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臨海古長城詞臨海古長城字篇一
正月初二,我們一家一起去了臨海。
我和爸爸爬上了江南長城。這座長城又叫“江南八達嶺”,有6公里長,現在只剩下5公里了。長城的入口叫百步峻。據說有四百多個臺階,看上去非常陡峭,幾乎垂直。正好,一瓶飲料從40米處滾了下去,兩秒鐘就到了地上,這坡度也太陡了。我完全是手腳并用爬上去的。
拐了個彎,我們繼續往前走,這里的路非常難走,一高一低,還有一股難聞的味道。我們快速地“穿越”了這里。
忽然,一股香氣撲入我的鼻子,我抬頭一看,哇,這里就是梅園啊。這片山上到處都是梅花,紅的、綠的、黃的……看得我眼睛應接不暇。我的鏡頭中的梅花配上滔滔江水,顯得更加芬芳更加艷麗。這里真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啊。
我又走了一段路,看見一個敵臺,這個敵臺是空心敵臺,只有一層,里面非常潮濕,是士兵休息的地方,北京八達嶺長城的敵臺就是仿照這里的。
這里的長城就像八達嶺長城的縮小版,真不愧是“江南八達嶺”。
臨海古長城詞臨海古長城字篇二
真好!我們馬上就可以攀登“江南古長城”了。它雖沒有北京“八達嶺長城”的氣魄,但它有我們江南水鄉的秀氣和雄偉。
當車子停在長城腳下時,我們不猶驚嘆:那古長城依山就勢,雄險壯觀,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長龍臥在北固山,飛舞盤旋!青磚墻體掩映于青綠叢中,則增添了一分江南獨有的靈秀。
我們穿過梅園,那雄偉的長城一下子顯現在我們眼前,大家都興沖沖地跑了上去,小小的心里融滿了興奮,我腳踏著城磚,手扶著城墻,感到特別親切和舒服。
大家也許是因為太激動了吧!一下子忘了剛才的疲倦,變得精神十足,往下個烽火臺跑去。我們隨著老師小心翼翼地走上鐵梯,來到了烽火臺頂上,向下望去,整個臨海市都在我們眼前。以往冷冷清清的烽火臺頓時變得熱鬧非凡。可能是我們那天真無邪的活潑吸引了一些攝影愛好者們,他們用那攝像機對準我們,讓我們和那長城合一次影。
我們經過了一個個烽火臺,終于到了長城最高處——白云樓,它邊上種著一棵有6千多年的枯樹,雖說是枯樹,可中間還是有許多新葉,所以叫“枯木逢春”,它像飽經風霜的老人,見證了長城的歷史。
當我們再次向終點前進時,有好多同學已累得氣喘吁吁了,臉熱得通紅,頭上豆粒般的汗水不停地流下來,滲進衣衫。有些同學還不停的怨聲連起:“早知道就不來了。”“老師呀!休息一下吧!我都快累死了。”嘆!我也累得不停了,腳不聽使喚,一忽兒我感到腿直發軟,多想舒舒服服的找個好地方睡一覺呀!抬頭看看前方心中空蕩蕩的,走的每一步都很沉重。
就這樣我再也沒有興趣觀賞風景,數著自己走過的格子,以借消磨時間。我漫不經心的走著,不知不覺到了顧景樓,聽這名字我想:這一定是觀景的好地方,想到這,我便往遠處眺望,那東湖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臨海城。
下邊就是好漢波,一共有198個樓梯,從上往下望,有些讓人心驚肉戰,我看著前一個樓梯,腳有些發軟,不敢下去,但我又一想:總不可以不下去吧?所以,我只好扶著扶桿,小心翼翼地走下去。我回頭望,真不敢相信,那是我攀過的長城,那一刻我真自豪。
臨海古長城詞臨海古長城字篇三
今天,我父親告訴我,他明天要帶我去長城。我高興得晚上睡不著。
第二天,我興奮地和爸爸一起來到長城。早就聽說八達嶺長城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文明。這次八達嶺長城之行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看著遠處的長城,它像一條巨大的龍,蜿蜒在幾座高山周圍。墻壁在邊緣綠色植物的映襯下更加美麗,但卻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這次長城之行,不僅讓我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成功,首先要打敗自己。
臨海古長城詞臨海古長城字篇四
越是久遠的,越是古老的,越是彰顯著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它以一種無可替代的氣勢展示著莊嚴與神圣。
前幾日,偶爾去了臨海,親臨了一次曾經在歷史書上讀過數次的臨海古長城――江南長城。
那天,天氣十分炎熱,高達35°c。在高高的牌匾上“雄鎮東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直映眼簾。站在那青磚下,突然感到了古人的偉大,他們一定沒有想到,當年他們用血肉之軀筑就的防御外敵侵犯的壁壘,今天成了后人游歷歷史的景點。
