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搭載著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員奔向太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 篇1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景海鵬
景海鵬,男,漢族,籍貫山西運城,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陸軍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曾任陸軍某部隊副部隊長,航天員大隊大隊長、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頒發“航天功勛獎章”。2012年6月,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一級航天功勛獎章”。2017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八一勛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并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21年,被評為第八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并擔任指令長。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朱楊柱
朱楊柱,男,漢族,籍貫江蘇沛縣,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上校軍銜。曾任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副教授。2020年9月,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桂海潮
桂海潮,男,漢族,籍貫云南施甸,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9月,作為載荷專家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篇2
航天老將景海鵬四度飛天
航天老將景海鵬將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飛天紀錄。在這次任務中,景海鵬再次擔任指令長,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首次擔任指令長,與劉旺、劉洋搭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完成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升空,景海鵬帶領航天員陳冬一起飛向太空,景海鵬第二次擔任指令長,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任務。
根據官方資料,景海鵬是山西省運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19歲的景海鵬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1991年6月份,他分配到南空駐某部,正式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飛過殲六等機型,安全飛行1200小時,成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1996年底,景海鵬參加了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他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航天專業技術、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
2005年6月,景海鵬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獲得“英雄航天員”稱號。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2012年6月,圓滿完成神舟九號任務。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帶領航天員陳冬一起飛向太空,在軌飛行33天。
神舟十六號任務是景海鵬的第四次飛天之旅,他也成為目前飛行次數最多的航天員。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六號對接成功后,景海鵬將是唯一一位連續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實驗室和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
據報道,為了再度飛天,景海鵬在陸軍某部任職期間,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學習習慣,隨身攜帶了所有飛行訓練資料,定期和教員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隊訓練考核,幾乎沒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周末幾乎沒有休息過,目的就是讓自己依然保持高水準飛行技能。每天堅持鍛煉讓景海鵬的身體素質依舊優秀,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是他每天的標配。
朱楊柱航天飛行工程師首次飛天
國防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國防科大”刊文介紹稱,朱楊柱1986年9月出生于江蘇沛縣,2005年考入國防科技大學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空天科學學院前身),2009年,本科畢業的朱楊柱選擇繼續在學院深造,師從知名航天專家易仕和教授。從本科的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到空氣動力學、光學等多學科交叉知識,這個研究方向后來也貫穿了他碩士和博士的全部階段。
2020年9月,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在此次任務中,航天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天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
桂海潮首個非軍人出身航天員“首秀”
在29日舉行的神舟十六號乘組三名航天員與公眾正式見面會上,戴著眼鏡亮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潮引發了外界的熱議。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桂海潮于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20年9月,桂海潮作為載荷專家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在此次任務中,載荷專家桂海潮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微信刊文稱,桂海潮在2005年09月至2014年7月本碩博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之后在海外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09月入選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進計劃,進入北航宇航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
據稱,經過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的重重篩選,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
對于航天員戴眼鏡亮相,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介紹稱,在選拔航天員的時候,相對于航天駕駛員,對載荷專家的視力要求會低一點,航天員可以戴眼鏡上天,但一般而言,在發射階段和返回階段航天員是不戴眼鏡的,因為發射和返回時候震動較大。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篇3
