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一
數學課上,老師說:“付思旸,這道題的單位,你把‘輛’寫成了‘個’。”我滿不在乎地說:“反正‘個’和‘輛’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個人也能說成一輛人了?!”“啊!……”
我和媽媽從超市掃購完滿載而歸。媽媽在樓下鎖車子,我提著“戰利品”就要上樓,媽媽趕忙說:“旸旸,你拿輕的,重的放下我來拿。”“沒關系,媽媽。反正這些東西輕重差不多。”我滿不在乎地上了樓。話音剛落,一個黑糊糊的東西就從我拿著的斜斜的袋子里滾了出來。只聽一聲清脆的“咣當”聲,緊接著是媽媽的尖叫:“我的醬油……”我趕緊跑下樓,只看見媽媽憤怒的臉,還有滿是醬油的褲子。
我軟磨硬泡終于使媽媽同意買《幽默三國》,但是媽媽說:“這回你自己去買,我還有事。”等媽媽給我錢問夠不夠時,我自信滿滿地說:“差不多夠了。”過不多久,媽媽驚訝地發現我兩手空空地回來了。“你買的書呢?”媽媽問,“嗐!別提了,就為了兩塊錢,那個阿姨硬是不賣給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經去世了嗎?為什么還纏著我……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二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曾經囫圇吞棗地看過胡適先生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過細微感觸。近日再細讀,更甚。
文章不長,可以說是記錄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連記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細密,處事原則也果真差不多。
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家,問他原因,他回答:“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山西和陜西不是差不多嗎?”“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嗎?”“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嗎?”“八點三十分開同三十二分開,不也差不多嗎?”“找東街汪大夫看病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最后人們竟稱贊他差不多的態度,稱他為圓通大師,并把他作為學習的榜樣。
對于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驚訝,驚訝于差不多先生的處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當代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昏庸地把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作為一種榜樣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渾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發表之后,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因為它一針見血,諷刺了國人的弱點和缺陷,麻木國民的劣根性,這是一種處世態度的缺失,一種責任感的泯滅。文章雖然很簡單,卻有著深厚的意義。
它與黑暗的社會固然有不可分的聯系,當時的社會暗無天日,百姓們只得在壓迫中掙扎,思想的麻木落后,對于處事態度變得麻木,漸漸懶惰迂腐,不求進取......
胡適在文章中提到說,“差不多先生就是舊時中國人的代表。”這種現象在舊時十分普遍,文章中透露著胡適對國人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不過就連現在的生活中也不難見到這樣的一類人。“差不多”的風氣依然存在于現存社會之中,并且不斷地蔓延著,造成嚴重的后果。
對待事情馬虎的態度不可取,隨便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態度是不會被認可的。我們應該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論事情是大是小,我們都要摒棄“差不多”的態度,讓這種負能量就此消失。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太可笑了: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生,他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確。”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餓,自己還不是這樣的嗎?2年級有一次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掉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寫日記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還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全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卷曲一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砸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物品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四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就應減分。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綣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看來,我們做事情就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這樣。雙休日,在書店尋找辯論賽書籍時,無意中翻看到胡適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傳》,好奇心驅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誰?他是著名文學家胡適在《差不多先生傳》中虛構的一個人物。文中寫道“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必須見過他,也必須聽別人說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縝密。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還是會自圓其說:“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這樣一個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的“老好人”。但這種“老好人”,我們真的需要嗎?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將不堪設想。
美國總統麥金萊在一所學校演講時,對學生說:“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可能完美。”
每個人都擁有難以估量的潛能,萬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負了自己的潛能。換句話說,只有以“完美主義”的態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潛在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來就有出色的潛質,卻正因不具備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疏漏,結果讓自己逐漸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剛開始在工作中表現得并不出色,但他們盡職盡責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認為完美,反而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對自己要求嚴格,才能夠避免自己也成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五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適先生是用辛辣的筆跡描述人物性格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后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
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身邊的人負責,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態度,產品質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責任。那么,我們要說,每個人活著就要活出精彩、活出價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則,有感受,有追求,堅決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六
我看了課本《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后感觸頗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個做事隨便,不講細節的人。
“差不多先生”經常會把“十”寫成“千”,把“陜西”說成“山西”,他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件事。
這是一個周末,媽媽帶我去超市買電飯鍋。不一會兒,我們挑好了電飯鍋。售貨員阿姨拿一個沒有開封的電飯鍋放到我跟前,對我說,“你看看吧。”媽媽說“你看吧!我去付錢”售貨員阿姨幫我把包裝打開,提出了電飯鍋,我只是你簡單的看一眼,心里說:沒錯,是我們挑好的那一種,新的不會有什么問題,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電飯鍋放回包裝箱內。我們拿著它,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晚上,媽媽拿出電飯鍋,把米淘好,放進了電飯鍋中。忽然,媽媽的目光定在了一點,“咦,怎么了”我奇怪的問,“你來瞧瞧,這是什么?”
