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讀后感字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讀后感手寫體篇一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這是樊登老師篤信的事,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大家在一起互相督促,一起讀書的初心。
樊登老師不僅是一個懂書的人,他更懂人生。他不僅讀書,還會講書,讓我這樣一個想讀書還不知道如何選書的人受益匪淺。
書中,樊登老師說:我們不可以在快樂中放縱自己,因為它會變成痛苦,再回來。
是的,那些越讓你快樂的經歷,失去時越發痛苦,那些我們曾經深愛過的人,分開時能記得的可能只有各種缺點,所有的美好都隨風飄散了。人生總是這樣。
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如何才能幸福。書中不僅有樊登老師對人生的領悟,更有他獨家的讀書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多讀書,多用心感受,通過讀書體會我們可能無法在現實中體會的感情,經歷,人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尋找幸福的方向。
什么是幸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其實簡簡單單的幸福最難的,不幸福因為我們不知足,愛上不愛自己的人,可能會感覺沮喪,但是也有人默默的愛我們,我們也不愛她們,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會不幸福,但是生活艱辛的人還有很多,和醫院里生病的人比起來,我們已經幸福幸運很多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健康的走完一生。不是我們擁有的少,是我們對擁有的,視而不見。
現在的我們永遠是幸福的!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讀后感字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讀后感手寫體篇二
前不久,我讀了樊登的《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讓我更加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能安于現狀、故步自封,人應真真切切、踏踏實實把讀書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這不僅表明教師要比一般人善于學習,更在于教師要比一般人更能感悟到讀書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我們都知道,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如果我們的學生看不到我們讀書的樣子,只看到我們終日忙忙碌碌,聽到的是一味告誡學生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他們會認為老師在騙人,會對我們敬而遠之。
讀書不能只看表面,還要看作家所表達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在傳遞一個什么道理,這就是所說的靈魂。有時我們讀了幾本書,感覺沒記住什么,可在我們上課舉例子時或與別人交談時那就是充分的例證,讓你不知不覺就會用上,而且用的恰到好處。
在日常生活中,婆婆的一些習慣、想法和我確實有很大的不入,有時也會因此生氣,但這就是這幾年自己不斷地讀書,讓我修了一顆善解人意的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每讀到這些,就想起曾國藩的“五日三省吾身”。這樣不僅自己不氣了,而且關系越來越融洽了。
還有一次,學生因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我就想到我讀過的一篇文章,在德國每家的花盆開的最漂亮的一面總是放在陽臺上的,而自己所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當作者走在大街上看到這種景象不覺詫異,后來經人打聽才知道這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有好風氣啊,如果大家都拿出這顆“為人”的心,哪里還會有爭吵呢?哪里還會有不和諧呢?這堂課深深觸動了孩子們的心靈。
堅定的意志是指你可以一直做一種事情不會感到厭煩,并可以一直堅持下去,努力讀書一直不會感到厭煩,并堅持下去,意志力就會堅定。魯迅“嚼辣椒驅寒”讀書,侯寶林“抄書”讀書,匡衡“鑿壁偷光”讀書,孫敬“頭懸梁錐刺骨”讀書等等。這些名人讀書的經歷都讓我感受到讀書要的是一種堅持,讀到身臨其境之時,我們的意志就會受到鍛煉,那么生活中、工作中的困難、挫折還算得了什么。面對挫折我們曾經彷徨過,悲傷過,絕望過,然而我們可否想到過書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信心,將暖流注入我們冰冷的心田,再次點燃心中的那盞明燈。看了《鋼鐵是怎樣煉的》,之后讓我懂得了一個人應該珍惜生命,充實有意義的度過每一天,之所以保爾柯察金能戰勝病魔,就是因為保爾做什么事都堅持不懈,失敗了也永不放棄。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都會被海倫凱勒的精神深深的吸引,在失去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磨難下依然用微笑面對生活,最終成為美國著名的作家。在書籍的帶領下我們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使我們日趨成熟。
《道德經》中這樣講,就是要盡自己的力量,為大眾服務,絲毫不能推辭;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大眾生產,而不占為己有;盡量施舍于人,而不求絲毫回報;盡量為人排憂解難,而不求別人感恩戴德;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埋頭工作,不恃才傲物;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時,不貪功據為己有;為大眾不辭辛苦,不自私自利,克己已奉他人。這種人生觀正是我們作為教師所應建立的人生觀。
我們要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注重愛的教育。蔡元培老先生曾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待學生要親切和藹,以情感人,不能體罰變、變相體罰學生,把愛的種子播撒在每個學生心中;我們要甘為人梯,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樣,把畢生獻給教育,獻給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最清楚,言傳身教的作用了,所以每到閑暇時間就會拿起書來默默讀起來,忘記了陪孩子玩耍,而孩子也會胡亂拿起書來亂翻著。等他長大一點,我就開始找一些適合他讀的書,比如《三字經》彩圖版、《西游記》兒童版、還有《格林童話》等。正是由于我的影響,孩子也喜歡上了讀書。
對于我們學生來講,他們的讀書習慣,我是這樣培養的,通過我不斷的讀書,知識會很豐富,學生能夠從我這里獲取很多的知識,他們就會對我有一種向往,對我有一種崇拜感,這樣我就會引導他們讀書,慢慢的他們就會對讀書產生興趣,他們也會為此而努力的。
