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科學領域沉與浮教學反思 科學沉浮教案反思篇一
不過,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意外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至少不應當視而不見或是浮光掠影帶而過,而且如果能夠將這些意外巧妙地運用起來,就可以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資源,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現象一:當向水里面不斷加入食鹽并進行攪拌時,深入水底的土豆塊開始逐漸上浮,但仍然有一些土豆塊沉沒在水底。
雖然這時候,大多數同學都為浮上來的土豆而感到歡欣鼓舞,因此也就忽略了沉入水底的那些,但我仍然沒有庭這個非常有利的科學思考機會,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同樣的鹽水有的土豆塊上浮而有的土豆塊下沉呢?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即使是同樣一個土豆上切割下來的土豆塊的比重并不是均勻的,有的部分比重大一些,有的部分比重小一些。
現象二:當水底出現食鹽顆粒時,仍然有土豆塊沉在水底。
水底出現了食鹽顆粒,表明鹽水濃度達到了飽和狀態,也就是說這里無論再往里面放入多少食鹽,鹽水的濃度也不會增大了,那么沉入水底的土豆塊也就不會浮上來。
不過,這時仍然有辦法增大鹽水的濃度,可以將水加熱來提高水溫,這時能夠讓水里的食鹽繼續溶解。
現象三:過一段時間,浮在水面上的土豆塊又會沉入水底。
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讓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走出教室,在課外進行探究。
因為土豆塊處于鹽水當中,里面的水分在滲透壓的作用下會向杯子里面滲出,滲出的結果也就使得土豆的比重增大,大到一定程度也就讓土豆塊又沉入了水底。
相比之下,這樣的科學小實驗的確是增加了許多思維含量,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出來,那么我們的科學學習一定會增加許多樂趣!
科學領域沉與浮教學反思 科學沉浮教案反思篇二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第五單元第一課。在本次活動中,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出發,把學生“拉”進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極大地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然后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發現新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去積極體驗和探索,體現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習慣、科學認識和科學素養的宗旨。我設計的本課三個主要活動是這樣的:
1、觀察更多的物體是沉還是浮。首先讓學生對桌上的材料進行預測。根據學生的預測和實驗結果進行板書。讓學生在進行比較的過程中進行自己的初步判斷: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大的物體會怎樣,重的物體會怎樣等。
2、實驗: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嗎?請學生再放入水中進行實驗驗證,匯報時,教師再次把學生的實驗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并讓學生對比,結果學生得出:物體的沉浮跟大小、輕重又無關的結論。
3、再次進行實驗驗證跟大小、輕重的關系。控制一組變量,(輕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組變量(大小)研究輕重。 最終得到結論:輕重一樣的物體,沉浮跟大小有關,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樣的物體,沉浮跟輕重有關,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從這三個活動的安排上來看,第三個活動是第二活動的發展,第二個活動又是第一個活動的發展。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所開展的活動是按學生的思維發展循序漸進地展開,有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有利于學生認識和思維的發展,這個活動的價值就比較高。
整個教學活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入繁,層層深入,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達到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之成效。探究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通過討論使學生不斷地去思考,物體沉浮和物體本身大小、輕重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尊重證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養成嚴謹求真的習慣,經歷了“發現——否定——再否定――再發現”這樣一個不斷沖突、不斷修正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達到了科學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動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給本次活動帶來了不少的遺憾。比如語言不夠簡潔、精彩;板書不夠整潔規范;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多樣,不夠精彩;還有個別之處活動不夠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都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另外通過此次活動,我也深有感觸,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生動、精彩的科學探索活動,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敏銳的應變能力,否則我們所組織的活動就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多下功夫,不斷地給自己充電,不斷的磨練自己,才能不斷成長進步。
