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首先要了解聽眾,注意聽眾的組成,了解他們的性格、年齡、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們的觀點、態度、希望和要求。掌握這些以后,就可以決定采取什么方式來吸引聽眾,說服聽眾,取得好的效果。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一
相信大家都對上個世記的“日本侵華”事件和其他的一些事件都有所了解。而這些事件都發生在中國近代史。這段歷史令所有中國人感到恥辱,想不提起卻又不得不提。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戰爭的演講稿,希望我們一起來閱讀!謹記于心,勿忘國恥!
1895年2月10日凌晨,黃海海面波濤洶涌,白浪滔天,深處威海保衛戰中的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遭日本海軍魚雷艇襲擊、圍攻,為避免軍艦落入敵手,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命令用水雷將擱淺的“定遠”炸毀。
當晚,遵循自己生前“茍喪艦,必自裁”的誓言,劉步蟾自殺身亡,不久,中國戰敗,丁汝昌以身殉國。
歷史的車輪向前轉動120圈,當我置身定遠艦景區--這個按照“定遠艦”等比例復制的鋼鐵圍城之中,內心的思緒依然如120年之前的黃海一樣,久久無法平息。
隨著解說員逐處逐字的介紹,目光穿梭在一層又一層展廳、文物、圖片、文字之間,愈前行愈發現軍艦內光線的昏暗與空氣中難以抑制的壓抑氣氛。
威海,這個聯合國評定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恰如奧斯維辛,因與眾不同的歷史印記,而注定以另一種方式被銘記。
驅車來到威海港公園,遠遠的白鷗翔集的天幕下,是鳴笛的客輪與蒼渺的大海,視線向近處收回,一座白色的紀念碑魏然聳立,不高,但卻處處透露出肅穆的神氣,這是收回英租威海衛紀念碑。
一場大戰,一塊石碑,構成了威海歷史最深刻的記憶。
思緒回到定遠艦,隨著人流來到忠烈祠,“千古流芳”的匾額之下,赫然鐫刻著英雄鄧世昌那最后的旌表--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耳邊,小販不停地勸說著我該買一個模型紀念品,然而回蕩的卻是“茍喪艦,必自裁”悲壯誓言。
是的,“有公足壯海軍威”,諸公為國為民,已然灑血海疆,諸公捐軀國難,故有今日盛世歡歌。
我不敢斷言,我只知道,甲午年那場海戰,大清敗得一塌糊涂。
大清的完敗,不是敗在一人一艦的存亡,不是敗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敗在一個條約、一個李鴻章、一個西太后;大清的完敗,敗在天朝上國的大夢,敗在奇技淫巧的不屑,敗在四萬萬人無能為力!
很多史家,喜歡比較中日甲午戰爭的前后變化,因為這場戰爭,中國敗于日本,敗于列強,而日本勝了大清,得了“列強”的美名。
中國之敗,原因太多,研究者也太多了。
史家們已將這失敗的各種原因總結到了很好、很高妙的境地。
諸如,武備弛怠、經費短缺、制度落后、人事不當、戰略失誤等等等等。
然而,研究者們,研究的目的究竟何在呢?
與定遠艦遙遙相對的,是劉公島,這個令北洋海軍神殤之地。
去年十月,我曾踏上劉公島,參觀甲午戰爭紀念館。
當時,寫過一篇名為《盛世哀歌》的文章,其時很多同學問我,題目是否有誤,言“盛世”是“歡歌”,如何會是哀歌。
我想,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盛世之前,若為盛世,則不能稱之盛世,必是亂世,由亂而治,才有盛世可言;盛世之后,未必盛世,居安不思危,盛世之后仍是亂世,盛世歡歌,瞬間就成了挽歌。
由劉公島而至定遠艦,大清而至今日,道理何嘗不是如此呢?
五千年的大國思維,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大國遺產,期間雖也有外人爭過家產,起過蕭薔,然而終究是家大業大的。
只是,這遺產,是否真的被我們好好繼承了呢?中國,如果僅僅以一個歷史悠久或經濟發展的大國出現,那么雖期望于被人所尊重,然而最終被尊重的也不過是祖先或者金錢,或者說是“富二代”或者“暴發戶”,到底難以有真正的好朋友。
中國,有了經濟的一定發展,有了國力的一些恢復,我們真的就是盛世中國了嗎?真的可以放聲高歌了嗎?真的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嗎?不,絕不是這樣的!
