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不會寫辦篇一
;中班教育隨筆:教不會的孩子
本學期,為了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開展 了每周故事記錄的活動。上星期是我們第一次故事記錄的嘗試。
我仔細地閱讀了每個孩子的記錄本,心中充滿了感動。我們的孩 子真的長大了,能干了!很多幼兒復述的故事非常完整、動聽, 甚至能夠掌握、運用故事當中的好詞好句。這也讓我意識到,孩 子的潛力真的很大, 我們只要稍加努力, 他們的成長將更加快速。
這使我又想起一句話: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 師。
就拿本次故事記錄活動來說吧:有幾個孩子為了帶個故事記 錄本,都拖了將近一個星期。
當其他孩子都已經完成故事記錄了, 他的筆記本還在文具用品店。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除了每天放 學回家不斷強調以外,還請求家長援助,及時通知家長完成配合 工作。
當然還有一些孩子由于傾聽時不專注,語言表達欠佳等原因, 第一次完成的故事記錄情節相當簡單,甚至還有“丟三落四”的 現象。針對這樣的情況, 我們利用自由活動時間, 集中幾位幼兒, 進行小組式地再次講述。一來小組活動使得他們的專注力有了很 大的提高,其次,反復敘述幫助孩子記憶故事情節,最重要的是 幫助他們跟上集體的步伐,提升自信心。有的孩子一次就能順利 完成記錄,有些相對薄弱的孩子進行了 1次、2次、甚至 3、4 次, 最后都能完成記錄。
看著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孩子們最終的故事本上都有了 “你真棒”的蓋章,心中欣慰不已。是我們的用心教,驗證了那 句沒有教不會的孩子!
相關熱詞搜索:;孩子不會寫辦篇二
我的意見?都很好啊!
當然,這些書,也著實都可以不看。反正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我們一開始想要教育的樣子。
所有關于人的大小事情,都一定不會像計算機程序這邊輸出、那邊輸入般確定。
老祖宗曾經教導我們,“圣人走后,剩下的只是書中的垃圾。”怕得就是,我們之中的太多數,都很容易被語言本身所戲弄,上了文字的賊船。所有我們能夠看到、聽到、接觸到的所謂經驗之談,都一定丟失了總結者想要表達的大多數信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一個誤會接著另一個誤會的美麗碰撞,更何況還是間接進行的。
有誰敢說,生活的鄭淵潔,僅僅靠他在公開場合所表達的那些教育理念,就造就了今天的鄭亞旗?還有多少人不知道,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在中學時代拿下ibm的 訂單,是因為他有一個在ibm做高管的老媽——別誤會,我在這里拿世界首富開刀,不是想說他因此就具備一般民眾難以企及的裙帶關系,而是想提醒大家,很有可能我們的`電腦神童,不到三歲就坐在一堆晶體管元件上,拿著鼠標玩疊疊高。
簡而言之,沒有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另一個家長原封不動地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因為我們自己,不可能克隆成為另外一個遙遠而模糊的人。就算勉強可以,我們也無法復制孩子們成長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
如果非要我對“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表個態,我只能說,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有朝一日離開我們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就像以前在我們身邊一樣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或者說,父母的愛,就是為了離開。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適應它所在的現實環境,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孩子與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間,家,是一個緩沖地帶,父母,就像一對領路人,在陪伴孩子一路走來的十多年(或者二十幾年)里,我們抱著、領著、影響著、干擾著,直到有一天,目送著他們走向未來。
我很難找得到合適的文字,告訴熱切的父母們到底“應該怎樣做”。最多不過,是想稍微提醒大家,在尋找教育方法的過程中,也許偶然停下來、懷疑一下也不錯。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這樣做,是不是在悄悄滿足自己的心愿?據我所知,很多極力推崇“快樂至上”的爸媽,絕大多數都沒逃開一個很不快樂的童年;同樣,還有很多想方設法要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精英的父母,其實不過是對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
我的意思是說,有時候懷疑比堅信更寶貴。不僅是教育,執著于教條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一個人缺乏生命的靈動。曾經接觸過一位絕望的母親,十多年來,一直在嚴苛地抨擊中國當代教育的種種弊端。當然,如果她的職業身份是一位社會評論家,這一切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抱著這樣一個態度去作一名母親,整天都在兒子面前指責學校里的老師如何、如何不懂教書育人,結果只能讓這個孩子失去在校園里找到快樂和希望的最基本的能力。
再或者,也許我們這篇討論一開始的立意就弄錯了,自己把自己給繞到死胡同里了。誰說追求成功就不能把日子過得快樂?成績好的學生就一定壓力重重嗎?掌握知識的過程就一定艱苦卓絕嗎?學校、考試、競爭,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沒有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能夠避開這些重大主題。如何面對并完成這些挑戰、如何承擔行為的結果、如何調試在現實環境中的自身狀態……以上種種問題,都沒有必然的標準答案,需要父母和孩子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共同做出選擇。
說不定,與其我們這幫家長聚在一起爭論不休,還不如回家放下身段、好好聽聽孩子的聲音。很有可能,他們所經歷的每一天,和我們頭腦中想象的完全不同。
孩子不會寫辦篇三
很多家長非常希望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可是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卻并不愿意與父母深聊,這讓很多父母感到很痛苦。今天,青欖君就為各位家長支幾招!
