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寓言二則篇一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鐘”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理解本文意思,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并用這個詞造一個句子。
4.誦讀這則寓言。
教學重點
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能用“掩耳盜鈴”造句。
教學準備
圖片、小黑板、投影儀、動畫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略)
二、揭示課題、解題
1.放動畫,聽故事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鐘(板書),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講述出來了,我們來走進這個故事。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四、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畫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畫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誦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和結果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義:掩——捂,盜——偷、竊,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兒,聞——聽。
(2)在書上畫出“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怳然有音”,齊讀。
(3)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槌兒打鐘的后果,沒有就此打消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5)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砸鐘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6)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小故事。
(7)指導朗讀。
①指名讀課文,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誦讀時要把盜鐘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六、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鐘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盜鐘》與成語“掩耳盜鈴”的關系。同桌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掩耳盜鐘》。
4.總結擴展。
同學們想象一下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自主學習,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給盜鐘人的想法下判斷,而把所設計的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學生在回答“偷鐘人的想法對不對”這一問題時,能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插圖、生活經驗多方參與課堂活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鐘”的事?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選擇成語填空
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學生的認知必須與實踐結合,才會有體驗與感悟,才能回歸生活)
2.你喜歡讀寓言嗎?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從哪兒知道的?
3.選擇作業:①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②找幾個小伙伴,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③把你課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④用“掩耳盜鈴”說一句話并背誦這則寓言。
【《畫蛇添足》教學設計舉例】
1.會認本課的生字,會寫本課的生字。
2.懂得生字、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畫蛇添足”的意思。并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4.誦讀這則寓言。
教學重點
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能用“畫蛇添足”說一句話。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本劇、小黑板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掩耳盜鐘》,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我國古代有不少流傳很廣的寓言故事,它們往往借助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這些寓言故事見于各類文獻之中,如《戰國策》《淮南子》《韓非子》等,后來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一則寓言。
二、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的2個生字,會寫本課的3個生字。
2.懂得字、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畫蛇添足”的意思。并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4.有感情地誦讀這則寓言。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2.幻燈顯示:
(1)讀準
祠賜謂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引酒且飲之②丁壯者引弦而戰
(3)說說句子大意: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3.活動安排:復述故事比賽,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則寓言故事派代表參賽。
最后師生評議,評出優勝者,頒發小獎品。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指名誦讀“畫蛇添足”。
2.串講課文: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3.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確:“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當。
4.能力訓練:這則寓言已成為常見的成語,請造一個句子。教師可先示范造句。學生造句后,組織大家評價是否恰當。
5.全班齊讀“畫蛇添足”一文。
6.請舉出生活中與之同類的事例,并談談你從文中所獲得的啟示。
五、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畫蛇添足》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寫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寓言二則篇二
佚名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自作聰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2、 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知道它是通過一個淺顯的小故事來說明生活中的一個道理。許多寓言已演變成為成語,在生活中可以運用這些詞語,使自己的語言更生動,更準確。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自作聰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教學難點?:
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知道它是通過一個淺顯的小故事來說明生活中的一個道理。
教學準備:從網上下載課文圖片和竽的圖片,準備生字卡。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導入??,整體閱讀
提問:1.在預習的基礎上說說“掩耳盜鈴”四個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將四個字的解釋連起來說說“掩耳盜鈴”的意思。
3.那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個鈴鐺呢?結果怎樣?
二、學習重點,深入體會
1.默讀第2自然段,讀后標出這段有幾句話?
自讀感悟
2.再次默讀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議讀交流
3.讀第一句,說說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4.出示幻燈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討論:1.看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鈴鐺為什么會丁零丁零響起來?用手碰鈴鐺會發生什么現象?
5.“碰”和“響’’之間什么關系?
6.為什么會被發覺?體會“響”與“碰”之間的關系。
指名讀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聽不見響聲。
7.他是怎樣做的?默讀第3句畫出表示動作的詞。
8.從剛才有想法到現在他真的這樣去做了,結果怎樣呢?
點評歸納
9.大聲讀第2自然段,體會前后的感情變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①他的這個想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為什么還被人發覺呢?
③他偷鈴鐺之前,知道不知道有這樣的結果從哪兒看出?
④明知道有這樣的后果,還要這樣做,欺騙的是誰?
三、總結延伸
1.讀全文,體會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
板書設計?:
明明知道 碰→響→發
↓
掩耳盜鈴 掩 伸 偷
↓
沒想到碰 → 發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 說說“掩耳盜鈴”的意思。
2、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則寓言的。
二、用上節課所學的方法學習寓言《濫竽充數》
1、 小組學習
2、 重點詞語:
戰國 待遇 吹竽 鼓腮幫 捂著 裝腔作勢
齊緡王 繼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 朗讀課文,說說大意
4、 你覺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三、拓展練習
在兩個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樣想的?從故事中你還能發現什么?
