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一
風是沒有形象、沒有色彩、也沒有聲音的,但風鈴使風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聲音。
風鈴于風,是感知風的存在,將無形的自然之風化為清脆的聲響。那美妙清靈的音樂是由懸掛于窗欞的小小風鈴演奏出來的,當你聽見風在風鈴邊舞蹈時的笑聲,相信,你的臉上是帶著沉醉其中的笑容的。
又或者說,風鈴本身,就是風的音樂,即便是再細微的一縷,風鈴也能夠敏感地覺察到這串細微的音符,并歡快地唱出來。不信,你聽——“叮叮叮叮——”,是春日的微風和煦;“叮咚叮咚——”,是仲夏的狂風大作;“叮鈴叮鈴——”,是金秋的涼風習習;“當當當當——”,是嚴冬的寒風肆虐:風四季歌唱,四季舞蹈,風鈴都為它演奏——以音樂的形式。
當風吹起,風鈴叮當作響時,光陰便如風一般無聲無息地流動,遺留在了那過去的時光中,一去不返。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看不見,摸不著,但日月星辰的遷移旋轉卻無時不刻地昭示著時光的飛逝。
我們忘不了奮力救下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忘不了讓全世界見證夢想奇跡的無臂鋼琴師——劉偉,忘不了照顧養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杰,這無數的難忘,只因我們聽見了心中的風鈴在面對這些高尚的生命時所奏出的絕美的心的樂章。
每一個晝夜,都有無數個生命逝去,又有無數個生命降臨,生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仿佛這一秒還在,但下一秒就會消失,消失得無影無蹤;但生命又是那么的偉大,那么崇高,那么動人心魄,哪怕是下一秒就會消失,但消失前的那一份無與倫比的美麗卻深深的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震撼著我們的心。
原本,風過無痕,但有了風鈴,風過便留痕。
原本,光陰無痕,生命亦無痕,但有了心中的風鈴,生命即使走過了,也會留下動人的痕跡。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二
了解林清玄,是從他的《林清玄散文集》開始的。第一眼,封面上的蓮映入我的眼簾,一朵開得爛漫,一朵含苞待放。周圍是碧綠的蓮葉,那葉間細膩的紋路,躍然紙上。那一片片渲染的綠,質樸,深沉。
文中的許多道理,林清玄都運用了佛教的見解,那濃厚的禪意,給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更深的境界。
其中,讓我感悟較深的是《星落尼羅河》與《放生的麻雀》。
那是尼羅河,埃及人無比敬重的母親河,它多變,美麗而殘酷。它正經歷著許多身不由己的事情,在開羅,它骯臟,逼狹,為什么?因為開羅是一座城,而城市,是任何大自然的敵人。在城市,許多人的欲望是無法度量的,為了利益,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動搖了,繼而甚至消失殆盡。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母親河——長江、黃河,它們滋養了我們,現在卻受盡了被利益熏心的人的痛苦折磨。現在的人啊,又何時能回到最初那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呢?讀了這篇文章,或許會有更多關于人與自然的思考。
尼羅河上的星星起起落落,身影映刻在尼羅河水中,見證了一切。
《放生的麻雀》講述的是作者與朋友在林間散步,發現了許多被放生的麻雀的尸體,它們大多是被凍死的,或者已經失去了飛翔的能力。
我們或許安于現狀,在低谷的塵網中生活,但我們應該永遠不要忘記、失去那顆想飛的心,沖破黑暗的執念,時刻為即將到來的光明準備著,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書頁翻盡,茶已見底,感謝林清玄,他或許讓我明白了更多……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三
這就是我讀完朱自清抒情散文后最深切的感受。
前不久,我剛讀完《背影》,在感動文中的父親時,我也看到了我的父親、看到了全世界的父親,朱自清為全世界人繪出了父親真實的“背影”:有點蒼老,但卻充滿了對兒女真摯的愛!可以說,從開始讀一直到讀完,我的眼睛始終是濕潤潤的,淚水沾濕了書本,但這并不使我奇怪。是的,因為我相信,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早已在無形中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潸然淚下了。
如果說,你想真正體會到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優美,就一定要讀一下《荷塘月色》。作者用一支神奇的筆,蘸上糖漿做的顏料,在畫布上盡情揮灑,靈感如泉水般源源不斷,涌到了畫布上,變成了一幅又一幅甜美的圖片。是的,是甜美的,甜甜的,美美的,視覺、嗅覺一塊兒享受。我想,這應是《荷塘月色》最大的特點。
說到畫畫,朱自清可是一等一的高手,他用文字給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濃或淡或暖或冷的色調,以及畫家無法涂染的情的色調。就說《綠》吧,“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讀著讀著,我的眼前便出現了一幅畫,畫上梅雨亭的綠——由好多好多美麗、活潑的形象組成,柔柔的、亮亮的,鮮潤鮮潤的。這樣的綠是無法與之匹敵的,再高明的畫家也肯定無法畫出它們的神韻來。因為這是作者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后用不尋常的自然情畫出來的。
