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季幼兒小班隨筆篇一
時光飛逝,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快有兩個月,從中我也發現身邊的孩子們開始慢慢地成長起來。我們班的張民哲,他的改變非常得大,在一件事件之后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剛開始孩子們手里拿著書本認真地看著。突然,聽到“嘶”地一聲,書本被撕破了。只看到孫佳佳拿著一本破書傻傻地楞在一旁,之后開始嚎啕大哭起來,這時張民哲忙站起來對她說:“對不起,對不起。”看到這個情景,我來到佳佳身邊對她說:“乖,不哭了,告訴老師是怎么回事?”她哭著說:“張民哲搶我的書,還把它撕破了。”這時張民哲馬上接上說:“老師,我已經和她說過對不起了。” “好了,張民哲知道自己已經犯了錯誤,他也主動向你認錯了。我們就原諒他吧。”于是我摸摸佳佳的頭說,佳佳聽了邊擦著眼淚,邊點點頭。我又對張民哲說:“這次我們原諒了你,下次你不許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哦。如果你要看這本書,應該和佳佳兩個人商量,如果她同意了,你才能拿,知道了嗎?”張民哲低著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之后,我拿出了紙巾,讓張民哲幫佳佳把眼淚擦干凈,他倆都開心地笑了。
在平日生活當中,孩子們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由于他們年齡還比較小,因此他們的內心思想及表現出來的行為有時會如出一轍。他們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意識,有時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但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往往他們在犯了錯誤的同時也不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有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錯誤。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就如我們班的張民哲小朋友,在之前的生活當中,他犯了錯誤不會自己承認,往往需要我們老師的提醒和教育。而在這次事件中,他能知錯能改,馬上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說明他對于事情的對錯有著一定的判斷能力,這也說明他的內心已經慢慢地開始成長起來。
在孩子們的世界中,我們老師要充當好引導的角色,正確地引導他們去判斷事情的對錯,也要時刻地教育他們能勇于承擔自己所犯的錯誤。
春季幼兒小班隨筆篇二
在教育中有這樣一個現象:5+2=0。即,一周七天,在幼兒園5天的教育,加之2天的家庭生活,孩子一周的教育等于沒有任何的.效果。
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說明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一樣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從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會跑,開始說第一句話,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可謂至關重要。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孩子上幼兒園,有老師的教育、有老師的陪伴、有小朋友和他玩耍,家長就可以放寬心了。家長放寬心可以,但是不能放寬在家庭中對幼兒的教育。
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需要家長朋友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監督,同時也要注意孩子是否有什么不習慣,及時地與老師溝通。
孩子在家的表現只有父母最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最了解,所以家園共育,有機結合進行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春季幼兒小班隨筆篇三
小班的孩子剛剛踏入幼兒園,他們是春日里的小苗,接受著成長的洗禮,在交往的過程中有開心,有淚水,有歡笑,有打鬧……他們享受著老師、同伴陽光般的關愛,同時淚水也如雨露般滋潤著他們,澆開最甜蜜的笑臉。作為老師,就要正確引導他們學習與小伙伴友好交往,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開學初,東東入園時,總是淚眼摩挲,拉著奶奶的手就是不肯放下,我輕輕的問他為什么不愿來幼兒園,他就是不說;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負他了,他也不理,拿出了好玩的玩具逗他,他也是一樣,就是不愿與你交流。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首先需要的是把孩子當成孩子,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用孩子的標準來判斷衡量他們。特別是膽子比較小的孩子在群體中易被忽視,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師的權威,最相信老師的評價。我們要細心地聆聽,用關愛的話語消除孩子的膽怯,鼓勵孩子進行交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常常用溫和的語氣把幼兒叫回來,握住幼兒的手,或撫摸幼兒的頭,眼睛看著幼兒的眼睛,讓他告訴你,剛才發生什么事了?這樣可以消除幼兒的不安感,盡快平靜下來,把剛才的委屈發作出來。然后耐心地告訴幼兒:“沒關系,有我們幫助你,你會好起來的。”孩子會從教師的話中感受到關愛和信任,這對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
