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一
活動目標:
1.大膽猜想故事內容,學習用"……突然……"的句式表達畫面……
2.理解"突然"的意思,體驗"突然"的趣味,嘗試進行故事續編。
3.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
人物
的簡單對話。4.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重點:學習用重復的句式表達畫面的內容,并能大膽猜想故事發展
難點:理解"突然"的意思,嘗試討論續編故事
活動準備:《突然》ppt
活動過程:
一、拋出問題,激發幼兒興趣
2、"突然"是不是這意思呢?老師找了一個故事,我們去故事里找答案吧。
二、閱讀猜測,理解故事
1.出示圖片1:你看到了什么?哦!看到了一只蜘蛛,那它在干什么呢?蜘蛛蕩著秋千,它的心情怎么樣?我們也來和小蜘蛛一起蕩秋千吧。
2.一只小蜘蛛正吊在樹枝上蕩秋千,蕩呀蕩呀,突然--咦,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請小朋友來猜一猜。引導幼兒猜測,教師做適當的回應。
3.出示圖片2:看,這只蜘蛛到底怎么樣啦?那公雞是怎么吃到它的呢?嗯,一只公雞跳起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4.現在公雞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它帶著快樂的心情會去干什么呢?
5.出示圖片3:公雞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請一小朋友學公雞唱歌)公雞高興的站在草垛上唱歌,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出示圖片4)怎么啦?對,一只狐貍撲過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6.出示圖片5、6:狐貍啊,吃的飽飽的,覺得口渴了,然后去干什么啦?去了湖邊喝水。我們來學學狐貍喝水的樣子。(教師講述:狐貍正在湖邊喝水)突然--又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請誰來說說?突然--一只獅子竄了出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7、出示圖片7:后來,獅子吃了狐貍之后在干什么?
8、一只獅子在灌木叢中撒尿,突然--(出示圖片8)誰能用突然說一說發生了什么事情:突然,一只霸王龍沖了出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9、完整欣賞講述故事圖片1--810、師幼共同講述故事
三、續編故事,激發想象
1.出示圖片10:這只霸王龍吃了一只大獅子,霸王龍會去干什么呢?吃飽了的霸王龍正躺在太陽底下休息呢……突然--會發生什么事情?(出示圖片11)
2.幼兒自由討論,續編故事
四、欣賞原創,自然結束
1.出示圖片12:咦?發生了什么事?
2.一條毛毛蟲鉆進了它的鼻孔,接下來會怎么樣呢?
3.突然--啊……嚏……(教師演示課件13),誰來說一說?
4.集體表述畫面,好,我們大家一起來說一說:霸王龍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蜘蛛、公雞、狐貍、獅子全部都噴出來了。
五、聯系生活,說說"突然"
1、這個故事的題目叫《突然》。小朋友們你們現在知道"突然"什么意思了嗎?
2、故事中發生了很多突然的事,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
3、出示圖片13、14、15:圖片中小女孩在干什么突然會發生什么事情?之后兩幅幼兒看圖講述。
4、你能用突然說說"生活中的事情嗎?
活動反思
一、激趣引入
出示課題后,我讓學生自己質疑,“冬天到了,人們怎么過冬?那可愛的小動物又如何過冬呢?”從兒童有興趣的話題導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接下去,我引導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邊讀邊找答案,使學生做到有目的地去讀書。
二、以讀代講
到了青蛙冬眠過冬的方式。三、在表演中體驗、感悟喜歡表演是孩子們的天性,表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與創造力。教師實實在在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比如在教學“冬眠”時,我請小朋友上來扮演青蛙,表演青蛙和小螞蟻的對話。通過小朋友的表演、評價,知道了青蛙冬眠時應該是不動的,因為青蛙冬眠是不吃不動的。如果能讓學生表演一下青蛙冬眠的動作就更加深了對“冬眠”這個詞的理解。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二
活動背景:
對于小班第一個學期的孩子來說,最明顯的個性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還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更沒有那種團結互助的意識。本次設計的活動主要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和游戲來激發小班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跟老師學念兒歌,并在游戲中感受兒歌的含義。在活動中同時培養幼兒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且讓幼兒初步懂得在遇到困難時怎樣解決,同時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初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活動名稱:
《小螞蟻搬食物》
二、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運用感官感知理解圖片的內容,讓幼兒能理解圖片中的相互關系,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學習兒歌的樂趣。
2.初步培養幼兒在活動中樂意與同伴交流,團結互助的精神。
三、活動準備:
1.兩幅畫圖(螞蟻搬運食物),設一個螞蟻洞;
2.音樂磁帶《螞蟻》;
3.螞蟻頭飾若干,制作螞蟻食物替代物:各類球。
四、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引入課題
(1)教師出示小螞蟻圖片,并跟小朋友打招呼問好:小朋友們好!你們知道它是誰嗎?(幼兒:小螞蟻)教師:對了,今天小螞蟻呀來跟我們一起玩游戲,你們歡迎嗎?在玩游戲之前小螞蟻想請小朋友來看看這幅畫。
(2)教師出示第一幅圖讓幼兒觀察:一只小螞蟻看到一顆很大的豆,在想辦法怎樣搬回家。
教師:提問幼兒看到了什么?看到小螞蟻在干什么?請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提問:“小螞蟻在搬什么呢?它能搬起來了嗎?為什么?”
