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愛篇一
以銅為鏡,人會覺得不同因為蛻變:以史為鏡,人會覺得恐怖因為迷離!時代的演變,抵不住魔咒的應驗,神靈的呼喚,換不醒良知的泯滅。我們的無奈,是蒼涼的命脈還是自釀的悲哀?千萬年來,愛在衰敗!
父愛,博大剛毅的愛;母愛,細膩柔情的愛:這方才是愛的真諦,善的原始!然而愛卻在凋零。緣在我們不懂珍惜,不懂自己。面對父母無窮的愛,我們視而不見,面對父母炙熱的心,我們讓其涼盡,面對父母蒼老的臉旁,我們于動無衷,面對父母的一切,我們置之不理熟視無睹,為的只是那份叛逆那份無知那份輕狂!我們的行經澆滅的不只是最為質樸的愛的火焰,澆滅的更是善的火種。百善以孝為先,不肖子孫無顏茍活!
悠悠中華五千年,綿綿江山萬萬里。對于祖國的愛,理應是一種最為自然最為真誠的熱愛,一種緣于本性緣于心靈的愛!然而愛在哭泣。緣在我們為了娛樂而遺忘國事,緣在他們為了銅臭而掏空國家,緣在我們已把愛國淪為形式,緣在他們已把愛國化為云煙,我們丟失了中華民族最為值得流傳最為值得發揚光大的精神。無國便無民,不忠之人無權存世!
人生得一知己夫復何求,兩個原本素為平生的人,經過時間的考驗,歲月的粹煉,成為可以把心交付彼此的人,擁有超脫的愛,這是何等的情緣,然而愛在別離。緣在我們為了自己變得勢力,為了浮名變得虛偽,為了欲望而變得麻木,為了虛無的這些,我們已經舍棄了太多,找不回!不仁不義之士,十殿閻王立懲不赦!
這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難道這真是魔咒,注定我們不能擁有愛,我們只能在欲望中虛度,我們只能離愁,與愛別離,與痛結緣嗎?我不,決不,即便這真是命,我也要用我的所有來打破這凄苦的宿命,決不讓愛再衰敗!
靜靜得找回原點,找到愛的真諦!無人強求,隨君愿否!
大愛篇二
您好!我在課本上學習了您的作品,也聽了老師對您的介紹,對您充滿了敬仰。我非常喜歡您寫的《寄小讀者》,喜歡您寫的每一封信。
我讀了其中的第二封信,寫了您用書蓋住一只弱小的老鼠,后來,小狗虎兒猛地撲了過來刁走了小老鼠。我能從文字中看出您的內心十分難過,其實在我的身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請您看看,也請您為我定罪!
那是一個暑假,我與爸爸一起到樓下打羽毛球。
當時的我只會幾個基本的發球接球的動作,經常把球打歪,當我去草叢撿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了一只小鳥,它非常小,身上的羽毛都沒有長全,看來是從樹上的鳥巢里墜落下來的,那時的我很小,不懂事,想把它帶回家不是想養它,而是想找樂趣,于是,爸爸給我買了鳥籠,把小鳥帶回家了。我十分地興奮,把鳥放在我的書桌上,開始玩了,但是我發現小鳥無精打采,好像是餓了,于是我拿了一個筷子,故意輕輕放在小鳥嘴邊,它緩緩地移動著小小的身軀,它以為那是食物,咬住了筷子,可是怎么也咬不動,它絕望了,不再咬筷子,低下頭去了,我不禁哈哈大笑,心想:這鳥真傻!
我看見小鳥爬了下去,難道它睡了?也許,是餓了?我趕緊從廚房拿了一些吃的,當時我還不知道小鳥吃什么,所以拿來了許多吃的,可惜已經晚了,那只可愛的小鳥餓死了!在那一瞬間我真的好自責,心里仿佛壓了幾塊大石頭,非常傷心。
祝你
天天開心!
