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一
1.懂得不亂扔果皮紙屑的道理。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1.兩幅背景圖(畫面都是小花園,一個干凈,一個到處是垃圾)。
2.操作材料《垃圾扔哪里》。
讓幼兒知道垃圾應該扔進垃圾箱,培養幼兒垃圾入箱的良好習慣。
學習整理,清潔地面的一些簡單方法,初步形成環保意識。
良好的公民素質培養需要從小抓起,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文明的行為習慣也需要從小一點一滴地培養積累。本活動是一個培養幼兒從小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識、學習遵守社會規則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一起當“小小清潔工”,把操場上、草坪里的垃圾拾干凈,讓我們的幼兒園的環境變得更加漂亮干凈。讓孩子們感受到干凈整潔也是一種美,體驗優美的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同時也在勞動后獲得了成就感。
1.出示背景圖,引出活動。
師:小朋友,這是什么地方?這兩個小花園哪個更漂亮一些呢?
2.組織幼兒討論解決的辦法。
師:花園這么臟,花園里的小花會怎么想呢?(請幾名幼兒說說小花的想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啟發幼兒說出各種整理花園的辦法。)
3.實踐活動“我是小小清潔工”。
(1)教師講解注意事項。
師:我們幼兒園的操場上、草坪里也有一些垃圾,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清潔工”,把操場上、草坪里的垃圾拾干凈,讓幼兒園的環境變得更加漂亮。注意,在拾垃圾的過程中不能掉隊,也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哦!
(2)教師手持垃圾袋,請兩位幼兒示范拾垃圾并放進垃圾袋里。
(3)帶領幼兒分散尋找垃圾,并將垃圾放進垃圾袋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情況,要讓每個幼兒都在教師的視線里,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4.感受干凈整潔的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師:幼兒園的環境變得真干凈呀!我們來聽聽小花要對我們說什么呢?
(教師:小朋友,謝謝你們!現在幼兒園變得又干凈又整潔,小朋友們在這里玩耍、游戲都很快樂。以后,不管在哪里,你們都要記住,要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5.引導幼兒看操作材料《垃圾扔哪里》。
師:請小朋友們看看,圖片中的小朋友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
6.教師評價:今天我們小朋友都知道了垃圾應該放進垃圾桶或垃圾箱里,以后我們不僅要自己注意不亂扔垃圾,還要提醒別人注意保持環境的干凈整潔。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二
1、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
2、通過寫垃圾處理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
1、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說說環境的變化,并了解當今社會人們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2、教師收集有關的圖片、數據、文字資料。
1、教師用的展板一塊,照片、文字材料(粘貼好)。
2、提前一周發家庭垃圾統計表及生活垃圾問卷調查,學生自主或小組合作進行“生活垃圾的種類及處理方法”的調查。
3、學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傳稿。
“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課。在上課前,老師想出道題目考考大家,怎么樣?
1、出示題目:
常州市約有180000戶家庭,如果每戶家庭每天產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內,常州市會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計算,每個月又會產生多少噸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計算,常州市每年又會產生多少噸垃圾呢?
2、學生計算,教師板書。
日180000千克 180噸
月 5400000千克5400噸
年65700000千克 65700噸
3、“看了上面的數據,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4“我們剛才算的,只是我市一年之內家庭產生的垃圾量,這個是不是最終的數據呢?為什么?(加上賓館、飯店以及我市大大小小的許多家廠家,垃圾量大大超出了上面的這個數字)我市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垃圾圖片,講述全球垃圾現狀 。
6、老師揭題:“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一起來繼續研究有關垃圾的問題。這個問題可是個世界級的難題,你們有沒有信心挑戰這個難題?”
