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一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是一項重要的植物學實驗和研究方法。通過將植物的葉片進行脫水、脫脂、漂白和染色等處理,然后用蠟質封裝,可以保持植物葉片的形態和顏色,便于長期保存和研究。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過程需要仔細和耐心,但是通過親手操作,不僅可以加深對植物結構和形態的理解,還能夠培養觀察和實驗技能,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第二段:講述植物臘葉標本制作的具體步驟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需要進行一系列步驟,包括采集植物葉片、脫水處理、脫脂處理、漂白處理、染色處理和封裝等。首先,選擇新鮮健康的植物葉片,并用剪刀將其切下。然后,將葉片放入脫水劑中,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接著,使用脫脂劑去除葉片中的脂肪。隨后,進行漂白處理,使葉片的顏色變為白色。最后,使用染色劑染色,并用蠟質封裝葉片,制作成標本。
第三段:闡述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注意事項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以確保標本的質量和保存時間。首先,選擇采集葉片時,要選擇新鮮健康的植物,并避免受到損傷和腐爛。其次,在進行脫水處理時,要確保脫水劑完全滲透到葉片的每個角落。然后,在漂白處理時,要掌握好漂白的時間和濃度,避免葉片變得過分脆弱。最后,在封裝標本時,要均勻、緊密地封裝,避免留有空隙和氣泡。這些注意事項都對最終制作出的標本的質量和保存時間有重要的影響。
第四段:分享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心得
在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手工的樂趣和技巧的重要性。首先,需要耐心和細心地操作,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仔細處理。特別是在進行脫水和脫脂處理時,需要耐心等待,以確保葉片充分脫水和去脂。其次,制作標本時,需要靈活運用技巧,掌握好染色處理的時間和方法,使得標本的顏色鮮艷、自然。最后,在封裝標本時,需要均勻、輕柔地進行,避免葉片損壞。通過不斷嘗試和總結,我逐漸掌握了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技巧,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第五段:總結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體會和收獲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是一項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但是通過親手操作,我不僅學到了植物形態和結構方面的知識,還體會到了實驗和觀察的重要性。制作標本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細心和仔細,這也提高了我的操作能力和觀察力。此外,通過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我也增加了對植物多樣性的認知,對植物的美麗和奇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總的來說,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對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二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小小的植物,也倍感奇妙。
植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你是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城市;還是生活在寧靜安逸的農村,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植物,數不甚數。我們身邊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植物:含羞草、南洋杉、蔓花生……只要你仔細觀察,就能體會到它帶來的無窮樂趣。
無論是山野、田邊;還是繁華的公路邊都隨處可見含羞草。顧名思義‘含羞草’是會害羞的草,它長得一點也不引人注目,淡紫色的花兒,像一個絨球,顯得格外嬌小可愛,枝條似滕狀,上面有很多小小的葉子,平常都是迎風舒展,就像小孩的眉頭,亦是很敏感的,只要有人觸碰到它,立馬收攏葉子,好似一個羞羞答答的小姑娘。要等好一會兒,它才小心翼翼地環顧四周,確定沒有人了才慢慢的舒展。因為它這獨一無二的特點,廣受孩子們的青睞。
在我們學校里有好幾棵南洋杉。它們高大挺拔,長長的樹枝向上彎曲,葉子呈卵形或三角形,一陣風刮過,柔軟的枝條隨風舞動,遠遠望去,頗像一條條綠色的毛毛蟲。雖然看上去有點讓人毛骨悚然,卻還是和含羞草一樣受到同學們的喜愛,更重要是:漂亮的圣誕樹也是用它做的喲!