這是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
舉重若輕,鎮定自如。第4次站在問天閣與中外記者見面的景海鵬從容依舊。
從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時27分鐘飛行,到神舟九號的13天宇宙遨游;從太空33天的中期駐留,到這次即將開始的約5個月駐留“天宮”,景海鵬成為四度飛天的中國航天第一人。
“為什么還要飛?”記者問。
景海鵬說:“作為一名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責主業,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鵬和13名戰友一起,在鮮艷的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為圓飛天夢,那些年,他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休息過,也沒陪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甚至沒有陪父母過一個春節。
2008年,景海鵬和翟志剛、劉伯明乘神舟七號飛天。他們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那天,出艙艙門剛打開,翟志剛準備出艙時,座艙內突然傳來儀表報警聲:“軌道艙火災!”危急時刻,正在返回艙值守的景海鵬迅速檢查儀器的各大系統,并與在軌道艙的劉伯明進行判斷排故,同時向地面報告:“儀表顯示軌道艙火災,請地面檢查確認。”
后經天地共同判定,此為儀表誤報警,但“即使我們回不去,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的錚錚誓言至今仍讓聞者動容。
天外歸來后,景海鵬歸零成績、歸零心態,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號任務備戰訓練中。
“是黨和人民培養了我們,是祖國托舉著我們飛天。”他說,身體在天上可以飄,但是做人不能“飄”,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號任務要進行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每名航天員都要熟練掌握。訓練之余,景海鵬經常為自己“加碼”,到任務考核前,他已經在模擬器練習了2000多次,是規定訓練次數、時間的兩倍。
2012年6月,景海鵬作為任務指令長,與戰友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2016年10月,景海鵬第三次執行飛天任務。這一次,他帶著年輕的航天員陳冬一起在軌飛行33天,首次實現了中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僅當好飛船“駕駛員”,還要當好太空科學家,積極參與系統設計、產品研制、技術攻關,出色完成了近百項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先后提出上百條改進意見。
在進行太空跑臺束縛系統驗證試驗時,數次操作都宣告失敗。但景海鵬沒有輕言放棄,和陳冬反復琢磨、認真體會,經過多次嘗試,終于實現了在太空中奔跑,為后續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駐留時加強體能鍛煉、有效防止空間運動病積累了經驗。
7年一瞬。
此間,景海鵬的崗位有過幾次變動,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航天員的初心使命。在陸軍某部任職期間,他隨身攜帶了所有飛行訓練資料,定期和教員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隊訓練考核。
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成為他每天的標配,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加起來有70多本,成千上萬條指令都已爛熟于心……景海鵬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能依舊優秀。
2022年6月,景海鵬入選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
這是他第三次擔任指令長。前兩次擔任指令長時,景海鵬和隊友憑著“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嚴謹作風,成就了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和中期在軌駐留任務的圓滿成功。
這一次,面對2名比自己小20歲、毫無飛行經驗及太空環境體驗的隊友組成的“跨代乘組”,景海鵬深感責任重大。每次訓練,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組獨立完成整個操作流程后再進行總結和講解。他還帶領乘組對空間科學試驗、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站維護維修、長期飛行健康防護,特別是應急與故障處置都進行了精心、精細、精準準備。
經過一年的朝夕相處,景海鵬和兩名年輕隊友非常默契,一個表情、動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領神會。他說:“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堅決完成任務,用我們的雙手把所有科學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夢想變成現實。”
朱楊柱:中國首個航天飛行工程師
這是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朱楊柱。
5月29日,成熟穩重的朱楊柱首次公開亮相。
身為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后、曾任大學教員、作為我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對他來說,這絕不僅僅是幸運,更不是偶然,而是執著追夢十余載的成果。
打小,朱楊柱心中就有一個藍天夢。他中學時代的母校——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中學是飛行員選拔基地之一,學校里配置了一些飛行訓練器材。他在學習之余,就熱衷練習那些飛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難度的固定滾輪玩得特別溜。
種種原因,他沒能成為飛行員,但高考填報志愿時堅決填報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他說:“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東西。”為此,同學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飛天豬”,這也成了他現在的微信名。
大學期間,朱楊柱先后攻讀流體力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參與研究的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隊。給腳手架刷過漆,搭建過工棚,裝過暖氣,支過混凝土模板……第一年,這位曾長期泡在實驗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帶著一群戰士天天在深山峽谷中摸爬滾打,踏踏實實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請攻讀博士后,師從“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2017年,朱楊柱被推薦進入航天工程大學,負責建設力學基礎實驗室,在開展科研工作同時完成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
就在他順風順水搞科研的時候,少年時代的飛天夢想再次點燃。一次不經意間,朱楊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員招選擴大范圍,向相關領域招收航天飛行工程師。他所在的學校也在其中。