我們的中國,真的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嗎?
不是的,中國不太平;而且也有許多人、許多勢力不希望中國太平,太平的中國,對他們沒有多少好處。
我想,顯然不能了。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渴望和平,那就時刻做好戰斗的準備”。
我不是偏激的民族主義者,也不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然而我明白,如果祖國的明天屬于我們,那么,我當不僅僅有權享受她的榮耀,更當為了保衛她而不惜生命!如果在盛世的歡歌里放松了警惕,總有一天,這歡歌將成為一首哀歌,甚而挽歌。
也許當今世界無大戰,可是無論經濟、文化、政治、信息……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早已經演進為沒有硝煙的戰爭。
時至今日,當代大學生,是否該到了覺醒的時候呢?吾國即吾家,無國即無家。
伸出我們的手,中國未來的命運,正被我們掌握,作何選擇?選擇掌握在我們手中。
可是,歷史的興衰榮辱,卻將被歲月書寫銘刻,永遠流傳。
而我們,將是歷史的主角,正面的,抑或,反面的。
離開定遠艦,秋風漸起,殘陽斜照。
回頭望去,劉公島在蒼茫的暮色中漸漸遠去。
中國海軍的祭奠之地啊,甲午英魂長眠的所在,請你,保佑我多舛的母親,愿華夏生民富庶,中華金甌永固!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要講的是關于戰爭與和平。
在一九四一年希特勒發表了一篇名為《征服歐洲》的文章,那是在德軍打垮法軍,攻占了比利時和荷蘭,英國遠征軍也被驅逐出歐洲大陸之后。
他在文中寫道:
“去年的五月十日,也許是德國歷史上最值得記憶的戰爭開始了。
我們在數天之內就擊潰了敵人的前鋒,然后揭開了世界上最大殲滅戰的序幕。
法國垮了,比利時和荷蘭已被攻占了,英國的遠征軍殘部已被驅逐出歐洲大陸,拖兵曳甲,落荒而逃。
“一九四零年七月十九日,相信你們大家都還記得,我為了再擴大戰果。
三度說服國會。
戰爭,一直與人類的歷史相隨而行,它是由人類發動的對人類自身的殘殺。
很有道理,為了發昏者的利益,成千上萬無辜者成了他們手中的侵略工具,或者說,只是這場“發昏的游戲”中不起眼的一個道具。
顯然,戰爭是邪惡中最大的邪惡。
當侵略者為暫時的勝利而慶祝時,誰為那些隨戰爭硝煙逝去的生命埋單?廝殺中得勝的人們在喜悅中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傷口,而失敗的人們已永遠失去了他們過去的輝煌。
愛好和平的人們,又一次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19世紀,那些擁有大量殖民地、經濟飛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崛起,到20世紀初,它們的矛盾愈加尖銳,終于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類也第一次經歷了一場世界性的空前混戰!
二十世紀,是個全世界發生天翻地覆巨變的世紀,這個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文藝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
然而,這個世紀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變化使戰爭變得更加頻繁,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使戰爭變得更為可怕,在這個充滿輝煌的世紀里,空前殘酷的戰爭使人們在享受巨大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同時,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充滿血腥與恐怖的浩劫!
在這場浩劫中,新發明的坦克、飛機、潛艇甚至毒氣等武器紛紛登場,使人類間的相互屠殺變的更加迅速,2000多萬生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葬送!
就在人們還處在一戰后的喘息當中時,就在人類都盼望和平會降臨的時候,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災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云已經在地球的上空彌漫!
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沖昏了人們的頭腦,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失去理智的人們把魔鬼捧為上帝,把瘋子當作了偶像。
一戰后僅僅過了20年,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這三個法西斯國家就亮出了殺戮人類的屠刀,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古老的歐羅巴被戰火摧毀,廣袤的華夏在災難中哭泣,蘇聯草原烈焰滾滾、非洲大漠狂沙飛舞,大西洋下殺氣騰騰,太平洋上惡浪滔天!全世界60多個國家卷入戰火,5000多萬人死亡,直接物質損失在4萬億美元以上!
