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尋找春的足跡字篇一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秋高氣爽,到處洋溢著涼涼的秋意。忽然萌生了一種想法:感受一下秋天的韻味。
秋,終被無數文人雅士借以渲染凄涼的氣氛,抒發悲涼愁苦的情懷。
可我卻認為,秋,是詩情畫意的,是美麗的。
秋風拂面而來,伴著花兒的殘香,在空氣中輕輕醞釀,落葉隨風飄曳,在微笑,在舞蹈。天上的云彩,像一朵朵潔白無瑕的胸花,點綴在蔚藍的天空中,給詩意的秋增添了一絲可愛。胸前的圍巾仿佛不甘束縛在我的脖子上,它冉冉飄動,好像希望能與風兒嬉戲,與云兒作伴一樣。我不由得閉上了眼睛,也許我想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秋意吧。哦,樹上的幾片伶仃的葉兒,你們一定是在依依不舍地與大樹母親告別了吧,你們還要和哥哥姐姐們結伴去旅行呢!
享受著徐徐涼風,踏著秋走過的路,漫步河邊。水中倒映著蔚藍的天潔白的云,暗黃的樹,秋色秋水輕輕地吻著。水面漂浮著落葉,仿佛玩累了,躺在水上冰涼一下;水里嬉戲著魚兒,仿佛借著鏡子鑒賞自己優美的姿態。這水、這影、這葉、這魚,是多么和諧親昵!
秋雨細細飄灑,滋潤了農民的莊稼,滋潤了人們干涸的心靈。漸漸地雨點就不見了,留下的只是清爽寒涼的秋氣。證據有朦朧美,好一幅山水畫!
秋,雖沒有春的多姿多彩,卻有自己的寧靜、和諧;秋,雖沒有夏的熱情奔放,卻顯出詩情畫意;秋,雖沒有冬的清朗純凈,卻不像冬的冰冷無情。
秋,是歌,是畫,是詩!
尋找春的足跡字篇二
李寶寶
還記得嗎?那是童年的歌!還記得嗎?那是童年的雨!那都是童年的足跡,一點一滴走在我心里。。。
楓樹葉,嘩啦啦,搖搖晃晃就長大啊。。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母親把小小的我抱在懷里,嘴里一遍一遍的唱著這首歌謠來哄我入睡,她的歌聲并不是特別好聽那種,但卻讓人感到特別安心。我躺在母親溫暖而帶有淺淺體香的懷里,隨著簡單的歌謠的節奏搖晃著小腦袋漸漸進入了夢鄉。
那首歌謠仿佛還在耳邊回響,還記得嗎?那是童年的歌!
星星擁著淺月升上夜空,剛剛下過雨的地面還有著一小灘一小灘的雨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閃著銀光,給夏夜增添一抹靜謐的色彩。門前的柳樹隨著和煦的夜風輕輕飄拂著,生動的氣息迎面而來。稍稍長大了的我抱著大娃娃,望著天空中一閃一閃的小星星,甜甜的笑著,還不忘打個招呼:星星,你好!
屋上的雨滴滴答滴答落到地面,卻好像落在我心里,還記得嗎?那是童年的雨。
小溪是我的好朋友,她就住在我家后面的森林里,我時常背著一個大筐,拿著一個小拐杖,沿著彎曲的山路跑著跳著去見她。她看見我來了,也好像一下子開心了起來,流啊流,流到了我腳下,清清涼涼的,還裹挾著一些細小的沙粒,并不會感覺到痛,而是一種癢癢的觸感。我蹲下身子撩著水玩,便時不時的撈上一朵朵小花,那花浸著水珠顯得格外的鮮艷美麗,還不知道是我這淘氣的朋友從哪里帶來了哩!這樣一天下來,我都數不清撈了多少朵小花了,連我的手都浸滿了清香呢!
一陣春風襲來,把我從夢中喚醒,還記得嗎?那是童年的歌!還記得嗎?那是童年的雨!