先來看兩組對話:
爸爸:今天在學校怎么樣?
小明:還好吧。
爸爸:“還好”是好還是不好,老師又批評你了?
小明:哎呀,沒有啊!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小明:嗯,還行吧。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個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小明:真的沒什么,爸我去做作業了。
媽媽:來,多吃點胡蘿卜,富含維生素a!
小明:我最煩吃胡蘿卜了!
媽媽:胡蘿卜很好吃啊,怎么會煩呢!而且對長身體很有好處的啊,不許挑食。
小明:(吃了兩口)嗯,我吃飽了。
這兩組對話,家長的用意都是好的,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想讓孩子多吃蔬菜。可是,在兩組對話的結尾,小明都主動結束了聊天立場,一種“惹不起還躲不起”的態度。是小明太逆反?恐怕未必。
在這兩組對話中,家長的聊天方式都有很大問題。
什么問題?就是。
1和孩子聊天時,請放下目的性思維
姑娘:真倒霉,電腦又死機了,剛寫的文檔沒保存
小伙:怎么會突然死機呢,中病毒了嗎?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伙:裝個xxx殺毒軟件吧,或者xx殺毒軟件。
姑娘:謝謝,可是我好像裝了。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內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說吧,我去洗澡了。
小伙:好的,明天把電腦帶來我給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憤的聊天記錄。
姑娘的重點在表達情緒求安慰,小伙卻始終被目的性思維主導著,想解決姑娘電腦的問題,整個對話看起來無趣且無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結束了聊天。這樣的對話,應該存在于電腦用戶與技術客服之間,而不應該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間。
目的性思維,是自原始狩獵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動著人類發展的思維。原始社會,如果沒有目的思維(打到獵物),人類就滿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隨這種思維的是警覺性、對立性(哪里有獵物、怎么打死獵物)。
而聊天和謀生、打獵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長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強,不僅使對話看起來缺乏情感互動,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緒處于應激狀態。
例如在“對話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爸爸:今天在學校怎么樣?
(這小子神情有點不對勁,是不是在學校又惹事了?)
小明:還好吧。
(警報!警報!爸爸在刺探軍情!)
爸爸:“還好”是好還是不好,老師不會又批評你了吧?
(別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沒有啊!
(糟了,老爸要發飆!)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沒事??)
小明:嗯,還行吧。
(實在沒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個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問什么都不說,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沒什么,爸我去做作業了。
(趕緊撤……)
2避免觀念先入為主,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還有的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急于下結論,或急于用自己的觀點否定孩子的觀點,比如對話2中的媽媽,就是急于糾正孩子“討厭胡蘿卜”的看法,結果孩子并沒有因此就順從地多吃一些胡蘿卜,反而直接結束了對話。
我們再看一組例子——
小明:爸爸,我不想學數學!
爸爸:為什么?
小明:數學太難了,很多題不會做。
爸爸:你這是畏難情緒,要不就是聽課不認真。
小明:可我上課認真聽了,也努力學了。
爸爸:數學很重要,將來還要學物理、化學,數學是基礎!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覺學不會。
爸爸:那是你還不夠努力,學不會也得學,多做練習題,把每道不會的題都弄懂了,還能學不好嗎。
小明:哦。
其實,孩子發出“不想學數學”這樣的牢騷,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學數學了,他只是在宣泄苦悶的情緒,尋求撫慰。
你會發現,,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長,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回應孩子當下的情緒,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來。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樣?
3令人愉悅、放松的聊天方式是怎樣的?
