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一
《學前教育》xx年第11期上刊登了這篇文章,她從園領導分配給教師的兩個任務,(一是在開學第三周的“周例會”上布置制作體育玩具,要求教師一周內及時完成。教師一周能及時完成。而且能展示自己的成果,全體教師圍在一起觀看與分享。第二個案例:放假前一周:周例會上園領導要求下學期要上交論文。希望老師們在假期好好準備,爭取好成績。由于準備的時間長,老師們沒有安排到日程上來,結果暑假來,沒有老師上交論文,只能開學在加班加點)從兩個案例來分析教師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忙碌而不再盲目。
這篇文章看后,對我深受啟發,我們身邊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怎樣合理安排:
1、有計劃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
2、自己的計劃操作性要強
不能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要有計劃明確每天自己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3、及時反思自己的經驗教訓,調正下一步的工作 思路。真正做到“忙碌而不再盲目”提高工作效率。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二
今年寒假,我挑選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有空時翻了翻。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時書內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案例點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時,我也偶爾閱讀過一些教學書籍,可從來沒有如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樣,給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后,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于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第一, 我對本書作者王曉春老師做一個簡介:
王曉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陽。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北京老教師協會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已發表的專著有《尋找素質教育的感覺》、《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我們現在怎樣做教師》、《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家庭教育難題會診》、《家教參謀》、《家長的位置》、《走進孩子的心靈》、《孩子,讓我們一路同行》、《富裕時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萬字左右。常在報紙雜志發表文章,經常在電視臺做節目,經常應邀給北京及外地教師、家長做報告。堪稱現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第二,我摘錄幾句本書中的部分精彩語句與大家共享:
教育科學是一門指導和啟發的科學,是引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科學,是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的科學,是研究師生如何交流的科學。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于,我們需要什么類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應該嚴,哪里應該寬,哪里必須管,哪里不必多管。千萬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遠不會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他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培養主體性、自覺性),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他立刻讓我滿意,而是讓他自己確實有所成長。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只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我感覺習慣可以分成兩類:初級習慣和高級習慣。一般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屬于初級習慣,這種東西,通過管理式的訓練比較容易養成。高級習慣,比如閱讀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東西需要的內驅力特別大,它的活動主要在腦子里,用行為訓練的方式就很難奏效了。你能強迫他做注意聽講狀,卻無法強迫他真正專心聽你的課;你能強制學生摘抄,卻無法保證他抄的時候真的在“閱讀”,你更無法強迫他喜歡閱讀。于是當你不強制的時候,它的本相就露出來了。好習慣不光是管出來的,它更是有好習慣的人帶出來的。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訓練更接近教育的本質。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三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有空時翻了翻。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時書內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案例點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時,我也偶爾閱讀過一些教學書籍,可從來沒有如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樣,給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與大家共享:我摘錄幾句本書中的部分精彩語句
1、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2、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只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3、該當醫生的時候,你別當警察;該當警察的時候,你別當醫生。
4、不要以為專家說的都是對的,要相信自
5、只要下課鈴一響,時間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時間,只好和人家商量。
6、這不是什么“愛”,這是起碼的尊重,這是教師的法制觀念問題。我不能借口“我是為你們好”來侵犯學生的休息權。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四
今年接手的是低年級,每當看到一個個笑靨如花的孩子時,我總這樣想:假如這個班的學生都非常聰明、懂事那該有多好啊!但現實和我們所期待的往往不一樣。總有學生“天真”得令人悲喜交加,理想與現實總有一定距離。學生在進步,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兩者也必然存在差距。人無完人,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當看到同樣的一句話,有孩子說上十幾遍還是記不住時;當看到個別孩子三番五次把別的小朋友的學習用品帶回家時;一向耐心的我也忍不住有了抱怨,有了抱怨,有時失望也就隨之而來了。
但用心讀完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后,掩卷遐思,我不禁心潮澎湃。大師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又憶起葉瀾教授的話:“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是一片綠葉,每一片綠葉下面都是一個綠色的心靈世界。我愿意做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起成長。”
于是,我重新給自己定位,找準努力的方向——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時,一分耕耘不一定會帶給我們一分回報,但是,只要看到孩子有了進步,哪怕是一點點,我就是快樂的。