1、生活垃圾有哪些?它們有哪些危害?老師布置的調查任務,你們調查了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調查的情況。
2、生活垃圾有哪些?它們有哪些危害?誰愿意介紹給大家。
3、小結:我們大家每天都要制作出許多的垃圾,這些是生活垃圾,另外還有一類垃圾,如工業垃圾。垃圾的成分非常復雜,生活垃圾中常見的物質有:紙、木、金屬、塑料、橡膠、玻璃、布頭、食物殘渣等等,我們每天都以非常可觀的數量生產著垃圾,按每人每天產生1千克垃圾,全國一天就有120萬噸垃圾!而我國目前處理垃圾的能力和速度遠遠不能滿足垃圾處理的需要,大部分垃圾都被堆放在垃圾場。長此下去,終歸有一天我們四周將會垃圾泛濫,世界將會被垃圾埋沒!垃圾的堆積不僅占用土地,還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惡臭四溢的垃圾還會污染空氣和水源,嚴重地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為了解決垃圾對環境的污染,世界上許多國家采取了多種處理措施,將垃圾分類回收利用。那么你們知道垃圾可以怎樣分類?怎樣處理嗎?
1、學生討論:垃圾可以分為哪幾類?常見的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哪些?
2、小組派代表發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垃圾分成三類:
一、有機垃圾:又稱濕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廢棄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變質食品、剩飯菜等。
二、無機垃圾:又稱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廢棄物。包括:廢紙、廢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織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又稱危險廢棄物。包括:廢電池、過期藥品、水銀溫度計、廢油漆桶等。
3、小結:過去處理垃圾的最好辦法是垃圾填埋漚肥,可是現在有一些垃圾有毒,一些垃圾分解時間太長,不能漚肥,最好是先將垃圾分門別類處理。如:
菜葉、果皮:漚肥剩飯剩菜:養殖廠
廢紙:回收電池中有重金屬:回收
易拉罐:回收玻璃:回收
塑料制品:回收塑料、快餐盒:減少使用。
(一)我們就從自己熟悉的校園來開展研究(出示校園有關衛生情況)
學生暢所欲言,怎樣讓校園更美麗。
(二)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圖片中去看看我市產生的垃圾是怎樣的一種情況!1、學生觀看。
2、“看了剛才的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3、“我市已是全國文明城市,難道我們能任由這些垃圾散布在大街小巷,影響我市形象嗎?你們能不能為環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幫他們想想如何處理這些已經產生的垃圾?能接受嗎?”
1、學生研究,教師巡回指導。
2、全班交流,教師提要求。
交流建議:
(1)、其他小組在匯報方案時,所有的同學都要做個文明的小聽眾。如果你有不同意見或同一小組的成員要補充的話,請等這位同學匯報完再發言。
(2)、如果你們組的方案和前面小組的方案相同或類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復。
“讓我們為同學們這些創意的方案鼓掌。如果國際上還沒有采用的話,你還可以申請專利!那作為常州市的小市民,除了為環保局的叔叔阿姨想出這些處理垃圾的辦法外,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該注意些什么呢?”
1、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2、教師評價。
“剛才我們的同學都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但是光靠我們五(3)班的同學,畢竟力量有限。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想想,用什么辦法能使全校的同學,全社會的公民都參與到保護環境、減少垃圾的行動中去?(宣傳)你們想怎么宣傳?(指名說)接下來,老師請大家發揮集體的智慧,把想宣傳的內容寫下來,好嗎?”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三
環保意識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通過上一周的主題活動《我是環保小衛士》,幼兒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對垃圾帶給我們的影響、危害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不能隨地亂扔垃圾,但僅僅了解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本周我們將繼續進行主題活動《我是環保小衛士》――(減少垃圾,清除污染),深入探討垃圾處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產生保護環境的積極情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通過“參觀”、“搞社會宣傳”“發倡議書”等活動,豐富幼兒感性認識,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初步的責任感。
1、 了解垃圾的危害,能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減少垃圾的產生。
2、 用畫實物、寫數字等形式記錄幼兒園、家庭一周中產生的垃圾名稱及數量。
3、 了解垃圾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產生保護環境的積極情感。
4、 了解不同垃圾的處理過程,知道垃圾可以分類處理,循環再造。
5、 解垃圾處理與環境的關系,知道不當的垃圾處理方式會給環境帶來危害。
6、 通過“參觀”、“搞社會宣傳”“發倡議書”等活動,豐富幼兒感性認識,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初步的責任感。
7、 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8、 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發展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幼兒探索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垃圾的危害,能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減少垃圾的產生。
2、了解垃圾與環境的關系,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班內的垃圾統計記錄表、家庭內的垃圾統計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觀看垃圾統計表,組織幼兒討論,使幼兒知道自己每天會制造很多垃圾。
2、談話:垃圾的危害
1)如果每個人每天都制造許多垃圾,會怎么樣?
