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的回憶字篇一
今天老爸說要回老家,我從高高的資料書里探出頭,說我也要去,老爸很欣慰地笑了。我累得模糊的雙眼又看到點點綠色,那是家鄉獨有的標志,誰都不能侵犯。
往前走就看到明凈的河,不寬,卻一直通到路的盡頭。清澈的河水已經快要干涸了,只有深深的河溝證明它曾經容納過很多水精靈,任它們從自己身上流過,春去秋來,不斷地流淌,凝固,融化,又駛向遠方。以前下鄉,哥總喜歡帶我去河里游泳,他讓我背過身,自己脫了衣服,撲通一聲跳進河里。這時我就知道可以回頭了,于是我就咧著嘴傻傻地看哥在水里沉浮。金色的陽光撒下零碎的金子,在哥黝黑的皮膚上跳躍,當時的我覺得這樣的圖畫,真美。每次游完,哥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千萬別告訴二伯講他游泳的事。我偷偷抿著嘴笑,他就狠狠地瞪我,“笑啥呢?聽見沒?”我就仰起臉,伸出手,哥很無可奈何地從口袋里摸出一個糖,放在我手心里。我騎上他,把糖放進嘴里,甜膩的味道充滿了全身,也把心兒塞的滿滿的。
到了家,我就嚷著要給奶奶上墳,大人不讓,我便撒開腳丫子先跑去地里了。奶奶的墳墓在一大片麥地的中間,周圍安靜得連風聲都是靜悄悄的,一說話就有遠方的回音傳來。對奶奶我是沒有什么回憶的,當她離開時,我還不知道什么是死亡。以至于當奶奶枯枝般的手漸漸變冷,全家哭聲一片時,我還在擺弄自己的玩具。但我確信奶奶生前很愛我,因為她的相貌至今我還記得,尤其是當她把熱紅芋放在我嘴里時,幸福的笑容。于是我每年都會很積極地來給她上墳,當紙灰滿天飛舞,炮聲陣徹山野時,我默默地祝愿這位老人幸福。
臨走時我用爸爸的手機錄下了這里的田野,山谷,小河和風聲。我想它們把我的記憶分走了,我得把它們帶回去,因為這是我對家鄉的全部感情。
高中的回憶字篇二
我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寄宿生,也是魯迅小學的第一屆寄宿生。現在,我已經是六年級的一個大姑娘了!
記得我剛進學校那會,每天晚上我都會哭著想回家,吃飯,也只吃一點點。但親切和藹的杜老師,她總象媽媽一樣的照顧我,我不吃飯,她喂我,我晚上睡不著,她哄我……老師無微不至的細心眷顧,使我不再每天吵著要回家了。二、三年級時,我懂得了“有緣千里來相會”這句話,我知道了這么多同學能走到一起,其實也是一種緣分。于是,我便把魯迅小學當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陸續更換了好幾個生活老師,她們個個都盡心盡職地象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和教育著我們,尤其是杜老師。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餐廳,我由于和同學鬧別扭,只吃了幾口飯,就不想吃了,杜老師走過來,沒有嚴厲的責罵我,而是心平氣和地給我講道理,她說:“詩琪啊,你心情不好,也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意氣用事跟米飯撒氣,這樣不吃飯,不但對身體不好,而且還浪費了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這些糧食可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來的呵!怎么可以這樣隨隨便便地浪費呢?”聽了這番話后,對我教育很大。之后,我就再也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類似這種經歷還有很多,都是犯了錯之后,受了老師的正面引導,才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現在想來,真的是應該好好感謝這些老師們!
點滴回放,心生暖意!
回憶起這些年的快樂時光,真的讓我對這寄宿生活有種戀戀不舍的感覺。雖然六年的小學生涯就快結束了,我們都將繼續各自的學業各奔東西了,但我相信這些親如姐妹的同學和這些可敬可愛的老師們,定會是我以后日子的溫暖回憶!
