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一
談話:我們已經了解有關購物知識,現在我們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教師可以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的售貨員,其余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購買商品。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例如,顧客要檢查售貨員有沒有找錯零錢,售貨員則要檢查顧客所付出的錢數。活動中,如果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和其他同學商量、討論。教師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學生提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碰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提示。
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匯報,并對出現問題進行討論。
(3)請小售貨員匯報結果:一共賣出多少東西?收入多少錢?
汽車38元飛機5元沙灘玩具10元布娃娃30元手電筒2元紙扇3元
略。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第71頁《求小數的近似數》。
1、借助已有經驗,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能夠正確地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學習用猜想、比較、歸納等數學方法學習數學知識。
3、通過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解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創設情景
1、談話:同學們,本單元前面幾個信息窗我們學習了形形色色的鳥蛋和龜蛋帶給我們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本單元最后一個信息窗綠毛龜蛋帶給我們的數學知識。
出示情境圖,仔細觀察畫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通過清晰生動的情境圖中出現的兩位同學不同的測量結果讓學生觀察討論,學生意見不一,于是需要尋找正確的判斷方法,由此激起學生探尋新知的強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學生獨立思考他們說的結果為什么不一樣?這一問題。
談話:觀察兩位同學說的結果,你能發現什么?
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發現:小華讀出的結果是一個一位小數,小明讀出的結果是一個整數。
談話:對,求3.94的近似數,根據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數,也可以保留整數。請同學們選擇一種情況,根據我們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學生獨立研究后,再在小組內交流。
談話:哪位同學愿意說說你是怎樣求3.94的近似數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紹一下。
談話:你的方法很正確,還有哪位同學與他求得的近似數不同?
談話:你的方法也很正確。因此,我們在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依然運用了四舍五入法,關鍵是看精確到哪一位。
2、學生獨立思考綠毛龜蛋的寬徑約是多少?這一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后,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時候小數的近似數的2,什么時候小數的近似數的2.0。
討論得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保留小數的數位不同,精確程度也不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觀察討論過程中教談話為學生創設自由選擇的空間,讓學生體會自由選擇的輕松和快樂。
三、鞏固應用
1、黃河的流域面積是75.14萬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數)
3、小華的體重保留整數是45千克,他的體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設計意圖]練習中讓學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勵學生思維的創新,方法的簡潔,但也照顧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四、感悟收獲
談話:今天大家學得愉快嗎?你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自由說說說本課的收獲及體驗)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僅僅是解題的指導者。本節的教學我通過幾個問題,幾句話做適當的引導,而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讓他們去觀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觀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自由選擇的空間,引導學生敞開思維,多角度探索,實現高效率學習。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三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平均分。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導入,操作
(1)、請把你組內的東西分給每一個人,要一樣.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
(1)、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名稱嗎?
(4)、學生取名。
3、出示課題
(1)、平均分。
(2)、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學,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
1、學習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討論
(2)、動手操作。
(3)、學生匯報。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如何做?
(3)、學生討論交流。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四
《用四舍五入法把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這節課并不簡單。學生既要學會四舍五入法,又要學會用四舍五入法對數進行改寫,而且還并非僅僅是課題中所寫的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還需要根據要求改寫成以“千”、“百”等作單位的數。而教材的編排意圖顯然是充分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把整萬的數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的經驗,力圖讓學生經歷先把一個大數用四舍五入法省略萬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的整萬數,再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的.過程。顯然,前面的過程是關鍵。而四舍五入法,四舍比較簡單,難的是五入。
從課堂反應及學生的作業批改來看,學生對這一課的掌握情況很不好,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反思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覺得是因為我的教學不夠嚴謹、細致,才導致問題的面這么多而廣。
原因一、沒有激發部分學生的興趣
原因二、上課內容比較抽象,后進生難以理解,故此沒能投入學習互動中來。
改進后,二次教學設計。
汽車價格是193500元,558800,( ),( )
理清幾個概念。
1、什么叫尾數?1389567萬位(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數分別是什么?
2、“省略”是什么意思?是像語文里講的一樣直接省略不寫嗎?(區別語數中“省略”一詞概念的不同)
3、那么,什么情況下直接舍去尾數,什么情況下要向前一位進1呢?關鍵看哪一位?
4、辯證思考:193500為什么不看成20萬?558800為什么不看成55萬?
5、拓展:怎么改變這個價格,使它能約等于55萬?
預設:生1“千位上改成4、3、2、1、0”,師追問“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呢?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生2:萬位上改成4,千位上改成5、6、7、8、9。
師板書各情況,并追問“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呢?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小結:約等于55萬的數,最大的是四舍得到的554999,最小的是五入得到的545000。
6、完成作業本第6頁第5題。
7、完成練習二。
一步一步地使學生明白“把12756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是把1后面的尾數都去掉,并寫0占位,寫成10000,但是題目要的是“萬”做單位,所以還要把10000改寫成1萬。這樣就使得學生對求近似數的每一步的用意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我認識到教學一定要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過程來進行,每一步的設計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從教學的重難點來分析。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苦的是學生,害的是學生,其實受害最大是老師,因為課后你得利用更多的時間來輔導那些知識上有缺漏的學生。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五
1、教學內容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人教版數學第八冊的內容。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生產和日常生活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基本性質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內容的第四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最后一節課,主要屬于掌握知識教學。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3、教學重、難點
通過舊知遷移新知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4、教法、學法
根據本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難點,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谛┪以O計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后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 )里可以填上哪些數。
32( )645≈32萬47( )050≈47萬
問:(1)你是怎么想的?(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課
1、導入新課
(1)、有時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商店買菜,電子稱上顯示價錢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們7.5元,這是為什么呢?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內容.(板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講授新課
(1)、出示例題情境圖。
生:思考。
師: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同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相似,都可以根據"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以該同學的身高為例進行講解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的方法。
4、把課本上的例題以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做。
師:作必要的講解和分析。
5、總結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生齊讀)。
注意: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看第三位是舍還是入。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數,就要看小數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數。
問:1.0和1數值相等,它們表示的程度怎樣?