2)垃圾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危害?
3、討論:如何減少垃圾?
教師提問:大家都知道了垃圾有這么多的危害,我們應該怎樣減少垃圾呢?
4、猜想:垃圾的壽命有多長?
教師提問:垃圾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有壽命,如果我們人類看到了垃圾而不去管它,不去處理它,那么,垃圾可以活多少年?
5、活動延伸: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查閱圖書、電腦等,了解各種垃圾的不同壽命。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四
. 學習識別和判斷有用的垃圾。
. 懂得不能隨意扔垃圾,培養環保意識。
. 事先請幼兒用圖畫記錄家人一天當中扔掉的垃圾。
. 事先把垃圾圖卡(見材料制作)放大,放進垃圾袋內。
. 布布手偶。
學習領域:
形式 :小組
1. 老師一邊出示垃圾袋,一邊與布布手偶對話:
. 布布:今天的垃圾袋特別重,里面一定有很多垃圾。
. 老師:我們來看看袋子里都有什么垃圾。
. 布布(看看垃圾袋):咦?里面有些東西不是垃圾啊。
2. 向幼兒提問:“什么是垃圾?”(垃圾就是沒有用的東西。)
3. 布布提議大家檢查袋子里的垃圾,每次出示一張垃圾圖卡,向幼兒提問:
. 這是什么?
. 它還有用嗎?可以用來做別的東西嗎?
. 你能用它來做什么?
4. 發給幼兒每人一張垃圾圖卡,請幼兒判斷:圖中的“垃圾”還有沒有用,然后把沒有用的垃圾圖卡放進垃圾袋內。
5. 請幼兒出示記錄家人一天扔掉的垃圾的圖畫,一起討論哪些東西還有用。
6. 老師引導幼兒知道:在扔掉垃圾前,應該想想它還有什么用途。不要隨意丟棄垃圾,污染環境。
. 能參與討論,判斷哪些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
. 能愛護環境,不隨意扔垃圾。
. 可引導幼兒將有用的“垃圾”進行分類存放。如喝完的礦泉水瓶、酸奶瓶、吃完糖的糖罐等。然后,利用這些“垃圾”做一些手工作品。進一步幫助幼兒了解:有些“垃圾”是可以循環再利用的。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五
1,讓小朋友們了解什么是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怎么產生的,生活垃圾有哪些危害。
2,讓小朋友們認識清理垃圾的重要性,清理垃圾工作人員的辛苦。
3,讓小朋友們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并養成把垃圾扔到垃圾筒的好習慣。
生活垃圾有哪些危害,這個是比較難講的,而且也是孩子們不太理解的地方。建議老師可以從孩子自身上找突破口,尤其是他們曾經有過的經歷。例如,被香蕉皮滑倒過,被碎玻璃劃傷過等等。
活動的難點是讓孩子們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這個是需要長時間進行操作的,并不是說你講這么一堂課,就能讓孩子們養成這種習慣。
事先下載一些垃圾的照片,包括工人處理垃圾的照片,以及垃圾焚燒,處理過程中,給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傷害等的照片,盡量全一些,再找一些與小朋友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的照片等等。
1,老師通過投影儀一張一張地向孩子們播放照片,播放過程中,老師也可以和孩子們互動,你從照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覺得這樣對嗎?
2,看完圖片后和孩子們一起討論,這些生活垃圾到底是怎么產生的。
3,老師總結性地告訴孩子們,生活垃圾的產生過程,尤其是多講孩子們生活中,常會制造出來的生活垃圾。
4,孩子們自由發言,再說說他認識到的生活垃圾以及產生的原因。
活動延伸:
帶孩子們開始整理室內及室外的衛生,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動手清理垃圾,并認真地把它們放到垃圾筒里。
孩子們,我們在幼兒園里都有這么多的垃圾,那家里肯定會有更多的不需要的垃圾,是不是?那么你在家里看到垃圾時,你要怎么做呢?對,扔到垃圾筒里。孩子們真棒。還有,孩子們在外面有垃圾時,要不要隨便扔在大街上呢?對,孩子們回答得太棒了。那,我們要做什么樣的好孩子呢?沒錯,我們要做不亂扔垃圾的好寶寶。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六
1、 讓幼兒知道隨地扔垃圾是不好的習慣,了解垃圾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 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初步了解垃圾的處理方法。
3、 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
若干照片(隨地扔垃圾的照片),圖片,實物投影儀,實驗演示實物(存放幾天的垃圾),水(干凈的水,河里被污染的臟水),環保小衛士的牌子
一、情景表演
1、請一位配班老師或小朋友表演吃完東西后,把垃圾往地上隨便一扔的情景。
師:1、小朋友你們看他做了什么呀?