您的朋友:xx
xx月xx日
大愛篇三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盡量往低處走,忍讓他人。做事定要有主見和目標,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何處無明月
熱愛自己是小愛,熱愛別人是大愛。一個12歲的女孩,面對死亡從容鎮定,即便死后也要用自己的器官拯救他人。她是少年人的楷模是中國人的楷模,她小小的心靈容納了世間的寬容。她才是中國最美麗的花朵,她的奉獻精神讓我感受到人間大愛的溫暖,讓我們感受到祖國親切和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她的凋落讓12個花蕾在春天怒放。
動人以行不以言
“公仆”的含義就是為人民服務,陳永順,做到了。他的心里容納了千千萬萬的農民工,他放棄了本可不必如此的生活,去選擇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如果他的內心能感染世界每一個“公仆”,未來將會無限美好。他用實際行動感染了每一個人。用無言的大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人間最偉大的愛,是我們必須去感受的愛。
冰雪為容玉作胎
一說到“張麗莉”人們就會想到最美女教師這句話,28歲的她在關鍵時刻卻做出如此偉大的決定真是令人佩服,她用行動去感染了他的`學生,她做到了,她不僅反教給學生知識,更去教會學生如何選擇宗高,她最讓人拍手叫好,一個人的品德并不會以時間為砝碼,自幼我們就應培養高尚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性情,用寧靜來提高自己的品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讓感動流淌心間
之所以讓人感動,讓人流淚。是他們的品質觸動了我們的心弦,是世上最美好的東西讓我們感動,去流淚,常常想到,如果中國每一個人都向他們一樣,那該多好。突然發現我遺漏了自己,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而忘了自己身上也有,同樣的責任。
所以,從現在開始也用自己的大愛點燃人性的光輝,因為世間只有愛才能更溫馨。
大愛篇四
我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享受著父愛、母愛。父愛如山,母愛如海,她們無私、深沉、博大、綿長。
貪玩懵懂、學業忙碌的我們,每天都會忽略父母的感受,很少問一問父母的工作、身體情況,我們是真的很忙嗎?今天,我望著在家中操勞的父母,突然覺得他們憔悴了。在不知不覺中,過于幸福的我,已經忘了父母背后的辛勞。想到這我急沖沖地跑過去為他們捶背、松肩,爸爸媽媽莫名其妙地看著我,相互欣慰地笑了……其實父母并不要求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大事去回報他們,只是要我們能像今天一樣,找點時間,為他們做點事,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找點時間,其實并不難,只是看我們肯不肯而已。大家不要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感恩父母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更何況是人呢?我們從今天開始,拿出一點點的時間,為父母做點兒什么,哪怕幫他們洗洗襪子、輕輕地一聲問候也好,因為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孝順!
古人云:“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親愛的同學們,請用我們的孝心從現在起,從這一刻起,多關心父母,多孝敬父母,做一個知恩圖報的好兒女!
大愛篇五
孟郊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團巨大的火焰。”高爾基說:“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的確,母愛是神圣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不求回報的,母愛是默默付出的。
這一切,說的簡直就是我媽媽。
記得那年夏天,天氣酷熱,家里突然停電,媽媽冒著炎炎熱日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她滿頭大汗,臉曬得通紅,手里抱著一個西瓜。我迫不及待地讓媽媽把西瓜切開來,我一半,媽媽一半。這是個不大的西瓜,但很甜很甜,汁水很多,非常好吃。我很快就吃完了我的那一份,一邊摸著小肚皮,一邊“吧嗒”著嘴,意猶未盡地瞄著媽媽的那一份:真想再吃些,可惜沒了!
幾年后,我終于明白了,媽媽不是不喜歡吃,而是舍不得吃。那天西瓜不多,要留給她最愛的兒子:我吃。
這些事,不是偶然,也不是一次兩次。現在想想,媽媽對我真是太好了,家里什么好的東西都讓給了我:陽光最好、隔音效果最好的房間給了我,那張又寬又長的雙人床給了我,那張帶有書柜的學習桌給了我……媽媽為我付出的太多了,而她,年級輕輕的,頭上卻有了幾根白發。
媽媽,十三年來您辛苦了!媽媽,我長大了,我一定會以優異的成績回報您的恩情,今年六月,我一定會送您一份大禮!
大愛篇六
我上初中后就離開了家鄉到外地讀書,父母為了方便和我聯系,于是給我買了一個手機。為了不影響我的學習,我們主要是短信聯系。第一學期結束后,短信收件箱竟然積累了一百多條短信,幾乎全是父母發的。
生活
……
“體溫多少度了?感覺好點了嗎?要聽校醫的安排。”
這些短信激勵了我,讓我勇敢地面對困難,陪我度過了最沮喪的時光,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想起這些心中都有一股暖流。
學習
在學習方面父母更是關懷備至,考前有鼓勵,成功了有表揚,失敗了有安慰。
重要考試前父母發短信:
……
成績出來后,父母的短信有:
“主科成績考得非常好,可喜可賀,輔科也考得不錯。”
……
這些短信讓我考試前有了動力,放松了心情,經常在考試中取得佳績,即使偶爾失敗,也在父母的鼓勵下勇敢地面對下一次挑戰。我真要感謝父母!