其次,要愛孩子。相信每個孩子,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讓孩子有改正的機會,有進步的可能。網上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責難。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爭斗。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憂慮。在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妒忌。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忍耐。在鼓舞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自信。在贊美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感激。在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學會進取。
孩子的成長環境很重要,我們對孩子的態度也許會影響他們一生的性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著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是的,為了培育一個陽光正直的人,我們需要用心經營。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孩子,相信老師吧,我要讓你們的世界灑滿陽光!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五
這段時間里,我讀了《幼兒教師最需要什么》這本書,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書中提到說幼兒教師需要有什么樣的精神、需要有什么樣的專業素質、需要有什么樣的教育智慧、需要有什么樣的教育藝術。讓我了解了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有哪些。
我了解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需要的東西很有很多。比如說,幼兒教師需要“幸福”。
幸福的定義很廣,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迷。有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財富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自己取得成功了就是幸福;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覺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早上聽著孩子們和你問早,晚上聽著孩子們和你說再見是一種幸福;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里開開心心地生活、游戲是一種幸福;看著孩子們一天天地長高長胖是一種幸福……幼兒教師需要這樣的幸福。
幸福固然重要,一個好的心態也十分地重要。它能成就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幼兒教師也需要一個好的心態。我在書中看到過這么一個故事:在一個剛剛退潮的沙灘上,一個小男孩正俯身撿起一條被海潮涌來時帶到岸邊的小扔到了大海里。身邊的爸爸媽媽覺得很奇怪,問道:“這么多的小魚都被帶到岸邊,你什么時候能撿完呢?再說誰又在乎呢?”小男孩頭也沒抬地繼續撿起撿起一條小魚又扔進了大海,并且自言自語道:“這條小魚會在乎的。”又撿起一條說:“這條小魚也在乎”。是呀,每條小魚都會在乎,它們希望得到這個小男孩的救助,因為他撿起一條,就意味著這條小魚有生的希望了。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他們肯定也希望老師能夠關注自己、在乎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就應該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一些,保持最初職業的熱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公平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孩子。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當作一件大事情來做,讓孩子能感受的到你對他的關心,在乎。讓他們覺得老師也是我的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生活、學習、游戲。擺正了自己的心態,你的每一天都會過的充實,快樂。
除了要有好的心態,還需要智慧。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填充知識面,將知識教給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們,而不是孩子一做錯什么事就罵他、責備他。孩子是要靠老師去引導的。只有你用對了方法和孩子去溝通、接觸,孩子才會打心底崇拜你。
以上就是我看了《幼兒教師需要什么》這本書后的一些感觸。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六
今年利用暑假期間靜心讀了蘇州中學語文教研員徐飛的《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這本書,書的封面寫著“讀書,可以讓我們遇見越來越好的自己”,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也明白了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這本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閱讀成全自己”,是從價值論的角度揭示教師讀書的意義;第二章“在讀書中學會讀書”,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介紹了教師讀書的策略;第三章“專業閱讀的眼光”,體現出學科特點,介紹了語文學科的讀書智慧;后三章是徐老師的讀書隨筆,“來一次思想的遠行”是哲學、教育學經典著作的讀書隨筆,“心靈修行的藝術”是文學作品的讀書隨筆,“且教且讀”是教學方面的讀書隨筆。整本書既有讀書意義及方法的講述,更有具體生動的讀書示范,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讀書智慧。
讀完這本書,我有以下比較深刻的感悟:
第一,為教師讀書提供精神動力。
從這本書中,我們首先可以感受到堅持的巨大力量。現在很多人都抱怨太忙,沒時間也成為了教師遠離閱讀的借口。徐飛說: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手邊要有幾本反復翻讀的經典好書,可以是教育教學類的,也可以是人文經典類的。這些書具有永恒的光輝,能夠將你的前塵與來路照得透亮。有這些書打底子,你會變得更厚實、更幸福。作者認為,他在讀書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讀書的美妙,這就更加激發了他閱讀的興趣。的確,只要有愛好,還有興趣,就不怕沒有時間。作者在讀書上給了我們教育人前行的精神動力。
第二,幫教師讀書找準努力方向。
現在很多人都在倡導教師讀書。但是,教師究竟該讀一些什么書,目前有各種說法。事實上,教師讀什么比怎么讀更重要。徐老師讀書,既有欣賞、接納,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于生活,這就是關于教師讀什么的一個很好的說明。
全國政協委員、我國著名出版人聶振寧認為讀書要做到學以致用和學以修為的結合,學以致用強調實際效用,學以修為則強調精神境界。現在也有很多人強調教師的閱讀要多樣化,不能只讀教育類的書,也有人認為教師讀專業類的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我覺得徐飛的這本書讓我們可以對教師的專業閱讀有一個新的認識。教師的專業閱讀同樣可以有學以致用和學以修為的結合,有的專業閱讀是可以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同樣是起到學以修為的作用。有些專業書,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職業精神,進一步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其實有些書是作為有一定素養的現代人都應該讀的,教師也不例外。我們在強調教師閱讀的時候,不妨多考慮專業性,徐飛的這本書就給教師提供了一個閱讀的方向。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七
紀律是群體的重要特征,任何群體需要紀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進行紀律教育,成為我工作中最頭疼的事。因為每個兒童個性特點不一,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經常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希望通過閱讀《兒童紀律教育——建構性指導與規訓》能為自己解惑。
