴權力的象征。光滑的玉衣在燈光下顯得熠熠生輝,折射出神秘的光澤。
離歷史館不遠的是數字館。剛步入那里時,我們仿佛一下子從古代穿越回來了。數字館內有許多現代設施,以動畫、3d影像等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去讓人感知歷史,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引領我們走進歷史的長河。
參觀了這么多,我發現博物院不僅是規模宏大,更是種類繁多、巧奪天工啊!
如果說歷史館和數字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域,那么民國館則是一個十分自然的過渡線。
踏進民國館,里面的設計、裝飾給人一種古老的感覺,卻也不失現代的風韻。走進一家小商鋪,一些東西對于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對于我們的爸爸媽媽來說,卻是一個又一個美好童年回憶。這里更有許多經典小吃,例如花生酥、蒸發糕、芝麻糖等等,既飽了“口福”又飽了“眼福”。
南京博物院,雖然有著濃重的歷史氣息,但也不乏現代化氣息的渲染,兩者結合十分巧妙,卻又不顯突兀,是一個古今文化的薈萃之地。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五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大家會寫南京博物院的導游詞嗎?以下是南京博物館導游詞,歡迎閱覽!
各位游客,歡迎您來到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參觀。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于xx年8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它是一座系統反映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與科舉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以江南貢院歷史遺跡為基礎,在修繕和保護明遠樓、飛虹橋等遺存的前提下建設而成。目前,博物館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地下科舉歷史展陳區、明遠樓遺址保護區、南苑科舉文化體驗區。
科舉是古代中國,通過設科考試選拔優秀人才的選官制度。明清時期,中國有兩大科舉考場,一個是北京的順天貢院,另一個就是南京的江南貢院。而從這里陸續走出的諸多名人更令位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蜚聲宇內,一度成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科舉考場。
穿過江南貢院牌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一方墨池。匯墨成池的設計理念也正包含了中華上下千年來源源不斷的民族文化。穿過墨池,我們就來到了明遠樓遺址保護區。您現在看到正前方的這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筑就是明遠樓。明遠樓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昔日它曾是江南貢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考試期間,監臨、巡察等官員登樓而望,目光如炬。以防止考生騷亂、作弊。
在明遠樓的東西兩側,整齊排列著的就是號舍。號舍是中國古代科舉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江南貢院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號舍最多時達到20644間。或許大家很難想象就在這么一間前后不足1.5平方米的號舍里,士子們要足足的考上九天六夜的時間,吃飯、睡覺、考試都在號舍之中。
許多考生離開考場后都會大病一場,甚至臥床不起。說到這不禁會有人會問,既然如此艱苦,為什么仍然有著源源不斷的士子前來應試呢?那是因為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通過考試中舉做官是所有讀書人唯一的道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也就是讀書人一生的殷切期望吧!
科舉誕生于隋朝,在朝代更替的歷史長河中,發展的不僅僅是社會制度,科舉也隨著時代在不斷完善。一直到清光緒年間,由于八股取士帶來的弊端,使科舉制度越來越僵化。列強的強勢沖擊,西方思想與技術的傳播,傳統的科舉制度已越來越不能選拔符合時代潮流的新人才。科舉的廢止經歷了一個從漸廢到立停的過程。這是《光緒帝立停科舉上諭》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準了張之洞與袁世凱等人遞呈的《請廢科舉折》奏請,頒定上諭,宣布自翌年起停廢科舉。至此,在中國延續了13xx年的這種選官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科舉的時代局限性顯而易見,但科舉的至公精神卻得以延續至今。南京是科舉文化的重鎮,夫子廟地區歷來是江南科舉文化的中心,所以在江南貢院遺址上建立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就是想以全新的面貌去詮釋“天下文樞”文化重鎮的含義。
科舉制度已成往事,留給我們的是歷史的回憶和反思,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科學發展呼喚著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朋友們,人生時時有考試,社會處處是考場,今天的社會已是百花齊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相信我們都能成為了不起的狀元郎!謝謝!
