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哈佛家訓有感讀哈佛家訓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讀了《哈佛家訓》中的‘你用不著跑在別人后面’這個小故事,令我受益匪淺。
“這值得高興嗎?要我說——你輸了!”母親回答道。
“媽媽,你不認為第一次就跑了第二是很了不起的事嗎?而且有那么多輛車參加比賽。”他抗議著。
“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后面。如果別人能跑第一,你也能!”母親嚴厲地說。
這句話深深刻進了兒子的腦海。
接下來的20年中,他稱霸車界,成為運動史上贏得獎牌最多的賽車選手。他就是理查、派迪。
他的許多項紀錄到今天還保持著,沒人能打破。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未忘記母親的責備——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后面。
我想:只要是比賽,就一定有“第二名”,但只要參加比賽,就一定要爭取“第一名”。你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第二名”,但絕不能心安理得地滿足“第二名”。如果這一次你因為“第二名”而歡喜,那么下一次比賽就一定不是“第二名”,而是在更遠的后面。
讀哈佛家訓有感讀哈佛家訓讀后感篇二
我向往能有一個家園,在我孤獨無助的時候能給予我發奮圖強的力量,在我驕傲自滿的時候能告訴我虛心才能不斷向上它總能知道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并給予我想要的東西。“哈佛家訓”這本書,讓我心中的向往得到了實現。
《哈佛家訓》這本書是爸爸買給我的生日禮物,第一遍讀完,我只覺得它的內容很普通,直到了那一天,《哈佛家訓》闖進了我的心里,成為了我的精神家園。
上學期期末考試,我數學才七十多,看著那個紅彤彤的數字,一會左一會右地在我眼前飄來飄去,扎得我心里很痛,眼睛像沒了一樣,酸溜溜的,我覺得自己掉進了萬丈深淵,我從未有過這么難受的滋味,今天終于嘗到了,我哇哇地哭了,覺得自己好沒用,好不爭氣。
回到家,我不知怎么地,又翻起了那本被我“丟棄”的《哈佛家訓》,里面的一個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故事中有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想做電影明星,便帶著自己的劇本,一一拜訪各大影視公司。他不斷嘗試了一千五百六十次,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終于有一家公司決定投資拍他的電影,最后,他在影視界一鳴驚人。這個人就是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一本不經意的書,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力量,我一次小小的失敗,比起史泰龍的一千五百六十次,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我沒有再哭,而是認真地閱讀起《哈佛家訓》來,發現里面每個人物都有扣人心弦、堅持不懈的故事,雖然大部分都是名人故事,但都蘊藏著豐富的教育意義。
此后,每當我遇到挫折,前方一片烏云籠罩的時候,我便再次翻開《哈佛家訓》,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這本伴隨著我的書,總能為我找回自信,并且讓我勇敢地面對未知的挑戰。
讀哈佛家訓有感讀哈佛家訓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把讓人受益匪淺的書,里面用一個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許多道理。
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人們會遇到很多困難,磨難與失敗,而有些人往往選擇逃避,但與其選擇逃避,還不如改變自己,坦然面對,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勇氣和信心。說真的,一個人的信心真的很重要,假如一個人連面對生活的信心都沒有,他活著就多一份負擔,少一份快樂。
自信是一種力量,一個自信的人往往會堅持,相信自己,失敗仍然面帶微笑,最后取得成功。自信心能決定人的一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那么渺小,但我們要始終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改變自己,做最好的你;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面對,接受它們,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改變自己能改變的。
我不能改變容貌,但我可以展現笑容,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改變命運,但我可以改變自己。我不是世上最收歡迎的,但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做一個做好的自己,把握生活發每一天!
讀哈佛家訓有感讀哈佛家訓讀后感篇四
媽媽從單位借來了一本書——《哈佛家訓》讓我看,乍一看書名,以為是枯燥的說教之書,而且有可能是一本深奧的書。就隨便敷衍了媽媽一句:“有空我再看”。不知哪天隨手翻了幾張。誰知一下激起了我對于這本書的“好奇”之心,使我“領略”到了這本書的“吸引力”。一個個小小的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三言兩語的點評“靜靜”地“站在”“角落”,復雜而具有意義深刻的插圖“大方”地“展示”著自己……讀著讀著,我被徹底地“俘虜”了。一口氣看完之后,我又快速瀏覽了第二遍。
《哈佛家訓》是一位哈佛博士的教育課本,這本書曾經對美國和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在它又繼續影響著我們中國人。只要看到“家訓”兩個字,我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來的就是《顏氏家訓》。而眼前的這本家訓,之所以是家訓,是因為它能讓我們懂得更多的道理,讓我們在良好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這本書的第一個故事《一條小面包》,講述了一個窮困小女孩總是在最后拿面包師送給他們的面包,并且總是最小的。但她卻沒有忘記對面包師心存感激。在現在一些人看來,這個小姑娘太傻了,什么也不爭,豈不是很吃虧?其實,真正吃虧的是那些喜歡爭搶的人,他們爭得了眼前的小利,卻把自己不好的品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好爭的人,天將與之相爭;謙讓的人,天將與之相讓。那位面包師說的好:“我要告訴你一個道理,謙讓的人,上帝會給予你幸福。愿你永遠保持一顆寧靜,感恩的心。” 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凡事要謙讓,更讓我們懂得了要對幫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恩之心。
