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nèi)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社會發(fā)展不斷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fā)增多。我們?nèi)绾尾拍軐懙靡黄獌?yōu)質(zhì)的演講稿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莊子演講稿篇一
“無為”,這是在讀《莊子》之前,對莊子的印象。讀后,也還是無為。閱讀的過程中,對于莊子思想的理解幾乎沒有阻礙,仿佛自身本就是這樣子,這些思想與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過,只是在這里找到了一個系統(tǒng)而肯定的闡釋。
莊子,姓莊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據(jù)書中序言中關(guān)于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jù)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xiàn)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跡,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說。而在這些事跡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zhàn)時,無論是關(guān)于“大瓠”、“大樹”,還是關(guān)于“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游于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并慨嘆“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說”逍遙于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xiàn)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說之后,都認為莊子對于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zhàn)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zhàn)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為、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xiàn)今國家沒有戰(zhàn)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么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說,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么,這也應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可是莊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為”之說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匯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lǐng)悟,但這并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里?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于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并未得道。
——真。“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齊物。“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后,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巨作都在強調(diào)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為準則進行定義,但這并不是世界的本質(zh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人類欲留存于世,先要衡量眾生,于是,他們規(guī)則了眾生的意義,當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guān)于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說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說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guān)于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tài)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說,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quán)的頂端,成為超人的存在。
關(guān)于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
莊子演講稿篇二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
莊子與我并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于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xiàn),尋找內(nèi)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牛,節(jié)選自莊子。內(nèi)篇。養(yǎng)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jié)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職業(yè)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么時候表現(xiàn)的最有興趣,他們是這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jié)果便是“丟失”了“悟”。
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游戲中學,那么你就會去有意的創(chuàng)設(shè)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diào)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么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jīng)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nèi)心的力量,強調(diào)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xiàn)代物質(zhì)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zhì)的本質(zhì),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成為中國名醫(y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shù),你跟我說說,你們?nèi)酥校l的醫(yī)術(shù)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shù)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shù)最差。”魏王驚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xiàn),挖掘其內(nèi)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
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guān)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nèi)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jié),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xiàn)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nèi)化”這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nèi)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莊子演講稿篇三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3、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養(yǎng)生主》
4、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逍遙游》
5、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齊物論》
10、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
11、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胠篋》
12、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人間世》
1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篋》
14、“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莊子·雜篇·列御寇》
16、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莊子·雜篇·徐無鬼》
17、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人間世》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遙游》
20、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大宗師》
21、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齊物論》
2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齊物論》
24、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秋水》
25、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遙游》
28、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
30、莊子名言85句
34、節(jié)飲食以養(yǎng)胃,多讀書以養(yǎng)膽。
35、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莊子·外篇·天地》
40、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夫》
41、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人間世》
44、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德充符》
45、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刻意》
5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駢拇》
57、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盜跖》
62、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齊物論》
6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雜篇·天下》
6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齊物論》
70、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莊子·雜篇·外物》
72、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刻意》
73、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胠篋》
75、朝受命而夕飲冰。《人間世》
76、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德充符》
77、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間世》
83、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理也。《莊子·漁父》