在公路邊、公園旁總會看到蔓花生的身影。它們嫩綠的葉子郁郁蔥蔥、鋪天蓋地,花兒像一只只在葉叢中翩翩起舞的黃舞蝶,讓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它們和花生很像,但又不一樣,它們不結花生,但擁有更發達的根系,頑強的生命力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它們在保護環境上功不可沒。
還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會發射炮彈的鳳仙花、擁有小傘兵的蒲公英……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它孕育了生命,創造了奇跡。讓我們走進自然,以花草樹木為友,與清風明月為伴,去感受它們的美妙與神奇吧!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介紹植物臘葉標本制作的意義和步驟(約200字)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是一種傳統的植物學研究方法,通過將植物的組織用蠟進行浸漬、固定和模制,最終制作出具有完整形態和色澤的臘葉標本。這種方法能夠保存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為植物分類、研究和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步驟主要包括采集、處理、浸漬、固定和模制等。下面將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分享一些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談論采集和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約300字)
在采集植物材料時,應選擇具有典型形態和完整葉片的樣本,同時要注意選擇不同生長期和變化狀態的植物,以便綜合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和變異情況。在處理過程中,要先將植物材料進行清洗,去除雜質和附著物,然后按照需要切割、整理和編號。這個過程需要細致耐心,特別是在處理特殊形態的植物時,要注意保護完整性并減少損傷。
第三段:浸漬階段的心得與體會(約300字)
浸漬是制作植物臘葉標本中最重要的步驟之一。我發現在浸漬臘葉的過程中,正確的浸漬溫度和時間控制非常關鍵。如果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臘葉會變得過于柔軟,失去原有的形態特征;而溫度過低或時間過短,則會導致臘葉無法完全固定和保持形態。此外,在浸漬后的處理過程中,要小心處理植物的細膩結構,避免損壞或變形。經過多次實踐,我逐漸掌握了浸漬的要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四段:固定和模制階段的體會和技巧(約300字)
固定和模制是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最后兩個步驟。固定是指將處理好的植物材料用支撐物固定在合適的位置上,以保持其形態。在固定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支撐物,同時要注意將植物的不同器官分開固定,以減少互相擠壓或產生變形。模制是指將固定好的植物材料放入模具中,用蠟進行澆注,形成臘葉標本的形態。在模制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蠟的溫度和澆注速度,以保證臘葉的質量和完整性。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我逐漸掌握了固定和模制的技巧,制作出了一些令人滿意的植物臘葉標本。
第五段:總結和展望(約200字)
通過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我深刻體會到這種傳統方法所帶來的價值和樂趣。這項工作要求精細準確的操作和耐心細致的態度,同時也需要對植物的結構和形態有一定的了解。通過每一次的實踐,我對不同植物的特點和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升了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時,制作植物臘葉標本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它能夠展示植物的美麗和多樣性,同時也能夠為科學研究和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未來,我將繼續不斷學習和探索,提升自己的制作技能,并將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樂趣傳遞給更多的人們。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四
這次培訓內容包含了農作物的監測和預警技術、植物病毒發生分布和防治技術、農作物病蟲害多樣性控技術、及玉米、麥類、果樹、蔬菜等主要病害及防治現狀、以及大理州植保植檢工作面臨的問題及發展的思考。
這次培訓覆蓋面廣,全州12個縣市,有州、縣、鄉植保人員,參訓人員達200多個。培訓內容系統、豐富,給我們每個人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民建鄉地處偏遠、農業落后,受自然條件制約,經濟基礎差,基礎設施薄弱,抗風險意識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群眾科技意識不夠高,農業科技推廣相對較難,對病蟲害防治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對新農業知識接受較慢。主要農業經濟生產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種植的品種單一主要大春作物為玉米、水稻,小春作物為蠶豆。但是民建鄉岔花、邊江兩個村委會氣候條件優越,適合栽種熱帶作物,如蔬菜和枇杷、荔枝等水果。因此,在這次培訓中我結合了民建鄉鄉情認真記錄筆記,以便做到學以致用。