1945年,在蘇、美、英、中等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英勇奮戰和全力打擊下,法西斯終于徹底覆滅了!
他們的生命永遠被停留在那場浩劫中的恐怖一瞬了!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二
生命中,總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溫暖,搖曳于歲月的枝頭;年華里,總有一些不曾邀約的遇見,銘刻在時光的彼岸;塵世間,總有一朵心花悄然綻放,芬芳你的.笑臉;人生中,總有一種感動肺腑心底,溫馨你的陪伴。
佛說世間自有輪回,凡事都有因果,萬事皆緣,闌珊遇見。遇見的微笑,淺淺的,卻暖在了心頭;遇見的陪伴,默默的,卻潤徹了心扉。有了伯牙子期偶相遇,才名揚了高山流水知音情,有了山伯英臺同窗度,才絕唱出知己蝶舞雙雙飛。
生命之旅,到底有多少陪伴,會唯美了光陰,溫潤了流年?驀然回首,蒼老的是時間,永不老卻的是初見時的明媚與溫暖。只要心里存有美好,年華便可以不老;只要心中裝滿陽光,生命就不會孤單寒涼。
人生的行程里,真誠的緣分總會遇見,無悔的情誼總能邂逅。一季絢麗的花開,一場緣分的遇見,總能穿過季節的長廊,幻化成繽紛的花田,妖嬈著每一個清晨與黃昏,嫣紅著每一個靈魂和歡顏。它唯美了指尖光陰,它溫暖了紅塵歲月。
遇見,豐盈了歲月的長河,裝點了人生的色彩,多姿了生活的情趣,唯美了生命的詩行;遇見,潤澤了時光歲月,溫柔了光陰流年,溫暖了前行的腳步,婉約了心的陪伴。遇見如春風,輕拂著心上的塵埃;遇見似雨露,滋潤著孤獨的魂靈;遇見像彩虹,點綴著斑斕的人生,遇見如航燈,照亮了相攜的旅程。
生命中有些遇見,如春花秋月般浪漫,如出水芙蓉樣圣潔,如雪花一樣晶瑩剔透,又如流星般劃過瞬間。如若遇見別問是劫是緣,都是一場美麗的邂逅,都是一場難忘的相遇。
感恩世間所有的緣,感恩生命中的每個遇見,心靈交匯的剎那間,抵得過人間萬千的暖,緣分不必在乎天長地久,也無需在意情深緣淺,生命中你若來過,便是和煦溫暖的春天。
紅塵陌上,百媚千紅,只眷念一處山水;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只戀慕一幀風景。人生有無數的驛站,微笑著遇見,淡然著過往。伸手,撿拾一片愛的花瓣,為遇見,為懂得;回眸,儲存一抹墨的心香,為共鳴,為琴瑟。讓生命在遇見里欣喜,讓眼眸在芬芳中嫣然。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三
大家好!
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是本該就要遇到的,絕非偶然。有一句話,叫這么近而又那么遠。或許是上帝熟睡時不小心撒落下的種子,遇見,在這一刻開始萌芽。時間和空間不能成為阻礙你們交流的因素,只因惺惺相惜,或者是同病相憐。即使在千里之外,耳畔似乎能夠傳來37℃的呼吸聲。
也許某一天,那生命的天平傾斜了,本該平行的兩條線開始慢慢靠近。緣分這東西說來也奇秒,這一刻你無法預知他,下一秒他就出現你心頭的某一個角落。溫度,開始變化。
但,交集之后終歸是愈行愈遠。歲月將曾經的痕跡慢慢淡去。只一瞬,你會陡然清醒,緣分,他來過。也許真的是命中注定。多年后,當記憶的畫卷再次被展開,曾經的刻骨銘心現在看來不過是平靜的秋水罷了。我們的棱角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歲月磨平了。有時,真的需要換個角度去思考。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四
大家好!