據悉,臨海古長城始建于晉代,是當時的臺州府城。古長城依山就勢而進,全長約有6000多米。東起于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矯若巨龍,雄偉壯觀,尤以北部最峻,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神俱肖,素有 “江南八達嶺”之稱。沿途建有各類城堡、城門、城樓。古城墻兩側,古木參天,一些說不出名字的古樹上結滿了青綠色的果實,一些正開著淡黃色小花的古樹掩映著古城墻,為這絕世的創舉憑添了幾分江南的靈秀。
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墻,創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遺存之今,戚、譚隨后奉調薊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海筑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源自臨海。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共同點頗多,實為北國長城之“師范”和“藍本”,遂稱江南長城。據導游說“臨海古城墻,除了御敵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墻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著靈江修筑,臺州府城正位于靈江入海近處,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時常漫上城來。城墻有如大堤,千余年來抗擊著洪水的沖擊。為此,臨海城墻在修筑設計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甕城修作弧形,特別是把“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圓弧形(其余一方仍為方形),在全國古城墻中,十分罕見,目前所知尚屬孤例” 。
登古長城,首先要通過的是被稱為“好漢坡”的198級臺階,這著實讓人生畏,也令我們這些平日里缺乏鍛煉的辦公室中的守候者,大練了“腿功” 。導游鼓勵大家說,“這些臺階一定要登上去,不是有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嗎,到了古長城,不走完所有的臺階,就稱不上好漢。”臺階走到一半時,早已是揮汗如雨了,看來做個好漢還真是不容易。
走到轉彎處一門大炮赫然入目,大家圍攏而來。古炮靜靜地置身那里,沒有了士氣高昂士兵的相伴,只有周圍古樹陣陣的濤聲,顯得有幾分寂落。深褐色的炮筒在那里不屈不撓地苦苦守候了數百年,似乎一直虎視著外敵。我凝視著,很想知道在沒有了硝煙的日子里,他在沉思著什么。據說,這就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創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臺之一,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擊敗倭寇九戰九捷。
曾經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更迭,成為了只留后人評說的歷史。巍巍的古長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面不改色地,保持著自己的個性。這段古長城,已不再是青磚的寫真,他早已化身成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力量的象征,令數以萬眾在心中膜拜。
踏在那帶著滄桑的青磚上,我仿佛看到了那從遠古走來,為了建筑長城而離去的民工們,他們臉上流露著不可思議的神情,他們一定是不明白,當年他們泣血筑成的衛國城墻, 而今成了人們閑暇之余覽勝之地。那些帶著一身塵埃的將士們也絕對不會想到,當年他們用生命保衛的小城,成了談論古今、撫摩歷史之地。先人們一定無法設想到這段僅有6000多米的古長城,在無意間成了承載歷史的見證。
雍正皇帝御書的“至真妙道”在青山石壁間,顯得格外肅殺,這位滿清的皇帝絕對設想不到,他給了當年創造那段奇跡的人最高的褒獎,而評論他的人,卻翻動著歷史的折頁,冷眼觀看著他創造的那段歷史。
臨海古長城,是個沉積感情,令人放下所有人生憂慮和功名利祿的地方。在他面前,沒有什么比創造歷史更偉大的了。一切的富貴榮華在他眼里,還不如一塊青磚來得真實。
歷史是人創造的,最偉大的創造者往往就是那些最平凡、最不善于張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