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一
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在洛陽城里做官。
一天傍晚,張籍在街上散步。秋風乍起,漂泊在外的他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張籍立刻轉過身,返回客棧。
張籍坐到桌前,提起筆,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他思量了片刻寫道:“爸爸媽媽,兒好想你們!兒在外頭做了官,過得挺好,你們不用擔心我。你們現在過得好嗎?如果缺錢就跟我說。有時間,我會回來看你們的!”
深夜,張籍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更加思念起故鄉來,怎么也也睡不著。
早晨,天剛蒙蒙亮,張籍找來捎信人,將信給他。張籍又擔心匆匆寫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捎信人要出發的時候,他又伸出手,向捎信人說道:“年輕人,你把信再給我看一遍吧!”張籍接過來,打開封好的信,再仔細查看了一遍。才又將信封好,遞到捎信人手中,囑咐他:“年輕人,請你務必將信平安送到,謝謝,謝謝!”捎信人向他點了點頭,然后出發了。張籍目送著捎信人遠去。
看著捎信人遠去的路,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鄉。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條。
昏鴉:黃昏的烏鴉。
斷腸人:極度悲哀的人,此指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
黃昏時分,蒼茫的天底下,幾只烏鴉正在圍著纏繞著枯藤的老樹尋覓著棲身之所,依傍著小橋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時也升騰起裊裊炊煙,漂泊天涯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秋風古道上漫無目的地艱難移步前行。夕陽的余暉已經昏暗西下,只有遠離家鄉的游子還漂泊游蕩在天涯。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子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全篇一共僅28個字,就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三
我坐在船上,悠閑地看著風景。
我,楊萬里,因公事前往安仁,低頭思考公事。一陣微風吹過,忽然看見了一只漁船和漁船上坐著的兩個孩子。
他們大概七八歲的樣子,可愛得很。我想,他們大概是去河的另一邊玩吧!看那邊楊柳輕拂,鳥語花香,還有幾只蝴蝶在花叢中跳舞,真美呀!我不僅感慨,大自然真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讓我看著入了迷。
忽然,從兩個孩子的船里,發出一個聲音。這,是怎么回事?只見稍大的那個孩子收起了使船用的篙和槳。我疑惑的看著他,那個小孩子也是捉摸不透,跟大孩子說了幾句。大孩子笑了笑,也說了幾句,下孩子似非似懂的點點頭。
大孩子在船上找了一把小傘,并把傘撐開,我更加疑惑了,沒雨撐什么傘呀?大孩子使勁揮動小傘,船一點一點地往對面游。
哦,是這樣呀,這個大孩子真聰明,借助風的力量來使船,讓船更快行走。再看看兩個孩子,小孩子高興地笑了,大孩子嘴角里也漾出可愛的笑臉。看他們笑得那么開心,我疲倦的心情也慢慢放松下來,露出了歡笑。
綠油油的小草襯上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兒飄向遠方,越飄越遠,越飄越遠……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并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__
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4、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五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游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六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游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七
陣陣秋風吹來,掃去了人中的躁熱,也掃去了夏天的一抹生機,為初秋的到來平添了一抹凄涼。又有誰能懂那“秋的心”,那是無限的“愁啊”!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我騎著一匹體力已經不支的瘦馬在路上行走,馬腿是跛的,即時走的很慢也會搖搖晃晃。
或許它在年輕時也曾會想自己“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吧。我以前也是這樣,每每都為了功名而四處奔波,漂泊無定。
林間,荒廢已久的古道上,雜草長時間沒有被清理,已經長到馬小腿,我望向前方無盡的路。看了看自己胯下的馬,竟有種惺惺相惜之感。“老朋友,這一路上也只有你陪著我了。一個名與利的虛影,卻讓我為之追趕了半生。如今,我想回家看看了。”馬似乎聽懂了,竟嘶鳴了起來,我撫摸著它飽經風霜的鬢毛,翻身下了馬,牽著他繼續向前走。
黃昏早已降臨,天空中不知何時出現了幾個小黑點,只見它們越來越近。我定睛一瞧,原來只是一群烏鴉。它們“哇哇”的叫著,飛向了林中那些纏繞滿枯藤的樹,飛向了它們的巢。樹上的枝子已經枯黃,一碰就會傳出細微的碎裂聲響。烏鴉們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巢,我看著它們遠去的身影,輕嘆了一口氣。竟不禁羨慕起它們來,思鄉之情又浮上我心頭,“烏鴉也有躲避風雨的家,而我呢……”
夕陽落下,天色漸漸黑了。古道上,只剩下斷腸的游子與一匹瘦馬……“天冷了,家人是否給被子添了新棉花……”
天凈沙秋思改編散文篇八
瑟瑟的`秋風無情的襲來,帶著陣陣涼意,西邊,一輪殘陽從荒坡上斜射過來,地面的一切都籠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葉凋零,劃過臉頰,卻是百般疼痛,漸漸侵蝕著我的靈魂。
我獨自走在這荒僻地田間小徑,路邊地雜草任風蹂躪,就像我一樣漂泊他鄉,無處歸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地老馬伴我左右,靜靜地馬蹄聲毫無生機,一臉蓬頭地我,不斷地唉聲嘆息,在這片荒涼地古道前方,似乎總也望不到盡頭,這樣地流浪生活,沒有方向,沒有前進地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地樹下,我望著僅剩幾根脆弱地樹枝,早已失去了當初地花樣年華,黯淡無光,何來生機勃勃!盤繞在樹干上地幾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風,完全看不到生命地影子,何時地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地攀爬,緊緊地纏繞……哎,這是歲月地流逝,是風雨地摧殘,我已步入黃昏,沖刷了淡淡地日暮,落日下,烏鴉地叫聲劃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雖顯幾分生機,卻這般刺耳。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要問我從哪里來,也不要問我去到那里,因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