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赤壁教學反思篇一
詠史詩一般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來抒發情懷的詩。《赤壁》就是這樣一首詠史詩。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關于赤壁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盡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后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赤壁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學習《赤壁》,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詩歌意思,了解詩歌平仄押韻,理解字詞運用,品味詩歌之美,回味三國英雄,追憶歷史。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歷史,假設歷史。假設歷史,看似荒唐,卻有深意。這樣做即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了解歷史(假設歷史,必須要去弄懂真實的歷史),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精神,還可以培養、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因為去假設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的'興衰進退,不僅是那些光芒萬丈的英雄偉人所決定的,更是千千萬萬的“我”決定的,“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執行著歷史賦予的使命,歷史與“我”有關!“我”要對歷史負責!
赤壁教學反思篇二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赤壁》(長春版)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絕句,在講這首詩時我也是精心準備,講完之后感覺教學中有創新之處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懷古詩的同時當堂背誦,從教學過程的檢查中全班很多學生能夠背誦。
關于詠史詩歷史背景的滲透也很到位,很多學生能夠通過這首詩再把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撿起。
本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介紹講的很詳細,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講解理解并總結這首詩的主旨。
1、學生讀的少。
講這首詩時,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但教學環節中還是存在不足,朗讀的`部分太少,學生讀的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背誦。例如:在我范讀完這首詩后,直接就叫學生站起來讀,而沒有給學生時間自己在下面出聲的朗讀,還有在講完這首詩后,應該給學生時間帶著感情去讀并背誦,這個時間我也沒給,還有很多學生沒帶有感情去背誦,當時我也沒有給糾正。
2、我講的太多。
在教學中我講的內容太多,學生思維和課堂活動較少,這不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老師是導演,而學生是主角,在構建高效課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識點學生可以完全自己總結出來,而我都自己代勞了。例如:在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時,有很多學生都預習了,找學生說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學生了,但自己說的很多,還有在講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時,幾乎都是我自己講的,而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聽眾,這不好,關于這段歷史有些學生完全可以講出來,最好讓學生去講講赤壁之戰,這樣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同學課余時間多讀書。
3、未注重生成。
赤壁教學反思篇三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典中的經典,有過無數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為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本,但又不愿調換內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征,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為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為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的`景、情、事、理。課后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為文化經典,蘇軾不可復制,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課,完全是一節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盡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文檔為doc格式
赤壁教學反思篇四
《赤壁》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絕句,在講這首詩時我也是精心準備,講完之后感覺教學中有創新之處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懷古詩內涵的同時當堂背誦,從教學過程的檢查中全班很多學生能夠背誦。
關于詠史詩歷史背景的滲透也很到位,很多學生能夠通過這首詩再把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撿起。
本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介紹講的很詳細,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講解理解并總結這首詩的主旨。
1、學生讀的少。
講這首詩時,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但教學環節中還是存在不足,朗讀的部分太少,學生讀的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背誦。例如:在我范讀完這首詩后,直接就叫學生站起來讀,而沒有給學生時間自己在下面出聲的朗讀,還有在講完這首詩后,應該給學生時間帶著感情去讀并背誦,這個時間我也沒給,還有很多學生沒帶有感情去背誦,當時我也沒有給糾正。
2、我講的太多。
在教學中我講的內容太多,學生思維和課堂活動較少,這不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老師是導演,而學生是主角,在構建高效課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識點學生可以完全自己總結出來,而我都自己代勞了。例如:在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時,有很多學生都預習了,找學生說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學生了,但自己說的很多,還有在講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時,幾乎都是我自己講的,而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聽眾,這不好,關于這段歷史有些學生完全可以講出來,最好讓學生去講講赤壁之戰,這樣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同學課余時間多讀書。
3、未注重生成。
在課堂上學生自己生成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學生自己總結的東西是經過自己思考的,這是老師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而我處理的不好,當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我沒能及時解答,當學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創新答案時,我沒能及時鼓勵,并且沒有及時拓展,當學生在總結概括主旨時,我還有搶話的時候,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強的。例如:提問“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句詩寫了什么人物?班里的閆朕同學說曹操,當時我是這么回應他的回答,我說你要回歸文本,再好好看看,講完課后我認為這個環節處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認為是周瑜,其實他的回答是正確的,只是我沒有鼓勵他,沒有進行拓展。改進措施:語文教學講究以讀代練,讀在語文教學中排第一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的環節。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內在潛質,讓他們體會讀的樂趣,讀的多了自然在培養語感上和理解文章主旨上有所幫助。
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只是引導,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交流思考中完成,而不要自己一言堂,逐漸做到將老師的語言和思維轉化為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當他能夠獨立完成老師所給的問題時,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才真正的鍛煉和培養出來,在以后的教學中才會更順手,學生成績也就會提高。
在講課時,有時學生會有出人意料的創新答案,這時就要求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了,如果他回答的是錯的,那么你要及時將他引向正確的方向并且用委婉的語言,對他給予鼓勵,讓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學生回答的是正確的,那么一定要多鼓勵,并進行適當的拓展,這樣課堂就有亮點,這樣的課堂才能稱之為高效課堂。
赤壁教學反思篇五
這一周我們在學習文言文,高一的學生們一提到要學文言文就頭疼,特別是知道《赤壁賦》還要求全文背誦后,就更痛苦了,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熱情,在備課時我反復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本課有非常大的興趣呢?怎樣讓學生愛上這篇文章愛到不背會誓不罷休呢?想了很久我決定從本課的作者蘇軾入手。
要說蘇軾吧,學生們并不陌生,初中就學過不少蘇軾的詩詞,如果我只是簡單的介紹蘇軾,估計不少學生對他還是停留在初中時的認知。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有一種手法是知人論世。簡而言之就是如果你對某一首詩歌的作者了解比較多,在理解欣賞詩歌時相對就容易些。同理亦然如果學生對蘇軾了解比較多,在理解本課時相對也會容易些。但是,只是了解蘇軾,不是欣賞崇拜,怎能愛屋及烏,從愛蘇軾到愛他所寫的文章呢?我決定讓學生崇拜蘇軾甚至讓本就崇拜蘇軾的愛上他!
