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一
聽說下午我們小記者有活動,我激動得像一只活蹦亂跳的'小鳥,開心極了。
活動在學校尚美樓四樓報告廳舉行,揚州唐子城管理處錢老師給我們小記者講解了漢唐文化與風俗。通過此次活動,我知道了什么是漢唐文化,也領略到了漢廣陵王墓的風采。
了解了漢廣陵王墓后,錢老師向我們介紹了漢代服飾。她從受漢代文化影響的外國服飾介紹起,講了每個國家的服裝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說,韓國的服裝叫韓服,日本的服裝叫和服,印度的服裝叫紗麗。
那我們中國的漢代的服裝呢,它叫漢服。老師帶了幾件漢服,讓我們體驗一下穿漢服的感覺,許多同學自告奮勇,積極參與。我們班王詩瑤也是其中一個。女生的漢服是粉色的,男生則是藍色的。穿漢服有許多講究,我們搗鼓了許久,互相幫助才把衣服穿好。穿好后,錢老師讓我們向其他小記者行漢禮,然后向師長行禮:向師長行禮就和平輩之間行禮有點不一樣了,雖然同樣是女生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男生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但鞠躬的角度成了90度,這樣行禮表示對師長的尊敬。
活動漸漸到了尾聲,老師說她提幾個有關漢文化的問題,讓大家搶答,回答正確的人有小禮品相贈。同學們躍躍欲試,老師剛將問題提出來,許多小記者紛紛舉起了手。蔣逸群搶答,獲得了一個紀念風箏。還有的同學搶答正確得到了立體拼圖等等,我沒搶到機會回答,好可惜哦!
時光飛逝,活動圓滿結束了。此次活動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快樂,還讓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開闊了眼界,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一種傳承中國文化的沖動。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二
被遺忘的時光——尋找回憶中被遺忘的動人片段
在每個人成長的歲月中或許都會被某段回憶牽制影響,經過時間長河的激流回蕩你是否已然忘記了那些歲月里因歡樂而揚起嘴角的微笑,因感傷而觸動心靈的時光….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那些無法割舍的片段,那些每每令你回憶起點滴都會感到動容的片段…提筆記錄下那些曾被遺忘的時光,讓那份回憶銘刻心間吧。
假如2012來臨
如果2012注定是一個災難,如果災難真的到來,你將會用怎樣的心境去面對?你是否能用最后的時光珍惜與親人的細語?你是否從此時起學會珍惜身邊的草木,只是因為她們也隨我們而生、而滅,只是因為她給了這藍色地球一世璀璨的風采….如果2012注定是一個災難,如果災難真的到來,哪里又是你夢寐以求的地方?哪里的風景曾一直思索于腦中?任時光飛揚,請搭著夢想的風帆盡情的流浪,縱覽群山望斷江海。寫出你將如何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如何保護我們藍色地球不再遭肆意破壞,怎樣用一種陽光的心態讓你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三
滾滾紅塵,泱泱大國,五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行。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去尋找那份逝而已久的懷念與傷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全人類文化的源頭,其文化的底蘊是深不可測,辛勤的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用他們的智慧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先秦的《詩經》和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每一個朝代都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每一個時期都演繹了它最輝煌的一面。中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儀式性歌舞,儀式性歌舞到后來發張成為一種歌舞傳統。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優伶,元雜劇把中國戲曲文化藝術推向成熟……就這樣,中國戲曲文化藝術逐漸發展起來。黃梅戲、花鼓戲、昆腔、秦腔、豫劇……這些各具色彩的地方戲為中國戲曲文化注入了活力。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那一個個充滿魅力的方塊字,那一捺一撇、一橫一豎都展現了漢字的風采。自從有了漢字,就有了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勞動人民的智慧。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盡管他們的書體不同,但其書法上的成就非同尋常。書畫同源,中國古代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唐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了新紀元。筆墨丹青中國畫以其豐富的內涵享譽世界。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四大發明、《九章算術》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渾儀,《授時歷》和四大農書,《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祖沖之和圓周率……這些成果都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都為中國文化添上了燦爛輝煌的一筆。長城、頤和園、故宮……處處古跡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思想結晶。
幾多輝煌,幾多成就。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悠揚悅耳的戲劇、韻味十足的書畫、獨特的建筑、優美的詩詞……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產。
今天的文化繼承和發揚了古代傳統文化底蘊。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緊跟歷史的潮流,傳統文化才能延續下去,并發揚光大。為了讓傳統文化立足與現代,讓獨特的中國文化鶴立于世界之林,不僅是繼承,而且要批判的繼承;不僅要發展,而且要創新的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四
前一陣替朋友捉刀寫的,雖是拼湊,但也道出了我的真實想法,這里就不作修改的拿出來。
很久沒有認真的讀過毛澤東的文章了,今日這《新民主主義論》也只是草草的看了一遍。里邊的許多當時常被提起的名詞現在讀來竟有些考古的味道。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在以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度發展著,wto,申奧,三個代表這些才是熱點,是當今理論學習乃至平常生活中常談起的國家大事,而最近這些也被神州飛船,“群眾利益無小事”等代替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以嶄新的共產黨人的形象在帶領著全國人民向著強國之路邁進著。作為一名中國人怎能不為之驕傲自豪。
但是文化呢?突然感到有點空空的!