尋找春的足跡字篇三
秋天在芳香四溢的鮮花里。那芙蓉花的花瓣粉紅粉紅的,花蕊則黃中帶綠,花苞像亮晶晶的水晶燈。還有一群勤勞的小蜜蜂在忙著采蜜呢。桂花開了,彌漫在校園的香氣沁人心脾。菊花也開了,有白的,有黃的,五彩繽紛,千姿百態。
秋天在火紅的楓葉里,瞧!那些巴掌似的楓葉,真像藝術大師用紅紅的瑪瑙雕成的。微風吹過,楓葉隨風舞動,仿佛小朋友晃動的小手,在跟我們熱情地打招呼。
秋天在金黃的田野上,看!一排排谷子笑彎了腰,正等著農民伯伯收割。遠遠望去,那金黃的谷子真像一堆金光閃閃的金子啊!玉米裂開嘴,露出黃黃的牙齒迎接秋天的到來。高粱漲紅了臉,舉起燃燒的火把分享豐收的喜悅。
秋天還在從北往南飛的候鳥中,看!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一個大大的“人”字,像在對我們說:小朋友,天氣變涼了,我們要去南方過冬了,我們明年再見吧!
秋天也在那瓜果飄香的果園里。那紅彤彤的蘋果像紅撲撲的臉蛋,紅棗像小巧玲瓏的寶石······而人們正忙著把瑪瑙似的棗子打下來,把一串串“紫水晶”剪下來······秋姑娘一揮魔杖棒,水果們就笑嘻嘻地跳上了水果攤,讓人們盡情享受品嘗。
秋天的足跡還在哪里呢?它呀還在很多很多地方,讓我們手拉手再去找找吧!
尋找春的足跡字篇四
有時我很不明白中國共產黨是什么?紅色又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接受著黨的教育,閃耀著黨的光輝,是它給了我們現在幸福美滿的生活。我想知道它,了解它,去尋找那紅色的足跡。
聽爺爺說,過去的日子可真是苦。每天的飯菜只是白菜幫子和玉米面和在一起的窩頭,每個月的糧食很有限,連油都很少,每家每戶會用一根線吊著一枚銅錢伸進油罐子里。他在地里干了三天三夜的活兒,生產隊拿出一個生冬瓜,切開,撒上點白糖,就可以吃了,根本不管吃完了會怎么樣,會不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大伙就沖上去搶開了。吃得很快,臉上還會掛著笑容,仿佛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那時候,糧食是按人口分配的,家里有多少口人就會分到多少糧食。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家里死了人也不下葬,把人用席子包起來,假裝還有這個人的存在,這樣就可以多另一份糧食。那是的生活真是無法和現在相比,那可真是一天一地的差距。如果追隨的更遠,那就是抗戰時期。革命老戰區有很多,但井岡山上有著不惜一切代價為人民奮斗,奉獻一切的紅色記憶。
1927年10月,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同志帶領部隊進入井岡山,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蘭花坪。在井岡山上成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1928年4月底,朱毛紅軍在井岡山上順利會師。兩天后,兩軍負責人在“龍江書院”舉行會議經湘南特委的決定,將這兩支隊伍合編起來,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兼十師軍長,而毛澤東任黨代表兼十一師師長。在慶祝大會上,毛澤東特別高興,出人意料的是他身上背來匣子槍,在平時毛主席是從來不背槍。他走到隊伍前詼諧地說“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羅。”慶祝會一結束,他就把槍交給了警衛員,從此在沒看見他背著槍。在戰斗中,犧牲被俘是常有的事,但是在革命隊伍中也會有意志不堅定,經不住敵人嚴刑拷打的戰士,他們成為了叛徒,出賣自己的同志來換取自己的性命。在192019年11月28日,毛主席親自下令處決企圖叛變的原紅軍團長陳浩等人。這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親自下令處決叛徒。黨代表宛希先、團長陳浩率領,第二次攻占了茶陵。部隊進城后,陳浩等人不管隊伍,整天得吃喝嫖賭,不愿回山溝里打游擊,還侵吞了部隊繳獲的幾千克黃金。毛澤東寫信嚴厲批評了陳浩一伙。可陳浩心中甚是惱火,想要投敵。他的計劃還沒有得逞,就被揭發,公開宣布處決陳浩及徐庶、韓昌劍、黃子吉另外3名企圖率部叛變的軍官。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雖然時間不長,卻開辟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我找到了紅色的足跡,那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揮灑而成的,中華兒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然而我的心中也有著一顆紅色的種子,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