拜倫有首小詩我非常喜歡:“假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眼淚,以沉默。這個以浪漫著稱的大詩人在這首詩上將浪漫與悲傷的融合達到了完美。久別之后的相逢,或許會被眼淚浸潤,也會被歡笑填充。亦或是沉默著,裝作不認識。但是無論哪種方式,相逢,遇見,都是美好而又驚喜的。
我們在暖春一般的年紀里,遇見了青春。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學會抱怨,學會抵抗,學會了爭吵,也學會了厭煩。于是漸漸不安于現狀,想要掙脫,想要反其道而行之。將父母的絲絲關愛自動凈化成了喋喋不休;將稍加管教當成禁錮自由;開始對他們的安排產生不滿,渴望自己做主;“愛”上了那種與父母對吵·頂撞帶來的瘋狂的刺激感。對日復一日的課程作嘔,總想著逃離。我們或許喜歡上了浮夸,喜歡追求個性,特立獨行。但是這些因氣血上涌而作出的沖動事,都是青春賜予的禮物。叛逆本沒有錯,青春里的叛逆更是充斥著激情與別樣。只是我們容易在青春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我們走得太遠了,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
青春里的那些事,本就該張揚與瘋狂,如此才能夠叫做青春。它的珍貴,亦是如此。可它又是如此的廉價,畢竟,人人都有過。有的人因為迷失再找不到方向,有的人卻因為迷失過而更加確定了方向。
或許,后者是因為在青春里遇見了下一個自己。
我們允許錯誤,允許悲傷,更允許錯誤后的進化。成長的路上,你會因為迷霧太濃而看不清道路,會因為荊棘太多而寸步難行,也會因為道路曲折蕭索而苦不堪言。但是正確的道路永遠在于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只要我們選對方向,那就會在不遠處,與“自己”不期然的遇見,淡笑著說一句,“遇見你,真好”。
年華匆匆,歲月流轉。再美的青春也會揮手和我們說再見。再見,代表了下一次的遇見;遇見,代表了一個新的開始。那些在青春里經歷的愛與溫暖,瘋狂與錯誤,總是會隨著成長的腳步,往下沉,往下沉,沉到心底,難以忘記。而我們,亦能夠在青春后的遇見里,按著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腳步。遇見,下一個自己。不論完美,不論滄桑。只論自己是否愿意,是否歡喜。所以遇見,有時也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五
一望無際的天空,本是星星與月亮和太陽的家園。
可是如今,頻頻發射的導彈,打破了他們的生活。
綠茵茵的草地,本該生活著歡樂的昆蟲,可是導彈的碎片,擋住了他們的腳步。
……
讓我們全世界一起祈禱,要和平不要戰爭。
慶師附小四年級:劉峰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六
一提到戰爭,這對人類來說簡直是個噩夢,它讓無數人無家可歸,讓多少人失去親人,讓多少還未展現光彩的‘’花朵‘’失去了生命。這就是戰爭,這就是讓無數人憤恨的戰爭。
孩子,可是她的孩子已經死了,永遠的去了。想到這,我的鼻子不禁一酸,仿佛眼淚都快出來了。其實,像這樣的圖片、照片多得不計其數,這些照片就是戰爭的見證人。在戰爭中,許多兒童也都像這個孩子一樣,失去了生命。還有的被炸殘,有的被餓死,有的被……或許,昨天他們還幸福而快樂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他們還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可是這些愿望都破碎了,他們對世界還不曾了解,就這樣的去了。
現在,在很多地方還在發生著戰爭,比如阿富汗、菲律賓的暴力武裝事件,致使許多人身首異處,人民每天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我的心里充滿好奇心,為什么大家同在一個地球村,生活差距居然這么大。我們每天生活在幸福而快樂的日子里,每天在寬敞而明亮的教室,聽老師講課,回到家后,不用動手,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飯菜,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戰爭中的孩子卻要飽受饑寒和恐懼,死亡之神隨時都有可能將他們帶走,每天他們以天為被,以地為床,風餐露宿,吃不飽,穿不暖。和我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給了人類,人類就該好好珍惜和愛護,不應該去爭搶,因為,它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應該一起分享。
我曾幻想:世界上沒有戰爭,一切都是和諧的。森林里,到處鳥語花香,小動物在一起嬉戲玩耍。海洋里,小魚自由自在的游泳,而且海洋不再被染紅,永遠是藍色的。全世界的小朋友歡聚一堂,手拉手,唱著和平之歌。這該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一起消滅戰爭,讓世界充滿和平吧!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七
大家好!