讓人放松的聊天方式,是,是。
“秋天真的來了,感覺好涼爽。”
(當下的感覺)
“是啊,這個溫度讓我想起去年我們幾個去紅葉谷玩的那次。”
(回應對方的感覺,講述和對方有聯系感的回憶)
“哈哈,我記得你還帶回幾片紅葉做成了標本。”
(回應對方的回憶,把對話進一步具體)
“我已經收集了好多種紅葉了,還有前年在xx采到的……”
(再具體,發散)
同樣地,像對話1,本來可以這樣聊——
爸爸:今天的課有意思嗎?
(話題切口很具體)
小明:還行吧,語文課文挺無聊的。
(表達感受)
爸爸:有的課文是不太有意思。自然課會好些吧,你不是很喜歡自然課嗎?(回應感受)
小明:自然課好玩,今天講了好多識別方向的方法。
(具體化)
爸爸:都有什么方法呢,爸爸只會看太陽辨別方向。
(談自己,再具體化)
小明:爸爸好笨,晚上還可以看北斗星啊,還可以看樹冠哪個方向更濃密。(情緒互動,進一步具體化)
……
你會發現,把注意力放在回應對方情緒,進行適度發散的聊天方法,可以讓話題無休止地持續下去,聊天能持續進行,那么想獲知什么信息都是很簡單的事了。
4這樣和孩子聊天,根本停不下來……
“在學校過得怎么樣”這種話題切入,顯得很抽象很籠統,孩子很難回答。切入話題越具體越好,課程、課間游戲、課間餐……都可以作為切入點。
爸爸:我剛才在樓下看到李雷,他好像不太高興?
(從孩子的同伴聊起)
小明:嗯,今天他上課和同桌講話,被老師批評了。
爸爸:被老師批評的滋味肯定不好受,難怪他不高興。
(共情)
小明:是啊,放學和他一起回來時,都沒說幾句話。
(描述細節,進入聊天氣氛)
爸爸:你沒有被老師批評過嗎?
(話題遷移)
小明:呃,很久前了,李老師說過我一次,說我做題粗心。
爸爸:那老師說了你,你會難過嗎?
(關注情緒)
小明:當時覺得有點,后來我做完題都會好好檢查。
媽媽:來,多吃點胡蘿卜吧,媽媽覺得挺好吃的。
小明:我最煩吃胡蘿卜了!
媽媽:嗯?你不喜歡它的口感還是味道?
(不否定,先認同孩子的感受)
小明:味道。
媽媽:媽媽以前也不太喜歡它,后來聽說多吃胡蘿卜對眼睛有好處,慢慢就吃得多了。
(談自己,共情)
小明:(嘗了一口)下次放在燉湯里吧,我覺得比這樣炒的好吃。
媽媽:好啊,下次和你喜歡的排骨一起燉湯。
很多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想著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忽略了創造良好的氣氛,讓孩子自己說出心里話。實際上,做一個傾聽者,更容易讓孩子說出很多心里話,這樣的一次長聊過后,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會有很大提升,會越來越喜歡和家長傾訴。
孩子不會寫辦篇四
;媽媽總是想
給寶寶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偶然或者必然。
我們遇見繪本,
這mix圖畫和文字藝術的美麗讀物。
可是,茫茫書海中
如何找到
最適合寶寶年齡段&性格特質的優秀繪本呢?
有哪些繪本是寶寶的美麗人生不可錯過的呢?
看看hers為你奉上的最中肯建議吧!
讓寶寶的童年更有趣、更陽光、更溫暖。
編輯、文"畫眉 圖|蒲蒲蘭繪本館提供
hers:如果孩子1歲以后才開始接觸繪本,會不會有點晚了?
林靜:不晚,對于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繪本都有其特別的意義。
hers:你心目中的好繪本什么樣?
林靜:(1)富有真情實感。兒童跟成人不一樣,對抽象化的東西接受起來比較難。通過藝術的形式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展現出來的繪本,連閱歷頗豐的成年人都能夠感受到它是真實的:“嗯,它就是這樣的”。這樣的繪本讓父母和孩子心靈相通,能夠看得到彼此心中的風景。(2) 美的。講道理是很枯燥的,直接說道理孩子會難以理解。好的繪本表達方式是藝術化的,孩子能夠捕捉到這種美,并且理解、懂得。(3)好繪本是文字和圖像結合的藝術。文字有文學之美,圖像有圖像藝術表達的特點,好的繪本中文字和圖像的表達絕對不是說明性的,而是相結合的。
林靜:閱讀習慣會不同。如果寶寶從1個月大就開始閱讀,長大后對書本興趣度和專注力會更強。像我們家,老大比老二更喜歡讀書,很多時候她會用書里的故事向我表達心里的感受。她現在11歲,能一個人把《戰馬》那樣很厚的純文字書讀完。很大原因就是她小時候,正是我最初接觸繪本的時段,給她提供的繪本閱讀氛圍好像轟炸似的。
hers:通常新手媽媽們給孩子選繪本有什么誤區?