我過去一看,原來,電飯鍋的外殼上,有一道明顯的撞擊的痕跡,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這么大的痕跡居然沒有看到!正是這“差不多”的念頭,使我吃了一次虧。
就說說今天晚上的家庭作業吧。做完作業的我,得意忘形的對媽媽說“今天的作業可簡單了,我都會做。”媽媽在一旁笑著對我說“今天你要是一道題都不錯……”我搶著說“給我買好吃的,要是有錯題,錯一道罰兩道!”“好,一言為定!”
媽媽認真的`幫我檢查作業。我卻在一旁洋洋得意。“今天又有好吃的了”我不由自主的嘟囔著。可是萬萬沒有想到,陰溝里翻了船,媽媽居然檢查到錯誤,在進行計算時字跡潦草,竟然把“5”看成“3”來計算!
哎!就是因為這個“差不多”,讓我白白錯了兩道題,損失了一頓美味不說,還被罰做四道題。“差不多”呀“差不多”,我真的恨死它了。
只因為自己的差不多,往往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造成麻煩。我不能在做“差不多先生”的弟子了。以后我再也不能馬馬虎虎做事情了,一定要踏實、認真。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七
中國有名的人是誰?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在學校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陜西;他在錢鋪做伙計時,“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有一天,他趕火車遲了兩分鐘,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王大夫請來了,而牛醫錯把人當成牛來醫,結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稱贊他樣樣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于是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這篇文章通過刻畫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評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夠認真的缺點,喚起國人的注意,人人都有這種不良習慣,中國就再也沒有成功,亮麗、輝煌的時刻了,而懶惰使中國的路黯然失色。
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有人鄙視農業勞動,覺得那是下等人干的,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長了人的懶惰思想。的確,勞動過后,迎接你的是奇跡,讓我們熱愛勞動吧!摒棄一切懶惰思想,行為,勞動會使你的未來充滿驕傲!
醒醒吧……中國人,我們要讓懶人國變成勤勞國,我們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創奇跡和光輝!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看了課本《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后感觸頗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個做事隨便,不講細節的人。
“ 差不多先生”經常會把“十”寫成“千”,把“陜西”說成“山西”,他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件事。 這是一個周末,媽媽帶我去超市買電飯鍋。不一會兒,我們挑好了電飯鍋。售貨員阿姨拿一個沒有開封的電飯鍋放到我跟前,對我說,“你看看吧。”媽媽說“你看吧!我去付錢”售貨員阿姨幫我把包裝打開,提出了電飯鍋,我只是你簡單的看一眼,心里說:沒錯,是我們挑好的那一種,新的不會有什么問題,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電飯鍋放回包裝箱內。我們拿著它,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晚上,媽媽拿出電飯鍋,把米淘好,放進了電飯鍋中。忽然,媽媽的目光定在了一點,“咦,怎么了”我奇怪的問,“你來瞧瞧,這是什么?”
我過去一看,原來,電飯鍋的外殼上,有一道明顯的撞擊的痕跡,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這么大的痕跡居然沒有看到!正是這“差不多”的念頭,使我吃了一次虧。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篇九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叫做《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傳》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傳記,因為世上沒有這個人。作者只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成文,達到諷刺當時那些虛偽,國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強諷刺效果。
凡是對事不認真的人總會說差不多。“差不多”是每個懶惰的人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來隱藏自己懶惰的缺點。
讀了《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缺點而并非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