《新民主主義論》是借《中國文化》出版之際寫出的,可見應該對于文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毛澤東也表示“說明一下中國政治和中國文化的動向問題,或者也是有益的。”可見當時中國意識形態上兩個重點政治和文化,而文化人在當時是絕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畢竟他們代表了當時或舊或新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當然這是由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決定的。那么現代呢?我國處于關鍵的轉折點上: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體制改革。三者之間相對五四時期來說轉換的時間很短,而后二者可以說是重疊的。談談我讀過的一些這三個時期的書,算是我對這一時期的文化的淺淺的了解。文革前,有一些名篇,丁玲,老舍等都貢獻不少至今認為人樂道的作品,一時想不起來了。記憶清晰的是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現在想來還有一股保家衛國的沖動。這些作品描述了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和可愛的志愿軍官兵的感人事跡,讀來栩栩如生。文革期間的文化作品似乎很少,而我讀過的似乎就只有《燕山夜話》,寫得很好。小品文似的,學東西,長智慧,為當代人與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搭了一個別致的小道。其他關于文革的作品都是后來寫的了,而且大多是描述文革中的種種人性間的關系,有一些自省的意味。事實上這也是文革結束后文化界的一個不小的寫作領域:抗日,內戰以及文革的追描。而寫改革開放如沐春風的似乎不多,或許是我看得不多,《紅旗》,《當代》,《啄木鳥》寫得不多吧。很快我的文學的記憶有增加了改革這一重要內容,主要人物在廠長,村長,鎮書記乃至縣書記,市長這些在基層領導身上,如何處理好上邊的命令和下邊的猜疑、不滿甚至暴動是作品的主線。后來腐敗題材又來了。
”三個代表“里提到我們黨要代表先進的文化。具體怎么代表呢?我最近沒有時間看文化領域的作品,沒有切身感受。現在為各種課程、作業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可以談談教育。畢竟是文化教育。
時代不同了,文化也會變,但是要有民族的根,”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要為人民服務”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要有民族的魂:”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民主主義論》在最后指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仍然適用于當代。毛主席在文章最后熱情高呼:
”
新中國站在每個人民的面前,我們應該迎接它。
新中國航船的桅頂已經冒出地平線了,我們應該拍掌歡迎它。
舉起你的雙手吧,新中國是我們的。
"
如今中國的航船已經與世界各國并駕齊驅,揚帆破浪。
相信文化的風帆必將為中國的遠航提供力量。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五
當瑪雅禮貌隱沒于未知的空間,當古巴比倫王朝終結于漫漫硝煙,當古羅馬斗獸場成為永久的遙想,當古埃及金字塔化身為玄妙的謎團惟有你,依舊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東方。挺過戰火,挺過饑荒,你步伐堅定,意志堅韌,你教我怎能不為你傾心偉大的中華,偉大的傳統,偉大的文化!