有了這個想法,我決定從導語入手。一個精彩的導語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李大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上課時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有一個人,一度下獄,三度被貶。但是他既沒有像賈誼一樣抑郁而終也沒有像陶潛一樣歸隱田園。他是——蘇軾!還沒等我說完啊,全班學生都齊聲回答,他們得意洋洋的望著我,好像再說:“這也太簡單了,今天要學這一課,當然知道是蘇軾啊!”好既然大家對蘇軾這么熟悉,我就考考你們,看看你們對蘇軾了解多少。我在課件上我展示了詩人蘇軾,詞人蘇軾,文章蘇軾,書法蘇軾,官員蘇軾,美食家蘇軾,兄長蘇軾,丈夫蘇軾……這些其實是考察學生對蘇軾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前幾個問題學生們非常順利的答出來了,什么在詩歌方面與陸游并稱蘇陸,豪放詞開拓詞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個好官修建了蘇堤。下面作為兄長和丈夫,蘇軾怎樣,就是我煽情的補充。
作為兄長他對弟弟怎樣?初中學過他的詞《水調歌頭》,在本詞的序中寫著“兼懷子由”,蘇軾很愛自己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他在妻子墓旁親手種下三萬株松樹寄托哀思,在妻子去世十一年后夢到亡妻寫下了悼亡詞之首《江城子·憶夢》。說到這里已經有同學情不自禁的背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蘇軾的至情至真感動了無數人,蘇軾的樂觀灑脫也為人敬佩。在面對三度被貶的人生困境時蘇軾以自己堅強的品格遺世獨立,本節課我們就共同學習千古名篇——《赤壁賦》,一起欣賞蘇軾筆下黃州赤壁的風光。
下課后我想了很多,語文課的導語要求短而精煉,而這節課的導語介紹蘇軾太多,太長,切題慢,但是我想讓學生們了解蘇軾多一些,起碼從我這里了解到不一樣的蘇軾,在有限的課堂很難分享更多關于蘇軾的事情,但我想給學生心中埋下一棵興趣的種子,給學生心中留下一點星星之火,原來蘇軾這么厲害,原來蘇軾這么深情,蘇軾究竟有多少吸引我們的故事和詩文呢,想知道嗎?一篇課是說不盡的,蘇軾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他如山間的明月,他如江上的清風。
赤壁教學反思篇六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教學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旦學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閉狀態,置身于一種“開放、多元、生動”的環境中,學習才真正屬于學生,學生也才會積極地參與學習。“新課標”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發動學生去參與討論,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們手中拿的是哪種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學理念,同樣可以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大文豪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作的,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豪放詞代表作,對語文教師而言,更是一篇藝術性思想性都很強,非常值得探討的教學名篇。
赤壁教學反思篇七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于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獲,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復訓練。
二、誦讀遍數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為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系,蘇軾是如何解脫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后,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課的收獲: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赤壁賦》教學反思8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于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才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圣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體驗者;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為發現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為創造者;教師靈活調控,讓學生成為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象,踴躍發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赤壁教學反思篇八
《赤壁之戰》記敘了周瑜以3萬軍隊戰勝了曹操80萬大軍,打得曹軍丟盔棄甲,落花流水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學生對這樣的故事非常喜歡,讀起來也很有趣。
1、是在教學中,我覺得運用現代教學媒體由《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入,是個很好的辦法,一下子將學生帶進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是學生的學習資源充分。本課的多媒體課件主要為ppt和flash課件。教學資源類型主要有課文范讀錄音mp3、《赤壁之戰》情景朗讀、《三國演義》主題曲、《赤壁之戰》視頻剪輯、《赤壁之戰》實戰游戲等。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核心問題:“為什么火攻與東南風關系密切?”和“曹操為什么會輕易相信黃蓋?”時,準備了預設性和生成性的幾個問題,供學生調用理解課文內容,同時老師還準備了一個flash動畫操作,引導學生布陣火攻局面,再現當時的赤壁之戰。操作中,理解了戰爭方位和戰爭過程。另外,課前的情境性環境的渲染片段和課外拓展中(借助互聯網)的“三國演義”書目也列入課堂中,方便學生有方向的閱讀拓展。整節課在探究主線的穿索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赤壁大戰的過程。
3、學習資源與師生的關系融合密切。本節課從學生形成問題開始到提出假設、分析材料、形成解釋,小結結果、展示交流、反思過程等環節中,師生都能對學習資源靈活使用。