在《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生物多樣性控制技術研究》這堂課中,教授把萬年縣貢米與大理州實際結合,分析了萬年貢米的價值主要有三點:一是歷史文化價值,稻米歷史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萬年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的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可以證明萬年稻米習俗史和貢米生產技術源遠流長,延續至今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研究稻作文化和飲食文化有著很高的價值。二是農業價值。貢米是大米中的極品、珍品,它的種植推廣,是一項重要的農業課題,況且萬年貢米是天然的無公害綠色產品,不含任伺有害物質,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可以滿足現代杜:會人們對保健的需求。三是經濟價值。長期以來,貢米一直是萬年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首先,貢米加工產業的發展,解決了當地相當數量的人員就業問題:其次,貢米本屬農產品,可以有效地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每年都有浙江客商直接與萬年當地政府農民簽訂訂單,包銷全部產品,萬年貢米除一部分出口外,40%銷往浙江,30%銷往廣東和福建,本省只20%的銷量,歷年產值達2億多元。讓我受益匪淺,是我得到這些方面知識的拓展。
果蠅防治技術這堂課中國,老師一開始以一段視頻方式向我們講述果蠅的生活習性、防治原理、方法、措施以及注意事項等,讓我們理解到位,也便于我們在以后在工作中更好的應用。
感謝大理州植保站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不僅增加了我的知識面,了解現在植保方面最新技術和知識,而且還給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為以后工作提供便捷,為三農更好的服務。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是一項傳統而有趣的手工藝,既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形態與結構,也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和研究植物的分類與特性。在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植物的奇妙與美麗,同時也體會到了制作標本的技巧與方法。下面我將分享我在制作植物臘葉標本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準備工作(200字)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首先,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植物材料。最好選擇具有較大葉片,形態完整且無病蟲害的植物。其次,我們需要準備好標本制作工具,如鑷子、刷子、剪刀等。此外,還需要準備蠟、酒精、蒸餾水等物質用于處理植物葉片。準備工作做得好,可以為后續的標本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段:制作過程(400字)
在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將植物葉片進行處理,以保持其形態與顏色。經過浸泡、酶解、脫色、固定等一系列步驟后,植物葉片會變得柔軟而有韌性。然后,我們需要在標本紙上進行布置,根據植物葉片的形態與尺寸進行合理的排列。在布置好葉片后,我們再用熱油蠟輕輕覆蓋葉表面,以保護植物的結構和顏色。最后,將制作好的標本放入干燥箱中進行干燥處理,這樣才能保證標本的保存性與觀賞性。制作過程中需要耐心與細致,小心操作,確保標本的品質與效果。
第四段:心得體會(400字)
在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對植物的觀察與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每個植物葉片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所蘊含的繁復結構。同時,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植物的奇妙之美。每一個標本都猶如一幅微縮的植物畫,細膩且精致。制作標本的過程也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與藝術修養,讓我更加細致入微,更加擅長觀察與思考。
第五段:結語(300字)
制作植物臘葉標本是一項十分有趣且充滿挑戰性的手工藝。通過親手制作標本,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提高我們對植物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制作過程雖然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所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絕對是值得的。我相信,隨著不斷的練習和探索,我將可以制作出更加精美和完美的植物臘葉標本,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植物的美麗與魅力。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六
臘葉植物標本制作是植物學常見的實踐教學內容之一,以其易操作、見效快、適合展示等特點,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在我的生物學實驗課上,我也有幸參加了臘葉植物標本制作的實驗,通過這個過程,我從中獲得了很多的體會。
第二段:準備工作
在制作臘葉植物標本之前,首先需要進行準備工作。我們需要選擇新鮮的植物標本,將其用清水清洗干凈,并去除鐵釘和其他不必要的附著物。然后,我們需要準備好一臺電吹風和一些臘片。電吹風可以使標本快速干燥,而臘片可以將標本壓平并封存。
第三段:制作過程
在準備工作完成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制作臘葉植物標本了。我們首先需要將植物標本的花瓣、葉子等細節部分用剪刀修整整齊,并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卡紙上排列。接著,我們便可以進行臘葉制作的關鍵步驟了,我們需要先將準備好的臘片放在烤箱中加熱,讓其變得柔軟。然后,我們將軟化的臘片靜置數秒,等待臘片平緩收縮。此時,我們需要迅速地將臘片貼在植物標本的上面,確保標本被完全覆蓋,并在一定程度上壓平。最后,我們需要將臘葉標本放置在通風干燥的地方,讓它自然風干并固定。
第四段:注意事項
