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一
《吶喊》正如書名,是魯迅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為了民族為了人民,發出的最深沉的吶喊疾呼。
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征,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其中《狂人日記》是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征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人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征意義的戰士形象。
《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痛失獨子的描寫,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吃人的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寫作風格顯示出他對黑暗社會的憤恨。精煉而寫實的藝術顯示了作者寫作手法的純熟。洗練而樸實的筆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鎮風俗畫,而人物的刻畫與對話的描寫,更難有一字更改,實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內容警策深邃。全文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在五四運動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本篇的寫作特點,一是運用對比手法,將車夫和“我”對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進行對照,顯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車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當,關心別人的高大形象。
在《吶喊》這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令人深思的文章,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二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余華的書是在大學時候了,《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后,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在眼前經常會出現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
這一段關于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于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説,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余華在書中這段關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回憶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説,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敘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余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么下一部余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三
大片大片染紅的云彩,是太陽最后耀眼的光芒;被勁風吹得旋飛的落葉,是大樹釋放的最后的力量;草原上衰老的野狼,在響徹原野的嚎叫中閉上了雙眼……吶喊,是生命中的最底音!
忙碌的我們穿梭在教室、食堂,或是已經麻木,或許自己已經彷徨,晚自習回家匆忙的抽出時間去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耳機卻不在給心靈帶來震撼。好想好想,趴在陽臺,大聲地吶喊,寂靜的夜,迷離的星空,忽閃的星光,呼嘯的風聲,還有爸媽已經睡著,心中醞釀的吶喊漸漸逝去。疲憊的爬進溫暖的小窩,關上燈,是靜謐的夜,嘴角有一絲微笑,終于,充實的閉上了眼,期待著嶄新的明天。
天已漸漸變寒,騎著車子,哈一口氣,眼鏡便有了霧氣。早晨,上班一族很匆忙,車燈照著流動的乳白色的霧氣,但看到晨練的老人,伴著舒緩的音樂,靜靜的閉眼打著太極,硬朗的身子,突然有一陣感動,感動著老人的泰然自若的生活,感動著他們已經沉淀的心境,感動著他們面對歲月的淡定與坦然。
或許大喊有利于健康,每天早晨都會聽到一位老爺爺在運河畔邊走邊喊,那是怎樣的吶喊聲啊!伴著附近教堂的鐘聲,盡管那一聲聲的吶喊沒有鐘聲的雄渾,沒有路邊店里放的流行音樂有強烈的節奏感,或許在呼嘯的寒風中顯得微不足道,但那沙啞的聲音,依然穿透層層的霧氣,震顫著每一個人的心。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是一個暮年的老人與生命的較量,是夕陽西下時最絢麗的紅色,啥呀震顫的生命之音回響在耳旁。默默中感動,給予了我力量。
于是,今天,我一人爬上了附近的石山上,站在最高處,風吹樹葉的聲音呼嘯在耳旁,圍巾飄向遠方,我深吸一口氣,朝向遠方,吶喊,盡管強勁的風聲湮沒了我的吶喊,但我的心已不再孤獨,我知道,它已融入了自然。蕭索的暮秋,被勁風吹黃吹枯又旋飛的落葉,漫天飛舞,我知道,它們并不孤寂,因為他們生于自然,最終歸向自然。
我拾起一片落葉,記住今天的吶喊,不再遺憾!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四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后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可小時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費時間。有時,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就看了起來,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馬虎潦草,效率很差。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懂得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為座右銘吧!
讀了《故鄉》,我有感而發。《故鄉》的開頭就使我感到十分妙。“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這句話好像牽連著我的大腦,讓我迫不及待的想繼續往下看。
看到講述閏土的地方時,心里得意洋洋,可能是由于自己在語文書上學過的緣故。
在這篇文章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作者魯迅了。他不因為在外地闖蕩好了,得到了金錢和地位就棄家離去,()嘲笑農民。也不像別的大闊佬一樣看不起社會底層人物;更不像別的大闊佬一樣看別人叫自己老爺就得意洋洋。他心懷寬廣,待人謙虛、熱情。因此,我喜歡魯迅,贊賞魯迅。
我有點看不起楊二嫂。她屬于喜歡嘲笑別人,而且賺了點小便宜就得意洋洋的人。,說話、為人一點也不謙虛、誠懇,貪圖小利。因此,我看不起她,還十分討厭她。
看到魯迅寫的《故鄉》,我真想回故鄉看看呢!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五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黑暗的年代喚醒了許多“鐵屋子”里的清醒者,讓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與希望。《吶喊》是拯救民族,為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開學第一天“第一課堂”里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說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贊嘆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啊!”語氣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游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嘩,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同胞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么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精神,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為發揚祖國文明而奮斗。