2、那你們平時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公園里玩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隨地扔垃圾的人啊?
3、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呢?為什么?
二、引導幼兒知道垃圾對人們生活的危害
1、出示垃圾污染嚴重的照片。(使用實物投影儀)
師:“老師也很討厭隨地扔垃圾的人,可是我在回家的路上卻總是能看見這樣的人。你們看這是老師在路上拍到的一些照片,小朋友仔細看看,照片上都是什么呀?你們看了以后心情怎么樣。”(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
師:(1)、照片上拍的是什么呀?(都是垃圾)
(2)、看到這些照片,你們心里高不高興,為什么?(很臟,街上變得不漂亮了)
(3)、這些垃圾如果一直放在這里會怎么樣啊?
幼:如果下了雨會爛掉,爛掉以后就會有很臟很難聞的氣味,污染了空氣……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已經腐爛了的有難聞氣味的垃圾,請幼兒親身體驗。
師:(4)、這些氣味又會把什么小動物引過來呢?
——出示部分小動物的圖片(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你們喜歡這些動物嗎?為什么?
2、出示很臟的水和干凈的水,進行比較。
師: 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臟的水(與干凈的水進行對比)
這樣的水你們要喝嗎?為什么?
它怎么會這么臟呢?
幼:(河里有好多垃圾,把水都弄臟了,所以我們都不能喝這個水了。河里的魚也會死掉。)……
3、垃圾應該放在哪里?
三、幼兒討論垃圾的處理方法,教師加以總結。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七
1、了解垃圾的種類和來源。
2、了解垃圾給人類造成的危害以及垃圾的處理方法。
3、通過制作垃圾筒、宣傳單、宣傳標識宣傳錦帶環保小能手的勛章,撿垃圾和到社會上放置標識、發宣傳單等活動,使幼兒自覺愛護、保護我們的環境。
4、教育幼兒要懂得辨別是非。
通過與家長共同收集資料,了解、掌握垃圾的相關知識。
1、不同垃圾的圖片。
2、課件(什么是垃圾、垃圾的來源、垃圾的回收利用)、投影(各種垃圾圖片)、錄像(造紙、垃圾的分類處理)
3、各種垃圾圖片、紙殼、彩紙、白紙筆、剪刀、膠水、膠布若干。
活動一:垃圾從哪來
一、活動導入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的地板上有什么?(食品袋、廢紙、鉛筆穴等),這些都是小朋友不要的東西,他們都是(垃圾)。
2、教師: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東西是垃圾嗎?(幼兒自由回答)
二、為不同的垃圾取名字,了解垃圾的來源和種類。
1、引導幼兒觀看投影和課件。
教師:小朋友說了這么多,我們再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垃圾(投影)。小朋友們,你們都看到了哪些垃圾呢?你們知道他們都是從哪來的嗎?我們再來看看。(課件:垃圾的來源)
2、了解垃圾的來源,結合垃圾的來源引導幼兒為垃圾取名字。
教師:剛才藍貓給我們介紹了這么多,到底這些垃圾都是從哪來的呢?(幼兒結合課件回答)由于他們的來源不同,他們的名字也不同,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來源為他們取上名字。我們可以用文字或者圖形和圖畫為垃圾取上名字。教師指導幼兒在圖片的下方做標記。(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太空垃圾、電子垃圾、商業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垃圾)
3、組織幼兒進行小組間的交流。
相互介紹取名字的原因和標記解釋。
三、圖片展示。
1、將不同組的圖片按組展到活動區。
活動延伸:
1、讓幼兒帶著問題和爸爸、媽媽收集相關資料。
教師:這么多垃圾有了不同的名字,但是他們都是垃圾,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他們為什么叫做垃圾嗎?所有的垃圾都對我們有害嗎?
