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一
今天,老師要與大家一起學習范仲淹的一首詞:《漁家傲秋思》。
1、一首詞怎么會有兩個題目?(詞牌名題目,真正與內容有關)
2、秋思,在秋天引發的思緒。
公元1040年,52歲的范仲淹應急召遠離風景如畫的故土蘇州,來到千里之外黃沙漫天的邊塞,開始了多年的戍邊生涯,在一個夜不成寐的晚上,聽著悠悠羌管,萬千思緒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秋思》。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詞作。
1、請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
2、學讀。
讀得準確流利,很有詩味,我們揚長避短一起學著讀一讀。
這首詞的味道來自于情,來自于景,詞人首先給我們呈現了塞外奇景:塞下秋來風景異,我們用組詞法去解?(驚異、奇異)一個異字傳遞了詞人對塞下季節變換的敏感,究竟異在何處呢?我們快速地找一找、說一說。
衡陽雁去無留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向南方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奇寒:胡天八月即飛雪……風掣紅旗凍不番以詩解詩,將以前學過的詩相映照、比對,可以更快地了解詩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夜不能寐,側耳遠聽,寒風呼嘯,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這一切對于身處江南的詞人以及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何等神奇。
長煙落日孤城閉: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壯闊之下,竟是孤單小城的城門緊鎖。充滿了蕭條肅殺之氣。廣袤天底下,崇山峻嶺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華的江南自然有著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滿地:特有樂器,唐代邊塞詩常出現。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發出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如泣如訴、凄切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聽樂音)
這些新奇的景象實在是太獨特了,我們來把寫景的句子聯起來讀一遍。雄壯、奇異的塞外景色成了邊塞詩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評論家說:邊塞詩歌的一大特色及價值就在于充滿了山川奇氣。所謂山川奇氣,即以邊疆自然風光作為詩歌意象,在絕域的荒涼和廣漠中挖掘莊嚴和美麗,并加以熱烈歌頌。
岑參如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雪絢爛)
王維亦是如此,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人們稱頌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我們的詞人,范仲淹也是這樣在歌頌著的嗎?那他此刻的情緒又是怎樣的呢?(悲涼)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有人早生華發,有人黯然落淚。這是多么凄涼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還能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他拉悲涼之情的呢?請同學們輕聲地再把詞句吟誦一遍,仔細體會體會。呆會兒我們一起來交流。敢于挑戰的同學,可以發揮想象,描繪場景。比如:老師在剛才的邊聲里聽出了悲涼之意。(示例)
濁酒一杯家萬里:借酒澆愁愁更愁,兩個數詞用得很有意味。一杯萬里呈現鮮明的反差。杯杯濁酒家萬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鄉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懷怎抵得過千里萬里的濃重鄉愁。濃得化也化不開。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見上文)
閉口音
什么原因讓他如此悲苦?(還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學們漠視,這里面有沒有悲情在里邊?)
燕然未勒歸無計:
a明意典故的反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既便對家鄉親人魂牽夢縈,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b如果有旨命其歸,你看他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效法竇憲建立功勛許多邊塞將士就是懷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壯志未酬既便可歸不能歸也不愿歸。
c有沒有可能“燕然有勒”、榮歸故里呢?看一則材料:
材料補充:宋從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松馳。寶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促,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生念)詩句: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個閉字就點出了戰事吃緊,國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嗎?君王的治國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萬丈,既便他才華橫溢,然而實現抱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眼看著進犯少數民族軍隊步步進逼,國家危難而又無能為力。壯志難酬,悲愴之情溢于言表。
事實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強軍隊訓練,一面構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他也很有能力: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盡力了,但是仍舊憂國居民,作著家國之思。將軍范仲淹豈只白了發,還流著淚,同理,白了發、流著淚的又何只范,還有那些同樣離家千里萬里的征人們,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應該是:將軍征夫白發將軍征夫淚,互文的用法(板書)。詞人的情懷原來是那么復雜那么深重。現在就讓我們感覺自已是那位集萬千感慨于一身,作著深重家國之思的詞人,和著音樂來演繹一下這首詞:
配樂朗讀。(跟讀:將軍白發征夫淚)
然而評論家們卻說:此詞,為一般的邊塞思秋之作難以比擬。
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能說出理由:
小結:除了表現英雄氣概、奇麗風景、艱苦生活之外,作為臣子能將矛頭直指宋王朝重內輕外、消極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氣概、其見地非同一般。
從個人的羈旅漂泊情懷、小家兒女情思中跳出來,觸及家國百姓的憂思,有擔當、具有偉人胸懷。
一切的一切,應了他書定在《岳陽樓記》里的人生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詞里的范仲淹讓我們嚴然起敬,史書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時弊,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撓被貶,于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師:范仲淹喜好彈琴,工于詩詞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學