在制作臘葉植物標本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一些關鍵的細節。首先,我們應確保拍攝好標本的正面和背面,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和記錄它們的特點。其次,我們需要盡可能地保證標本的新鮮度,這樣可以避免標本變色、霉變等問題。最后,我們需要在使用臘片之前充分烤熱和晾涼,以免導致臘片卡紙不牢。
第五段:總結
臘葉植物標本制作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踐內容,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學習和認識植物。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制作過程中的細節和注意事項,以確保標本的質量和細節。通過這個實驗,我對植物學更感興趣了,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各種特征和形態。我相信這個實驗對我未來的生物學研究和工作有很大幫助。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七
20xx年8月18日至8月20日,我有幸參加了天津市種植業技術推廣骨干培訓班。本次培訓選題精心、內容充實,各位老師的講解也很精彩,使我在短短的時間里對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玉米高產栽培管理關鍵技術、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與配方施肥、蔬菜生產常見問題診斷與解決對策等知識有了充分的了解,讓我開闊了視野、進一步豐富了理論知識,真是受益匪淺、收獲多多、感觸頗深。
一是收獲大。經過系統學習,獲取了多方面的知識,學到了很多新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了理論水平,增強了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大局眼光和戰略思維,增強了黨性修養。
二是學風正。在學習過程中,本人始終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嚴謹求實的學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著眼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認真做好讀書筆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改善了理論知識結構。授課的老師都是學術造詣較深、在農技系統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學者,他們全面系統地講解了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信息化服務、現代農業推廣的理論與實踐等,使我們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使我們的理論基礎、實踐知識有了進一步提高,并增強了我們對學習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提高了個人素質。
二是加強了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此次培訓,使我認識到21世紀是知識經濟社會,是電子化、網絡化、數字化社會,其知識更新、知識日益加快。要適應和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八
這次西南大旱,與當地水利設施被荒廢、被破壞,和當地生態環境被破壞,有著直接關系。在生態方面,在西南地區大面積栽種桉樹,作為造紙紙漿原料。這種樹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現將桉樹的相關資料貼此,讓大家了解。
種植桉樹的危害:
1、桉樹是“抽水機”
桉樹是速生豐產林,對土壤的水分需求極大,大面積引種桉樹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持水的能力很差,時間長了,土地表面板結,還出現土地沙化現象。
2、桉樹是“抽肥機”
桉樹對土壤的肥料和養分需求極大,凡種植了桉樹的,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引發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況惡化,土地貧瘠,到時再引種其他植物根本無法存活。土壤強度侵蝕比例逐年升高,山體滑坡和洪澇災害增多。
3、桉樹是“霸王樹”
桉樹對當地鄉土的、原產、原生的物種有極大的抑制性。它生長了,其他物種就不能生長,而且會慢慢地退縮,最后造成桉樹林都是地表光禿禿的,地被上沒有草、灌木(如家鄉俗稱的當泥樹、牛奶根、雞屎藤、金銀花等),也沒有小喬木及各種中草藥材等。其他物種不能和它一起生存。原生物種衰減、退化,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大多數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林中動物十分稀少甚至絕跡,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生物食物鏈斷裂,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災,造成大面積損害,砍伐天然林種植大片樹木種類單一、樹齡相近且十分密集的人工林,會導致“綠色沙漠”;干燥且易形成火災;還會導致小氣候變化等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將遭受顛覆性的破壞,且難以恢復。而且不一定在兩三年內顯現出來。
在開展巨桉樹種植時,不能成片地、不加區別地砍荒、燒山,將原來的本土物種,無論珍稀與否,一并砍掉!天然林、原始林、天然次生林堅決不能砍!常耕地和基本農田堅決不能用于種植巨桉樹。應該加大對原有物種的保護,嚴禁砍伐天然林和原始林。
由于巨桉是速生樹種,見效快,每畝巨桉每年生物量可達到2噸左右,6年一個輪伐期,平均每畝每個輪伐期生物量可達12噸左右,按目前一般市價520元/噸計算,6年每畝巨桉總收入可達6500元左右,每畝巨桉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上。投資者只要種上了巨桉樹,不投入任何成本和勞動,6年以后就有可喜的經濟收益。因此,投資者視巨桉樹為“綠色銀行”,不要干把自己賣了還替別人數錢的事。
現在是科技信息時代,敬請村民鄉親們多了解種植桉樹的危害信息,不要為了一點小錢,就簽字答應種植,給下一代子孫帶來災害,到時后悔莫及!!30年前從分田到戶以來,我們也沒出租轉賣山林給種植桉樹,村里一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村民鄉親們現在生活也一樣的安康和樂!