教師小結:一只小螞蟻看到了一顆大豆,很想把豆豆搬回家,可是豆豆太大了,一只螞蟻的力氣很小,搬不動,怎么辦呢?我們一起來幫小螞蟻想想辦法,好嗎?(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幫助小螞蟻想出好辦法)。(給幼兒多一點時間交流)
(3)出示第二幅圖讓幼兒觀察,看看你們想的辦法跟小螞蟻是不是一樣?
提問幼兒:你們認為小螞蟻會想出什么好辦法?小螞蟻它們是怎么搬豆豆回家的?
教師做“拽”“推”的動作稍加提示,解釋“拽”就是拉的意思,豐富詞匯:齊心協力。
教師以小故事作兩幅圖總結:一天清晨,小螞蟻走出家門,去尋找食物。他走了好遠好遠,終于發現一座黃色的大山,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小螞蟻嘗了嘗,哦,原來,這是一顆香噴噴的`大豆。小螞蟻決定把這顆大豆搬回家,和伙伴們一起分享。它使勁地搬呀,搬呀,可是大豆一動也不動。怎么辦呢?小螞蟻的力氣太小了。突然,小螞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我回去叫朋友來幫忙吧。小螞蟻回到家里,用頭上的觸角和同伴們打招呼,并且告訴他們:“我發現了一顆好吃的大豆,大家快來幫忙啊!”,螞蟻們一起出動,跟隨著小螞蟻來搬那顆香香的大豆。它們齊心協力,“一、二、三!”大豆被舉了起來,不一會兒,就把豆豆搬回家了。今天的早餐真不錯!
原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會請好朋友來幫忙,這樣人多力量大了,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師:我們把這個故事編成一首好聽的兒歌好嗎?(為第二個環節做好鋪墊)
2.教幼兒學兒歌
(1)教師有表情地、用肢體語言生動、完整地朗誦一遍兒歌《小螞蟻》。
(2)教師分句教幼兒學念兒歌,幼兒跟隨老師念一至二遍。
(3)帶著幼兒隨著老師邊念邊做動作。
3.創設情境表演:讓幼兒體驗有困難應該怎么辦?感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請一個幼兒來試搬禮物,搬不動,怎么辦?(讓幼兒自己想辦法)。
提問剛才參加搬禮物的幼兒有什么感受?(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感受)
教師小結: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學會請來好朋友幫忙,能幫助別人也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大家齊心協力就能把事情做好。
4.音樂游戲:螞蟻運糧
(1)教師扮演螞蟻媽媽跟幼兒一起帶上螞蟻頭飾,帶上螞蟻寶寶們搬運糧食。
(2)在游戲中邊念兒歌《小螞蟻》,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學兒歌的樂趣。
(3)播放音樂,讓幼兒在樂曲中感受快樂。
活動延伸:歌表演《螞蟻》,幼兒跟隨老師一起表演。
附:
兒歌《小螞蟻》
小螞蟻,有注意,食物大了齊用力。
前面拽,后面推,食物搬進蟻洞里。
你一口,我一口,吃飽肚子長身體。
活動反思: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三
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教案《小雞過河》含反思
1、幼兒在扮演游戲里的角色中,學會想象,思考,理解游戲的內容,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
2、幼兒能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初步學會創作簡單的連環畫。
3、懂得當同伴有困難時應熱心幫助的道理。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1、錄有輕快音樂和雨聲的磁帶,錄音機一臺。
2、雞媽媽頭飾一個,小雞頭飾每人一個。
3、圖片兩幅,圖一:小雞的家;圖二:小雞過河情景。
1、教師扮演雞媽媽,幼兒扮演小雞,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到草地上做游戲。突然,天下起了魚,雞媽媽帶著小雞回家去。(出示圖片一)
2、回家路上,雞媽媽問道,前面有一條河,我們怎么過去呢?(出示圖片二)
3、雞媽媽啟發小雞們討論過河的方法。
4、雞媽媽啟發小雞們將剛才遇到的事情編成一個小故事,比一比誰的最有趣,說給同伴聽。
5、請幼兒根據自己創編故事的情節,把它畫下來,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反思:
本次活動是一次集體閱讀,主要在集體活動中,激發幼兒閱讀興趣,培養幼兒學會仔細觀察閱讀的習慣,讓幼兒學習如何看圖說話,啟發幼兒開展討論,鼓勵幼兒相互合作進行角色對話、情景模擬、動作模仿等。
幫助幼兒學會抓住圖中的'重要元素,如:人物、景物等的變化,并請幼兒學會思考圖與圖之間的聯系,鍛煉幼兒看圖說話中對故事情節和寓意的理解,通過孩子主體學習的過程,發展幼兒自身能力,達到教育效果。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四
這學期的實踐課我組織了中班的語言活動《機器兵》。前后一共組織了三次,每一次都呈現給我截然不同的效果,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第一次是在正式執教之前,我借用了中4班的孩子。這也是我的一個習慣,在每次展示自己的教學之前,我總喜歡一個人先試著上一上。這樣的效果比坐在辦公室背教案要好很多。走進中4班就感覺很親切,許是平時總是在一塊場地上活動的緣故。于是我大膽地邀請全班的孩子一起來。活動中,孩子們的熱情很高,總是能很理智地思考和回答。整個活動中我的自我感覺很不錯。于是我信心滿滿地準備迎接第二天的正式上課。原想也進行整班性的教學,但是想想那幾個調皮搗蛋的家伙,也就不敢嘗試,終于放棄了。
第三次,給我的感覺比較緊張,聽課的是郭老師。為了能有更好的效果,我來到了久聞大名的中一班(一向都聽說中一班的孩子語言能力很強)想在課前進行一些完善的準備。我精心準備了諸如“平時誰最愛你,他會幫你做什么?”“你會做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并且把機器人的動作也進行了滲透。看著孩子們能說會道的樣子,我想明天的課準錯不了。結果卻讓我很失望。因為有了課前準備,孩子們的回答就局限在我之前的準備中,沒有了發散,也就沒有了教師的教育機制,整個活動都框得死死的。
活動后,郭老師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我覺得說得都很好。三次執教,給我最深的啟發是:不同的孩子面對同樣的教材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把這種差異作為挑戰自己教學能力的機會。我們要懂得相信孩子,不要把呈現出來的課堂效果作為首要的追求。自然真實的課堂才是最有魅力,也是最靈動的課堂。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五
1、喜歡朗讀兒歌,讀準字音“幼兒園”、“老師”、“她”。
2、感受老師的愛,喜歡上幼兒園。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1、教學掛圖、木偶寶寶和老師,場景布置。
2、幼兒用書第8頁。
1、活動的重難點:學習有節奏地朗讀兒歌。
2、指導要點: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過模仿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兒歌。
1。觀看木偶表演,初步感知兒歌內容。教師出示木偶寶寶和老師,借助木偶和簡易聲場景,邊念兒歌邊表演。
提問:寶寶喜歡上幼兒園嗎?
提問:寶寶喜歡老師嗎?為什么?
2、學習兒歌。
(1)教師有感情地示范朗讀兒歌。
提問:老師朗讀兒歌的時候聲音是怎么樣的?(有感情、有節奏的)
教師小結:我們朗讀兒歌的時候要用好聽的聲音把兒歌讀出來。
(2)幼兒跟讀兒歌。
3、兒歌表演,再次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1)個別朗讀
(2)分組朗讀
(3)集體朗讀
附:兒歌《幼兒園像我家》
幼兒園像我家,老師愛我我愛她。
老師叫我好娃娃,我說老師像媽媽。
我考慮到小班孩子年齡小,剛進園,我會用情景貫穿整個活動,要用媽媽的語氣告訴他們,大家已經長大了,進入幼兒園后要認真的學習本領,做一個合格的小班幼兒。
如果條件允許多發一些發響聲的玩具各一些機動玩具,像在家一樣自由取放,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六
1、理解故事內容,能根據不同職業的專長推測故事情節發展。
2、感知故事的情趣性,體會團結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活動準備:課件,繪本書。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發懸念
1、教師講述故事開頭。
2、提問:發生什么事了?(幼兒自由猜測)
3、設疑:田鼠們都被嚇了一跳,這可怎么辦?誰來幫他們想想辦法?