也正因為如此,宋代理學家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師:千載迄今,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范仲淹的詩詞,一直被人們深情傳唱。我們永遠懷念他!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二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釋:
(1)云濤:云彩鋪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2)星河:天河。轉:指拂曉前天河西移。這一行說:滿天迷漫著云霧,霧里露出了曙光,星河正在轉動,象無數船兒在揚帆前進。
(3)帝所:天帝住的宮殿。
(4)天語:天帝的話語。
(5)殷勤:關心地。
(6)報:回答。嗟:悲嘆。
(7)漫有:空有。這一行說:我告訴天帝,自己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學,毫無用處。
(8)鵬正舉:大鵬正飛上天。莊周《逍遙游》里說:大鵬鳥乘風上天,一飛就是九萬里。
(9)休住:不要停止。
(10)蓬舟:象飄蓬一樣輕快的船。吹取:吹向。三山:古代神話:東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方丈、瀛州。
參考翻譯:
我告訴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學,卻毫無用處。九萬里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風啊!千萬別停息,快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去。
賞析: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游》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于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于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前后呼應,結構縝密。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三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詞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而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韻律、內容、情感、語言”是詩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四個基本要素。本課教學抓住這四個要素的學習來進行。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三讀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讀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李清照詞作的基本特點。
1、知識與技能:
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李清照——《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謾:徒,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傳說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詞當為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她現在的詞作中是不多見的。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四
獨木小舟煙雨濕。燕兒亂點春江碧。江上青山隨意覓。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昨夜青樓今日客。吹愁不得東風力。細拾殘紅書怨泣。流水急。不知那個傳消息。
程垓的《漁家傲》在寫作手法上與其他詩詞相比,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別具一格的謀篇布局。一般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詞作,都是以淚洗面,依依不舍的場景描寫,扣人心弦。這首詞卻撇開這些不寫,而把描寫的場面集中在離人的船上。它通過倒敘,把前夜的聚會,疊印在當日的悲離之中,用當前的相思苦,反襯出以前的相愛之深,從而形成虛與實、悲與歡的對照。這就使得它畫面集中,表現深刻。二是獨辟蹊徑地構想了一個極富表現力的小情節,即在結尾處所寫,讓殘陽傳達相思之苦。不過,它的真正目的,并非是通過落花來傳情達意,而僅僅是表現自己的一片真心與癡情,減輕一點相思之痛苦罷了。
上片著意描寫與情人分別后船行江中的所見所感。
首三句寫春江春雨景色:自己乘坐的小船在煙雨朦朧中行進,到處都是濕濕潤潤的;燕子在碧綠的江面上紛紛點水嬉戲;兩岸的青山若隱若現,倒也可以隨意尋認。這些煙雨朦朧中的景物自然是很美的,但又處處暗示出一種憂郁的氣氛。“人寂寂”二句也是寫景,卻更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人寂寂,既指兩岸人影稀少,也指自身形影相吊,象離群的孤雁。“落花芳草催寒食”是一種風趣的擬人說法,意即落花繽紛,芳草萋萋,寒食節要到了。古代的寒食節是一個以親朋友好相聚賞花、游春為主要內容的歡樂的節日。詞人于節前離開情人,想必是出于不得已,難免更添幾分惆悵。
下片著意表現不堪忍受的相思之苦。“昨夜青樓今日客”二句點明自己何以感到孤寂與憂傷,那是因為前晚還在青樓(泛指妓女所居)與心愛的人兒歡聚,此時卻成了江上的行客,這驟然離別的痛苦叫人怎么忍受得了。想借東風把心中的愁云慘霧吹散吧,只因愁恨如山,東風也吹它不動。在百般無奈中,終于想出了一個排解的新法,那就是后三句所寫:將岸邊、洲頭飛來的落花(即殘紅),小心拾起,寫上自己的愁苦,撒向江中。可是流水太急,不知會漂向何處,意中人怎能看到,這些愛情的使者又向誰傳遞消息呢?言外之意是愁還是愁,怨還是怨,相思仍如春江水,無止無息。這幾句顯然是由唐人的紅葉題詩的故事演化而來,不僅十分自然,其表現力也超過了原故事,實在是一種再創造。
在古代,有許多文人騷客,每當他們遇到不順心,難以排解的`事情時,譬如,科場失意,官運不佳,愛情坎坷,他們便不惜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去青樓尋花問柳,尋求一時解脫。這首詞所描繪的就是這種落魄文人的浪漫生活。這種題材在婉約派詩詞中很常見,但在寫作上,作者頗費心思,沒有落入別人的窠臼。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五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前篇我們看到了范仲淹作為男子柔情似水的一面,此篇我們來看看李清照一介女流雄姿英發的一面。
李清照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詞人了,關于她的身世遭際我就不再贅述了。宋室南渡前后,清照遭遇人生最大的變故,真是國破家亡,孤苦無依,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但是,清照讓人佩服的是她也有剛強的一面。此詞為范仲淹《漁家傲》的同題之作,當為南渡后的詞作。雖然是一篇記夢之詞,但是從中透露出的是清照的堅強,對現實黑暗的失望,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這在清照《漱玉詞》中是不多見的,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詞吧!