有一個小故事叫《被拆掉兩次的亭子》,故事說的是:墨西哥總統福克斯的父親是一個農場主。有一天,父親覺得園中的那座亭子已經太破舊了,就安排工人們準備將它拆掉。福克斯對怎樣拆掉亭子很感興趣,父親答應等他從寄宿學校放假回來再把亭子拆掉。可是,等兒子走后,工人們很快把亭子拆掉了。福克斯放假回來,發現亭子已經不見了,整天悶悶不樂。父親知道自己錯了,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他重新找來工人,讓他們按照舊亭子的模樣在原來的地方再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后,他找來福克斯,當著福克斯的面把亭子又拆掉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將一座亭子拆掉兩次,絕不僅僅為了滿足一個孩子的愿望,在院子里重新拆掉一座亭子,就在孩子的心里重建了一座亭子,這座亭子就是一個信念——對誠信的信念。
還有一個故事《皮斯阿司的結局》,講述了公元前4世紀,在意大利,有一個叫皮斯阿司的年輕人觸犯法律被判死刑。他想跟自己的母親告別,而必須要有人替他來坐牢,如果臨陣脫逃,那人就得當“替罪羊”。然而,正當他的朋友被處死前,皮斯阿司飛奔而來。這感動了國王,親口赦免了他的罪刑,成全了這美好的、真摯的友誼!真正的朋友需要信任,更需要忠誠。因為忠誠才得信任,因為有信任,才必須洋有忠誠。忠誠和信任缺少一個,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改寫。
書中還有很多生動的事例,讓人讀后對自己的認識、學習等方面進行思考。最后用書中的話作為對自己、對大家的一種鼓勵:“如果你是鷹,你應該借助夢想的翅膀,奮力飛翔,到達人生的高峰。如果你是蝸牛,也決不要放棄夢想,是要你肯努力奮斗,終有一天也能和鷹一樣,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讀哈佛家訓有感讀哈佛家訓讀后感篇五
當那個小男孩不遺余力地去報恩時,他的形象變得無比高大。那份從容、鎮定也許是神靈才有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師,我感到汗顏,面對我的每一名學生,我是否做到了關心每一個人。那些被我厭煩、忽略的學生就像那些奄奄一息的小魚,而當我從他們身邊無視地走過時,那份痛也許比面臨死亡更讓他們心碎。
“哀莫大于心死”,從前我不太明白現在我才頓悟。關注每一個學生絕不能成為一句空話,一個班級的學生成績分很多層次,我們絕不能只關注學習好的學生,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更需要你的關注。從他們的學生習慣、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入手,找出影響他們學習的因素,對癥下藥,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不能馬上換成理想的分數,但對他們的一生都會有莫大的幫助的。
有人會訴苦了,那么多學生,如何就會得來。不要抱怨,從今天開始,每天有一個計劃:觀察某些同學,找某些同學談心,及時和家長溝通。如果天天只是抱怨,窮報一生,你也不會有所建樹的。
有人會說:“有這個必要嗎?關注成績好的學生你會有收獲,關注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又有誰能看得見?”面對生命,本就是眾生平等,又怎能有高低貴賤之分呢?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無愧于自己的良心罷了。
雄鷹搏擊蒼穹,只為成就共偉大;醫生救死扶傷,只為深知生命的可貴;教師教書育人,只為賦予學生生存的空間。只要人人托舉一顆無私無畏的關心,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讀哈佛家訓有感讀哈佛家訓讀后感篇六
人生,都是寶貴而具有價值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同時也是具有他人不可模仿的獨特性。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效仿別人,因為自己本身就是獨特的,按照自己的個性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過日子,那就是最幸福的。
從前有個國王微服出訪,在一個街旁遇見一位買燒烤的老人,便問他,在這個國家里誰是最幸福的人。老人說是國王,國王又問他為什么。老人說作為一國之君,有著百官差遣,平民愛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是幸福。國王卻不這么認為,于是他就把老頭請到皇宮,灌醉他,讓他當一次國王,一天下來,老頭腰酸背痛,疲憊不堪,心里又說不出的苦。幾天后,再次看見國王,便主動說,其實當國王也不是很幸福。相比之下,還是買燒烤好些,簡單且快樂。
簡單的快樂,要比復雜來得更充實,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我,就像老人所感受到的,不是國王就一定很幸福,也不是很有錢的人會很幸福。曾經有個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拿你的幸福、健康、快樂,去換金錢、名利、權力,你會愿意嗎?每個人看到這道問題的第一反應是不會,但是又有幾個人做到了,不被金錢權所誘惑?你一旦被生活所擠壓,你曾說的就不算什么了,別告訴我你看到這些不會心動,那是假的,你只是給自己找了的借口掩飾過去。
有的人認為轟轟烈烈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追求完美、追求時尚、追金錢和權力。那么在你要靠近這些你想要的,你也想想你會失去什么,你的快樂、你的個性、你的獨特,都去哪了?你自認為這就是你想要的“幸福”其實當你發現,一切都晚了,相必那時候的你也一定老了。
上帝給人間所以的動物25年的壽命,那些動物問上帝在這些年里,自己將怎樣度過,上帝告訴它們,動物們覺得自己過得不幸,很辛苦,人覺得自己是最幸運的,于是把它們不要的時間都給了自己,因為這樣就可以長壽了。于是乎,人的一輩子是這么過的:開始,有父母供吃供穿,自己只需要學習其余不用操心;后來,有了家庭,自己就像牛一樣勤奮工作整天辛苦操勞,為的是以后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再后來,有了子孫,退休看孩子,享受天倫之樂;最后的日子里,人們漸漸老去,子孫也大了,開始晚年的生活,最終年老體衰,走向死亡。
我們在哀嘆生命不幸的同時,也應該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正因為這些平凡,才組成了多彩的一生。我們在等待希望的瞬間,也可以享受那份美麗與寧靜。所有的日出日落、寒來暑往沒有什么區別,一切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竟然相同。
幸福和“愛”連接在一起,“擁有”不能讓人真正地幸福,“給予”才會讓人真正地幸福。明天太陽還是會出升,地球依舊在轉,或許平淡的幸福能讓人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