這些小小的短信,雖然看似平凡,可它們無不反映了父母殷殷的添犢之情!這些小小的短信,雖然看似沉默,可它們無不反映了父母無私的關心之情。這就是大愛無聲!
大愛篇七
天堂的爺爺奶奶:您們好!
您們在天堂還過得習慣吧?在我很小、還沒有能力照顧您們的時候,您們因為生重病,就相繼永遠的離開了我。可是您們的音容笑貌仍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里。爺爺、奶奶,您們在天堂看見白衣天使了嗎?她很好的照顧您們吧?我想,她們在天堂里應該早就幫您們治好病了。現在我想告訴您們兩件事,希望您們能為我高興。
第一件事是:我成績越來越進步了!因為我的老師教得很好,我希望她能一直當我的班主任。您們不知道,我的老師上課可認真了,每節課都講得那么生動,對我又是那么關心,就向您們生前關心呵護我一樣。所以我的學習進步得很快,我很愛我的班主任老師。
第二件事是:我又長高、長大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膽小。我也更加懂得體貼父母,懂得幫助別人、關心他人了。總之一句話,我比原來懂事多了。如果您們還活著,看到我的變化,一定會為我高興的。以前的我總是調皮,不懂事。那時我多么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快快懂事啊!今天,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我不僅長高了許多,懂事了許多,我還有了遠大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希望今后能考上北京大學。用最好的成績,告慰您們的在天之靈。我相信,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中,一定有一個是您們的笑臉。我的另一個理想是希望能去讀醫學院,畢業了去當一名救死扶傷的好醫生,去救治那些像您們一樣身患重病的人。這樣,您們就不會離開我們遠去了。我又可以得到您們的呵護了。
哎呀!我又該去睡覺了。我看見您們又在天上給我眨眼睛。這是您們在世的時候催我去睡的信號,我永遠都記得。祝您們在天堂永遠幸福!
常思念您們的孫女:吳雪敏
大愛篇八
;摘要散文是最能體現作者真實情感和心理的一種文體,馬麗華的散文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更能體現其散文創作的獨特魅力和深層特點。本文從詩化心懷、悲憫心理、學者心態和矛盾心理等四個方面詳盡地分析了馬麗華的散文創作,從中也正能體現其散文大氣、質樸、率真的風格特征。
關鍵詞: 馬麗華 散文 心理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一 浪漫情懷 詩化心理
“感情之真是散文的最基本特征。”散文是最能體現作者真實情感的一種文體。在已出版的馬麗華的散文作品中,撲面而來的就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流露、浪漫情懷的抒寫,這也正是作者詩化心理的寫照。馬麗華最早的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無論散文集的題名還是其中的作品都體現了一種浪漫情懷,在“后記”中作者還寫道:“世界有情,高原有情,人生有情。我短暫的此生將努力不負此情。”這情究竟是什么?雖然沒法說得很具體,但在馬麗華此后的散文中也一一得到體現和印證。
有人曾稱她的《追你到高原》是其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但馬麗華其后的作品,并非就完全擺脫了浪漫,作者只是把這份浪漫深深地融入了作品的字里行間。比如對于在西藏隨處可見的“嗡瑪尼唄咪哞”這六字真言,作者直接表達出她感到迷惑的心緒,為了尋求其中的真義,她曾詢問過佛教徒和宗教上層人士,但它的意義似乎不只一種。一次作者偶翻一本藏醫學著作時,突然發現了對于六字真言最詩意的字面解釋,即為“好哇!蓮花湖的珍寶!”。在這里,馬麗華為六字真言尋找到一種最浪漫的解釋,這種解釋和作者詩化心理達成共識,在其散文中句句無不傾瀉著作者的浪漫情懷。
馬麗華中后期的散文有一定的理性、學術性,還體現了人類學的價值。因此有人稱馬麗華的“心路歷程”呈現了“浪漫詩人成長為文學人類學作家”的轉變過程,同時其散文創作“關照出她由激情放歌到理性燭照的寫作過程”。但不論馬麗華的散文文風如何變化,作者的浪漫情懷、詩化心理始終沒有改變。當然,從馬麗華的第一部散文集《追你到高原》,到《終極風景》,到她的《走過西藏》,再到她的“封筆之作”《藏東紅山脈》,創作的時間跨越了近20年,前后作品的風格特色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文風的轉變絲毫沒有改變馬麗華的一顆赤誠之心。在《藏北游歷》中,馬麗華為“六字真言”發出浪漫的感慨;在《西行阿里》中,作者為岡仁波欽神山和為離陽光最近的阿里的太陽得到的啟示而感言;在《靈魂像風》中更多涉及了對終極人生的追問。就是在《藏東紅山脈》中,作者在寫景時也是滿含感情,作者在小結中寫道:“不期然想到美麗會以多種式樣展示,而引發感動之源也各式各樣”。這成為馬麗華二十多年散文創作中始終貫穿其中的一種浪漫情懷的抒寫。