a、讓學生明確保留一位小數是1.0,原來的準確長度在0.95與1.04之間。
b、讓學生明確保留整數1,原來準確長度在0.5與1.4之間。
即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數1.0,它是一個近似數,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應該注意什么?
a、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取近似數值,如果保留整數,就看十分位是幾;要保留一位小數,就看百分位是幾;......,然后按"四舍五入法"決定是舍還是入。
b、取近似值時,在保留的小數位置里,小數末一位或幾位是0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課本74頁的“做一做”。
獨立完成,個別上講臺演做。提問其思考的過程。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1題。
2、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2題。
3、把下面各小數四舍五入。
(1)、精確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確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兩位小數是( )。
(五)、布置作業。
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后面鞏固練習和課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六
認知目標:1、通過補充,會求缺少的加數。
2、會根據提供的情景,敘述有關補充情節,并解答。
能力目標:1、還缺幾個可以繼續往前數,也可以對和進行分拆。
2、培養學生看圖表述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標: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通過補充求缺少的加數。
教學難點:根據提供的情景,敘述有關補充的情節,并解答。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等
教學設計思想:
新教材十分注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認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數學課程給學生越來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時間操作的機會?,F實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將成為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在本課設計中,我盡量遵循二期課改理念,體現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點,從一下幾方面考慮:
1、基于學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教學。
學生學習新知,首先必須具備接納新知的原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在學習新知前,要幫助學生整理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已有經驗,為學新知作準備。因此課伊始,我設計了上超市的情景,讓學生在模擬的購物活動中做好學習的準備,并一次來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2、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七
教材第106頁體積計算和練一練,練習二十第5一14題,練習二十后的思考題。
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經學過的體積計算公式,進一步了解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能正確地進行體積計算。
三個大小不同的物體,如文具盒、橡皮、粉筆盒等;練習二十第13題的長方體(用橡皮泥做成)。
1.口算。
讓學生口算練習二十第5題。
2.引入課題。
今天這節課,復習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板書課題)通過復習,要進一步掌握已經學過的體積計算公式,更加清楚這樣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相互之間的聯系,能根據公式正確地進行體積計算。
1.復習體積的意義。
2.復習體積的計算。
(2)歸納柱體體積公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的體積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說明: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體,它們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樣的。像這樣從上到下一樣大小的直直的形體,一般都叫做柱體。從上面統一的公式可以看出,這樣形體的體積,都用底面積乘高計算。
3.學生練習.
(1)做練一練第l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計算體積一般按體積計算公式進行。
(2)做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結果,老師板書。追問:求容積是按什么來計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計算容積按計算體積的方法進行,要注意應從容器里面測量長度,結果一般用容積單位。
1.做練習二十第6題。
讓學生先在課本上判斷。指名學生口答,錯誤的說法要求說明理由。
2.討論練習二十第7、8題.
3.做練習二十第11、12題。
4.做練習二十第13題。
出示橡皮泥長方體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問:怎樣把它截成兩個正方體?用刀把長方體切成兩個正方體。誰來說說,增加的表面積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5.口答練習二十第15題。
讓學生在小組里先估計,解釋估計的方法。討論后讓學生交流,并給出合理的解釋。
讓學生說明題意,按題意畫出示意圖。提問:求這個梯形面積要知道哪些條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與正方形哪個條件有關?梯形的一條底比另一條底長多少厘米?你有辦法根據題里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求出原來正方形的邊長嗎?請大家課后想一想,試一試。
通過這節課復習,你更加明確了哪些內容?
課堂作業:練習二十第79題,第11和12題里自己未做的一題。
家庭作業;練習二十第10題。
小學數學近似數教案篇八
1.借助熟悉的物體,使學生正確用數表示20以內這些物體的個數.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動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實物投影,小捧等.
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一)搭積木(出示圖片:說一說1)
1.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搭積木的游戲嗎?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兩摞積木在列算式時遇到了困難,你們能幫幫他們嗎?
3.根據圖意誰能列出相應的算式?
教師板書:10+5=15 16-2=14
4.為什么這樣列算式?說一說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兩摞積木,左邊一摞是十塊,右邊一摞是三塊,明明又放上了兩塊一共是十五塊,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兩摞積木,左邊一摞是十塊,右邊一摞是十八塊,拿走了兩塊是十四塊,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結
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
(一)動手操作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表示一個十(畫圖、用學具盒里的東西或其它物體都可以).
2.請你任意添加一個圖或其它物體的個數,組成一個算式,看誰組的多.
3.小組內交流,說一說圖意和算式是怎樣組成的(出示圖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舉出一列說一說計算的方法
一個十添加一個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個十和一個一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二)教師小結
我們通過動手操作,列出這么多的加減法算式,這充分體現了你們善于動腦思考的結果.
(一)找規律
1.根據我們列出的算式進行整理,你們能找到這些算式計算的規律嗎?
2.小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體反饋.
4.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二)教師小結
(一)出示圖片:說一說4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2.根據相碰的情況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圖片:說一說5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2.根據相碰的情況列出減法算式.
(三)教師小結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高興嗎?我和你們一樣高興,因為,我們在玩中也學到了
一些數學知識,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搭積木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搭積木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采用多種表示數的方法(如:圖形、小木棒等),讓學生任意選擇,以達到理解和掌握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為目的,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教學中以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結合學過的知識,學以至用,把數學知識中數學問題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以及發展數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