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為物質精神的巨人,邁著強健的腳步走向世界。加油!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六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第二本超經典的小說集,它是本名著,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吶喊》中刻畫了1個個“從昏睡中步入死亡”的不幸者。魯迅先生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以這些人為例子,寫成文章來警醒世人。不要讓他人也成為那種可憐又可悲的沉睡的人。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便是1個沉睡之人的例子。孔乙己他好吃懶做,整天無所事事。可他自身家境貧寒,科舉制也已廢除,他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存在了。為人抄書來賺錢,卻因為好吃懶做,“坐不了幾天,便連人和紙張筆硯,一齊失蹤”連請他抄書的人都沒有了。可就這樣,還經常來酒館喝酒,成為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且不拖欠酒錢“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對于1個不干活的人,這些錢從何而來?從文章子句中我們能發現,這些錢竟是偷來的!1個讀書人,為了仕途,為了未來的生活,讀了那么多書,學了那么多年,最后的結果竟是這個樣子!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也無了!真是不可謂不悲哀!我忽然間就有個1種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影片中一群中國人圍看擊斃中國人,還一臉麻木,甚至是喝醉酒版的喝彩!那是魯迅先生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了。
《吶喊》中的另一篇文《故鄉》也是初中時學過的課文。從小在一起玩耍的戴銀項圈的閏土長大了,再見到主人公時,已不復年少時的天真無邪。再見到“我”時的那歡喜又凄涼的神情,以及到后面的“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的情形。
《吶喊》不愧為歷史名作,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魯迅先生的文筆里帶著淡淡的幽默和諷刺意味,卻又帶著憤怒和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也鼓舞著現在的中國人。魯迅先生不是唯一1個醒悟和站起來的人。在他之前,更多的是在他之后,有越來越多的人醒了過來,站了起來!即使是死也不能改變他們改變中國的信念!正是他們的努力,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名字—中國人!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七
想帶孩子們讀經典,上次讀了《城南舊事》,學生閱讀興趣濃厚,感悟很深,這次帶他們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
《朝花夕拾·吶喊》分為兩部分,《朝花夕拾》是魯迅創作的以回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為主的散文集。它是關于魯迅生平史實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可能從中看到早年魯迅的完整形象。《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的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青年時的魯迅充滿壯志,希望中國能擺脫舊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但遭受的挫折卻令他逐漸感到絕望和寂寞。
《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文中塑造了愚昧、無知、欺弱怕強的阿q和趙太爺,正是封建統治下國民的縮影。作者把阿q的得意癥結歸究于"中國精神文明冠于全球",從而滋生了一批愚昧、無知、妄自尊大的國民。當時的國民,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奴役,一旦得勢,便恃強凌弱;一旦挨打,便用"精神勝利法"來療傷。魯迅先生不愧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以筆為刃,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話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地揭露和批判。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冷峻"外表下的魯迅,卻又散發著人性的靈光,如《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女傭人阿長,讓人感到濃濃的暖意。文中先抑后揚,首先交待阿長長得過于肥胖,睡態不佳,并謀害我了隱鼠導致我對她的厭惡。但大字不識的她為給我買《山海經》卻費盡了周折。由此而使我對她充滿了敬意。阿長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善良、苦命、愚昧,但對魯迅卻給予了深深的愛。文中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吶喊》交待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緣故及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即通過文字來喚醒麻木的人們,挽救沉睡的祖國,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的孤寂、彷徨、覺醒、奮起。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八
《吶喊》是魯迅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后感吶喊讀后感字篇九
在靜寂的沉重中有種熱烈,使人灼痛,以至于吶喊,而喊出口的言辭,卻不能完全的表達心聲,或者即使字字血淚,旁人卻不能完全領會,于吶喊者而言,聲嘶力竭后的孤獨,是令人愈發清醒的疼痛。
小時候不知道,為何要學魯迅的文章,還都是重點篇目,只是乖乖聽老師講,記下考點,考個不錯的成績。中學,還寫了篇為阿q平反,得到90分的作文。如今,幽居斗室的我,再次翻看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反省自己無知的同時,也體會到一些魯迅挑燈夜讀時的孤獨。
可是,徒有孤獨的外形,沒有孤獨的`實質,也做不得學問。魯迅的孤獨,實質是罕有的清醒。是那個時代,在四面樹敵后的絕地,以一人之筆,對數眾之敵的無懼,是為國為民前途命運的大義。是自嘲過“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后,“橫眉冷對千夫指”“卻向刀叢覓小詩”的凜然正氣。
挖掘小人物靈魂的無聊鄙陋,可笑可恨如阿q;戳破窮酸文人的面子,可笑可悲如孔乙己,暴露出其乏力無助和世人的無情勢力;可憐如祥林嫂,可嘆如成年閏土,病中的狂人,被騙的華老栓,伸長脖頸圍觀的冷漠看客……一張張生動面孔,裹著灰敗的色彩,從無聲的角落走向吶喊的前臺。他們就是我們的縮影,他們身上,有無數個我們的特征。
魯迅清醒的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民族是什么樣,他沒有告訴我們未來在何方,如何改進,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用冷峻的語言撕裂鐵屋中民族睡夢的假面,露出噩夢的猙獰鬼臉,促其速醒。而驚醒后無路可走的悲哀,讓魯迅懷著莫大的悲痛與無限的勇氣說出,或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未曾體會過這種孤獨的人,無論在那個時代,還是在如今,只是享受生活的溫馨愜意,隨波逐流,不知居安思危,一旦危機四伏陷入絕地,或崩潰,或毀滅,或投誠,或者,才能如魯迅般,走向孤獨的深處,決然戰斗。
翻翻魯迅的雜文集,看看過去文人之間的筆伐,交鋒,就知道那個時代的魯迅,真的是個猛士,于狂歌浩熱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
沉睡者百年后依舊沉睡,而魯迅孤獨的吶喊,已穿透世紀,在今天仍舊振聾發聵,警醒世人,刺痛一些人的神經,為一些所謂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