二、推測故事情節
1、認識各種有本領的田鼠:誰來搬呢?田鼠村里有本領的人都來了。
2、推測:誰最有可能搬走這塊大石頭?為什么?結果怎么樣?
3、感知情節變化:難道就沒有辦法把石頭搬走了嗎?
田鼠寶寶有什么好辦法?所有人是指哪些人?
原來這不是石頭,是個大面包!
三、完整欣賞故事
1、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
2、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總結:原來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一個人做不了或者很難做到的事情,
這就需要大家合作,一起來完成。
《大石頭》
這是一個靜悄悄地夜晚。忽然,有塊又大又圓的東西轟隆隆地朝田鼠村莊滾了過來!哐當!
第二天一大早,田鼠們都被嚇了一跳。他們昨天剛挖了一個大洞,準備遭游泳池,可是現在這個大洞里躺著一塊大石頭!
所有的田鼠都皺著眉頭,擔心地看著這塊大石頭。
“我來試試。”村里力氣的田鼠大力士跑了過來。嘿喲!嘿喲!但是石頭一動都不動。
“我來試試。”這次田鼠科學家走了出來,“利用杠桿原理就可以把石頭抬起來了。”但是石頭實在太重了,木桿咔嚓一聲就斷了。
“我們鉆到地底下,把石頭抬起來不就好了嗎”田鼠礦工出來說話了。田鼠礦工鉆到地底下挖土,他累得半死,但石頭動也不動。
“那就交給我吧。”田鼠魔術師出來說話了。“我變我變,我變變變——回去吧,大石頭快點回到原來的地方吧,變!”但是石頭還是在老地方,一動都沒動。
“不要擔心,我來試試。”田鼠發明家出現了。繩子緊緊地捆住石頭,熱氣球很慢很慢地向上飛,但是這次石頭還是一動都不動。
所有的田鼠都很失望。“難道就沒有辦法把石頭搬走了嗎?”正在這個時候,田鼠寶寶走到大家面前說道:“我有一個好辦法!”“所有人一起幫忙不就可以了嗎?”于是,所有的田鼠都聚集到了一起,他們推的推,拉的拉,大家都使出吃奶的勁!
大家再加把勁!嘿喲!嘿喲!嘿喲!嘿喲!嘿喲!哐當——“哎呀,原來這個不是石頭,是個大面包!”
這天晚上,田鼠村莊開了一個慶祝會。所有的田鼠都分到了面包。當然,游泳池也造好了。
瞧,田鼠寶寶在游泳池里一邊玩水一邊吃面包。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篇七
語言活動《小老鼠摘果子》的故事內容簡潔易懂,天真童趣。故事中的動物朋友都是幼兒所喜歡和熟悉的,有小鳥、小猴子、大象、蛇、鱷魚、海豹和小老鼠。我在活動中也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看圖邊想想、說說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從而來了解不同動物摘果子的不同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想能力。
活動中,我采用了明暗兩條主線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一條是:觀察有哪些小動物來摘果子?是怎樣摘果子的?并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學一學,理解動詞:銜、卷、咬、摘、掃,幫助他們梳理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另一條是:引導幼兒觀察果子的數量由多到少的變化,小鳥摘掉了一個、大象卷走了一個、蛇咬掉了一個,果子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到最后剩幾個?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樹下的小老鼠表情的變化,如:當小鳥、大象都摘走了果子,小老鼠的表情怎樣?它做了什么動作?后來小猴子、鱷魚也來摘走了果子,小老鼠又是怎樣表現的?從小老鼠表情的變化中,讓幼兒了解它心理著急、特別想要摘到果子的那種急切的心理。
當然,在故事的最后:當海豹和小老鼠坐在樹下一起吃蘋果時,我對幼兒進行了分享教育,體現了繪本教學的人文內涵。
整個活動下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整個活動讓人感覺起伏不是很大,幼兒在故事表演的時候不是很投入;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不是很好,下次再進行活動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