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一
孟浩然?〔唐代〕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聽說那里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2涼州詞
孟浩然?〔唐代〕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聲音清亮直入云端。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與胡地相隔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處異地那樂聲總讓人心中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坐著仰望這邊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3渡浙江問舟中人
孟浩然?〔唐代〕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潮落后江面平靜還沒有起風,乘一只小船渡江與您相從。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不時探頭向天邊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二
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宋林逋
2、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漁歌子》唐張志和
3、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唐杜甫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对娊洝ぬ邑病?/p>
5、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额}都城南莊》唐崔護
6、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洞罅炙绿一ā诽瓢拙右?/p>
7、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督^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志南和尚
8、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队螆@不值》宋葉紹翁
9、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队駱谴骸ご壕啊匪嗡纹?/p>
10、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宋蘇軾
11、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对儆涡加^》唐劉禹錫
1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端扌率行旃辍匪螚钊f里
13、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14、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稛o題》唐李商隱
15、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洞航ㄔ乱埂诽茝埲籼?/p>
16、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唐杜甫
17、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宋晏殊
18、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兑患裘贰ぶ圻^吳江》南宋蔣捷
19、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家人相見一千年?!朵较场ざ宋纭匪翁K軾
20、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都s客》宋趙師秀
21、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端姟非逶?/p>
22、小荷才樓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缎〕亍匪螚钊f里
2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恫缮徢诽仆醪g
24、涉江采芙蓉,藍澤多芳草?!豆旁娛攀住ど娼绍饺亍窛h
25、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匪螚钊f里
26、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肚迤綐贰ご寰印匪涡翖壖?/p>
27、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秋夕》唐杜牧
28、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儿o橋仙》宋秦觀
29、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稐鳂蛞共础诽茝埨^
30、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渡叫小诽贫拍?/p>
3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唐劉禹錫
3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唐王勃
33、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唐杜甫
3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端{歌頭》宋蘇軾
35、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哆^故人莊》唐孟浩然
36、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蹲砘帯ぞ湃铡匪卫钋逭?/p>
37、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讹嬀啤て湮濉窌x陶淵明
38、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維
39、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冬景》宋蘇軾
40、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江雪》唐柳宗元
41、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唐王維
42、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镀脐囎印匪涡翖壖?/p>
43、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兑寡诽瓢拙右?/p>
44、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宋王安石
4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墩率逡埂诽铺K味道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三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節,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薄澳阍趺粗赖模俊薄霸娭姓f‘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弊寣W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后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肮嗜恕保鹤⑨尷吓笥选Uf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p>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p>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四
在這節課上,我并沒有單純地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于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學習古詩的一定基礎,完全可以通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所以我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心靈獨白,那么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里,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搜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情景導入,了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了解背景