南京是聞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著許多的名勝古跡,現在我就向你介紹江南地區規模最大,建筑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清時代的建筑---------南京博物館。
南京博物館坐落在朝天宮,黃綠相間的琉璃瓦,紅色的墻掩映在高大的綠樹叢中,顯得宏偉壯麗。
剛剛進入大門,遠遠望見一塊牌坊,上面寫著"檑星門"三個大字。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三只石獅子,他們神態不一,姿態各異。門前的斜坡十分平滑,許多小朋友在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道痕跡。據說檑星門是當時招賢納士的地方,許多有才能的人都會聚集于此。庭院的中間有一尊孔子像。他雙手自然地放于前側,神態端莊,若有所思。看著孔子的塑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鼓樂聲就在耳邊想起。
拾級而上,來到大成門。大成門共有五個門,中間的門又高又大,是皇上走的;中間左右兩側則是親王和郡王走的,而最邊上的門則是文武大臣走的。可見,古代的等級制度是何等的森嚴。跨過高高的門檻,眼前一片蔥綠:銀杏,榆樹高大挺拔;冬青,翠柏郁郁蔥蔥,整個庭院顯得安靜而又充滿生機。不遠處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長33米,進深達18米,門前有很寬的石階。大成殿有九脊重梁,每道重梁的末端有龍,栩栩如生。大成殿里正進行《六朝風采》展覽,以大量的珍貴文物、模型和圖片資料,反映了六朝時代南京地區的文明成就,展現了六朝文化的輝煌風采。
大成殿的左右兩側是東西廂房。西廂房里珍藏著許多稀世珍品。如"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皿、陶人面雕塑和玉雕品;東吳"甘露元年"銘青瓷熊形燈......藏品十分豐富,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
向東走,沿著彎曲的長廊,穿過圓形門,來到御亭閣。御亭閣里有御亭碑,碑是由碑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碑身長約3米,寬1。2米。當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來到朝天宮,在此寫下五首詩。雖然歷史的年輪跨過幾百年,但碑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見,保存完整。
站在御亭閣遙首翹望 ,飛云閣是一個不大亭子,亭角向上,狀如飛翼。飛云閣是整個朝天宮的最高處,遙想當年,站在飛云閣,鳥闞美景是何等的快意。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六
趁著放假,我和媽媽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更加了解了我們祖國成長的歷史。進了博物館,我們先看到了一個叫古代中國的展廳,我對此很感興趣,就懷著好奇心開始了參觀。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很簡陋,主要工具就是石頭,用石頭來打獵、防御,吃的是生肉,很容易生病,而且一生病就必死無疑,還有被野獸咬死的、吃野果子毒死的不計其數,當時的生活條件真是太差了,人們可真可憐。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才有了改善,他們學會了耕田、種地,馴服動物作家禽,那時的石器也比舊石器時代的更薄、更鋒利,打起獵來也更容易,后來還做出了弓箭,他們還會用火來烤家禽吃。但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土地,人們組成了許多部落,并開始打仗,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慢慢的,有些人的土地、糧食、家禽比別人多,有些人則一無所有,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為有錢人打工,卻得到極少的報酬,窮人就成了奴隸,富人就成了地主,后來,有了政權,就有了朝代,就有了國家。
中國最早的朝代是夏,目前能證明夏的青銅器只有一個青銅爵。后面就是商,商朝的青銅器做得很笨重,上面的飛翎也很小,商王武丁的妻子是婦好,婦好很能打仗,是個女將軍,在婦好墓里,我們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以后也沒有的奇形怪狀的青銅器。從周朝開始,周王就給諸侯封地建國(諸侯國)。夏商周的時候就有了早期的青銅器,就代表我們用了冶煉的技術,一開始青銅器是用來當武器和日常用品的,但是,普通老百姓可用不了這些東西,只有貴族才能使用,到了周朝,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青銅器了。
因為有了周朝的封地建國,許多諸侯國強大起來,開始爭奪土地,春秋戰國,大思想家孔子、老子等人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這時候,秦國變得強大起來,滅了其他小國家,秦王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錢幣、統一文字,為我們的漢字打下基礎。但是秦朝沒統治多久,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開始了斗爭,最終劉邦獲得勝利,建立了漢。
漢后面就是三國,魏滅了蜀國和吳國后,又被司馬家族奪了皇位,唉,三國一個都沒得到好處。司馬家族統治的朝代叫兩晉,后面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國。
皇帝,就是清朝。清朝的工藝品是很精細的,顏色很繁多,線條優美,十分好看。最后,民國推翻皇帝,共產黨打敗,解放了中國,一直到現在。
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看完古代中國展廳,我覺得一個朝代再怎么繁榮,但總是有衰落的時候。朝代的更迭,物事的變遷,連綴成漫長的歷史之河,在這歷史長河里,出現了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孕育了生死無畏的英雄豪杰,誕生了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一直為人傳頌,直到今天。
這次參觀博物館,讓我徹底地了解到中國上下五千年驚心動魄的歷史和絢爛的藝術文化,收獲頗深。
南京博物館的游覽南京博物院游記篇七
星期五,我們四年級同學去參觀了南京博物院。
走過長長的臺階,來到寬敞的大廳,我們便開始參觀。參觀了幾個陳列館后,又來到了玉器陳列館。
玉器陳列館里擺設著各式各樣的古代玉器。有西漢的龍紋玉璧、清朝的靈芝如意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還是東漢時期的銀鏤玉衣和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
銀鏤玉衣長米左右,由800多根銀絲,穿過2600多塊碧綠碧綠的方玉制成。這些方玉有的向下凹,有的向下凸;有的是圓鼓鼓的,剛好形成一個人的形狀。在每塊玉的四個頂角上都有一個小孔,這是用來讓玉與玉連接在一起用的。讓我驚訝的是:“這玉衣每塊玉上的孔和另一塊上的孔是一樣大的!這可不是件好辦的事啊,要是孔大一些,玉就會斷,要是孔小一些,那些銀絲就穿不過去了,實在是不簡單”。
玉斂葬是良渚文化時期一個酋長的墓。在這個墓里有許多玉器。有一些綠中帶灰的梯形玉斧,那代表著墓主的權力。里面還有許多白色的玉項鏈和翠綠的玉鐲。讓我感到很奇怪的是;“在墓中有一個小物件,上面是一只正在飛翔的小鳥,中間是一個人臉,不在哭,不在笑,也不嚴肅,下面是一只頭朝下的小松鼠,它的尾巴就是人臉和小鳥”。我看了它之后,都不知道叫它什么好。
后來,我們又參觀了民俗美術陳列館等陳列館。
參觀完后,我想:“我們的祖先真聰明,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作為子孫后代,我們更應該把祖國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