林靜:首先是過早把文字書給孩子。包括出版業也有這個誤區,很多低幼繪本文字量太大。其次家長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比較迷茫,不太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相信專家和廣告宣傳的所謂標準,還有什么大獎、書單推薦,請記住:真正能打動自己、表達自己情感的繪本,就是好繪本。沒有功利性。很多父母把繪本神化,期待寶寶們讀了繪本,寫字能力、繪畫能力什么的都會提高,其實是賦予繪本太多東西了。讀繪本就像游歷世界,會令孩子眼界和心境不一樣,想象力更發達。好繪本令孩子對美的東西更敏感,情感更細膩豐富。但這不一定體現在學業上,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注重邏輯性。讀繪本就像喝水吃飯一樣,營養是潛移默化慢慢滲入到孩子的人生中,不可能幾次就有什么顯著效果。很多東西你是看不到的,但會在心里播下一粒種子。
hers:寶寶們喜歡同一個故事讀很多遍,令很多父母很頭疼啊。
林靜:哈,這是因為喜歡。就好像你很喜歡一個朋友,不是說見過一次就不想見了,而是一次次想見他。孩子在世界上知道的事物還很少,但他知道這個繪本的結局是什么,這讓他有安全感。還有,孩子們第一遍讀,跟第十遍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他會慢慢吃透這個故事。
hers:對不同年齡段選擇繪本有什么建議?
林靜:0~6個月的寶寶對情節不是很理解,而對有節奏感的、童謠式的語言更容易接受。像《蹦》這本書,第一頁是青蛙在蹦,第二頁是貓在蹦,最后一頁的高潮換成了小孩子在蹦。繪本有翻頁的藝術。對嬰幼兒來說,能夠從翻動的畫面中看到變化、受到吸引,就是閱讀了。
隨著年齡增長,繪本故事里給予的壓力、緊張感是遞增的。對于小寶寶來說,可能拉、冰淇淋掉在地上就是一種考驗,再大一點可能妖怪的出現是一種考驗。孩子們需要幫助他心靈成長的書。就好像成人要經歷很多苦難才能成長的道理一樣,書里有一些壓力、緊張的情節,最后化解了,能讓孩子在心靈上受到歷練。一派祥和環境中出來的孩子,跟大風大浪中出來的堅忍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后者對事情看得更開。
hers:什么情形下給寶寶讀繪本效果更好?
林靜:建議睡前讀繪本,因為孩子睡覺前需要安全感。還有,一些媽媽會帶著寶寶一起讀繪本,一次讀兩三本,好像一起去看一部電影,令孩子們懂得更好地把感情抒發出來,更有集體意識,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社交。因為孩子年齡段不同,小的會被大的孩子帶動,坐得更久。
誠意推薦
《魯拉魯先生》系列3本(日)伊東寬 文、圖
適合年齡:2歲以上
推薦理由:把深刻的人生道理,通過特別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
《天空在腳下》 (美)麥卡利 文、圖
適合年齡:5~6歲
推薦理由:人要克服自己的局限和恐懼,這本書能夠給予孩子們力量。
“卡梅拉”系列(法)克利斯提昂兄弟 文、圖
適合年齡:3歲
推薦理由:這套書講的是夢想和冒險,讓孩子們敢于認知,并且承認自己的獨特。與眾不同不代表不守規則,“我表達我的情感,但沒有冒犯你”,這是需要平衡的藝術。卡梅拉與眾不同,但沒有傷害別人,沒有侵犯性。
“巴巴爸爸”系列(德)安娜·緹森、德魯斯·泰勒 文、圖
適合年齡:3歲以上
推薦理由:就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一個大家庭里,爸爸給予安全感,媽媽給予溫柔的愛,有的孩子愛美,有的愛動物……這會讓孩子們看的時候特別有帶入感:嗯,這個人像我。它的形象是無形的,變化多端。還有很多現實的元素,環保啊、學校教育啊。
相關熱詞搜索:;孩子不會寫辦篇五
金鈴,一個活潑、善良、天真的小女孩。成績雖不是名列前茅,也不是聰明絕頂,卻依然十分自信,十分樂觀,我欣賞她;雖屢戰屢敗,但卻毫不氣餒,我欣賞她;面對老師,直抒胸臆,毫不畏懼,我欣賞她。
今年假期里,因為《我要做好孩子》,我又認識了金鈴。她同我們一樣,被父母偎在襁褓之下,大多時候需要父母的意見;她同我們一樣,經歷著這個年齡似乎不能承受的故事卻又不知該如何傾訴;她同我們一樣,正面臨著一次嚴峻的考驗,是所有人的重視給了我們壓力。但她同我們不一樣的是,后來,她懂得了,通過自己取得的成功。她可以從每一件看似普通卻有著非凡意義的事情中領悟到,“我要做好孩子”了。從此,我開始向這個比我年齡小的女孩學習,學習她,努力、認真、執著;學習她,“勝不驕,敗不餒”。