本書第一作者瑪喬麗·費爾茲博士(美國)總結了其三十余年的幼兒教育經驗,向我們展示了全面實用的兒童紀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闡述與紀律教育有關的理論基礎上,介紹了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了解兒童、分析兒童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并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當細細閱讀完此書后發現,它的確是一本有理有據,案例詳實的實用書籍。全書運用了“我—你—他”的對話式寫作風格,使讀者容易參與文本,在比較和鑒別中,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讀者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
其中,作者對“獎勵”這一方法的闡述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父母和教師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獎勵和(或懲罰)來教授是非概念。獎勵和懲罰表面上確有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其結果不是兒童盲目服從就是使其易受獎勵和(或懲罰)的左右。
關于此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獎勵和(或)懲罰來促進自主的發展”,書中例舉了多個例子來說明,而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們常見的教育行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業,我們就給他們發小紅花,那么我們無意中教孩子易被獎勵所控制;當我們說喜歡某某孩子的坐姿時,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卻沒被點到名字時,這似乎是對那些孩子的懲罰;有時我們鼓勵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貼紙,其時有大部分孩子經常把玩具物歸原處的,卻沒有得到貼紙獎勵,這讓那些孩子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
書中提到“盡可能的避免在活動中單純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即不要說諸如“你做得很好、我為你驕傲、你很棒等,”而是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活動的過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做了什么?比如“我看到你和某某分享了玩具,這讓她很開心。“你把剪刀放回了架子,這很好”而不是表揚他“你真能干”“你是個懂得友好的孩子”,因為這樣實際上反而降低了他們對操作活動的信心、興趣和樂趣。作為教師或家長要更尊重和更支持孩子,不是對他工作做出判斷,而是詢問有關他們的過程的問題,如:我發現你在畫中用了很多顏色?你覺得在制作過程中,最難的是哪個部分等,成人表示對孩子努力的熱情是不需要通過表揚的。
以真誠溝通著稱的教師也極有可能得到來自己他們的學生的真誠溝通。這里“真誠”是一個關鍵詞,真誠地表達感激或欣賞與旨在控制某人行為的表揚具有天壤之別,當你努力減少使用表揚時,首先應注意,要停止使用控制性的表揚,特別是讓孩子與他人競爭的表揚。
幼兒期正是促進兒童自主發展的時期。通過建立牢固的人際關系,與孩子交流觀點,并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考慮相關因素的能力。自主是一個復雜的目標,需要我們逐漸改變以往認為通過外在的說教、獎勵和懲罰來灌輸給幼兒的觀念,而是應從幼兒的內部建構或產生,才能成為兒童自己的規則。
有效的規訓需要一定的時間:計劃的時間,教給孩子必要技能的時間以及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的時間。所以,實踐更好的有效規訓的想法,必須堅持用理性的反應來抵制自動的反應,特別是要避免通過恐嚇或獎勵來將適當的行為強加到孩子身上,因為這種態度不能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規則與自律,反而會使他們變得更依賴、叛逆和言行不一,因此,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要謹慎地使用自己的時間。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八
通過閱讀《教師讀書十問》,促使我靜心思考教師的讀書,認識到讀書應當成為每一個教師的習慣,甚至是信仰;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師在對話。
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三原則:即凡與安身立命、修身養性有關的書,要沉下心來仔細讀,盡量讀懂讀透,求甚解,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基礎,為掌握服務社會的.一技之長而下大氣力,花苦工夫,決不馬虎,謂之研讀;對于和自己的職業、工作、興趣有關的書籍,廣為搜羅,一睹為快,要用認真的態度去讀,以求有所收獲,是為精讀;對于其他一些文藝作品、休閑讀物、科普知識等,則茶余飯后,信手翻閱,目的是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增加對新事物的認知,這權且稱為通讀。今天我們進入網絡時代,讀書的形式又有所變化,然而,無論你面對的是書本,還是屏幕,都會有所選擇地閱讀。為了汲取更多的營養,不妨也試試“好讀書不求甚解”。
“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的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們每個人要為此而努力,不斷地充實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學習型教師”。
教師讀書十問讀后感篇九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為高尚的智者交談,使人受益匪淺。《做卓越的教師》就是這樣一本充滿智慧的好書。在這本書中,,彭興順大師從“做卓越的教師”、“做幸福的教師”、“做會育人的教師”、“做會上課的教師”、“做會寫作的教師”、“做會當家長的教師”等等方面論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師,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寒假里拜讀、品味《做卓越的教師》,我對教育、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
“做卓越的教師”強調:“教育是打造卓越靈魂的事業!”“讓每一個學生都渴求事業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輝煌,這才是我們教育所終極追求的目標,這才是把我們國家和民族引向騰飛和強盛的教育!”能夠從學生長遠來分析思考,真正體現了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要培養卓越的學生,就務必有卓越的教師!
卓越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師體驗職業幸福的過程,是對人本質的弘揚和價值的升華。”要想走向卓越,務必自覺從六個方面進行修煉:差異有限,潛能無限;不能離開,好好愛她;勇于實踐,善于積累;博覽群書,以書為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強研究,勤于寫作。書中列舉了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講述了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師深入淺出的對這六個方面作出生動詳盡的講解。
“一個人想要自己成為怎樣的人,他就能成為怎樣的人”。“這天做事的態度,決定了明天存在的狀態。”做教師,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師,這不僅僅僅是教師個人事業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職責,是一份沉甸甸的職責。今后,在自己的教學中,我將會按照書中講的六個方面修煉自己,更加熱愛教育事業,“愛我所選終不悔”;多讀書、讀好書,“腹中有書氣自華”,以書為友,不斷豐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與反思,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實踐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登新高”,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