高中的回憶字篇三
花生米粑是家鄉特有的一種食物。米粑并不太難做,可裹滿在米粑上的花生碎,卻極難尋得。春季的凌晨六點,月色尚未隱去、晨曦又已微露頭角,正是在這樣的時間花生才最壯實,我隨爺爺來到花生地前挖花生。這花生,也像那古時的劉子驥,隱居于山林深處,它把自己隱藏在幾尺深的土壤里。手握一把小鐵鏟,掘入松軟的土中,掘至極深的地方,都尚未掘到。在看似無果之時,鏟子頭上又像觸到了些什么,如幾個硬疙瘩。剛挖出來的花生,全身裹滿了泥土,又微微帶點清露的濕潤。
思念于勞作看似發現不了你那種無奈,而不久后,又發現你就在我們身邊的那種驚喜。
挖完花生回到那座紅磚房時,已是正午了。草草結束中飯,全家人便坐在院子里,幫花生剝出去外殼,花生的外殼就像河底的一塊塊坑洼的小石子,甚至可以說它是那么的丑陋,伴著不時的鳥鳴和剝殼的“嗒嗒”聲,一粒粒飽滿圓潤的果實很快就在瓷盤上堆成一座小山。可不一會兒,坑洼堅硬的外皮就將大家的手磨出了一個個血泡,扎心般的痛!可大家都忍著,怕擾到其他人的工作。約莫一個時辰后,外殼已然全褪去。
思念于將你褪殼時,手指上被磨出血泡的勞苦以及褪完所有殼時,心里隱泛起的欣慰和歡喜。
為了使花生更加香脆,當然還需對花生進行烹任炒制,炒制花生是一門技術活:若炒制過程中細鹽撒多了,花生便會過于入味;若火候沒有把控到位,花生就會穿上“華貴的黑西服”。我站上小木椅,學著爺爺的樣子想把花生翻動。沉重的鍋鏟在我的手中不斷顫動,最終倒是連花生的身子都沒碰到。爺爺笑得樂呵呵的,從我手中接過鍋鏟,只輕輕一翻,花生便在鍋中跳起舞來。沒一會兒,花生就炒制完畢了。我不顧花生的滾燙,便往嘴里塞。花生在嘴里炸開,濃烈的香氣在舌尖縈繞。若將米粑添上,甜與香咸相結合,構成了獨制特的風味——故土的味道。
思念于享受你時,那種強烈的滿足感。
出來城市后,是愈發懷念故土,更懷念那花生米粑。市面上售賣的花生,吃著便總少了一種“先苦后甜”的意味,就似乎無滋無味。故鄉的水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在那兒種出來的花生,才有鄉土的情啊!
你,令我如此思念!思念于你帶給我的滿足感,更思念于你那濃厚的鄉情啊!
高中的回憶字篇四
當年離開家鄉時,我才八歲。記憶中,沒有鋪張的道別儀式,沒有痛哭流涕的不舍,沒有頻繁回眸的眷戀。一切步驟都是有條不紊地遵循著計劃中的軌道進行的。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深深地沉醉在上海的新奇、繁華和絢麗中,逐步淡忘了當年在家鄉的日子。
有一天,在語文課上我讀到牛漢的《滹沱河和我》,而滹沱河恰巧就在我的家鄉!我幾近啜泣地默讀完這篇文章,猶如醍醐灌頂。原來,我一直是個北方人,我的周身繚繞的是濃郁的北方氣息。無論上海如何迷人,也無法泯滅家鄉在我心中的位置。
讓多啦a夢用時光機將時間回流,同時讓記憶倒帶,倒回我在華北的那些時光。
那年的我常邀幾個鄰家孩子一起做游戲。當時,我們只是一群癲狂的孩子,湛藍的長空時時被我們純粹的笑聲填充。后來,我與他們還未來得及說句“再見”,就已天各一方。
他沒有再說下去,我隱約聽到抽泣的聲響。我心里非常難過,難以想象遠在千里之外曾經的居所現在到底怎樣。愈是緬懷曾經的過往,心中的鄉思愈是久久不能平息。
以前仰望蒼穹,我能輕易看到抖著翅膀滑翔的蒼鷹。現在想來,鷹恰好蘊涵了北方人豪放的性格!那種固若金湯的堅毅是令每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所自豪的!