莊子演講稿篇四
初讀《莊子》,欣賞老莊的睿智;又讀《莊子》,感慨老莊的逍遙淡定;再讀《莊子》,更被老莊的笑對生死而折服。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奧秘的人,沒有覺得擁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覺得死亡來臨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tài)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里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里去。
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生命形態(tài)的變化。
.莊子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不要覺得: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么多么可怕。
這樣的態(tài)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談生死呢?《列御寇》篇記莊子將死時的一段話說:“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生死變遷在一般人看來是相當嚴重的,但莊子說來卻淡似春夢,了然無痕。
對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輕淡,所以對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
莊子視死生變遷,不過如春秋冬夏四時變遷而已,于自然的變化是不可抗拒無以逃避的,只有順從依隨,才是人間至道。
我們借此而說莊子是達生主義者。
他是無生無死與天地為一體的,他是上與天地主宰同游,下與看破生死不分始終的人為友的,他是視死生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我們除了順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節(jié)哀自便之外,還能做什么呢?可茫茫紅塵中,有幾人能做到和莊子那樣呢?人的身體、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傳承。
對莊子來講,思想的傳承遠遠勝于一個生命。
這就是莊子對于生和死這個形態(tài)的一種感悟。
當代社會,人的壽命得以延長,已經(jīng)遠遠勝于遠古。
但是,在心理上,對于死亡的畏懼,對于生命的留戀也遠遠超乎從前。
應該說,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隱私,有太多太多的牽絆,有太多太多讓人閉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頭糾纏。
但是,莊子講了很多關(guān)于自己的、親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對生死的看法與今人全然不同。
在他已經(jīng)穿越的這個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長度。
人生的事跡是可以寫下來的,但每一個人的判讀又是各不相同的。
莊子在《養(yǎng)生主》篇里有這樣一句話,說:“脂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燒,油脂燒完了,柴火燃盡了,但是火卻可以傳續(xù)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
人的身體、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傳承。
對莊子來講,思想的傳承遠遠勝于一個生命。
這就是莊子對于生和死這個形態(tài)的一種感悟。
道家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從自然中尋找一條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把人生從一切無法消除的痛苦和災難中拯救出來,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圣潔的心境。
莊子是隱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隱者。
他的退隱不單單是為了規(guī)避無法改變的罪惡現(xiàn)實,也不僅僅是為了避免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求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精神自由。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往往以"消極"、"厭世"等詞匯來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學,其實這里有一些誤解。
只要我們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學之中去看一看,就不會草率地使用"消極"、"厭世"等詞匯了只要開始接觸莊子,你便會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開辟的思想園地。
在那里,沒有“攖人之心”的陳規(guī),沒有疲憊的奔波,也沒有恐怖的空虛,更沒有壓迫的痛苦。
凡是糾纏于現(xiàn)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緒的因素,全都在莊子的價值系統(tǒng)中煙消云散。
他揚棄世人的拖累,強調(diào)生活的樸質(zhì)。
蔑視人身的偶像,夸示個性的張揚,否定神鬼的權(quán)威總之,接近他時便會感到釋然,在他年開創(chuàng)的世界中,心情永遠是那么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其實在你的內(nèi)心中都會不經(jīng)意的流露,你的心態(tài)會決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還是奔波,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quán)利,生命應該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的,當你有這種境界的時候,你就不會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煩惱。
看見我們可以活下去的.那個希望,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
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
莊子演講稿篇五
莊子名言(通用50句)
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希也,每下愈況。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名言,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1、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2、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愛有所亡。
3、通達大命的靠順利,通達小命的靠碰巧。
4、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以處壙垠之野。
6、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
7、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8、故純樸不殘,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9、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10、相噓以濕。相濡以沫。
11、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12、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13、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4、憂喜更相接,樂極還自悲。
15、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16、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
17、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18、水止以靜,而后存之。一生一。二靜至靜,天道無常。至今為。
19、故純樸不殘,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20、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聶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21、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22、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23、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4、吾身也有涯,而知無涯。
25、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26、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
27、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28、故純樸不殘,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29、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30、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
31、節(jié)飲食以養(yǎng)胃,多讀書以養(yǎng)膽。
3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3、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34、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35、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沮,舉世而非之而不加勸,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3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7、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38、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39、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41、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2、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43、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
44、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
45、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46、故純樸不殘,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脾性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47、人生天地之間,若年華似箭,突然罷了。
48、常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
49、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爾后知其夢也。
50、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
莊子演講稿篇六
1、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
3、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4、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5、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
6、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7、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8、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9、北海有大鵬怒而飛,其翼垂天之云,水擊三千丈,扶博遙之上九萬里!
1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