活動二:垃圾危害大,我們有辦法。
一、組織和引導幼兒小組間的交流和討論。
教師:小朋友我們把自己帶來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嗎?
二、引導幼兒代表發言。
教師:我們請一位小朋友把你們組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好嗎?
三、利用課件,使幼兒了解什么是垃圾和垃圾的危害。
1、啟發引導幼兒說出什么是垃圾。
教師:小朋友們說的非常好,我們再來看看藍貓是如何說的?(課件:什么是垃圾)藍貓說到底什么是垃圾呢?(垃圾: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因素。)
2、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垃圾的概念。
3、引導幼兒帶問題看課件,并研究、討論垃圾的危害。
教師: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垃圾,垃圾很臟、很臭。還會使我們生病,影響我們的生活,那么是所有的垃圾都是有害的嗎?
4、幼兒分組討論。
四、利用實物和課件為幼兒介紹垃圾的回收和利用。
1、幼兒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幼兒研究、討論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哪些。
教師:小朋友們的意見不太一樣,有的說所有的垃圾都有害,有的說不一定。小朋友看看王老師手里的是什么?(紙)它是怎么來的呢?(錄像:造紙)小朋友們說說是所有的垃圾都是有害的嗎?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和利用的。我們叫它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那么還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呢?(幼兒研究、討論)
2、組織幼兒看課件并找出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并作好記錄。
教師:小朋友說的都很好,我們來看看還有哪些。(課件:垃圾的回收利用)原來還有很多的垃圾可以回收和利用!我們的桌上有很多垃圾的卡片,我們把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找出來作上標記并作好記錄。
3、引導幼兒說出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教師:在我們的桌子上還有一些卡片沒有被作上標記,這是怎么回事?(幼兒討論發言)啊!是這樣,他們都是我們不能再利用的垃圾了,我們把他們叫做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那么我們把他們作上另外一種標記,好嗎?
五、制作分類垃圾筒。
1、引導幼兒將垃圾分類裝置。
教師:原來并不是所有的垃圾對我們都是有害的!可是再怎么說他們也是垃圾呀,這么多的垃圾把他們送到哪去了呢?(幼兒發言)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錄像:垃圾處理廠的工人處理各種垃圾)我們看到工人叔叔在干什么?(把垃圾裝進不同的垃圾箱里)為什么要這樣做?(幼兒回答)有沒有好的辦法使這樣的工作變的更快、更好呢?(垃圾分類裝置)
2、教師提供工作各種材料輔助幼兒制作并將垃圾箱做好各種標記。教師邊指導邊引導幼兒:可以利用的垃圾有很多,我們把他們分出來好嗎?(紙、玻璃、塑料、金屬等等)還有一些垃圾他們是不能再回收利用的垃圾,我們也把他們裝進垃圾筒里好嗎?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愛護我們的環境)
活動延伸:觀察室內外的垃圾筒里的垃圾都到哪去了。
活動三:做個環保小能手
一、談話活動
1、小朋友做的分類垃圾筒每天都能裝很多垃圾,可是到了第二天垃圾卻都不見了,到哪去了呢?(幼兒回答)那你們再說說馬路上的垃圾、草地上的垃圾又都到哪去了?(清潔工把他們掃起來,送走了)清潔工們是什么時候打掃的呢?下雨、下雪、刮風他們打掃嗎?為什么呢?(為了把我們的環境變的更干凈、更美麗)下雨、下雪、刮風他們也要干活真的很辛苦,我們怎么樣才能不讓他們這么辛苦呢?(不扔垃圾、幫助他們干活等等)可是我們不扔了,其他人呢?(組織幼兒討論)
二、引導幼兒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想辦法。
教師:小朋友們想的辦法可真多,我們有哪些辦法可以讓他們都來愛護、保護我們的環境呢?(告訴他們)怎么告訴?站在馬路上看見一個人我們就去說嗎?(太累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做宣傳單)這個辦法不錯!還可以有什么辦法?(站崗、巡邏、做一個牌子等等)
三、制作標識、宣傳單和宣傳錦帶。