拜倫有首小詩我非常喜歡:“假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眼淚,以沉默。這個以浪漫著稱的大詩人在這首詩上將浪漫與悲傷的融合達到了完美。久別之后的相逢,或許會被眼淚浸潤,也會被歡笑填充。亦或是沉默著,裝作不認識。但是無論哪種方式,相逢,遇見,都是美好而又驚喜的。
我們在暖春一般的年紀里,遇見了青春。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學會抱怨,學會抵抗,學會了爭吵,也學會了厭煩。于是漸漸不安于現狀,想要掙脫,想要反其道而行之。將父母的絲絲關愛自動凈化成了喋喋不休;將稍加管教當成禁錮自由;開始對他們的安排產生不滿,渴望自己做主;“愛”上了那種與父母對吵·頂撞帶來的瘋狂的刺激感。對日復一日的課程作嘔,總想著逃離。我們或許喜歡上了浮夸,喜歡追求個性,特立獨行。但是這些因氣血上涌而作出的沖動事,都是青春賜予的禮物。叛逆本沒有錯,青春里的叛逆更是充斥著激情與別樣。只是我們容易在青春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我們走得太遠了,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
青春里的那些事,本就該張揚與瘋狂,如此才能夠叫做青春。它的珍貴,亦是如此。可它又是如此的廉價,畢竟,人人都有過。有的人因為迷失再找不到方向,有的人卻因為迷失過而更加確定了方向。
或許,后者是因為在青春里遇見了下一個自己。
我們允許錯誤,允許悲傷,更允許錯誤后的進化。成長的路上,你會因為迷霧太濃而看不清道路,會因為荊棘太多而寸步難行,也會因為道路曲折蕭索而苦不堪言。但是正確的道路永遠在于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只要我們選對方向,那就會在不遠處,與“自己”不期然的遇見,淡笑著說一句,“遇見你,真好”。
年華匆匆,歲月流轉。再美的青春也會揮手和我們說再見。再見,代表了下一次的遇見;遇見,代表了一個新的開始。那些在青春里經歷的愛與溫暖,瘋狂與錯誤,總是會隨著成長的腳步,往下沉,往下沉,沉到心底,難以忘記。而我們,亦能夠在青春后的遇見里,按著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腳步。遇見,下一個自己。不論完美,不論滄桑。只論自己是否愿意,是否歡喜。所以遇見,有時也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最后,我們邂逅青春,微笑著與其說了再見。轉轉頭,去遇見更好的自己。只是到了那時,我希望,除了眼淚與沉默,還有歡笑。
遇見戰爭演講稿篇八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告別戰爭》。
20xx年7月17日是一個應該銘記的日子。自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坡的馬來西亞航空mh17航班突然在烏克蘭東部政府軍與地方武裝交戰地區墜毀,一場飛來橫禍瞬間奪走298個鮮活的生命。
這是一場非同尋常的空難。不管調查結論如何,人死不可復生。巨大的悲劇不禁使人痛定思痛:假如烏克蘭沒有戰火與硝煙,這298個生命是否就不會與死神遭遇?或許,答案應是肯定的。除卻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戰爭,這個舊時代的產物,從來都是戧害生命的罪魁禍首。這場悲劇本可避免,也應該避免。
人類雖然一直在反思戰爭,致力于尋找避免戰爭,實現永久和平的有效途徑。但可悲的是,戰爭的逆流仍在不同地區涌動。“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仍時常在國際舞臺上留下自己大搖大擺的身影,形形色色以改造現政權為終極目標的所謂“革命”四處開花,新一輪地緣爭奪在各種聽起來很美的政治辭藻包裝下肆無忌憚地推進。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相繼陷入政治危機和社會災難,一個個古老而燦爛文明的面孔上留下一串串深厚新戰爭傷疤。
歷史昭示我們,戰爭是人類智慧的失敗,和平是反思災難痛苦的結晶。令人欣慰的是,國際社會始終在為早日解決烏克蘭危機積極斡旋。日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關于馬航客機墜毀事件的第2166號決議,就開展客觀、公正、透明的調查達成共識。這是人類良知所系,也是國際社會責任使然。當務之急是危機有關各方徹查空難,并以此為契機深入反思,立即停止一切暴力行為,坦誠而務實地坐到談判桌前,本著包容、創新和建設性的態度,找到政治解決危機的有效途徑,盡快結束戰亂。只有這樣,才能告慰那些無辜死難者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