科學領域沉與浮教學反思 科學沉浮教案反思篇三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一課,三年級的學生,對于“沉和浮”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同時他們對于“沉和浮”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從學生觀察小石頭等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開始,引領學生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一個統一的觀察標準,為后面對沉和浮的探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這一活動的設計并沒有直接讓學生將物體放到水中去觀察,而是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猜測及驗證的過程,因為,學生只有在經驗與事實產生矛盾的時候,才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發現并提出問題,此時適當的對學生再做以提示,引導學生建立比較的概念,從而輕松的解決本課的難點,同時也為今后此類實驗的教學做好鋪墊。
一、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觀察關于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
2、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推測、驗證的活動過程,并能獲得關于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
二、能力與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觀察研究的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重點:引導學生經過簡單的推測、實驗的活動過程,獲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
難點:引導學生推測、實驗、觀察、交流,獲取物體在水中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
1、教師演示用的木塊、石頭、浮標。
2、小組觀察研究用的泡沫、西紅柿、橡皮、牙簽、大頭針、螺帽、蠟燭頭。
3、小組觀察或演示用的大小一樣、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組;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材料一組。
一、我做過,我知道。
1、引言激趣。老師出示石頭、木塊、浮標。
2、直接進入課題,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我猜猜,我試試。
1、請學生從桌內輕輕拿出材料袋,認識物體。
2、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物體的沉浮。
3、學生匯報猜測結果。師提出問題:根據什么來猜測的?
4、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檢驗猜測的對錯。在實驗前提出要求:(1)大家要學會分工合作。(2)請將物體依次放入水中實驗。(3)注意仔細觀察。(4)將實驗后的物體擦干放回材料盒中。
5、學生匯報。
6、老師小結:看來,猜測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通過親身實驗,才知道哪些物體在水中會沉,哪些會浮。
三、我來想,我來做。
1、老師提出疑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什么有關?
2、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及時提出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輕重有沒有關系?
3、老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放手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老師巡視指導。
4、請學生來匯報想法、實驗結果。在交流中獲取答案。
5、小結并板書: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輕重是有關系的。
四、我經過,我來說。
1、通過學習這一課,鼓勵學生說說收獲,談談感受。
2、老師做演示實驗。
3、下課!
浮標運用明概念、判斷有標準,利于后續活動。
在學生思維沖突、迷惑處引導,教學才會有效。
現象與本質,學生口中說出浮力、密度,接下去研究大小、輕重與沉浮的關系,學生已有認知基礎是否利用?怎樣利用更有效?
老師要給予重視,再加追問:與什么密度有關。
學生各組意見不一樣,可喜?可憂?還是無措?
無疑到有疑,到新的疑,小疑則小進,再疑則再進,一節課如此者四,課始于疑,課終還有疑,學生質疑,教師激疑……疑是學習起步。
科學領域沉與浮教學反思 科學沉浮教案反思篇四
《孩子考科學家》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他們聽爸爸講了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后,對達爾文很感興趣,當他們聽說達爾文要來他們家做客時,就準備考考達爾文,看看達爾文是不是像他爸爸所說的那樣有學問。于是,兄弟倆捉了許多蟲子,拼湊成一條怪模怪樣的蟲子標本給達爾文看,被達爾文識破后,兄弟倆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這個故事說明了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是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現在,我談談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思想。