在上課前,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順勢就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反思]在這一板塊中,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交流資料,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讓他們真正地走近詩人,體驗其人、其境,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個板塊中,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首先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第二步就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借助注釋和收集的資料,在小組中自行解決以上問題。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步就是讓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么送”這兩個問題。
在處理“何時送”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同時也注重引導了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反思]讀書要展開想象,這是讀書的好方法。本詩中“煙花”一詞是學生感悟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三、感悟詩境、誦讀詩文
在本環節中,學生通過第二板塊的學習對詩的意思已經大致了解了,所以通過學生再讀詩句,就肯定會在詩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處提出了問題。比如:“這時長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呢?”“為什么帆船會走到天空里去了呢?”等問題。
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這樣處理,主要是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孤帆’‘碧空盡’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們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于難點的突破,由于時間的關系,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及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五
采樵作
作者:孟浩然
原文:
采樵入深山,山深樹重疊。
橋崩臥槎擁,路險垂藤接。
日落伴將稀,山風拂蘿衣。
長歌負輕策,平野望煙歸。
翻譯:
打柴打進深山里頭,山林幽深樹木重重疊疊。
橋梁崩塌橫臥樹杈支撐,道路險阻垂藤纏繞連接。
夕陽西落樵伴漸見稀少,山風吹拂身上的薜蘿衣。
拄著輕便手杖放聲長歌,望著平野的炊煙款款而歸。
注釋:
⑴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樹枝。
⑵蘿:《全唐》?!耙蛔鬓怠!薄冻o·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帶女蘿。”后以薜蘿指隱者之服。薜:香草名。
⑶長歌:拉長聲調唱歌。
負:背,扛。這里的拄持的意思。
策:木細枝。這里指手杖?!斗窖浴范骸澳炯氈χ^之杪,燕之北鄙、朝鮮例水之間謂之策?!?/p>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六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了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彼?,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朗讀、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默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是啊,朋友只身一人離開了,望著滾滾長江水,李白我目送著孤獨的小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我的心?我的思念?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么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借,了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松、愉悅。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閱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 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作業設計時再次重溫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余搜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扎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七
詩,永遠是美妙的代名詞,《古詩》,更是以其深邃古樸的意境感染著我們。華夏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誕生的那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更是朗朗上口,韻味無窮。其中送別詩更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眾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詩中離別依依之情躍然紙上,怎不叫人為之驚嘆,為之折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正是這樣一首傳唱千古的名篇,詩人李白寓情于景,傾訴著離別。原本送別之中必然會有互訴衷腸,互致珍重的話語,但詩人卻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傳情,更顯示出開闊深遠、超凡脫俗的送別意境,表達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如何讓學生自己去領略其中的意境,達到與詩人“同情共感”的藝術境界呢?我想:只有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大膽想象,把送別場面拉到孩子們眼前,讓他們模仿課文,自編古詩,來開拓和深化意境的創造,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
情境教學的基礎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底蘊又如何可以體會美好的情感?詩是有韻味的文學,沒有熟讀成誦,又怎么能體會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紹完詩人之后,我設計了一個讀的環節。讀,卻不是搖頭晃腦,漫無目的、有形無實的吟誦,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讀,去思考,才是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在初讀的過程中,讓他們談談了解、在詩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們動起筆來畫一畫,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來,把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還是那句話“不懂筆墨不讀書??!”。就是在這樣的初讀中,讓他們從生澀的朗讀里學會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詩中的“景”。
完成初讀后,再次細細品味詩詞,古人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惫徊诲e啊!在反復誦讀的學習活動中,原本生澀的詩句已然漸漸清晰明瞭,如同撥開濃霧一般,一一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此時,我適時地讓學生展開質疑,“你們真行,初讀古詩就可以了解這么多。那請你們再放聲的朗讀一遍,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號畫出來。”緊接著進行集體討論,結合課文注釋解決發現的問題。(我在一旁適時地點撥了一些,發現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在這里得到了體現。)最后,利用小組匯報的機會,讓孩子來說說詩句的意思。雖然孩子們的語言并不準確,也還不能感悟到詩中的美,但聽了他們頗具文學性的譯文,我知道他們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已經揭開了詩中之“意”。
情感,往往是厚積薄發的,特別是在這一篇詩作里,詩人李白并沒有把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他把這份情感巧妙地融進了黃鶴樓周圍的美境里。 一江春水,一葉孤帆,無不處處蘊含著這位大詩人對孟浩然無比向往之情。遺憾的是,學生稚嫩的心靈有怎么能理解呢?這時教師的“導”便應該不失時宜的出現。在教學設計里,我將李白與孟浩然的友情大致敘述了一番,讓學生稍微了解了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如此的鋪墊如同一塊小小的碎石,必然會泛起層層漣漪。我適時地拋磚引玉,一層層剝開詩作中蘊含的真情: 從“這樣的朋友遠行,李白的心情將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麗無比,李白會傷心嗎?”“如此說來,李白會把孟浩然留住嗎?”連續的幾個問題,并不是盲目的,它們引領著孩子們的思維,一步步走向詩人情感的最高峰——“向往”。是的,正是這向往之情,當李白意欲同行而又不能時,才會面對滾滾江水,寫下這感人的詩篇。讓孩子們從對古人的崇拜中,走進意境,走進詩句,感悟到詩人對朋友那種真摯之“情”。