二 濟世蒼生 悲憫心理
悲憫心理是大多數女性所共有的,女性作家也不例外。從冰心、茹志鵑到王安憶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體會出女性強烈的悲憫情懷。馬麗華的生平經歷讓她的散文更多時候呈現一種中性色彩,但在中性色彩的背后卻仍夠體現出作者濃厚的悲憫情懷。馬麗華1976年進藏,在西藏工作二十年,可謂把青春和熱情都投入到了西藏這片土地。在工作中,除了一些民間的活動對女性的禁忌,作者的女性身份似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在馬麗華的作品里,我們卻時常能看到作者不由自主地跳出來表達作為女性獨有的體驗,這其中最值得一提就是馬麗華的散文中有著一種天生母性的濟世蒼生的悲憫心理。這種心理表現也讓很多人類學者稱她的散文有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視角。
也許是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在《藏北游歷》中作者的悲憫之情顯得格外突出。在藏北無論見到哪一類女性,馬麗華都格外關注,尤其是牧區的婦女,作者曾說她們是“堅強富有耐受力,是世界上少見的最獨立最少依賴性的一群女人”。藏族婦女的真實生活就是“婦女支撐著牧區的基本生活:擠奶、打茶、炒磨青稞、制作酥油奶渣、照看孩子……從清晨到夜晚,從歲首到歲尾。青春與生命被常年不息的牛糞火一點一點地舔盡了。”作者用自己的女性之情試圖去理解這些“藏北姐妹”。對于藏北的多夫多妻家庭,作者也從藏族學者的論著中看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她們的多夫多妻家庭究竟有沒有愛情可言?作者還是做了否定的回答。對于藏族婦女在生育時表現出的超常耐力,更是無法理解。作者只是做以簡單的猜測說“也許她們對于苦難的感覺早已麻木”。當然這種猜測都是不充分的,作者也進行了自我批駁。但通過一首牧歌,作者還是認為這體現了一種“艱難的美”,而這樣存在于“藏北高原閃爍著凄厲光澤的生活”也是值得為之感動的。
三 關注發展 學者心態
在馬麗華的散文中,民生的發展問題是其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從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作者強烈地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發展的心態。這種心態和馬麗華最初進入文壇的表現完全不同,她更多地從學者那里學來了一些看待問題的方法,不僅關注人類精神的未來,也關注人類現實的發展。
對于西藏,馬麗華的關注點很多,她關注藏北牧民的艱苦生活,也關注富饒農區的精神生活。在她的《西行阿里》中,馬麗華曾格外介紹了阿里新的能源形式——太陽房和光電站的發展和使用。作者曾細數艱苦年代的人們如何在阿里的獅泉河度過自己的青春歲月,那里的生存環境讓人苦不堪言。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阿里地區利用太陽輻射強度高的特點終于建成并推廣了太陽房,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光電站,可以說是根本解決了當地人們的基本生存問題,也為高原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2001年第一次完稿的《藏東紅山脈》中,馬麗華也注意到西藏的移民搬遷問題。尤其是在三巖,這里“封閉、愚昧、貧窮”,為了三巖人的生存發展,也為了保護長江中下游的生態環境,政府組織過多次的搬遷,尤其是作者所提到的最后一次力度最大,條件也最好。所以,三巖人絕沒有那種“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的狀態,每家每戶都高高興興地面對移民搬遷,憧憬著自己未來的發展。
馬麗華的散文除了記錄西藏各地的歷史、地理、風俗、人情世故之外,更有著學者們常說的“學以致用”的特點,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散文能夠讓人們真正了解西藏、關注西藏,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落在西藏的社會發展上。馬麗華同情藏族人民苦難的生活,更為他們生活的發展進步而高興。在有外國學者指出馬麗華在使用“進步”一詞所表現的優越感后,作者并不以為然,并坦言辯駁道:“我不過是認為我們西藏高原的同類們應該享有參與世界的權利,享受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一切成果”,并且因此“感到心理平衡,不至于失掉一個西藏作家的道義和良知”。