如果給種植桉樹,桉樹作為“抽水機”的危害:許多地區種上巨桉樹之后,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就慢慢枯竭了。原來吃山泉水--“土自來水”的村民喝不成“土自來水”了,只能靠打井取水,而且要打到50到80米以上才能見水。巨桉林造成的旱情一年比一年嚴重。相信西南大旱大家也知道,10-20-30年后西南大旱就會發生在我們這里,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下半輩子與子孫后代喝水就問題了,如果真的桉樹施用的化工產品毒性強、毒效長,桉樹氣體有刺激和毒害作用據說種植桉樹時將施用某些毒性強、毒效長的化工產品,該產品一旦施加在土地里,將很難清除干凈,對水質污染極大,人畜飲用后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另外,桉樹發出的氣味對人體有刺激和毒害作用,將威脅當地人民的身體健康。我們就成了后代子孫罪人了,村民鄉親們我們要吸取西南的教訓。不要像云南,貴州等地區一樣,在引進外資,砍荒造林,發展巨桉木材生產、加工產業時,要在引進外資時注意對本地生態的保護,留給子孫后代一個良好的環境!要拒絕帶血的gdp!要拒絕斷子絕孫的gdp!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的gdp,我們更加要拒絕!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九
自高中迷上生物學,雖然懊惱自己因偏科不能近二本學校的生命科學院,不能身著白褂研究前沿科學。但是進入我校生物教育專業后我亦覺得老天待我還不錯,我的心愿也不算落空,所以一直虔誠的學習著。
學校的設備有限,也空有我一腔激情,最后實驗大多被局限了,也沒有些許成果可言。于是就更注重其他不需要精密儀器的專業知識。不能自己搞科研,就時刻關心科研動態,也不枉自己的專業修為,不是個科學家,也修個皮囊裝裝樣子。
高考假期在家無事,我一直關注cctv7的《農廣天地》和《科技苑》,每天早早把菜摘好,才能在飯點前不受打擾的守著電視。也不求甚解每有創意新型農業典型就記下。我想總有一日能用上,我那“生態農場”借鑒這些可不是很好。就用這一點一滴的農業技術典型堆砌真我的“生態農場”。
《食用菌栽培技術》只是大三的選修課,且這期不知何如竟沒有開設相應的實驗課,學校附近也沒可供實習的基地,所以一開始我也想其他同學一般,并不重視,上課或看公招書或看自己的散文小詩歌甚至補補晚上失眠的空缺,在我看來這課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總之,沒怎么放在心上。
國慶回家見習,每天跑上跑下,非常充實,我終于又找到了從前忙碌的快樂,每天追著老師聽課,請教他們的教學經驗,努力備課,只為把第一次講課做的精細再精細一點。見習的那幾天,天氣很悶熱,透著灰蒙蒙呢的光,但是那幾天我的心里是亮堂的,抬頭時笑容似乎都能對應的云團驅散。我驚喜每個老師夸獎,驚喜教過的孩子們的問好,我想要就是這種充滿挑戰的忙碌的日子,這種每天腎上腺素會忽然急速上升的感覺,才讓我覺自己是也活生生的人。
回學校,首先必須經過暈車的洗禮,那可不比一場感冒對我的傷害小,然而我不能讓自己的生活和身體一起跌進冰窖,我不能以身體的虛弱為借口不認真學習,我也厭倦了日無所獲得日子,我還想把見習時的亢奮狀態延續下去。
于是,我開始思考我要怎樣來對待我的課業,還是每天只帶個軀體去課堂上跑龍套嗎?那我回學校干嘛,還不如在中學教生物,心情好愿意去做好每一件事,那收獲可不比在學校少,至少我的教法會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已在學校的事實是不能改變的,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好好歹歹每天都會過去,何不好好聽課,學點東西,那樣自己才算充分利用為時不多的在校時間,也免得日后遺憾。
我每天除了了帶公招書和散文詩類,也還是好好的帶上教科書,一本雜記本,方便在有新知識點時及時記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道理我還是懂的。
而在眾多的選修課中,除了因愛好植物喜歡《園林花卉學》,《食用菌栽培技術》就是最喜歡的了,且不談學到了什么技術,就食用菌一些基本情況介紹就已經很吸引我,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吃蘑菇或者說食用菌。我認為那是更能讓我“清心寡欲”的食物,沒有血腥和殺戮,也不似有些青菜一般味同嚼蠟,卻又能滿足人體所學的各種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需要,而且或脆爽或綿柔。總之,我對其愛不釋手,東坡《于潛僧綠筠軒》中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說“食可無肉,尚需有菌”。
