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一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師這里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么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方法,誰愿意來這里演示一下,你剛才是怎么量的?(幼兒演示)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二
1.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重點: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于同一時間溫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溫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和北極寒帶地區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溫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溫度帶。在探討溫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溫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系,并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范圍的。
溫度帶這一專業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溫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著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溫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溫暖、有的寒冷。再從溫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系,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怎么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最后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導致了溫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范圍,適合幼兒探索。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三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范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并指導幼兒借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并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并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系。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么發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并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通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驗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動延伸: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么測量?并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自然測量》談談感受: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四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么?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么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么?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五
活動目標:
1、萌發從小保護眼睛的情緒情感。
2、認識眼睛,并學習保護眼睛的手指操。
3、通過活動知道保護眼睛的方法。
活動準備:圖片、視頻
活動過程: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片吧!
這就是我們的眼睛。
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沒有眼睛,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沒有眼睛會怎么樣?
小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沒有眼睛我們什么也看不到,做什么都會很不方便。
那快來看一看如何保護我們的眼睛吧!
一、良好的用眼環境:避免光線過強或過弱。
二、每次用眼時間不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超過一個小時。
三、每次用眼之后,遠眺10分鐘,或者瞇眼休息一下。
四、不要在吃飯或者臥床時,使用電子產品。
五、保持良好的坐姿。
六、適量的運動。
保持居家通風良好,每天堅持運動至少一小時。
七、均衡的膳食
八、小朋友們一起來學習保護眼睛的手指操吧!
老師給小朋友們布置一個小小的任務,那就是讓爸爸媽媽為寶貝們拍攝下你們學習保護手指操的精彩,并分享在班級群呦!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六
1、喜歡并能積極投入藝術活動中,樂于在欣賞活動中調動自己的身體進行體驗。
2、感受美術作品與舞蹈等藝術活動中線條的存在,初步感知線條的情感渲染力與節奏感。
3、在活動過程中激起自由想象的熱情。
幻燈課件、黑板、粉筆、錄音機、音樂磁帶
感受線條的存在及其魅力(情感渲染與節奏感)
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審美感受
一、生活中的線條
你在哪兒找到過線條?
幼兒自由講述
肢體模仿線條
小結:線條非常神奇,它是無處不在的。
二、美術作品中的線
1、欣賞《夢》
你看到了什么?
學畫上的阿姨,你有什么感覺?你覺得她夢見了什么?
2、欣賞《哭泣的女人》
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她在干什么?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感受?
猜猜她為什么哭啊?
3、對比:這兩幅畫的區別
4、小結:這兩幅畫給我們的感覺不同,很大的原因是畫上的線條的不同。
(三)舞蹈中的線
1、感受音樂中的線(節奏)
2、舞蹈跟學
3、小結:舞蹈和音樂中的線可以把歡快的舒緩的節奏告訴我們。
三、戶外找線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七
升入大班后,孩子們更加熱衷于美術活動了,他們喜歡把看到的動畫形象畫下來,他們喜歡請同伴當模特,為好朋友畫像,他們喜歡用五彩的顏色描繪心中的夢想,他們喜歡……這些都表明,大班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構圖、造型能力,而且對美術活動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綱要》中指出,幼兒美術教育也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啟蒙教育,而幼兒審美愉悅又包括感受美、發現美、創造性地表現美。當孩子們能夠饒有興趣地描繪周圍生活的時候,我們有意識地拓寬孩子的觀察視野,把一些中外名家、名師的繪畫大作引入我們的課堂,比如,米羅的《太陽也跳舞》、梵高的《向日葵》、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等等。這些繪畫大師的作品色彩鮮艷、畫面清晰、生動活潑,富有童真、童趣,符合孩子的審美情趣,備受孩子青睞。尤其是米羅的作品《太陽也跳舞》(圖片附后),他用明亮的色彩、有趣的圖形符號向孩子們展現了一副生動的藝術畫面,可以引起孩子們的視覺共鳴,讓孩子在色彩和造型上得到啟迪,從而為孩子開啟更為寬廣的繪畫之路。
1、通過欣賞與分析作品,感受米羅作品的童真、童趣,試著模仿作品中的圖形符號進行繪畫創作。
2、在默畫、比畫的過程中,發現《太陽也跳舞》在造型、用色上的特點。
3、在欣賞的過程中能手腦并用,樂意表達,樂意創作。
4、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繪畫,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5、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與創造,喜歡裝飾。
ppt,幼兒繪畫工具。
一、默畫,初步欣賞作品。
1、快速欣賞繪畫作品《太陽也跳舞》,體驗名畫帶給自己的視覺沖擊力。
提問:看到這幅畫的第一眼你記住了什么?
2、再次欣賞作品,初步感受作品的形美、色美。
提問:畫里都有什么?(色彩、圖案、線條)
畫里的造型像什么?
3、幫畫起名。
提問:你想幫這幅畫起個什么名字?為什么?
介紹畫家給這幅畫的命名。
4、情感體驗。
提問:看了這幅畫,心里有什么感覺?心情是什么樣的?