四、 自瀆古文《濫竽充數》,老師適當翻譯。
五、 練習寫字:
掩 盜 零 濫 竽 裝 腔 勢
六、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寓言二則篇三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并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伙伴的一句話:“通過查字典和聯系課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里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后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問話又怎么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復雜,教學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里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并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課后練習第二題,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后,有三個學習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后多讀寓言故事,并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布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于諸子和史書里,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著事件的先后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童話和寓言的區別 寓言和童話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相似之處是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象,都具有教育意義。不同的是,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設計動因:該拿出一節怎樣的語文課?這是每一位公開課執教者必須面對的第一問題。深邃的還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還是帶給他人思考的?思來想去,答案只有兩個字:真實。我以為:只有那種就連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真實的問題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只有那種徹頭徹尾一覽無余的教學設計,才是真實的教學設計;只有那種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課,才是真實的語文課。語文教育、語文課堂、語文訓練……正走在返樸歸真的路上。
課文選擇:為何選擇本課?不得不承認,選題對公開課尤為重要。通常名師們也深諳其道,常用“臨時選定某課……”這類說法來唬人。我如果這樣回答:想嘗試未曾執教過的三年級、教學進度就該這兒、想挑戰新的教學風格……那絕對是掩人耳目。真實的原因是:簡單。與同為第3單元首課的《自然之道》(四下)《楊氏之子》(五下)《古詩三首》(12冊)相比,本課實在是簡單多了:從篇幅上講,僅有167個字;從語言上講,明白曉暢;從內容上講,童叟皆知。
文本解讀:教師自身對文本能做出怎樣的解讀?寓言畢竟是故事,故事屬于口頭表達的范疇,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淺顯易懂,不必為了解讀而解讀,更不能隨意“創新”甚至“惡搞”;但對寓言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或者說這種文本,教師有必要積累相關的本體性知識。
《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這樣的參考:“寓”,寄托; “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這樣的格式寫成的;而我國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寫在故事后面,但有確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補牢》的背景,就是《戰國策· 楚策四》一文;《南轅北轍》的背景,就是《戰國策·魏策四》一文。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注: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注:這是錢老爺子的創新)
……
小學階段明確標示為“寓言”的課文,還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紀昌學射》《扁鵲治病》,學習中會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語有: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東施效顰。初中階段還會學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現的《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目標設定:面對課文我們究竟應該教什么?語文教育的最大困擾,就在于我們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僅僅是一篇又一篇的選文,一本《語文》書與一本《讀者》的區別在哪里呢?同一個文本有時既可以編進語文課本,也可以編進歷史、地理……當它作為語文的教學內容時,我們又該做怎樣的價值取向呢?同一篇課文,你可以那樣上,我可以這樣講,但除了教學方法策略因人而異,是不是都應該朝著同一個目標,以期殊途同歸呢?目標不明,往往會亂耕別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標不明的情況下確立的目標,往往是“偽目標”,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偽目標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無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準還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離真正的目標越遠。”需要說明的是,造成語文教育這一嚴重問題的根源,不在教師個人,而在課程本身。數學老師從來就不會因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1.復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復述,基本屬于技能訓練,關鍵是要訓練得充分,時間給足、量要加夠,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聯系生活。所以,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教學策略也就應運而生。
考慮到《亡羊補牢》文本本身的淺顯,我想有意淡化對故事本身的教學,側重對寓言文體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標 3.認識“寓言”。
過程設計:如何達成教學目標?
一、檢查生字詞。
因為不聽(jiē)坊的(quàn)告,養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終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這,就是我國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補牢。
了解全班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的辨析易錯的生字詞。
二、認識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書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單單一則“故事”,能不能稱其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讀課文;復述故事;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3.能讓養羊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夠得著“寓意”!
(“亡”“亡羊” “牢”“補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補”還是不“補”,為什么?要“補”最好是什么時候?完整的講一講“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戰國時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幫*臣混在一起,整日尋歡作樂,不理國家政事。大臣莊辛跟他講,再這樣下去國家就就危險了。楚襄王不但不聽勸告,反倒把莊辛罵了一通。無奈之下,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
莊辛回答說:“臣聽說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 (根據原文改編)
(請把這個故事接著講下去;此時的楚襄王恐怕已經沒有了聽故事的閑情逸趣,可莊辛為何還要講故事呢?委婉的講故事和直接講道理,聽后的效果有什么區別呢?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5.你對寓言有了怎樣的認識?作家嚴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樣的?
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的東西來;
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三、鞏固拓展
沒有掌握生字詞的,亡羊補牢,及時彌補;掌握了的,抄寫嚴文井的話,送給真正亡羊補牢的同學或者自己。(或者補充一則現代寓言,讓其講給同學聽。)
附課文: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勸他說:“趕緊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寓言二則篇四
教學目的要求:
學會本課生字詞.
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能講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讀,能背誦此文.
4,懂得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結合單元主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嗎 誰能來介紹介紹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課件出示矛和盾)這兩種古代兵器是怎么成為制造沖突的罪魁禍首了呢
2,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熱鬧啊!趕集的人來來往往可真多!街邊的一塊空地上擁著一群人,他們在干什么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
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檢查預習,指名讀書,提示:注意根據課文內容適當的停頓.