不難發現,國畫正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毛筆早被鼠標排擠到書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漸失落:它們卻在異域文化里日漸興起,蓬勃發展。原先是我們的淡忘讓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不難了解,一排滿載美食的搖船,滿足了游人們的舌頭,卻破壞了滿載詩情畫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麗;如日中天的旅游熱,將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卻給麗江古城的寧謐漆上了無法退卻的烏黑原先是我們的過度開發讓你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所以,請等等我們吧,不要就這樣離我們而去。把根扎下,心靈之花會璨然綻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樹會枝繁葉茂。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六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豐富多彩,古時的禮節文明,古人用語常常出口成章,民風更是淳樸。可今天我要和大家講的卻不是這些,只說一說中國的節日文化。
端午節時,人們總會在山上采一些棕葉來包粽子去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現在有幾個人還要包粽子去紀念別人?連粽子都不包了,就更別談什么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了。
由這些平常事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已經漸漸的被新一代人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洋人的節日。洋人的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節日都十分流行于我國境內,有的甚至熱鬧過了我國的春節,現在過春節沒有以前那樣熱鬧,以前,大街上總會有孩子嬉戲打鬧,還不時放著鞭炮呢!手里還拿著幾個糖人,那種歡樂的氣氛現在是沒有的,自然顯得有些冷清,可是連在外地打工的人卻沒有回來過一個年,就顯得有些凄涼。
而美國的圣誕節可就不一樣了,顯得分外熱鬧。做圣誕樹,扮圣
誕老人送禮物等等活動,可比春節熱鬧多了。
對于我國這些文化,我們該如何去傳承呢?我個人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將我國節日在我國境內重新興為起來。
(2)必須重視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如此種種都說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漸漸被淡忘,中華同胞們,我今天想說:吸取外來文化固然是好的,可是不能因為有了外來文化就漸漸埋沒掉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啊!做人啊,不能忘本,讓我們一起宏揚中國文化吧!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七
我說中國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澀的焦灼、凄苦的迷離,構建了華夏的高閣。
回望歷史,我們無法不直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無法躲避他們臉上長流的淚。那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
你看,李煜在哭,哭聲中是他朱顏改的悲哀;陸游在哭,哭聲中是他北國久失的無奈;杜甫在哭,哭聲中是他渴望國強的期待;李白在哭,哭聲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態。淚,飄灑。你聽,蘇軾在淚中低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在淚水里默念:“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表達了千種風情。
我聽到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為窮途而哭,那是魏紛亂的憤恨之淚;我聽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還秋風又還寂寞”而雙淚長流,那是南宋敗落的無奈之淚。淚,記錄了一個時代。
中國文化,也許正因為這些淚流滿面的感傷文人才有它更為鮮活的生命力。而這些淚,又幾經流傳,流在后人的眼中。我們無法忘卻這些感傷的文人,他們對人世的種種必然丟失不能對之以坦然,對人世必有的缺憾總耿耿于懷,他們無法安寧于生活的定數,然而卻既不能戰勝世界又不能戰勝自己。這樣的現實于是只能由淚來承擔。
是的,一個又一個,一代接一代,悄然而來 ,溘然而逝,終于留下了風雨飄搖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淚,而對無數的后人來說,則是流下了一個長久的永遠的標志,一個屬于東方的文化情結,一個不息地祈禱著昌盛的記憶。淚,于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淚,于是成為烙印,鐫刻著中華的文明;淚,于是折射著一種永恒的文化流轉。
我總是這樣想,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淚眼中無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國的文化。淚,不只是一種實物,我們應清楚地明白,淚是一種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們可以看得見一切。
原來,小小的一滴淚,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原來,小小的淚滴,我們看見過去與未來。
從小小的淚滴中,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心靈史。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樣式,開頭提出論點“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主體部分發掘歷代著名文人淚水的情感含量,升華淚水的文化價值;結尾總括全篇“小小的一滴淚,卻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觀點新穎,結構嚴謹,讓人耳目一新。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篇八
在我眼里的中國繁榮富強的國家,他曾被許多人贊美。中國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雞,聳立在世界的巔峰。
可是,每當我翻開歷史書,心中的喜悅就降了下來,1860年9月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攻向北京城,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命令幾萬士兵守在城內。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圓明園,中國士兵的鳥槍和長劍對英法士兵一點作用也沒有,他們只能睜著眼睛看著被打死,園中只剩下幾十個太監和大臣,殘忍的英法士兵把他們活活的打死了。英國將軍看著眼前的這金碧輝煌的殿堂,不由自主的開始瘋搶。就這樣園中的所有金銀財寶全部被掠走。為了把罪證銷毀10月18和19日聯軍司令讓三千多士兵連夜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煙霧籠罩了整個北京城。就這樣這一園林的藝術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化成了一片灰燼。
時間慢慢的過去,沉睡的雄獅在大火中蘇醒了。10月1日開國典禮毛主席在北京城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在閱兵式的最終一場上,中國做出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誕生了。
這是我眼中的中國,從烈火中蘇醒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