玩桌面游戲時,成成和健健玩得真起勁的時候,成成去搶健健的積木,健健不肯給,兩人爭來搶去,誰也不肯退讓,僵持著,最后被成成一把搶過,健健不依,一把推翻了成成的“城堡”, 于是兩個孩子你一把我一把地把積木推到地上,接下來兩個孩子爭吵起來,老師連忙過來進行“調解”。小班幼兒的情感是很脆弱的,與同伴發生了矛盾、同伴說了讓自己不高興的話,遇到不順心的事等,他們的眼淚立即就下來了,不懂得如何去處理、協商等,類似的案例在小班的一日活動中時有發生。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中也只限于與家人交往,是家庭中許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也從而養成了他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的行為。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需要,我們應積極利用幼兒園的一些活動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態,用分享的意識去學習交往的技巧,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首先玩具大家玩,教室里的玩具雖然非常很多,可是有的幼兒喜歡一個人獨占玩,別的幼兒拿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玩具,于是在玩桌面游戲的時候,要求盛玩具的盒子要放在大家都便于取放的地方,大家拿一塊拼一塊,用完了一樣換一樣,不要先搶在手里。同時,我們還鼓勵幼兒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分享,使每個幼兒都玩到了很多自己喜歡的玩具,大汽車、魔方、智力拼圖、等等,從交換中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得到了很多好朋友。
小班幼兒在一起玩時常常三三兩兩各玩各的,邊玩邊說,慢慢地互相啟發,互相模仿,從而產生互相交流的需要。當幼兒做出交往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學習或游戲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商量著搭,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從而進一步強化交往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交往行為。而對不太會交往或缺乏交往意識的幼兒,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指導,如“一本書,如果兩人一起看,會怎么樣?”“你跟他說,我們一起搭,試試。”“你們可以一起玩。”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幼兒與同伴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養。讓幼兒體驗到一種成就感,體驗到“學會本領”的喜悅,從而產生一種積極投入的內部動力,這有利于促進孩子有益經驗的形成和積累。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班孩子初步學會了與同伴友好交往,現在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小朋友之間有趣的話語:“我們一起玩好嗎?”“你為什么要打我?”“我沒有,我是不小心的,對不起!”“沒有關系!”“請你幫我拉拉衣服袖子。”“好東西要大家分享。”老師和家長用心的引導、耐心的啟發、真心互動,使孩子們感受到了友好交往的快樂。
春季幼兒小班隨筆篇四
言傳身教——爸爸媽媽首先要學會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等待。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做——有些爸爸媽媽寵孩子,對孩子的事一切包辦,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耐心,而且孩子失去了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包括犯錯誤的機會),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求知欲,遇到問題信心不足,就會急躁。孩子一急躁,爸爸媽媽在旁邊也著急,為安撫孩子便全權代勞了(事實上,這是潛意識解決爸媽自己的焦慮的行為),惡性循環,孩子就失去了耐性。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做得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告訴孩子怎么做永遠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玩益智玩具——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孩子的耐性。
多玩團體游戲——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游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游戲等待的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讓孩子做適合他/她,稍經努力就能完成的事 ——孩童時期是孩子的自信心養成的時期,給孩子做合適的事情,讓孩子經過努力就能完成,從而獲得成就感。對于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東西,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春季幼兒小班隨筆篇五
吳雨昊在我們班是各方面能力都很弱的幼兒,比如,開火車排隊、起床穿鞋、上廁所解小便,他都需要老師幫助。特別是解小便,幫他拉下褲子都還不行。剛開始,小朋友都是自己去解小便,他就一個人站在那兒不吭聲,于是我便問他:“昊昊,是不是不會。”看他看著我不吭聲,我知道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在得到“是”的回答后,我把他的褲子拉了下來,隨即去關注別的幼兒。
尿完后,別的幼兒已經出去做到了位子上,這時發現昊昊的褲子是濕的,我覺得很奇怪,我明明幫他拉了褲子,為什么褲子還是濕的呢?難道是之前就已經解手了嗎?問他,他只是看看我,我只好給他換了褲子。
第二天,在入完廁后我發現他的褲子還是濕了,我便問于老師,她說:“我給他也是拉下褲子才去尿的。”這是為什么呢?于是我決心查個究竟。
睡覺前,我和往常一樣讓幼兒去解小便,給昊昊拉下褲子后我留心看看他,這時我才明白為什么昊昊總是把小便解到褲子上,原來他的小手一動不動,任由他的“小雞雞”搭拉著腦袋,于是“噓噓”時也就順著大腿跟流了下來。發現原因后,昊昊每次解小便時,我都要提醒他小手要捏牢“小雞雞”。這下,昊昊的褲子就不再莫名奇妙的濕了。
小班幼兒不但語言表達能力弱,而且動手能力也差,需要我們做老師的多觀察、多注意,做個細心的老師,使幼兒能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