書中說:“凡是故鄉之外的地域,都可以叫做異鄉。在故鄉與異鄉之間,有一道肉眼幾乎看不到的界限。但游子的心靈,恰恰是觸摸著這道界限而成長的。”只有遠離家鄉的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
對故鄉的思念,不需要任何浮華的粉飾。只是在靜寂的環境里腦海中閃現很多年前的某一幕景象,心中為之一顫,然后莞爾一笑,了卻悲戚之情,留下溫馨的畫面。
“北方”一詞深深地鐫刻在記憶的石碑上,偶用手指輕觸這個詞匯,仍能感動得哭泣。回顧那些孩提時代稚氣的事情,發現自己真的長大了不少。盤桓在記憶里的家鄉始終占據著心中一大片位置,綿延無盡頭。
要記住這篇文章哦:盤桓在記憶里的家鄉800字,如果喜歡,可以經常來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高中的回憶字篇五
在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早上,爸爸開著嶄新的小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飛馳著。我邊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邊欣賞著窗外美麗的風景線,心里非常高興,因為從現在起,回宜興看爺爺奶奶,再也不用去擠車了!
那是一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是爺爺家通向鄉鎮的唯一道路。聽爸爸說,就是這條路,濃縮了整整一個時代。在他小時候的那條路,是坑坑洼洼的泥濘小道。下雨天,每每經過時,總是深一腳,淺一腳,濺得滿身滿臉都是泥。爸爸每次回家總是被奶奶說就像是剛從泥里拔出來的蘿卜。
在爸爸上初中時,那條路鋪上了水泥。雖然只有60公分寬,可那時的水泥路著實讓村民談論了好一陣,也興奮了好一陣子。出門時也不用光靠雙腳走路了,爺爺花了100多元買回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那是咱家的第一輛自行車,可比現在的小轎車珍貴著呢!自行車清脆的鈴聲曾自豪地灑滿這60公分的水泥路。
不知什么時候起,這60公分的水泥路已經跟不上這時代的步伐了,于是又加寬到了120公分。那時,爺爺家已經有2輛自行車了。爸爸也有了自己的鳳凰牌自行車,上學放學,往上一跨,一路歡笑著往遠方駛去。
時代變遷,寬大的馬路終于取代了這120公分的水泥路,路兩旁栽滿了水杉。“公路修到家門口了,汽車可以駛進你家了。”那是村民議論最多的話題。雖那時還沒有汽車開進來,可憧憬卻變得如此美好。那時,已經工作的爸爸回家后就喜歡獨自走在這鋪滿瓜米石的鄉村公路上,聆聽公路與樹木的對話,獨享那份靜謐與美好。
不多時,富裕的一部分村民家里已經開始換第二代車——摩托車。爺爺家也添了2輛摩托車。偶爾駛過一輛,一路揚起的灰塵似乎在高唱“農民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歲月如歌,公路上的石子多了起來,加進了鋼筋水泥的混合,瓜米石公路又變成了水泥的大馬路。這段路也終于完成了它的整個變遷,由二車道變成了六車道。路上更加熱鬧了,從早到晚車來人往,好不風光。自行車的叮呤聲,摩托車的突突聲,小汽車的嘟嘟聲,交織成一首和諧自然的交響樂。這交響樂在告訴人們,改革開放的的春風吹得好啊,人們的生活多美好哇!