孩子不會寫辦篇六
孩子缺乏交友能力的第一原因可以認為是自發性發育遲緩。
自發性成長順利的孩子不僅很調皮,而且到了三四歲會變得非常積極地想尋求朋友。由于自我主張的相互碰撞,他們常常一會兒吵嘴、打架,一會兒快樂地淘氣。這正是交友能力形成的基礎時期。幼兒園從3歲的孩子收起,其中一個原因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并且,自發性發育順利的孩子,到了小學二三年級時會與伙伴們結成“黨徒”到處玩耍,迎來了與朋友玩耍的最高峰時期,也即“團伙時代”。
但是,如果把淘氣當做壞事加以禁止的話,孩子的自發性便得不到發展,到了三四歲也沒有尋求朋友的愿望,甚至看到別的小朋友在調皮,他會覺得那是在做壞事情,而不跟那樣的孩子一道玩耍。進了幼兒園之后,他也只會在一旁看著別的孩子玩,卻不加入玩耍的行列。
孩子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然是自發性沒有成長起來造成的,所以,第三章所講的“壓制自發性成長的育兒方法”就必須停止。也就是說,不要再把孩子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不要再過度保護,而要盡量地給孩子自由。
獲得自由的孩子,最初會表現出迷茫,但其自發性會逐漸地抬頭,即便是已經成了中學生,也會變得積極地尋求朋友的。不會交朋友的原因之二缺乏體諒孩子不會交朋友的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體諒他人之心沒有培養起來。
沒有體諒之心的孩子會時不時地對小朋友用一下壞心眼,或者是攻擊一下小朋友等等。比如,故意推倒小朋友在沙坑里做的小山包;把小朋友的手工制品弄壞掉;別的孩子正在玩得好好的,他硬要搗亂等等。 ? 分析這樣的孩子,第一個值得考慮的,就是孩子在家里是否不被爸爸媽媽疼愛,因此情緒處于不安定狀態。我們甚至可以說,做出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發出的. “救救我”、“再喜歡我一點”的紅色信號。
當媽媽和孩子間的感情聯結不夠充分時,孩子的情緒不是不安定,就是已經變得僵化了。情緒不安定的孩子,將失去與他人之間的祥和、穩定的關系;情緒僵化的孩子,大都很少有笑容,而且沉默寡言,即使讓他參加游戲,也不會表現出多少快樂,并且,這樣的孩子本身也不會主動找朋友玩耍。
攻擊性行為是孩子發出的紅色信號
那就是周圍的大人們都應懷著體諒的心情來溫和地對待這個孩子,要加強撫觸。對孩子的壞心眼和攻擊性行為不加斥責,理解孩子寂寞的心。開始時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抵抗情緒來,但隨著次數的增多,他會變得主動地要求撫觸,伴隨著這一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將逐漸減少。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家長對孩子的撫觸不能充分實現;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信奉“管束主義”的母親把接受孩子身體上的撒嬌當做“嬌慣”,從而嚴加拒絕。
這兩種情況,會導致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夠理解孩子紅色信號的意義,對過去缺乏撫觸的孩子給予足夠的補償,在孩子的心中培養體諒。
其實,交友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只要我們不去用早期教育和過多的技能學習、學習強化班等束縛孩子,并容許他們淘氣,注意對他們多加撫觸,讓他們自由地與小朋友玩耍,就能夠使孩子的交友能力自然地得到充分的發展。
對于不會交朋友的孩子,成人應該盡早地改變教育方針,讓孩子早日品嘗到與朋友玩耍的樂趣。否則的話,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后,也不擅于與人交往,并會因此而深感煩惱,甚至不能充分地將自己的技能貢獻于社會。
孩子是不可能離開自己的群體而僅僅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圈子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孩子就是要在孩子中間,通過嬉戲、玩耍,發展體諒他人、自發性、適應能力這些重要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