一個愛讀書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的高貴而不急躁,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讀書就是挑戰自我超越人生,它可以提升我們的內涵,升華我們的能力,蕩滌我們的心靈,影響更多的人。讓我們做一名智者,好好修修人生的這本大書。記住,讀書是最好的備課!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讀后感字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讀后感手寫體篇三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作者樊登:是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西安交通大學本碩畢業,北京師范大學博士,曾任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學教師,榮獲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樊登因為愛讀書、善講書締造了一個靠讀書也能收入過億的事業---樊登讀書會。
讀書最難的不是讀的過程,而是翻開書開始讀的那一刻,這本書封皮上有一句話“好奇心不死,讀書不止”,正是這句話堅定了翻開書的決心。
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書,在這些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幸福,在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一書中介紹了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能力在增長,但幸福的能力在減弱,對快樂的感知力也在變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這讓我想到了之前朋友說的現在人的幸福感很低,幸福感高的人多數在北歐,他們不追求豪車,也不求豪華游艇,反而多數人都會買一部二手車,一艘手動的小船周末去郊游,也沒有人覺得擁有豪華游艇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他們每天都過的特別開心,確實,更幸福不來自我們掙了更多的錢,也不來自我們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甚至不來自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健康。這都未必能夠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在追求這些東西的同時,我們還能隨時感受到快樂。
既然幸福是一種能力,我們就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這種能力,當我們鍛煉出自己的能力時,我們才會更加幸福。書中提到,讀書是鍛煉幸福能力的一條捷徑,讀書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使我們的心性更為豁達。作者尤其的推薦了《論語》,因為孔子就是一個具備超強幸福能力的人,正因為孔子具備了超強的對幸福的感知力,才能做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才能在任何情況下依然保持幸福的狀態。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到臺灣著名學者哲學家朱高正先生曾這樣評論《論語》,還沒讀《論語》的時候是這么一個人,讀了《論語》之后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如果說你讀了《論語》之后還是原來那個人,表示你還沒有把《論語》讀到腦子里頭。這讓我對《論語》充滿期待。
關于幸福,沙哈爾教授還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四象限,一是“我現在幸福,未來不幸”的及時行樂型,如癮君子和沉迷于網絡游戲的人;二是“我現在不幸,未來可能也不幸”的無助型,如嚴重抑郁的人和習得性無助的人;三是“我現在不幸,未來幸福”的忍辱負重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我們應該擁有的是第四種價值觀“我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快樂有不同的樣子,要能體會到此刻的快樂。有人懷念過去,有人憧憬未來,其實我們唯一能待的地方就是此刻、現在。我們可以有欲望,想住大房子,想出國旅游,只是不要被這些欲望折磨。要為未來努力,但也要開心的享受努力的過程,這才是幸福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具備幸福的能力,就會發現,只要自己靜靜地坐著,不說話,慢慢地感受自己,就能夠感受到幸福,歲月靜好,閑來無事,讀上一兩本書,人生是多么幸福和滿足。
《正念的奇跡》這本書中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跡。當你能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當你分明覺知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時,這個狀態叫作正念,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跡。這本書認為我們在一切的處境下,都該保持正念。比如洗碗,洗碗時要感受手摸過碗邊的時候,碗正在變得越來越光滑,而不是想著洗碗占用了我的時間,沾了我一手的油,這能讓我們的洗碗也變得有成就感起來,這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專注當下,專注工作,當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洗碗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前段時間朋友圈有一篇轉發率比較高的文章,大意是每個帶娃的媽媽都會在孩子睡著后熬夜,名曰“我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其實這就是沒有專注當下,帶娃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覺得帶娃禁錮了我們。
正念能幫助我們擺脫社會慣性,人們總是追求的東西太多,被社會的慣性所操作,不知不覺中,別人就成了我們自己。別人住大房子,別人賺很多錢,別人買好車,我們也得這樣。當一切物質都有了的時候,我們又在向往絕對化的自由,其實,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一個人為所欲為的時候,恰恰是他最不自由的狀態,因為他被情緒控制著,他是自己情緒的奴隸。要想擺脫社會的慣性,就需要我們把正念調動出來,專注我們的當下。
《少即是多》告訴我們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幸福不是物質上的加法,而是精神上的充盈。我們要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然后嘗試斷舍離,把沒必要的東西拋掉。當下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的,是一些減法,你減少了一些事,會覺得一下子輕松了很多。生活中,我們要小心“消費傳染病”對自己的控制,事實上,有很多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你根本就沒必要擁有。
讓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價值觀,調動出我們的正念,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不斷的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幸福的扮演好我們人生的每一個角色,幸福的為人子女,幸福的為人父母,幸福的做老師,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張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