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第八章讀后感篇一
泰伯是《論語》的一篇,共計21章,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譯文:孔子說:“一味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流于勞倦;一味節制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顯得畏縮;只知勇敢行事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制造亂局;只知直言無隱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尖刻傷人。政治領袖對待親族厚道,百姓就會漸漸走上人生正途;他們不遺棄過去的友人,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偷:感情淡薄。
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12、子曰:“三年學,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三年,還沒有做官念頭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情。”
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譯文:孔子說:“舜和禹多么崇高啊!他們得到天下也不為自己享受。”
論語第八章讀后感篇二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領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不由豁然開朗。通過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詮釋,在那簡短的文字、樸素的語言里讓我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精神的升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感受到遠古圣賢們那種溫暖,平和而不失莊嚴的人格魅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論語》的思想精髓之一 “忠恕”。他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激烈的時代都應該調整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強人所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會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話說,就是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謂,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寬廣的胸懷足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愛人”,“知人”是《論語》里孔子的另一個思想精髓所在。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我們只有具備了一種仁愛之心,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其譬,可謂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當我們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樹的同時,還應該身懷仁愛之心,幫助他人,助人為樂,使我們的內心有一種“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滿足感。
細讀《論語》,仔細體會一番,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時時觸動著我們躁動游移的心靈。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當我們貧窮時學學顏回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生活多么的清苦,顏回都不改變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被物資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份恬淡安寧的心境。《論語》告訴我們不僅要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教給我們君子之道,孔子謙虛的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內心無比仁厚,寬和的人,不會計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內心的安靜、坦然。而強大的內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君子不憂不懼,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縱然我們離君子的距離還遠,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做最好的的自己,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我們才不會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斷得以提升,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價值,充滿意義。
這篇,是一篇很好的佳作!
論語第八章讀后感篇三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閱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了嗎?作為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啟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為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干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著,心里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后去了,只顧著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才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敘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床,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系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應該在哪里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復犯錯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錯,以后怎么辦,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復的犯錯。
人都會犯錯,這是肯定的。但一個錯決不能犯兩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彎路。
論語第八章讀后感篇四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于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后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么發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