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推薦《課堂教學藝術》讀書心得怎么寫一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設計
課堂提問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 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但近年來國內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一般教師平均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為56%。也就是說,教學中尚有一半的提問是無效的。如果我們能夠注意到提問的技巧和策略,將會極大改善這個局面。新二期課改課程強調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思考走出教室。那么它就要求我們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通過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驅使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學習探究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新課程強調學生的有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促使我們更加關注課堂提問的設計以及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
“有效”從傳統意義上說是“有效果”,大家最關注的可能是結果的好壞和效果的有無。發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有效提問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相互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橋梁與導航,它將教師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又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在問題教學中認為,有效提問即為理解而提問——讓學生思維。
反觀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卻常走入這樣的提問誤區:有時是為提問而提問,與課堂教學重難點相距甚遠,結果讓學生在一個個沒有思維價值的問號前疲于奔命,使課堂陷入冗雜繁復的“滿堂問”之中;有時只是面向少數學生提問,使大多數學生不能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坐了“冷板凳”;有時更是沒有把握恰當時機,超前的提問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滯后的提問又會因缺少思維含量而顯得乏味。
問題的提出過程是學生思考、分析的過程。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創新意識的重要體現。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有效提問是淺與深、近與遠的結合,即問題應有趣味性、啟發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點。有效提問的目的是能較好地處理教與學兩者的關系,讓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是目前倡導的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
基于以上問題的存在,結合我個人的課堂教學實踐和經驗對物理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談談幾點思考。
1、課堂教學的問題要新穎別致,貼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學生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然界、社會發生聯系。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背后都隱藏著使學生心存疑惑、充滿好奇的物理問題。如我們在關于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課中,傳統教材中常出現如下的典型習題:有一輛汽車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突然遇到緊急情況剎車,已知汽車質量m,汽車剎車過程的制動力恒為f,設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to,問從駕駛員發現情況到完全停車,共經過多少距離?這樣的問題敘述讓學生感覺乏味,只能機械的套用公式。但如果教師將此題做一些改變,把題目的形式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規定不能超過40km/h,有一輛卡車遇緊急情況剎車,車輪抱死滑過一段距離后停止。交警測得剎車過程中在路面擦過的痕跡長度是14m,從廠家的技術手冊中查得該車輪胎與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65。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請你來陳述該卡車是否超速行駛? 很顯然,后一種提問比前一種提問更有效,它將問題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時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還有在學習完自由落體運動之后,我們常利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理來測高度,但如果只是問學生,物體下落的時間是2s,求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那么效果就遠不及以下這道從漫畫所提出的問題:根據“漫畫——洞有多深?(如下插圖)”問題討論:他們采用了什么方法去測量洞的深度?請你對該方法進行評估:指出有何優點與不足?這樣一來學生就覺得很新奇:漫畫也跟物理原理有關嗎?當帶著剛學完知識去分析可以知道當物體近似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可以根據下落的大概時間來估測高度,而且題目還問到了其優點與不足,學生之間就會進行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也可把一些實際測量過程要注意的細節搞清楚。從而在輕松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并加以鞏固。可見,學習的興趣來源于問題的設計與趣味。
2、課堂教學的問題要精心設計、目的明確、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進行,教師在授課前要精心設計提問的內容與形式,所提的問題要有典型性,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使提出的問題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如果對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過于隨意,偏離課堂教學的中心,針對性不強,使課堂教學目的不明確,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設計《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這一節內容時,內容偏多,為了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能從整體上、分層次把握好課本知識內容,我嘗試運用以下的問題:1、當你預習課本內容后,你認為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有哪些主要應用? 2、衛星在不同的高度環繞地球運轉時其線速度、角速度、周期如何變化?3、在應用定律求第一宇宙速度時,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在地面上拋出的物體為什么要落回地面?能否讓它不落回地面?它的拋出速度要達到多大時它才不落回地面?這樣就為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理清了思路,就可以與學生在共同的情景探究中學習課本知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對課本知識的認識。
可見教師提出的問題如能從整體上理順課本的知識內容,同時又和實際聯系引發學生進行探究,那么學生就會渴望著尋找答案,從而積極互動起來。
3、課堂教學的問題要循循善誘,步步深入,具有啟發性
由于物理學中有較多復雜的物理情景過程,所以我們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學生能自行構建知識體系和物理思維來達到教學目的。通常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提問,起到搭橋引領探究知識結論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新教材中已經非常注重“探究”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而探究性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在設計《探究決定導線電阻的因素》的教學時,由于它整節內容都是探究性質的。如果我們只是按照舊教材中所述引導學生將知識點理順,然后做實驗,實際上就只是驗證一些結論,學生只能是被動記憶,主動探究和能力培養就欠缺了。新教材中已有所改變,在實際操作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先在課桌上放置兩種不同規格的燈泡“220 v 100 w”和“220 v 15 w”,比較它們在正常工作時的亮暗情況,問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2: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兩個燈絲的外部特點,問題: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的正確性,你會如何設計?實驗中需要哪些器材?