2,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節奏和韻味.聽我讀,好嗎 (配樂范讀)
師:怎么樣 文言文讀起來也蠻有味道的吧!一回生,兩回熟,大家再
試著讀一讀,還可以讀給你的同位聽.特別注意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
師:誰還想讀 來,想讀的一起讀吧.相信你們會比剛才讀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復用心讀,不讀錯字.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自由讀,個別讀.(教師范讀,聽讀,齊讀,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欲望才能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精當講解,反復朗讀,明白寓意.
小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師: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這面盾沒有東西可穿透,十分堅固.
⑶誰再來當當楚人,吆喝吆喝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師:嗯,你讀懂了,他接著夸耀自己的矛無比鋒利.盾是堅固無比,天下無敵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沒人買!
⑵誰再來讀這句,夸夸這支矛 大家聽聽這樣吆喝賣得出去嗎
生:夸盾時他用了兩個否定詞,想把他的盾賣出去.
師:楚人用"無不"這個雙重否定來強調矛的鋒利,吸引別人來買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語氣.真可謂用心良苦呀!
分組讀1,2句.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師:聽出破綻,明知故問,該怎么問
⑷小結過渡(教師引讀前三句)
7,——"其人弗能應也."
⑴師: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呢
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師:你是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 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其人弗能應也.那個人不能回答.
師:(引導學生說)"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讀讀這句話嗎
現在,你能明白矛盾的意思了吧,你能用這則寓言來解釋"矛盾"嗎
四,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借助注釋,插圖,工具書讀懂了《矛與盾》,領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它是那樣凝練,僅僅只用53個字,讓我們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咱們今后說話做事可不能像這位老祖宗一樣自相矛盾喲!
六,課后大家可以選擇性地做做這幾項作業.
課件出示:
⑴向親朋好友復述故事,聆聽他們的體會.
⑵設計廣告詞
⑶自讀文言寓言《掩耳盜鈴》
板書設計:
矛與盾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弗能應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課后小記:
第二課時 《鷸蚌相爭》
教學目標:
1,會認生字和會寫生字.
2,主動用學過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學習課文.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 能講給大家聽聽嗎 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如能直接背誦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語故事就更好了)
二, 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4,那么"蚌"采取的對抗方式就可取嗎 說說自己的看法.
5,因為鷸蚌雙方誰也不想放過對方,所以出現"漁者得而并禽之"的結果
學習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想對誰說點什么
三,熟讀成誦
按照起因 經過 結果的思路,試背課文,并在小組里交流背誦.
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起因 蚌方出曝 鷸啄其肉
經過 兩者不肯相舍
結果 漁者得而并禽之
課后小記: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之二???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之一???
寓言二則篇五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課文錄音、小黑板上準備重點段落語句。
布置學生閱讀一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外閱讀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課題:寓言兩則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讀兩則寓言,注意讀通順課文。
2、學生個別讀,相機糾正字音。
3、出示文中詞語,認真讀一讀,讀準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長 筋疲力盡
納悶興致勃勃
4、聽錄音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四、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農夫在干什么。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巴望”描繪出農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學生一邊讀一邊聯系“巴望”一詞,想象那個農夫“焦急、巴望”的樣子,體會他當時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長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并找出兩個詞語來說說農夫干得怎樣?心情怎樣?
2、指名讀,讀后交流,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3、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來理解“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抓住“興致勃勃”去體會農夫當時自以為得計的可笑心理。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理解“納悶”一詞,因為兒子對父親所說的“禾苗棵棵都長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發悶。當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這一與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應,蘊涵了欲速不達的寓意。
3、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練習。
1、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
2、在生活中你遇到過課文中這樣的事情嗎?你會怎么做?(課件出示)
第二年,這個莊稼人聽從了大家的勸告,耐心地給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長高了,終于獲得了好收成。他高興地對大家說:“
!”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讀一讀,讀準字音。
2、引導學生自主識記字形。
3、重點指導“焦、疲、勃、賣、匆”。
4、學生描紅、習字。教師巡回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2、? 鷸蚌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讀全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思考: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河蚌張開殼曬太陽,一只鷸就伸出長嘴捉蚌肉。
經過: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先松開誰。
結果:被漁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倆怎樣做才能不被漁夫捉去?
四、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
)了。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資料共享: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題有寄寓性。它總是寓深刻復雜的道理于淺顯簡單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僅僅在于說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一個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一味期待著這種偶然性的再次出現,結果必定一無所得。有些諷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經過思索就會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義。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動植物。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動植物當成人來寫。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節不太曲折、復雜。它常運用夸張和想象,但不荒誕。寓言也多運用比喻,目的是通過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寓言創作,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葉公好龍》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后來唐朝柳宗元、明朝劉基等,也創作了許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驢》、《賣柑者言》等。
在外國,《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就廣泛流傳了。現在我們讀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寓言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