高中的回憶字篇六
記憶中的家鄉,是天空中轉動的紙鳶。
記憶中的家鄉,是濺出的浪花濺起的笑。
姥姥的家是小木屋房,不疾不徐,就在桃江的資江水岸。夏季,我準是第一個套上那灰黑色的像輪胎一樣救生圈跳入那清澈的河水里的,可也是第一個被爸爸拖成功的!爸爸是不允許我游水的!那年的夏天,我也只有看見哥哥姐姐們在水里暢快的玩耍,我只有嘟著嘴巴在旁邊看見她們,但是好在哥哥姐姐們很疼我,會趁父親沒有的情況下要我排水玩會可憨憨的的我也不知道,衣服褲子出售了。
我記憶中的家鄉是梧桐樹下的一個小小的愿望。
記憶中的家鄉,是雪天里我印下的蹤跡。
那一年的雪舍得下非常大,雪剛停我便沖破了小木屋,踏遍乳白色的棉花,印下我的一排小小蹤跡,開心的搖頭晃腦,我又提心吊膽的倒退,對著原先的足印回家,傻嗚嗚的笑,也不清楚為何,可能是第一次看到雪這般的激動吧!哥哥姐姐們帶著我做雪人,堆雪人,不一會兒,雪天被踩的一片狼籍,便哭嚷著要父親變回來。
沒多久,我便離開那里,除開追憶全都沒帶去。
高中的回憶字篇七
夕陽在山間,夕陽的余暉灑在田野的麥穗上,微風吹過,形成一片片金色的麥浪,不遠處,伴隨著麥穗的香氣,炊煙裊裊升起,石塊穿街而過。路上幾位老人悠閑地走著,聊著日常生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我的奶奶留著短發,幾縷白色發絲藏在頭發里,動作十分敏捷。看著我的時候,她總是有一張慈愛的臉。我的祖母對我照顧得很好,一直陪伴著我長大。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一直是個倔強的人。但他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他的腿不好,但也不能閑著,經常給自己找點事做。重新裝修小房子,今天做個小板凳,明天放個黃瓜架。村子旁邊有一條大河,每年夏天他都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釣魚、捉螃蟹。媽媽和叔叔覺得太危險,幾次勸阻,但他還是堅持要去,所以我也收獲了很多新的感悟和體會。只見爺爺把漁網扔得越遠越好,等網下沉了,慢慢拉上岸,把魚撈出來,重復幾次,到家后交給奶奶做成美食。
而現在,隨著我長大離開家鄉,見到祖父母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我的思緒卻一天天成長。逢年過節回到那里,發現小村子煥然一新:泥濘的田間小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林蔭大道,路邊枯死的樹木和雜草早已被生機勃勃的綠植所取代。再看看爺爺奶奶,時光荏苒,歲月如棱,臉上布滿了歲月的傷痕,頭發上的一縷縷青絲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高中的回憶字篇八
;摘 要:《五猖會》所敘之事非常簡單:在出發參加一次期待已久的賽會之際,魯迅被父親要求背誦《鑒略》,原本興致勃勃的一樁趣事由此而變得索然無味。不少論者認為這是魯迅對封建制度提出反抗的呼喊,這種解釋也成為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五猖會》的主流釋義。筆者認為,魯迅在文章前半部分對賽會的描寫并非閑筆,重新解讀這部分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五猖會》;禮教;民俗;啟蒙
作者簡介:蘇美華,暨南大學中文系2015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一、“回憶”的意義
《五猖會》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后收錄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的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1],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收于集中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便是在此時所作。