(1)是沒有出現完全依賴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的情況,而是有機地實現了語文與信息技術資源的整合,充分地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2)是學生了解欣賞了《赤壁之戰》視頻資源、情景朗讀等學習資源后,沒有長篇大段,照本宣科地讀課本,而是圍繞問題,根據材料進行分析、加工后,表達信息。這是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
(3)是學生在運用課件資源的同時,沒有忘記課本資源和同學間的合作交流,這是網絡環境下的成攻學習的體現。
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學習語文的同時,也是可以利用語文學習信息技術的。比如利用flash動畫解釋東南風與火攻的關系時,學生可以借助語言的幫助,學習鼠標的拖拽戰船等操作,這也是整合課的教學目標之一。
赤壁教學反思篇九
上完課后,有一份釋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的含義;亦有一份沉重,經肖老師等專家的指點,發現自己課堂之淺薄。
“一堂好課應該呈現從徘徊到突圍的精彩,有掙扎、有沖突、有交鋒,然后從縫隙間突圍,師生均能從文本和課堂獲得突圍的快感。”肖老師的話語讓我感到很溫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設計中的潛意識里的我。是啊,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遙遠,距離讓我更堅定的成長。
“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劃出寫“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體會的一句闡述自己的理解。”提問過于機械和呆板,進而使整堂課略顯呆滯,缺少靈動,課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卻一直生成在教師的言語里。教師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課中,卻無法引領學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沒有,勉強確實是沒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整堂課都在趕場,頻率快,節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實則走馬觀花。缺少“點”上的細化,徘徊一詞雖已讓學生感悟了,但聯系詩境不夠,矛盾場的渲染不夠,學生的生成就不夠,學生其實是成長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當然,師生的互動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層面,把課堂還給學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自己也沒有隨文本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課堂模式顯然忽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課堂上意識到了卻沒有很好的落實。沒有言的積累,何來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許才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針。注重人文味的同時卻極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書卷味,淡化了學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蘇軾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則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這堂課也多少讓我找到了一點自信,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寬慰。是命運把我們拋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習且思。
這堂課嘗試擺脫文言文教學的古板模式,探討文言文教學的新模式
1、注重誦讀形式多樣化本堂課有齊誦、自誦、范誦、脫稿朗誦、全體背誦等多種誦讀方式
2、教師的誦讀指導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誦讀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設置了“誦讀三境界”、“誦讀提示”等教學環節,并且針對每一段、每一層甚至每一句的誦讀,都設置了漸進式的誦讀指導,層層深入,指導學生,讓學生逐步達到誦讀的目標要求。
3、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誦讀課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不容易,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才有可能成功,否則就成了老師的獨角戲,這是語文教學新模式的大忌,所以,為了使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設置了層進式教學指導,問題設置也極為明確,讓學生對誦讀的理解在一堂課中逐步加深,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參與,又符合教學規律。
(2)、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運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對學生的誦讀予以指導和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在老師指點下真正有提高;允許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肯定學生看法或誦讀的合理之處——誦讀是有個性化的,絕對不允許千篇一律,統一要求運用某種腔調來誦讀,那樣做就違反了教學規律。
1、優點
這堂課學生總體表現良好,具體表現在:
(1)齊誦聲音響亮,回答問題聲音清晰,所有的問題都是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學生。
(2)敢于質疑,敢于談出自己的誦讀看法。
2、問題
(1)回答問題的學生仍然偏少,據老師們統計,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學生主動站起來兩次,但一些學生仍然有畏懼心理,只能做到認真地聽講、思考,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心存顧慮。
解決方法:
(1)繼續推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勤思,多表現。
(2)多創設課堂的發言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
(3)解決學生畏懼心理,讓他們從內心“放下”顧慮,培養心理素質,展現自我。
(4)教師以身作則,善于表現,教出自己的個性風格,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