5、默畫,幼兒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畫面展示在紙上。
二、比畫,感受作品在造型、用色上的特點。
1、展示孩子的作品,和畫家的畫比一比。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太陽也跳舞》在圖案、色彩上的特點,加深幼兒對這幅畫的理解。
2、介紹畫家,初步理解抽象畫的含義。
3、介紹米羅的其他作品,感受米羅作品的童趣。
三、添畫,按照米羅作品的特點,幼兒試著模仿作品中的圖形符號豐富畫面。
以往的美術欣賞活動,我們習慣于讓孩子看看、說說、畫畫,形式很單一,感覺孩子的興趣也不濃厚。因此,本次活動我設計了默畫——比畫——添畫三個環節。每一環節中,我都遵循動靜交替的原則,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把教育目標分解成可以具體實施的一個個教育行為,寓教于樂,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這一完整的教學流程,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比如,活動中整合了語言的內容,鼓勵孩子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把所看、所想能流暢的表述;活動中尤其注重細致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色彩,觀察造型,等等。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八
1)教師邊示范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匯報測量結果。用什么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九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么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幼兒園大班自然教案篇十
美術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美術興趣,使幼兒具有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手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和最常用的,一雙小小的手,它不僅能做許多事,還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大班幼兒對自己手的了解更理性一些,愿意了解每個手指的名稱,體會自己手的本領,同時愿意嘗試各種和手有關的創意活動。因此,我設計了本次美術活動《手指變變變》。
1、引導幼兒對手指畫的全新認識,了解手指印畫,展開聯想,進行適當添畫。
2、幼兒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手指印畫、添畫,并掌握手指印畫的方法。
3、幼兒感受手指印畫的樂趣,體驗創作的快樂。
重點:了解繪畫方法,基本掌握印畫方法及添畫、添畫時大膽嘗試。
難點:概括事物的形象特征,在將手印按在繪畫紙的實際操作。
繪畫紙、勾線筆、手指印泥、抹布。
一、導入活動。
師:“今天,手指寶寶帶來它的老朋友手指印泥、勾線筆、抹布、繪畫紙,它們一起來我們這里做客。”出示手指印畫的工具。
用到的方法有:平按法、點觸法、筆觸法
二、基本活動:
(1)學習畫人物(平按法)老師伸出大拇指,用大拇指的螺紋面醮上顏色,在示范用紙上平平的用力壓一下,留下一個指印,人物的身體畫好了。
(2)學習添畫
出示記號筆或水彩筆,給人物填上五官、四肢。
比如:踢球的小人,高興的小人、行走的小人等。
(3)學畫蘋果樹(點觸法和筆觸法)
老師先畫出蘋果樹的輪廓,用大拇指的指尖蘸色,然后在蘋果樹上進行點觸,畫出的是圓形圖樣。
(4)學習添畫
老師給蘋果添上短枝,紅紅的蘋果就畫好了。
(5)給蘋果樹涂色(筆觸法)
老師用食指的指頭蘸色像畫筆一樣一筆一筆短而快地在蘋果樹上涂抹,樹葉和樹干畫好了,一課完整的蘋果樹就畫好了。
三、結束活動(作品展示)
小朋友們老師的創意很棒吧!充分發揮你的想象能力,畫出許多你喜歡的東西來,在做的時候要注意隨時擦干凈手指哦。
四、活動延伸
在手指印畫的基礎上,合理加入手掌印畫和手的其他部位的印畫方式,讓畫面更豐富。
手印畫能夠鍛煉幼兒的創造力,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促進大腦更快發展。這一活動的題材來自幼兒的生活,幼兒對自己的小手有一定了解,并且幼兒對人物沒有陌生感,而且對手印畫充滿濃厚的興趣,所以我生成了這次活動,我把這次活動目標定為:引導幼兒對手指畫的全新認識,了解手指印畫,展開聯想,進行適當添畫。幼兒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手指印畫、添畫,并掌握手指印畫的方法。幼兒感受手指印畫的樂趣,體驗創作的快樂。活動中我是讓幼兒掌握印畫的基本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添畫。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我是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本次活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然后通過與幼兒談話的方式復習手的各個部位名稱,再讓幼兒用手變出更多動物,讓幼兒感知我們手的靈活性,為下面用手指印畫做好鋪墊。我們知道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它創設了興趣,而興趣又是幼兒游戲、學習的維系紐帶,通過情境的創設和利用,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我創設了幼兒踢球、遇到某一高興事的一些表情這一情境,以激起幼兒的作畫愿望。在講解示范手印畫這一重點環節,先讓幼兒觀察人物踢球圖片,讓幼兒直觀認知人物特征。接下來先畫身體時我們要用到的方法是什么,還讓個別幼兒示范,實現師幼互動,在幼兒繪畫過程中,我用表揚法鼓勵幼兒向畫得好的幼兒學習,體現師幼互動的理念。在畫蘋果樹時我們重點要知道用了什么方法來畫樹,怎樣才能畫出圓的形狀,幼兒自己先試著畫,然后師幼一起來總結畫圓的方法。整個活動過程,動靜結合,各環節銜接得自然,從作畫結果看,幼兒基本掌握這一技能,實現了教學目標,整個活動體現了“學中玩,玩中學”的教育理念。活動中,也許是教學經驗不夠,我感覺自己對幼兒隨機教育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