教師邊指導幼兒制作邊引導:我們都要在上面寫些什么呢?(引導幼兒組織語言)那我們可是愛護環境的小宣傳員了!發宣傳單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我們是誰這可怎么辦呢?(引導幼兒為每個小朋友做一個宣傳錦帶)同時引導幼兒用文字、圖畫、圖形等形式來表達愛護環境。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到戶外撿垃圾,一方面體驗清潔工人的辛苦,使幼兒自覺的愛護、保護環境,另一方面,使幼兒將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裝置。
2、制作標識和宣傳單后,帶領幼兒到外面親自發出去。
3、在班級了設立《環保小能手專攔》,每周評出愛護環境的小朋友為愛護環境小能手,并引導幼兒自制“小能手勛章”被選為小能手的小朋友可以佩帶一周。
4、成立班級環保小組,輪流進行巡邏。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八
讓小朋友們認識環境得重要性,讓小朋友有積極健康得心,來愛清潔,愛衛生,垃圾要扔垃圾桶。
讓小朋友們知道自己要學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愛勞動,文明的孩子。
嘗試用較完整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樂意大膽地進行交流。
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學習重點在于培養幼兒積極的心來熱愛我們得生活環境,不損壞環境,要愛惜環境。難點在于 多重轉換,可能理解上有一點局限性。
準備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準備一兩個小故事,與本課相關的。及繪制簡筆畫的用具。讓小朋友自己講述自己看到的損壞公共設施的人和事。
過程一:導入學習
1 老師展示準備的圖片,問小朋友發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老師課堂作畫,一點一點的畫,畫一個人晚上在路上走,突然掉下了沒有蓋子的下水井里面。問小朋友它的蓋子哪去了,那個人真慘,然后舉例說說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公用事物,及地方,讓小朋友知道,那些事物和環境都是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的,所以讓小朋友要愛護公物,愛護環境,然后又引導說,現在就有一個垃圾桶在哭泣,讓小朋友猜猜它怎么了,引起本課學習。
過程二:課文理解和討論
1 老師引導小朋友理解本課,再問為什么會那樣,人們做了些什么?
2 再問小朋友在身邊的環境里有沒有破壞公共環境的情部?
3 請小朋友討論
過程三:老師給小朋友講公用設施,我們環境的重要性,如果都破壞了,那樣我們的生活又會是怎樣,讓小朋友反思學習,和總結。
過程四:課本相關游戲活動
老師和小朋友來演一個情景表演,然后請小朋友對情景中的人和事進行對錯的判斷。
過程五:清小朋友畫一幅美麗的環境圖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是以幼兒身邊事物出發,幼兒更易理解,及日后的作用。讓幼兒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貼切事實本身,在幼兒理解范圍。對幼兒對環境意識方面有很大的認知得提高,促進幼兒積極向上的心態,通過繪畫,給幼兒自由的心理想像空間,展現出幼兒的心理向往。情景表演起到了師生互動,增加師生感情。活動效果很生動,有趣。建議組織一次幼兒愛護公共設施環境的`活動。
小百科:垃圾桶,又名廢物箱或垃圾箱,是指裝放垃圾的地方。多數以金屬或塑膠制,用時放入塑料袋,當垃圾一多便可扎起袋丟掉。垃圾桶是人們生活中“藏污納垢”的容器,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折射。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九
1.幼兒知道垃圾會污染環境,會給人們帶來煩惱。
2.幼兒有初步環境保護的意識。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1.排練情景表演。
2.布置場景:美麗的社區。
3.音樂錄音:鍛煉身體好。
觀看表演第一部分觀看表演第二部分觀看表演第三部分
感性感知體驗自有討論激發情感
在活動中將表演分成三個部分,逐段演。
(一)感知體驗:
教師和幼兒一同觀看演出,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設計提問:“剛才在表演中看到誰了?他們到這兒來干什么?為什么要到這來鍛煉身體?”讓幼兒體驗整潔的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知道空氣新鮮街道整潔,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很舒適。
(二)自由討論:
安排了三個反面角色出場,反映了幼兒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設計提問:“剛才發生了什么事呀?小熊怎么會摔跤?亂倒垃圾有什么不好?小兔小熊它們不能鍛煉身體怎么辦?”鼓勵幼兒自由討論,積極想辦法,知道亂倒垃圾會給人們生活帶來許多煩惱。
(三)激發情感:
教師主動參與打掃環境,并設計安排反面角色小貓再次亂倒垃圾,小貓的偷懶行為,激發幼兒制止亂倒垃圾的情感,在幫助小貓的同時,也使自己再一次體驗到整潔的環境讓人感到舒適愉快!