四 理性感性 矛盾心理
首先,在看待宗教信仰的問題上。馬麗華曾明確表示過她自己不會信仰宗教,但從散文的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理來看,卻有著很大的矛盾性。馬麗華出生于50年代,70年代按照祖國的召喚,奔赴邊疆西藏。包括最初在西藏的日子里,作者都認為西藏的農村和內地沒有什么區別,但在此后,尤其是作者經歷了很多次的考察之后,作者的心理有了很多的疑問。西藏人虔誠地信仰佛教,把自己的未來交給虛無的來世,究竟有沒有來世?在很多次的采訪中作者也去詢問過宗教人士,但最終并沒有滿意的結果,作者只能把這一切歸結于宗教與世俗永遠無法溝通。但在西藏濃重的宗教氛圍下,作者對于沒法解釋的現象及事物,抱著極為謹慎和虔誠的態度,在《西行阿里》中,作者和大家一起虔誠地轉神山;在《靈魂像風》中,作者也接受活佛的加持。從這些散文文本中,從這些坦誠的話語中,對宗教態度的矛盾性顯而易見。
其次,在和西藏這片土地融入性的問題上。馬麗華自詡為“西藏的馬麗華”,她在西藏生活了20多年,之后盡管離開西藏,但所從事的工作和西藏仍有密切的關系,可見作者是敞開身心想徹底融入西藏這片土地。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距離,作者在一些時候卻總也沒法融入其中。比如對于朝圣部落,作者為了拍電視片,和他們相處得非常融洽,但他們的這種精神追求何去何從,作者沒法理解,也沒法替這個朝圣部落的領袖人物的未來設想。作者的身份讓她沒法真正融入西藏這片熱土上,作者盡管有一腔熱情,但身份的特殊性,讓她的態度總是呈現一種小心翼翼的狀態,作者就采取一種極為理性的方式來談論現實。
另外,這種矛盾性,還體現在馬麗華的作家身份與學者身份的不確定性上。馬麗華是從寫詩歌而踏入文壇的,包括她寫的《追你到高原》這本散文集,作者的心中還存在著濃厚的文學理想,但到《西行阿里》時,作者曾寫過她的一段精神之旅,那就是在神山岡仁波欽轉山之后。在此之前,馬麗華曾一度想作一名學者,但在當時,面對大山,作者卻有一種剎那的感動,為這超越現實的感動,作者認為文學和詩才是她從岡仁波欽山下得到的頓悟。因此,在轉山之后,馬麗華放棄了學者的理想,而又重新回歸到文學的軌道上來,她的這種天馬行空的方式在散文的文體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現。但作品的矛盾張力也正體現在這里,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懷與焦慮,讓作者如學者一樣格外關注具體的社會現象和數據;但文學家的浪漫詩性,又讓她的散文缺少一些基本的論據,而多了許多的臆想和猜測。散文文本的這種呈現方式也是馬麗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散文是最能體現一個作家心理的文體,優秀的散文都是以坦誠的文字呈現給讀者。馬麗華也不例外,從對她的散文心理分析可以看出,盡管她的散文并不是那么精致、華美,但從其粗放的形式下,仍然可以看出她的一顆赤誠的心,這顆心表現出她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態度和感情,也奉獻出她一份無言的愛,而這愛對于人類來說是沒有什么民族和種族邊界的。
參考文獻:
[1] 王先霈、王耀輝:《文學欣賞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馬麗華:《追你到高原》,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馬麗華:《走過西藏》,作家出版社,1998年。
[4] 馬麗華:《藏東紅山脈》,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
[5] 吳健玲:《一個浪漫主義者的心路歷程——從審美體驗看馬麗華的創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
[6] 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栗軍,女,1971—,遼寧省遼陽市人,陜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工作單位: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