《朝花夕拾·小引》中記錄了作者寫作這本散文集時的心境。“目前是那么離奇,心里是那么蕪雜”,“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這是1927年5月的魯迅,這時候的魯迅剛剛編訂完《野草》,而這《一覺》正是《野草》的最后一篇。《一覺》寫于1926年4月10日,文章中,魯迅有這樣一段話:“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在編校中夕陽居然西下,燈火給我接續的光,各樣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馳出了。身外但有昏黃環繞。我疲勞著,捏著紙煙,在無名的思緒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忽而驚覺,身外也還是環繞著昏黃。”對于這段話的理解,許多人用“夢醒之后還有路”來解釋,試圖對魯迅的啟蒙戰斗精神加以強調。事實上,雖然魯迅在文中明確地贊賞了青年人的反抗精神,然而,魯迅對于這種反抗行為本身卻是有著隱隱擔憂的,“身外但有昏黃環繞”,黃昏之后呢?那便是無盡的長夜了。雖然有燈火接續著夕陽的光亮,但這微弱的光恐怕不足以抵擋無處不在的黑暗。但是魯迅說自己向來是不主張把自己的絕望帶給青年的,這一絲光亮是他留給青年也是留給他自己的一點信念。然而到了《朝花夕拾》,魯迅卻說“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如果說,一年以前的魯迅仍對青年的戰斗抱有一絲希望的話,這時的魯迅則是對這種“戰斗”和“啟蒙”生出了十分的疑惑。如果說之前的“一覺”還能給他一點“是在人間活著的感受”,那么如今無聊的生活卻讓魯迅生出“雖生之日,尤死之年”的感慨。
童年記憶便是在這些百無聊賴的時刻偶然閃爍。“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魯迅曾坦言《朝花夕拾》的創作目的是“欲從紛擾中尋出寧靜”“因為不愿想到目前,于是記憶便在心中出土了。”[2]可見,“記憶”是“目前”最有效的遮蔽物。通過回憶往事重新尋找生命的發源與意義,這種精神的“返鄉”具有深刻內涵。
海德格爾說道:“詩人的天職是還鄉,惟通過還鄉,故鄉才作為達乎本源的切近國度而得到準備。”他還強調惟有離開家鄉而歷盡滄桑后重返故鄉的詩人才能真正領悟故鄉的意義。魯迅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由“聽將令”發文到重新審視這場“啟蒙運動”的意義,在這時候,魯迅選擇重拾童年記憶,這種“精神”的還鄉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逃避紛繁現實回到童年無憂的氛圍之中,而是帶著一種審視的目光重新發現隱含在自己文化生命血脈之中的淵源。
二、《五猖會》——對民俗文化的再審視
《五猖會》是魯迅在“流離中所作,地點是醫院和木匠房”,與接下來的一篇《無常》情況大體相近,內容也具有連貫性,可將兩篇作為一個整體對照分析。迎神賽會是魯迅兒時家鄉的民俗活動,“五猖會”是其中一大盛會。據魯迅在后記所言,迎神賽會和做目連戲兼有禱祈和娛樂的功能。雖然這賽會在魯迅看來已經大不如明人所記的繁盛,然而我們在《五猖會》和《無常》兩篇中仍然可以一窺其時的鄉民對于賽會的重視。我們細看文章,可以發現魯迅對于民俗的深入思考,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批判。
迎神賽會的活動已經流傳許久。根據魯迅所記,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所描述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幼時的魯迅也常常懷著希望,能看到比前次更繁盛些的賽會,然而結果卻總是一個“差不多”。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起背《鑒略》,賽會自然是有趣得多的。人到中年的魯迅又是如何看待這存留在兒時記憶中的民俗的呢?魯迅提到看《陶庵夢憶》所記載的賽會盛況,當時的人們不僅用十分隆重的辦法祈禱,且還要扮《水滸》人物和故事,魯迅問道:“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言語中流露出對于這種盛舉消滅的惋惜之情。與明人記載的盛大賽會相比,魯迅幼時的賽會已有衰落之像,婦孺不許看,士子不屑于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才會去看熱鬧,而“我”關于賽會的知識也多半是從這些人的敘述中得來。相比明朝時期令人“雅興”大作的賽會,這時候的賽會作為一種舊俗已經失去了它被“士子”重視的地位,只有下層民眾仍將其當做一種精神寄托。