詩的教學本該結束了,但文本的結束并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欲望,他們仍然激動著,渴望著。他們需要一種方式來宣泄心中的情感,朗讀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更近一步的創設情景,用舒緩的語氣引導孩子入情入境展開想象:“李白此時想對孟浩然說些什么?”“祝你一路順風!”“我多想和你一起去揚州??!”……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描述著這份不舍,不僅在情感上得到升華,更在語言上得到了訓練。接著便是我的引導:李白是一個浪漫的詩人,是一個喜歡山水的人,他多希望也能到揚州去玩玩。更主要的是,他多希望和自己敬佩的朋友——孟浩然一起去游山玩水。可是現在他只能看著孤單的小船遠去,煙花三月,長江上本該是千帆過盡的,可是他的眼里卻只有孟浩然的那艘小船,心里還在為朋友的遠行依依不舍。于是他輕輕地吟誦下這首詩。是啊,那小船最后也漸漸離開了李白的視線,只能看到奔騰不盡的長江滾滾東流而去。他無不感慨地再次吟誦了這首詩。
有人說這只是一首寫景的詩,你看:黃鶴樓,煙花三月,孤帆遠影,長江東流,這明明是寫景啊,可是,它真的只是單純寫景的詩嗎?(不是)那它寫了什么?(寫情)寫了什么情? (依依惜別之情,寫下了詩人對自己敬佩之人一種向往之情。)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來朗誦一次這首詩。
學生的情感在朗讀里得到了抒發,或舒緩,或若有所思的長吟,無不體現著孩子對詩文的理解。 在這時,我適時地要求孩子們進行背誦,這樣的情感,這樣的詩句,如果不通過背誦來積累,將會在下課鈴拉響之后煙消云散,背誦能使這樣的情感逐漸融入、內化。當然對學生們來說,背誦是多么枯燥而又無味的事情啊,只有展開翅膀飛將開去,才是他們所期盼的,那就讓他們也作作詩吧!我把自己寫的詩展示了一下,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起來,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帶著濃厚的興趣,紛紛動筆寫下了自己的“大作”,而其中更不乏突出的作品。(見附)孩子們的心情在飛揚,思緒在膨脹。我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其樂融融的場面。我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心終于走進了古詩深邃的意境中。依然身臨其“境”了。
《古詩》——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我和孩子們的互動中活化了教學過程,通過讀詩文——解詩意——感詩情——入詩境這樣的教學過程,重新煥發了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較好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特點,把孩子從生澀難懂的詩文中解脫出來。可提倡的是:形成了一次有趣的語文活動,加深了孩子對古詩的印象,提高了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孩子從毫無實際意義的誦讀中走出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中華文化的寶庫才有可能被他們挖掘,被他們稚嫩的思維所接受。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采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節對本節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節,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并了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紤]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并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節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注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狈攀肿寣W生憑借課文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后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后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么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并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范、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于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范性和藝術性,養成了重復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于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后一句已經蹦出來,說出來后才發現前一句還沒說,然后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范。此外,重復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后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023年孟浩然最出名的詩句九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故事,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讀詞”——“ 讀句”——“ 讀段”的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說”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1.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應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成就,學生對李、孟詩的認知程度有所了解。
1.多媒體課件
1.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兩首古詩《靜夜思》、《春曉》。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 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師評: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了解它們的作者嗎?
3.板書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關知識。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2)孟浩然, 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人,他和王維友誼深厚,史稱“王孟”。他潔身自好,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是晉代陶淵明后的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峰。
(3)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二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4、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他們離別時的動人情景。
5.導入課題,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
1、學生自學課文。
帶著你的問題細細的朗讀課文,精讀深思。
用筆把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課文內容圈畫出來,寫寫你的感受。
2、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指名口頭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教師板書。
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感情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孟浩然乘舟離去了,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李白的表現又是怎樣的?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此情此景,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想想這首詩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討論。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a:積累送別詩,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b:課文語言優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