本課我采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節課我主要從字詞——句——段——篇,由易到難,兼顧各種能力的學生參與學習,重點放在8——17自然段,解決重點時,我首先讓學生讀第7自然段,了解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后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帶著問題反復朗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體會、感悟,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教這個角度來說,就是要著重抓好讀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課堂上,我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我力求憑借語言文字來訓練語言、發展思維,讓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在最后交流有關搜集到的達爾文的資料,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搜集有關信息,擴大知識面。
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發現自已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以后應該改正:
1、由于我在教學中抓得太細,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松后緊,所以課堂上也沒有時間交流學生搜集到的資料。
2、在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時,討論“兄弟倆為什么對達爾文更尊敬了”這一問題,我引導得不夠深入和全面。
科學領域沉與浮教學反思 科學沉浮教案反思篇五
本月,五年級科學教學主要是進行第一單元《沉和浮》的教學,本單元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探究不同物體的沉浮,形成他們關于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現在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做一個反思。
第1課從學生常見的現象開始,首先涉及到哪些物體在水中下沉,哪些物體在水中上浮,在觀察現象的的過程中,整理物體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同一種物體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與它的體積重量沒有關系,只與物體的密度有關。但在實驗中卻發現:胡蘿卜放入水中是下沉的,并不像課本中所寫的上浮,這一點要跟學生交代清楚。
第2-3課研究沉浮與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關系,相同體積下,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相同重量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下沉。實驗需要一組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需要一組輕重相同的立方體,儀器室內沒有,需要購買。橡皮泥的質量要好,并且要事先做好實驗用的各種形狀,課堂上匆忙的捏造失敗的幾率高。
第4課是應用,體現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布置學生回家與家長完成,只有少數學生完成,帶回來展示,建議另找時間在課堂上再做。
第5-6課,從另一個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解析物體沉浮的原因。第五課要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粘住一個滑輪,用來掛線把水面的泡沫塑料拉入水中測量浮力,比較困難,我對這地方進行了改變,把滑輪裝在杠桿尺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手扶住,感覺會比課本中的好操作。
第7-8課,探索液體密度對物體沉浮的影響,最終揭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物體的密度不同影響它們的沉浮。實驗中用的馬鈴薯個頭盡量如乒乓球大小為宜,大約100毫升水配一勺鹽即可把馬鈴薯浮起來,用400毫升的水來做實驗,裝水的杯子用500毫升的燒杯,沉浮的現象會比較明顯。
科學領域沉與浮教學反思 科學沉浮教案反思篇六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是我上的三年級上冊的一堂科學課。在這一節課當中我經過數次的琢磨和總結,我認為這一節課是很值得好好的考慮和探究的。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是我上的三年級上冊的一堂科學課。在這一節課當中我經過數次的琢磨和總結,我認為這一節課是很值得好好的考慮和探究的。因為我這一節課是在不時地探索不時地考慮和總結當中,把課一節一節的上好上優的。并且在這一節課當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課的教學結構,而且不時提升了自身對科學課教學的新理念。回顧前后教學,勝利之處主要有這樣幾點:
我一開始設計這節課時,在說課稿理念中雖然也注重讓同學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液體變化也會影響物體的沉或浮,可是在整個教學環節布置時,我僅落腳在注重知識層面的環環緊扣和思維邏輯的嚴密性上。而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培養同學的科學研究的習慣,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學”去挖掘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深刻內涵,我卻沒有考慮、落實進去。可想而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弄得同學實驗起來“你爭我奪”,局面雖“熱鬧”。可是同學不對實驗進行細心觀察,深入考慮,獲得實驗的科學素養。這就給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課后我就立刻找來有關科學新課標的書籍,認真地閱讀、尋找解決的方法。就在這研討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學課的目標是提高同學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方法和價值觀、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習慣和科學情感等。于是,我就對自身的教學的環節作了更深入地考慮。我對在教學環節中的研討“另一杯是否是鹽水”的說課稿,進行了科學理念性的改變。我原來的設計只是讓個別同學說說“就過去了”,后來我發覺“這一步”應讓每個同學都參與探究證明的方法。因為這不只能培養同學的發明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同學科學思維的周密性。沒料到這一小小的設計“變化”,讓同學經過討論,他們設計出許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種能巧妙地能證明出是否是鹽水的方法,比方把這杯水放到太陽下去曬;再溶解一杯鹽水,將馬鈴薯放入,看能否浮起來;“品嘗”一下,用酒精燈燒剩下物質等等。這時我抓住契機讓同學對這些方法進行甄別,哪些方法“不科學”,為什么?接著讓同學根據我提供的結構性資料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這一步時,我的設計只是讓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接著我就指名匯報。現在想想這實際上變成了變樣性的“一言堂”。這就會造成其他同學因沒有具體任務和組間的競爭而不去認真考慮“他們”所說的是否正確,結果弄得課堂討論的效果不佳。而“這一節課”我要求每組同學不但要設計“實驗”,而且要求確定實驗時各位同學的具體分工,實驗做完后該怎樣做?在匯報時,我讓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上講臺邊講實驗方法邊根據組內分工演示,要求臺下的同學對他們的實驗過程要細心地觀察和考慮,并要求實驗完了之后對他們不合理的地方自身提出“建議”。沒料到這一課堂設計理念的改變,不但提高了同學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較好的培養了同學的科學探究的習慣和態度,而且還能讓臺下面的同學清楚明白實驗的具體過程。反之,假如匯報時只讓個別同學說,這也會由于同學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而使其他同學不明白該組具體的實驗過程,教學效果也將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學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在教學的每一環節中盡可能多地挖掘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亮點。
雖然我們不能將科學教材當作圣經一樣去教學,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需理解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假如這個意圖你認為不合理,你就可以創新改革。反之,假如連編者的意圖都沒有理解,而隨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當的。我在教本課時,開始并沒有了解編者每一步設計的意圖,尤其是當同學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了那杯是鹽水。為什么編者在教材編排中還要同學自制一杯鹽水,讓馬鈴薯浮起來,這似乎是多余之舉?后來經過“試教”,我明白編者布置這一步是讓同學明白馬鈴薯只有在濃鹽水中才干浮起來,經過實驗還得出的“馬鈴署在鹽水中會浮起來”的結論還不是很正確。在后來的教學中我較好地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在得出液體越重,浮力越大結論后,教材布置一個糖水、清水和油三層面的實驗裝置,不同的物體懸浮在不同的液面上,從而說明液體輕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這個實驗裝置同學看起來不是一目了然,于是我就把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將干紅棗、鮮葡萄、石塊和干桂圓逐杯放入,使同學看得更清楚。“從上教學”中,我感到教材設計的每一步驟都是有編者的意圖存在,只有了解了編者的意圖,才干去取舍教材,創新教材。
煙火的美麗在于其炸裂時出現五彩繽紛的狀態,靜寂的巖石在碰撞時會發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維只有在碰撞時才會飛躍,才會引起人的興趣,激發靈感。因而,我在本課說課稿時力求體現這一理念。在講到液體的輕重浮力大小時,原來我提出先取相同的鹽水和清水,要用量筒量,再用天平秤稱。后來,我先讓同學猜一猜,清水重還是鹽水重,同學都說鹽水重,然后我拿出天平秤讓一同學上來稱,結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這樣與同學原來的猜想發生了矛盾,引起了同學的認真觀察和考慮,同學馬上發現清水與鹽水不一樣多這一情況。于是同學們提出了清水與鹽水應一樣多時才干科學地比較。這時我再讓一同學上來,叫他取鹽水與清水一樣多,他利索地使兩杯水并排等平,便走下臺去。自然這種方法發生的誤差較大,如何能比較精確的量得一樣多,我在啟發同學的時候出示了量筒,這樣水到渠成。當講到油、清水、糖水哪種液體浮力大時,同學們的猜想是油浮力最大。我在“猜想”的基礎上,我將不同的物體逐一放入燒杯中,結果油的浮力最小,這與同學的原認知發生了抵觸,這更引起他們的考慮,為什么看起來成粘稠狀的油浮力會最小,他們馬上會聯想到液體輕重影響浮力大小這一概念,得出油最輕,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礎上我將油倒入水中,證明同學們的猜想正確。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我發覺同學既專注又投入,又能使他們的思維性、發明性得到了充沛的發揮。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一個尚待研討之處,科學教學中將如何引入競爭機制,即有效地評價同學,我推想這更能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