朱自清的散文,字字句句都在抒情,在字里行間,都顯出了一種嚴謹而自然的情,也讓人一讀朱老先生的文章就陶醉了。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四
我的書柜里有著許多書,可是我最喜歡的卻是那本《朱自清散文集》;而在這么多篇散文中,我最喜歡的卻是那文章中有著濃濃的愛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是朱自清的父親為朱自清買橘子的動作,讓我潸潸淚下,短短一句話,卻能寫出最真實的情感!
《背影》講述了一個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故事。它讓我認識到了偉大的父愛。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關于父母的愛的詩千句萬句,可關于父愛的詩往往總會少很多。從小,《世上只有媽媽好》的童謠傳遍世界,而卻沒有關于爸爸好的童謠。我常常想,生我的是媽媽,照顧我的也是媽媽,我應該感謝的是媽媽,而爸爸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擺設罷了,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重新認識了父親,我重新改變了對父愛的想法……
星期五,與平常一樣,我在午托班等著父親的的電話,“丁零零”手機聲響起,我就知道了父親即將來接我的消息,“喂?”“下樓,今天我們坐公交回家,車借別人了。”“什么?擠公交?你為什么把車借給別人啊?我們自己也要用啊!”我說。
一下樓,父親就勾著嘴唇,溫柔的說:“書包給我,我來背!”我心安理得地把書包“丟”給了父親,一邊自顧自的走在了前面,哈哈,雖然我是我們家的小公主呢?幫俺分擔一些重量也是應該的!我幼稚的想著,卻沒發現父親的身上那好幾包東西。
到了車上,我立刻搶走了僅剩一個的位置,忘了背著好幾包東西的父親已經累的氣喘吁吁,卻無處可坐。我哼著歌,欣賞著窗外的風景。
“爸爸,您一天工作辛苦了,肯定累壞了,來,您坐!”稚嫩的聲音成功地把我吸引住了,我尋找著聲音的來源,一個看似6、7歲的小女孩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他的爸爸,他的爸爸笑嘻嘻的抱著她坐下了。
我站了起來,我位置讓給了父親,“你不坐嗎?”“不了!你坐!”我與爸爸相視而笑。
回到家,我再次翻開《朱自清散文集》,再次沉浸在了書香里……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五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
在翻開林清玄先生散文之前,我先是想到了《周國平散文精選》,暑假翻開過,它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里,它是平面的,讓我想起的時候,在腦海里呈現的只有直直的平行線,讓我覺得枯燥、干癟、索然無味,只有翻開才會街道它里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沒留給我呆板硬直的印象。
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像林清玄先生散文就要去翻看,利用閑暇的時間,一張搖椅、一米陽光,幾朵白云去捧著它,便是一生一生的永恒。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就像是一幅素描,簡單幾筆,卻能勾勒出一個人的世界。
正如《月光下的喇叭手》中描寫老人一樣。喇叭精亮的色澤也頹落成蛇身花紋一般,斑駁黃色的音管因為有許多傷痕凹凹凸凸,緣著手上去找仿佛便明白地看見了塞滿整條街的老人的臉……寥寥幾筆、短短四行便勾勒了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的形象。
林清玄先生寫的內容范圍之大,從親情到愛情,作者寫浴著光輝的母親,雖然并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都懷著一個愛子之心,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句不拍,也能透露出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作者擁有一雙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眼睛,我們所不察覺到的點點滴滴,都一一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我們以真實的觸動。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中還透露出一種清新的氣息,像輕風吹過,像陽光的溫暖。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仔細去品味其中的味道。當你在冬日里、在人煙稀少的書店里翻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浮躁的心便會平靜。有“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之感,讓你在平靜中讀書,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作者的但聞蘊含了許多哲理:有以為花販告訴我,幾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顏色艷麗的花朵,愈是缺少芬芳。人也是這樣,愈是樸素單純的人,愈有內在的芳香。有以為花販告訴我,愈是昂貴的愈是容易凋謝,是為向買花的人說明,要珍惜青春,因為青春是一朵最名貴的花。