我確乎是一個感性的人,是個唯心主義者,對于《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學習方法我也什么成系統的學習方法,但我知道積極汲取有利于自己的“營養”。
在《食用菌栽培技術》的課堂里,我了解到平時不知的食用菌常見病蟲害,以及防治方式。不僅用“未來菌農”的身份要求自己注重防治方法技術,也加強了作為消費者對食用菌的安全問題的重視。學會了辨識食用菌的優劣好壞,當然也學會了不少挑選低毒少藥的食用菌的方法。
因為沒有實際操作,所以我的一切知識僅限于理論基礎,即便如此,我也覺得收獲頗多,還遐想萬千。我知道不常見的鮮色的野生蘑菇都得謹慎對待,也知道它們的致病原理,所以這對喜歡野外探尋的我,無疑是好事,至少我不會誤食這些毒蘑菇,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而這些大多生活在了無人煙的地方的毒蘑菇們,它們無疑也是生物界的瑰寶,更是引起我的發現欲求知欲。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這些毒蘑菇之所以魔的形象示人,是因為人類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事物總是相生相克,人類不能使其為自己服務,所以這些精靈只得高舉自己的武器予以自我防護。
比如糞銹菌,現在是懷疑有毒,有人吃了內化為自身物資,有人吃暴斃而亡,這是為什么呢?是什么樣的人密碼決定著它是天使還是魔鬼?答案現在還不為人知,但一定就存在與人們的機體里,現在的我沒有條件做研究,但我想我這些思考會是有得以驗證的一天,不久的將來會有有足夠知識有良好條件的科學家來解決這些問題。
面多眾多的食用菌栽培基質,我也有自己的選擇。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我是不贊成傳統的香菇生產方式的用大量的原木生產香菇。現代食用菌栽培技術原料取材廣泛,常用的有作物秸稈、果殼、蔗渣、木枝、木屑和畜禽糞便等。從理論上說,凡是纖維素或木質素含量較高,并且不含有毒副產物或抑制真菌生長物質的植物材料,都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
某些地區發展桑蠶業,就可利用桑稈和蠶沙等副產品(廢棄物),作為食用菌栽培的良好材料。此外,板栗、油茶及核桃等桂西北地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副產物,也可以作為食用菌生產的替代原料,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再說說我對靈芝盆栽的思考,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項目我不禁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只想過用植物作盆景。比如一些景天科多肉植物,稍加修飾,配以不同的花盆、碎石塊、小玩偶營造不同的意境就可得到賞心悅目的效果。靈芝本為食用佳品,生活中不常見,雖見過也因從前不了解栽培方法,所以從未思考過。
老師的提點是,直接把靈芝菌體脫水,再配以花盆固定,附上一些基質或者塑料的“土壤”不僅可以以假亂真,還可以長期保存,更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就可以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欲。
而生活不能沒有綠色,想我一樣的小清新小文藝大有人在,既然有人在為高端消費制造“靈芝盆景”我何不為普通大眾打造一款“靈芝意境”,正好滿足文藝青年們的精神需求。
生態農場是我的夢想,但現在因為《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啟發,再一次添磚加瓦,那一天這可無意間落到心上的柳條兒,定會依依舞動與繁花相映成趣!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十
臘葉植物標本制作是植物學研究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方法,旨在保存植物的形態結構并方便后續觀察研究。作為一名生物學專業的學生,我也參加過許多關于植物標本制作的實踐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感受到了這項技能帶給我的成長與收獲。下面,我將與大家分享我的臘葉植物標本制作心得。
第二段:前期準備
在制作臘葉植物標本之前,我們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首先要準備好標本鉗、標本紙、制圖筆和消毒液等工具材料。其次,我們還要了解所要制作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為后期工作提供便利。最后,為了確保制作的標本質量,我們要保證材料的新鮮度和完整性,并在對植物進行處理時注意保護它的形態特征,盡可能地避免對植物的損害。