士子們對于民俗的態度何以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五猖會》記載,當時縣里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一是“五猖廟”,其中所供奉之神像都與“禮教”相悖。
《聊齋志異》在卷十四《金姑父》中也記載了會稽梅姑祠。相傳廟中所供奉梅姑原型為一馬姓女子,自小便許配了婆家,但未及出嫁對方便暴斃身亡,這馬姓女子堅決不再嫁,守節至三十歲亡故。族人及當地官府將其作為恪守封建禮教的典范上報并為其立祠塑像,以供世人效仿。不想,成神的梅姑卻一反在世時的忠貞。一趕考書生路過梅姑廟,為梅姑的美貌所打動,于是為其作詩一首以示愛慕。當晚,書生于旅店暴斃身亡,與此同時馬氏族人得到梅姑托夢,稱其已將書生招為夫婿,并要求信眾為書生立一塑像于梅姑像旁。馬氏族長為保族人名聲百般阻擾,結果族長與其家人相繼得病,求醫無果之下只得去梅姑廟立誓,以病愈換書生塑像。許愿不久,得病的馬氏族人紛紛痊愈,于是方圓百里鄉人紛紛出資翻修梅姑廟,從此信眾日多,香火繁盛。
魯迅稱此梅姑廟“特別”,是因為這梅姑神靈與“封建禮教”的格格不入。按照“禮教”的傳統,女子遵從三從四德,貞烈守節才是符合道德規范的,也只有這樣的女子才能在死后享受世人供奉和敬仰。梅姑在生前贏得了貞潔的美名,這美名的得來是由于封建世俗的強大壓力抑或是出自梅姑本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死后的梅姑終于有了為自己的感情做主的客觀自由。據傳,到這梅姑廟里祈禱的信眾多為青年男女,梅姑勇于為自己的愛情斗爭的精神無疑感動了這些信眾,神廟香火的鼎盛也來源于民眾對于現世高壓的封建禮教下的追求自由愛情的向往。在這種意義之下,梅姑廟自然是“礙于禮教”的,而“士子”的不屑也事出有因。
再看五猖廟。關于五猖廟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但大致都認可人們修筑五猖廟的動機是為了祈求一方太平。據載,東關五猖廟始建于雍正年間,每年農歷四月十五五猖廟會以及其他時節,為了祈求太平村民們循例在此演戲敬神娛神。所演之戲便是《無常》一篇所載的目連戲,無常便是戲中最令人關注的角色。廟中的五個神像及其太太并未按照“禮教”約束,謹遵“男女之大防”,按“士子”們的看法,這鄉俗于“禮”不合,但其既長期流傳,他們只得將其“另作別論”加以搪塞。這兩座遭到“士子”鄙夷的廟卻是鄉民們的精神寄托,每年的賽會好比鄉民們的短期狂歡,這種情形引起了魯迅的思考。在《無常》中,這種思考更見清晰。無常是民間傳說中的形象,他的可愛可親在于理而情、鬼而人。無常的出場一掃之前劇情的陰霾,并使臺下的觀眾“突然高興而且緊張起來”:無常在臺上的夸張滑稽的表演使他拉近了與臺下觀眾的時空距離,他的七情六欲說明他不過是個普通人,同時他的剛正不阿的品格又滿足了觀眾懲奸除惡的民間理想,使觀眾暫時超離了處身的黑暗痛苦的現實世界。
將《五猖會》與《無常》兩篇看作一個整體加以觀照,我們可以發現,魯迅對所謂的“禮教”中不能兼顧人情的“公理”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帶來的不是全面的“反禮教”。一方面,魯迅反對“禮教”中壓抑人性的夫權與父權,但是另一方面,魯迅對于這種包含著底層民眾的心愿與精神寄托的民俗形式表示了理解,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禮教”二字成為一個可疑的對象,魯迅在文章中著意提到梅姑廟與五猖廟的“于禮不合”,然而,這在“士子”“君子”眼中的“禮”站在了“蒙昧”的鄉民們的對立面,鄉民們無權也無力表達自己精神的需求,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只能依靠廟里的塑像、賽會的狂歡來寄予內心對于公平正義的世界的期盼。