4:想象一下導體的電阻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研究電阻與溫度的關系。
這樣在一系列問題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分步討論與分析,最終能夠形成自己的思維并解決問題。整節課學生都有極高的興致,在問題情境中在隱含的“問題”的不斷引導下自我探究,學習變成了一種享受。
又如在學過楞次定律后,研究“鋁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規律”實驗 把兩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別從豎直放置的鋁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從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數秒后才從下端管口落出。根據這一實驗背景,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探究:
1.以這個課題進行研究,你將提出和論述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做哪些檢驗?
2.你猜一猜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3.請分析小球進入鋁管后運動狀態的變化過程, 能否建立一種物理模型?
4.能否用實驗來驗證假設?你提出的實驗方案是什么?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如何測量?
通過這樣的提問設計,就會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并能獲得對新知識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比單純的老師理論分析講解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
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又要兼顧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還要考慮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也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反應,當教學進行中時,學生可能會精神不振或走神。在這種情況應及時提出問題,使學生注意力回升。我覺得適時地提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力學“摩擦力”一課中,當我們向學生介紹摩擦力概念、產生條件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后,可向學生提問:“請大家設想一想,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摩擦力將會怎樣呢?”適時的討論會讓學生的精神狀態調整回來,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描繪無摩擦的世界。
總之,在物理課堂中有效提問不僅僅在于“問”,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適的策略和手段進行提問。我覺得有效的問題設計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是一種教學觀念問題,是新課改中所倡導的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教師心中有學生,才能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教師有心中有目標,才能“粗中有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心中有策略,才能“長袖善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1、(美)丹東尼奧等,《課堂提問的藝術:發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
宋玲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聯系生活進行物理教學策略》 作者:曾志旺 來自 《物理教學探討》
3、《物理教師的提問技能》 作者:劉誠杰 來自《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4、《物理課堂提問的探討》 作者:王趙云《物理教師》期刊 20xx年第9期
推薦《課堂教學藝術》讀書心得怎么寫二
我定的課題是“《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我選擇這個課題的本意就是實用,實際,每節課、每個老師都離不開的就是提問
(一)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多途徑地理論知識學習,確保從根本上認識提問,研究提問。研討學習并總結出現階段我們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以及關于提問的理論知識和解決策略。
(二)找準根源,把握方向
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和分析實際的語文課堂,我研究發現我們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一些問題:
1.提問的目的不明確,不能準確把握知識本質。如這個知識點的知識基礎是什么,又能為后面哪個知識點的學習做服務?重難點是什么?
2.提問的個人主觀性太強,太隨意。在一節課中的提問多的可達幾十個問題,少的卻只有幾個問題。特別是在常態課上,這類問題非常嚴重。
3.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教師只注重自己問,忽視了讓學生提問。答案開放的問題比較少,不敢放手。
4.存在口頭語式提問。比如“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沒有任何思考過程,順水推舟就回答“是”“對”。在實際應用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發現問題了,我就來解決問題。首先,我制定了嚴把課堂提問的三個環節:“課前備課中設問”、“課堂實踐中精問”、“課后總結中思問”。把課堂提問研究的意識滲透在每個環節,并落實行為。確立了這個教學行為的目標和要求,我心里就有底了,研究起來也更有方向性了。那就是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為了提高語文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我們有計劃的開展了多節課堂教學聽、評課活動,主要從提問的數量要求少而精、提問的難易適度、提問要切中要害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我們在同講一堂課活動中,就特別留心了各節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同時觀察課堂中老師們的提問技巧,學生們的提問能力,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經驗和教訓,在評課中,每位老師也都針對課堂提問發表了看法。
在課堂中,我首先轉變自己的觀點。努力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這么做的:
(1)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力,給予學生提問的機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反饋,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予表揚。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疑惑和見解,即使學生的問題很幼稚,也應給予積極的肯定。
(3)讓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設計。在預習、學習或復習階段,均須安排學生參與到課堂提問的設計中來,因為學生提出的問提才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一)取得的成績。
1.通過對《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的自主學習研究,我真正認識了課堂提問,明確了課堂提問對于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性,學習了提高課堂提問的策略,并通過實踐證明了真正有效的課堂提問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撰寫了教學反思、案例分析、階段報告。
2.學生們則在老師精心設計的“精問”、“設問”中爭當學習小主人,改變了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探究課堂問題的興趣,思維得到鍛煉。
(二)今后的改進措施。
1.進一步落實教學研究。在課堂實踐中注意提問層次和梯度,并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的學生,使得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注意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2.進行多渠道的學習,注重平時積累。
3.繼續充實完善個人研究資料夾,裝載每次研究過程中的個人研究成果以及個人撰寫的案例分析、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心得體會、教學論文、優秀課例、等,便于隨時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不斷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研究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