第三段:制作過程
制作臘葉植物標本的過程中,需要我們進行多個步驟。首先,要選取較為完整的植物,用枝條、花朵或果實等部位進行制作。其次,將選好的植物進行脫水處理和烘干處理,以使植物保持干燥狀態,不發生霉變并且形態結構完整。在處理的過程中,需要確保環境的衛生和適宜的干燥條件。最后,將制好的植物用標本紙進行包裹,標注上植物的名稱、采集時間和地點等信息,用標本鉗固定后封裝,依據所需要的保管條件進行存放。
第四段:經驗總結
在進行臘葉植物標本制作過程中,我們還需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制作標本紙的大小應適合包裹植物,標注信息應清晰明確,避免產生歧義。同時,必須確保標本的清潔與保存,避免出現蟲害和霉變等狀況。此外,我們還要在制作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避免在后期觀察和存儲中出現問題。
第五段:結語
臘葉植物標本的制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它能夠讓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態習性,為生物學科研提供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逐漸積累經驗和技能,為我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好基礎。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擴充自己的實踐經驗,將學到的技能付諸于實踐中去,獲得更多的成長與收獲。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十一
植物畫是一種具有美感和藝術價值的繪畫形式,它不僅表現了植物的形態和色彩,還傳遞了繪畫者的情感和理念。我從事植物畫制作已有多年,通過不斷探索和學習,我從中獲得了很多創作靈感和技巧,也積累了一些心得和體會。本文主要從構圖、線條、色彩、細節和審美等方面,分享我的植物畫制作心得。
第二段:構圖的重要性
植物畫的構圖是表現植物形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幫助繪畫者把握植物的主次、形態、比例和空間。在設計構圖時,我常根據植物種類和主題,選擇合適的布局方式和畫面比例,調整植物的大小和角度,突出植物的紋理和質感。此外,我也會搭配適當的背景和環境,增加畫面的層次和趣味性。一幅好的構圖,不僅可以凸顯植物的美感和藝術價值,還能為觀眾呈現出一種和諧、舒適的視覺感受。
第三段:線條的運用
線條是表現植物形態和特征的基本語言,它有粗細、長短、彎曲、直線等不同表現形式。對于植物畫,我通常采用鉛筆、鋼筆等工具,用線條勾勒出植物的輪廓、紋理、條紋、葉脈等細節。同時,我也會根據植物的性格和特點,有意地運用線條的輕重、變化和轉折,用形態線、質感線、表現線等不同類型的線條,刻畫出植物的形態和神韻。通過線條的運用,我可以表現出植物的生動性、自然性和真實感,使畫面更具藝術魅力和表現力。
第四段:色彩的表現
色彩是表現植物形態和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植物畫制作中,我通常采用顏料、水彩、粉筆等工具,運用色彩的明暗、冷暖、純度等因素,表現出植物的顏色和質感。在選色上,我會根據植物的種類和特點,選擇適合的顏色和色調,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變化,突出主體色和背景色的對比和協調。同時,我也會根據畫面的需要,靈活運用色彩的濃淡和透明度,營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和氛圍。通過色彩的運用,我可以表現出植物的生命力、美感和情感,讓畫面更富有感染力和藝術性。
第五段:細節的處理和審美的意識
細節是表現植物細節和質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顯示繪畫者審美意識的重要標志。在植物畫制作中,我通常會在表現出植物的形態和色彩之外,還要注意細節的處理,如細微的紋理、葉尖的細毛、花粉的細微表現等,這些細節能夠提高畫面的真實感和藝術性。同時,我也意識到,在植物畫制作中,審美意識和創意的發揮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不斷提高審美素養和注重創意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植物畫。
結語