此詞的前兩句,寫夢中之境。一上來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宏闊的氣氛和開闊的境界。蒼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蒼茫無際,遼闊壯美。再加上巧妙的動詞的連接,渾然一體,茫茫無際,動態活現。接下來三句,寫夢中遇見天帝。這便引入人的活動,增添了一種人情味。清照的夢魂經過海上的一路顛簸,升入了天國,見到了慈祥的天帝。在這幻想的境界中,詞人給我們塑造了一位態度溫和、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也寄寓著清照美()好的理想。
此詞的下闋一開頭便將上下兩闕緊密結合,銜接自然,一氣呵成。一問一報,便由虛幻轉為現實,路長日暮的清照,孤苦無依,在亂世流離,自己空有滿腔熱情,滿腹才華此時卻無用武之地,真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慨嘆。這是清照的不幸,更是國家的不幸,這是清照的苦悶,也是國家的苦悶。一介女流如此,真是國家的悲哀!接下來的一句,氣勢雄壯,宕開一筆。莊子的《逍遙游》里有“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大鵬展翅,雄風頓起,清照大喝一聲“風休住”,欲借此風,馭船前往三山之地。氣勢磅礴,,毅然決然,一往無前!“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這也正好回答了天帝的詢問,這是前后呼應,一氣呵成。
此詞打破了以往人們對女子的看法,原來女子也有金剛怒目的雄風啊!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六
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樽沉綠蟻,
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米酒初熟時,上有渣浮如蟻。
此花不與群花比,是愛極之語。而人的才氣品格卻可與此花斗艷,譬若易安。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七
宋 :朱服——《漁家傲》 :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 戀樹濕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 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徽宗時,任集賢殿修撰,后知廣州,黜知泉州,再貶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全宋詞》存其詞一首,格調凄蒼。
金黽: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黽。 東陽:今浙江金華縣。
這首小詞,借惜春傷春以抒懷。上片寫春景。細雨如絲,煙籠楊柳,水流花落,春光將盡。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夢。唯有酒中尋樂,醉里忘憂。表現了詩人的感傷情緒。 《烏程舊志》云:朱行中坐與蘇軾游,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讀其詞,想見其人不愧為蘇軾黨也。 《蕙風詞話》:白石詞:“少年事情老來悲。”宋朱服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二語合參,可悟一意化兩之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兩句,寫雨中楊柳。“戀樹”三句,寫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寫浮生若夢,惟有極時行樂。“而今樂事他年淚”句,一意化兩,感傷無限。
李清照漁家傲教案篇八
此詞當為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全詩如下: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釋】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九萬里:《莊子·逍遙游》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回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賞析】
這首詞氣勢磅礴,奔放有力,是李詞中少有的浪漫主義豪放詞。梁啟超評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詞》中語。”真是一語中的,指出了此詞的.特色。李清照的詞多以清麗婉轉、幽怨凄側著稱,屬婉約一宗,而此詞卻絕似豪放派。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
“接”“連”兩字將“天”、“云濤”、“曉霧”組成的壯闊畫面寫動、寫活。
“星河”“轉”和“千帆”“舞”將乘船人在船上的感覺逼真的傳遞給讀者。
這里的“舞”和“轉”是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由于船在舞,所以覺得星河在轉。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符合詩人夢境的特點,虛實結合。
“仿佛”以下三句,寫詞人夢見天帝,天帝態度溫和地問:“你要到哪兒去呀?”看似很平常的一句問話,卻飽含詞人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理想。這是多么仁厚的帝王呀!他是這樣關心一個陌生的路人。聯想那位置人民于水火、畏敵如虎狼、只顧自己一路奔逃的宋高宗,讀者不難理解到這一點。
下片開頭寫詞人的回答,其中“我報路長嗟日暮”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呼應,是跨越兩片的橋梁。
“路長”、“日暮”是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同時也是化用了《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的“吾日暮途窮遠”和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詞人在這里取“路長”、“日暮”意在顯露“上下求索”的意念和過程,與后面“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傾訴的是詞人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的苦悶。
結尾處詞人寫“九萬里風鵬正舉”,又是緊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動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像,化用《莊子·逍遙游》里的句子,進一步對風進行烘托描繪,境界更加宏闊。在大鵬高舉的時刻,詞人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謂是豪氣沖天,一往無前。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