所以,在自己的心中種一朵花,來維持自己的本真。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六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后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縝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飄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己“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范。
《背影》這篇散文通過描寫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匆匆》講述了時間流逝之快,并且時間不能倒流。告訴我們: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只有今天才是黃金。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描寫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七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一書時,便感到書中詞藻優美,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勝;語句中隱含的深厚的意境,令人深思。或許是志投意合吧,喜歡淡雅文章的我,一下子就愛上了它。
由于剛買回來不久,并沒有看多少,只是翻了翻,但《布袋蓮》卻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作者以往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大榕樹,還有許許多多的布袋蓮。可后來有個牧羊人,他的羊把榕樹的葉子和布袋蓮都吃光了,因此,作者很難過,他只好過一個光禿禿的秋冬。但當春天來時,作者竟然發現被吃光了葉子的大榕樹又發芽了,布袋蓮也長了許多。于是,他在書中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要為重活而高興,不要為死去而憂傷。
我還看過一個小故事,說的是姐妹倆在觀察玫瑰花時候的感慨:妹妹傷心地說每朵花的下面都有刺,而姐姐卻高興地說每株刺的上面都有一朵花,這不就是明顯的對比嗎?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樂觀,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自卑,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
人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面對失敗,面對每一件事,樂觀對待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如果成功了,驕傲的情緒是不能要的,我們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只有抱著一顆“塞翁失馬”的平常心,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面對世界!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篇八
我對林清玄的第一感受:讀書乃著文。
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他17歲即開始發表文章,1973年開始創作散文,而后相繼攬闊了各種獎項,30歲前便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獎。
這么多的獎項,對林來說只能算作一種鼓勵吧,得獎不是他的夙愿,然而如此優秀的作家,任誰都能記得他的所在,獎項的給予是讀者的愛的宣泄,得獎對他來說卻只是生活的隨筆,那么,我們都希望在這些光榮的背后還有更多奇跡的光芒閃現!很多人從林清玄的文章中感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特別是那些心理迷惘的人,由此找到了精神家園和精神之光,由此林清玄贏得了精神導師的美譽。
他說: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
人是有限制的,但夢總是美的!這一句,我感受最深,正如林畢生的追求:夢總是美的。
林的散文被譽為時間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表現了人間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含蓄真摯感人的力量,并引導人們追求其參悟生命的意義,展示著化人生苦旅為文化樂旅的大智慧。
之所以受到如此高評價,實在是林的寫作成果給人們的影響至深,就像給心靈澆了一罐美酒,而且后經十足。
再轉向他的精神世界,他注重人生的參悟,是保持樂觀與豁達,清妙玄獨心境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