植物畫制作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需要的是對植物的熱愛和鉆研。通過對植物畫的構圖、線條、色彩、細節和審美的探索和實踐,我深刻感受到植物畫制作的藝術魅力和價值,也收獲了不少成果和經驗。我希望這些心得和體會能夠幫助更多的植物畫愛好者,讓大家在植物畫制作中不斷發現美的力量和藝術的樂趣。
植物標本制作心得體會篇十二
我們在院系的統一安排下進行了園林樹木學實習。我們班分得的區域為長江大學西校區,對我們而言是十分有利且便利的后來班級進行了又一次的區域劃分,我們小組分得的區域為學校正大門往西一塊包括盆景園和植物園的區域,以及后面的情人湖區域和附小。總的說來這塊區域不是太大,但內容比較豐富,特別是樹種,不過原來做過的樹種識別基礎在那里,完成起來也不能不說要相對容易一些。我們的任務是調查分的區域內的園林綠化樹種何其生長情況,對其配置和景觀效果進行相應的記錄,對一些特別的景觀樹進行照片記錄和描述,還要進行檢索表的編制。通過對以上情況的調查,我們希望對園林樹木在園林上的應用及其各自的特征有更加升入的了解,對以后將要從事的園林建設工作提供一點綠化上的經驗。
實習開始前啊,組長對任務進行了劃分,我們自主選擇要做的工作。我選擇的任務是拍照和照片描述,因為我有相機,這個做起來要方便一點。這個工作不能單獨去做,要和測量的同學一起,他們側那里的樹,我就拍哪棵。這個的工作量還是蠻大的,室外要和拍照的同學炮一樣多的路,室內還要進行文字整理,我感覺還是有一點壓力的。我拍攝的照片不多,在攝影方面沒有積累太多的經驗,老師要求要高質量的照片,我怕自己做不好。生活中派人很多,牌數還是相對要少一點,總是很擔心。于是,我從圖書館借來幾本關于攝影方面的書,查閱怎么可以拍出高質量的景物照片。無論怎么說,這任務是自己選的,做不好也是我的問題,我只能盡自己的力量把這個做的好一點。
小組的第一次實習安排在上午,那天天比較陰,對于測量的同學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對于拍摘得我來說也還很舒服。我記得我們從校門進口左邊的木蘭林開始的做的。那片木蘭林樹木比較多,可是沒住都不太大,間隔還比較密,拍攝時很容易找不到合適的點。我們選擇了一科長是比較好的木蘭,也很多,也相對粗一些。他們開始測量,我開始找地方拍。整株樹為圓柱形,高細,我選擇了幾個不同的角度,差別都不大。然后拍特寫的時候。我走近,又無法拍到葉子的正面,調焦距,又沒辦法讓畫面保持足夠清晰,拍不好,很是傷心啦。后來我采取仰視拍攝,從下面拍樹葉的背面喝過的形態,結果比較理想。拍攝植物主要是角度的選擇,就不如拍木蘭的偏執效果吧,開始我不想把法國冬青和墻壁拍上去,但如果那樣,木蘭就顯得很稀疏,不很好,于是我就將那兩者拉進來,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畫面里的東西越多,畫面就越飽滿,效果很好。在進行細部拍攝時,我盡量取帶稍的枝條,那樣老爺和新野的顏色形態都看得到,對以后的識別很有好處。開花和結果的我也都拍到,這些點以后都很有用。
在實習時真的比較辛苦,不僅要跑來跑去,還要動腦筋,加之天氣炎熱,人一直感到乏力,精神不振,想躺下就不起來,事實上,我確實在草地上坐下過那么幾次。這在組里的影響是不好的,組里的其他同學還強打著精神在那里做,我卻一個人到角落里面圖涼快,我這樣很打消同學的積極性了。于是組長忍不住提醒我要我記事起來,回歸自己的崗位。大家對我還是很寬容,認為我司精神不濟,我也很感謝他們。那天留下的懶散影響肯定是很難消除了,我只能一號的精神狀態去補過,拍個夠細致的照片。
直講要全面觀察重點記錄,是在比較慚愧了。
總的來說校門口的那一塊區域我們是一點點的做,一點點的拍,在沒遇到什么技術上的問題。有一點要提,我們沒有進入植物園,那里的樹木都太熟悉了,先前作樹種識別搞得很詳細,資料也都還有,就沒有進去,那里的花開了,特色樹我們都記過,也沒有什么植物配置和園林景觀,沒有拍太多。盆景園主要展示盆景和花卉,盆景毫無疑問市園林樹木做的,但其用途不得不說接近與園林花卉了,他們經過盆栽愛華和特殊培育,體型都變得很小,園林樹木的特征都比較不明顯了,我們也沒有進行過多的測量和拍攝。在拍攝盆景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門口的棕櫚及紀念館前的海桐非常有特點:縱律師學校種植比較多,生長液很不錯的熱帶植物代表,海桐體形很大,形成了不錯的景觀,實屬少見,對于這兩個我們進行了比較多拍攝。順帶著,我們測量了周圍的周圍的綠籬,我的照片里也自然的包含了那一部分。綠籬是園林里能夠用比較廣泛的一類景觀,色彩和形式多樣不說,也有很多實際方面的作用,有著良好的引導和暗示效果。學校的綠籬以黃楊屬的居多,他們的優點是很突出的——常綠,耐修剪,造型容易且效果極佳。安其自然規律發展,黃楊應該分支很高,那就不能形成很好的綠籬景觀了,人們將其下面的主干階段,讓其每年發新枝條,長的很密實,生長狀況也很好,拍出來十分好看。門口的模紋綠籬我們也進行了測量和拍攝,金邊大葉黃楊,金邊小葉女貞,紅繼木,杜鵑組成的綠籬觀賞性比較高,門口邊的紅葉石楠,雖然不是最佳觀賞期,紅莖伸于綠葉之上依然給人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