“雖然不能駕駛戰機翱翔藍天,但是如果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豈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試一試。”朱楊柱說。
經過一輪又一輪嚴格的選拔后,他順利過關,最終成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通天之路,從來沒有捷徑。
手控交會對接,被稱為“太空穿針”。剛開始,沒有空中飛行經驗的朱楊柱操控起來非常吃力。航天員公寓里,放置的那臺手控交會對接桌面式訓練器成了他課后加練的地方。經過上千小時的訓練,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記憶,實現了手控交會對接的精準操作。
大多數航天員面對水下訓練都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挑戰,有狹小密閉空間帶來的束縛感,有水下波紋導致的眩暈感,以及體力不支等等。朱楊柱遇到的挑戰則是上腳限位器。將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進腳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縫里,原本就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他的腳型比較小,穿著艙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腳在鞋里晃蕩,上腳限位器更加困難。經過反復試驗,他穿上兩雙厚襪子、兩雙薄襪子后,鞋子終于合腳了。
2022年6月,朱楊柱入選神舟十六號乘組,在第三批航天員中率先執行任務。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開亮相的朱楊柱說:“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完成好空間站組合體的日常使用、維護和維修任務,開展好載荷照料和實(試)驗工作,確保空間站更加高效、穩定、安全、長久地運行!”
桂海潮:中國首個載荷專家
這是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桂海潮。
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的公布,桂海潮作為中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首個載荷專家第一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里。
“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桂海潮說。
從小,他對科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是他少年時代最為心愛的科普讀物。
高考時,桂海潮以縣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此后9年時間,他一路攻讀完博士學位,繼而赴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學成歸國,他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宇航學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正當他在自己的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時,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國家開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員,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
他第一時間報名參選,通過層層嚴苛的選拔后,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選拔標準是6G的過載,但入隊后所有人的訓練標準都要達到8G。
第一次訓練,桂海潮感覺胸腹部被牢牢壓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覺,心率也偏高。他對自己的表現極不滿意。訓練結束,他便找有經驗的師兄們請教。愛琢磨的他還找出了自己成績不佳的癥結所在——心理緊張,身體素質、技巧不足,導致呼吸對抗動作做得不到位。
為此,他在以后的練習中不斷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訓練成績也從二級提高到一級。
轉椅訓練中,他一開始有些不適反應——冒虛汗、惡心、頭暈。不服輸的桂海潮開始加練——每天練習20分鐘“打地轉”,一只手抓著另一側耳朵原地旋轉。就這樣,練習了一段時間后,他的訓練成績也達到了一級。
第一次進行水下訓練時,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姿態。
操作不好就反復練。第一次訓練時,他就在水下反復練習了四五個小時,衣服都濕透了,連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終于體驗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覺。
2022年,桂海潮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但也感到壓力滿滿。
“要是現在讓你飛,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組剛成立時,景海鵬這么問他,他選擇了沉默,底氣不足。
為了讓自己的底氣足起來,桂海潮開始制定學習計劃,晚上進行強化訓練。
這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將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作為乘組中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承擔了較多的實驗項目。這些實驗領域跨度大,艙內外載荷數量、實驗項目多,實驗設備、實驗機柜精密,維護維修操作要求高。訓練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還要知道為什么這么做。
通過刻苦訓練,在一次次的磨礪和指令長高標準嚴要求的傳幫帶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來越足。
“你準備好了嗎?”
飛向太空之前,面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我從技能上、身體上、心理上都準備好了,我有信心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人物事跡篇4
景海鵬,男,漢族,籍貫山西運城,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陸軍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曾任陸軍某部隊副部隊長,航天員大隊大隊長、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頒發“航天功勛獎章”。2012年6月,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一級航天功勛獎章”。2017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八一勛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并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21年,被評為第八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并擔任指令長。
朱楊柱,男,漢族,籍貫江蘇沛縣,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上校軍銜。曾任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副教授。2020年9月,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桂海潮,男,漢族,籍貫云南施甸,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9月,作為載荷專家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