當現實世界的話語空間遭到無限擠壓,這種精神的向往只能延伸到死后的世界,這是民眾對于強大的“禮教”僅能做到的反抗。魯迅作為新舊兩個陣營的“中間物”,他不同于一般“君子”們一味鼓吹西化與啟蒙,強烈的批判精神又使他能用銳利的眼光洞察被話語蒙蔽的真相。回到歷史現場,許多已被認可的觀念會被顛倒過來理解,從而使看似“不言自明”的地方反而成了重新思考的出發地。從舊經驗中獲取新認知,他比同時代的啟蒙者看得更遠更深刻。在“君子”們一味反對的“舊俗”之中,他發現了其中飽含了底層百姓無限的精神寄托,同時也蘊含著無限的民間智慧,現代化啟蒙話語的滲透使得這些古老的傳統被邊緣化,被誤解,“士子”們不再是傳統價值的守護者,他們試圖斬斷舊筋脈,以西方的血液來“重塑”民族的靈魂。魯迅發現了這其中的矛盾所在,他甚至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去對“舊俗”進行了一番考究,并且用他自己的考究來對這些“士子”的無知嘲笑了一番。
“故鄉的風景,對于寂寞時代的魯迅,給予了豐富的糧食,給予了忍耐和超脫混迷的現狀的力量。”[3]魯迅在《五猖會》中所傳達的正是這種對于故鄉逝去的淳樸民俗的追溯與懷念,是對于底層民眾的深沉凝視與理解,是對于虛偽現實之下被壓抑的人性與正義的呼喊,也是對于高潮之中的“啟蒙”運動的一個頗有深意的追問。
注釋:
[1]《三閑集·〈自選集〉自序》.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高中的回憶字篇九
生活就像連環畫,一場場的酸、甜、苦、辣組成了一個個令人難以忘卻的回憶。過去的不能挽留,卻可以每時每刻的去想起。
我的兄弟姐妹有四個,我們的年齡差的不是很多。五歲那年,我家住在一個院子里,院子很大,很普通,卻是我童年的樂園。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楊樹,一些建筑用的廢鐵架子,一堆沙土,一間空屋子和一片很大的菜園。這些都是我最愛的地方,也是童年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我經常和姐姐們去爬鐵架子。雖然因此而常常受傷,但也從來沒有打消過這個念頭。因為鐵架子旁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樹枝比較長,也很粗,每到夏天,濃密的枝葉總能給我們一大片的陰涼。這時候爬上鐵架子,我們就能抓到一根粗大的樹枝,然后爬到樹上去。坐在樹杈上,還能摘到樹上的青青小球,小球開始是青色,后來就一點點的變成棕色,球身像是長刺了一樣。站在樹上極目望去,院墻外是一片青黃的玉米地,地東側有一條羊腸小道,一座破舊的小屋子,不時有幾只小鳥和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
每當起風的時候,是令人覺得好玩又害怕的時候。害怕是因為怕掉下去,好玩是因為風吹在臉上有種清爽的感覺,愜意油然而生。
如果姐姐沒空陪我玩,那我就只好找表妹玩了。記得暑假表妹來的時候,我們倆做了一件極其愚蠢的事。就是母雞下蛋后,我們怕雞蛋熱著,于是把雞蛋埋在沙土里,因為那里很涼快。本想母雞會搶過它的孩子,可母雞卻在那一直吃食卻不顧雞蛋。于是我們便為雞蛋出了口惡氣——把雞食撒了一地,雞叫起來卻又仍在吃。不一會兒,媽媽從屋里走出來看見滿地的雞食問怎么回事。我們異口同聲的說:“誰要它不顧雞蛋”。之后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說了一遍,媽媽給我們講了一些關于雞的事。我們笑了,媽媽也笑了。
樂趣仍在繼續,院子里大大小小的地方都留下了我們的歡聲笑語。如小屋子里的過家家,當小大人,碗碗筷筷的;菜園里捉蝸牛,挖蚯蚓。看似不是好孩子做的,而我卻做了。或許偶爾也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每天我們都不消停,也總能從這個院子里找出無盡的樂趣。
記憶中的童年就是這樣的美好,有院子,有梧桐樹,有蝴蝶,有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