整個活動始終圍繞目標進行,幼兒對垃圾和保持環境清潔有了一定的認識,討論內容較多,但都是他們常見的,活動氛圍較好。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十
垃圾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隨處可見。而亂扔、亂倒垃圾的不良行為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幼兒。六月份是我市的“安全教育月”,根據“擁抱健康、關愛生命”的主題,我們選擇了此課題,旨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初步的環保意識。
1.讓幼兒初步了解垃圾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垃圾的危害。
2.讓幼兒知道應該每天清掃垃圾,不亂扔、亂撿垃圾;垃圾應放進垃圾的“家”。
活動一:“垃圾的產生”
1.各種亂堆放的生活垃圾、工廠生產而產生的工業垃圾及建筑垃圾的照片、圖片。
2.實物投影儀。
1.參觀圖片、相片,討論:你從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見過這些現象?
2.看圖了解并討論:垃圾是怎樣產生的?
3.教師小結:垃圾的產生主要有——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建筑垃圾。
4.幼兒自由討論:我們生活中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
活動二:“垃圾的危害”
1.圖片四幅:(1)垃圾堆上布滿蚊蠅等害蟲;(2)在醫院打點滴的腹瀉病人;(3)行人手捂鼻子、踮腳在污水橫流、垃圾橫堆的路面上行走;(4)小朋友撿了垃圾放進口袋里。
2.實物投影儀;活動室地面散布一些紙屑、紙片。
1.讓幼兒查看地面上有什么,教師清掃地面。
2.組織幼兒討論:垃圾對我們會有哪些危害?
3.看圖片(1)—(3)了解:垃圾的危害。
4.看圖片(四)討論:小朋友往口袋里撿垃圾,他做得對嗎?有什么害處?應該怎樣做?
1.課前排練布偶劇:“公園里”。
2.簸箕、紙簍、垃圾桶、垃圾袋的實物;各種垃圾箱圖片及垃圾車圖片。
1.觀看布偶劇并討論:公園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小兔、小猴和小豬都做了哪些事?他們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
2.幼兒討論:有了垃圾應怎么辦?垃圾的“家”在哪里?
3.展示各種垃圾的“家”的實物和圖片。
4.帶上簸箕、紙簍及垃圾
桶到室外撿垃圾
效果分析:
通過進行“垃圾”的系列活動,孩子們對垃圾的產生、危害以及有了垃圾應怎樣做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討論“垃圾是從哪里來的?”的問題時,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紛紛搶著發言,說出了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垃圾。可愛的畢鈺昊說出:“我們吃魚時會吐出魚刺,魚刺就是垃圾,雞骨頭也是垃圾”。聰明的李佳憬說出:“孫老師教我們做手工的時候會有很多紙片被扔掉,這也是垃圾。”細心的苗承稷說出:“我媽媽在家收拾屋子也掃出很多的垃圾。”快嘴的張文豪小朋友說出:“老師給小朋友吃藥,丟掉的藥袋也是垃圾。還有拆大樓留下的磚頭、石頭和很多的泥!”--當談到“你看到亂堆放垃圾堆會有什么表現?”孩子們紛紛捂住口鼻、皺著眉頭,嘴里還嘀咕著:“臟死了。”“真臭!”孩子們對垃圾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粗淺的認識。當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看完布偶劇,在回答“有了垃圾怎么辦?”的問題時,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道:“送到垃圾箱里!”有的孩子還悄悄把自己口袋里所盛的撿到的廢紙條送到了班上盛垃圾的簸箕里。通過學習,我發現,孩子們較之以前更能自覺地保持班上的衛生了,看到地面上的臟物能主動撿起來放入垃圾桶;亂扔、亂撿臟東西的現象明顯減少,有的孩子在走廊里撿到垃圾也會送到班上的垃圾桶來,家長也紛紛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衛生表現,我們的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附:
1.活動延伸:
(1)在家中或幼兒園里,隨時提醒幼兒把紙屑、紙片、果殼、果核等放進垃圾的“家”中。
(2)休息日和大人一起把家中的垃圾倒入公共垃圾箱;并利用雙休日讓家長帶幼兒到公共場所尋找垃圾的“家”。
2.環境創設:
幼兒自制不亂扔垃圾的標語貼到活動室、走廊及幼兒園大門上。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十一
1、能夠區分垃圾食品和綠色食品
2、喜歡吃綠色食品
3、了解垃圾食品對我們身體的危害
綠色食品(水果、蔬菜、干果)和垃圾食品(薯片、巧克力、火腿腸、方便面)若干
1、故事導入,引起幼兒對已有經驗
老師認識一位叫豆豆的小朋友,你們想不想了解他呢?老師給你們講講他的故事吧。小豆豆很喜歡吃東西,每天都吃個不停,你猜他都吃些什么?哦,你們說他會吃薯片、巧克力啊。你怎么這么了解他呢?對,他就喜歡吃薯片和巧克力,他吃完巧克力又吃方便面,媽媽讓他吃水果他也不吃。小朋友媽媽讓小豆豆吃什么呀?哦,吃水果呀,你聽得真仔細。如果是你們的媽媽讓你們吃水果你吃不吃呀?小豆豆不吃水果不是聽話的好孩子。今天他剛吃完麻辣燙肚子就疼了起來。"哎呦哎呦。。。"小豆豆用手捂著肚子喊著,媽媽聽到后趕緊帶他去醫院。你猜醫生叔叔會怎么說?哦,吃太多的東西了,那你知道小豆豆都吃了哪些東西嗎?(薯片、巧克力、方便面、麻辣燙)恩,這些東西好不好呀?小豆豆吃了他們肚子怎么了?哦,肚子疼啊,老師告訴你們,小豆豆吃的這些東西都是"垃圾食品"。吃了會讓我們的肚子疼,有的小朋友吃了他們身體還會變胖。
2、區分垃圾食品和綠色健康食品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垃圾食品什么是健康食品嗎?老師這里有很多食品,你們來找一找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是健康食品?垃圾食品放到藍色的籃子里,健康食品放到紅色的籃子里。我看到藍色的籃子里的食品很少,難道垃圾食品這么少嗎?我來看一看。誒?紅色的籃子里怎么會有薯片呢?小朋友,薯片是什么食品呀?哦,垃圾食品,那我們應該把它放到那個籃子里呢?恩,垃圾食品我們要把它放到藍色的籃子里面。蘋果是什么食品?誰能說一說為什么蘋果是健康食品?看來小朋友懂得可真不少。現在老師可要考考你們了,小豆豆快出院了,老師想讓你們幫老師挑一些健康的食品送給小豆豆。應該挑什么呢?哦,蘋果、香蕉、酸奶。你們說的都是剛剛咱挑的健康食品,除了咱們班的,你還知道哪些健康食品呢?哦,原來我們身邊有這么多的健康食品。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十二
“老師,小朋友把垃圾亂放。這個塑料瓶是可以回收的,他們放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了。”我仔細一看,果然,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找到了很多像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的垃圾。雖然近段時間,在我們每條街上都投放了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但是大部分幼兒對于有些垃圾到底可不可回收并不是很清楚。為了讓幼兒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養成正確處理垃圾的習慣,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通過調查了解、觀察分析、交流討論、經驗提升4個環節,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層層深入,讓幼兒在主動地參與活動中,了解到垃圾循環再造的知識。
1、知道生活中有些垃圾經過回收處理后可以變成新的東西,認識循環再造標志。
2、能夠正確區分出“廢紙、玻璃、塑料、金屬”類的垃圾為有用垃圾。
3、逐步養成正確處理垃圾的習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1、調查表《垃圾有沒有用》。
2、“輪胎從回收到再生”的視頻;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視頻。
3、垃圾分類再生表。
4、可循環再造標志。
1、談話導入,了解幼兒已有經驗
(1)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垃圾有哪些?你覺得垃圾有用嗎?集體填寫《垃圾有沒有用》的調查表。
(2)集體看結果,請個別幼兒說明理由。
(評析:垃圾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幼兒都能列舉出許多。那這些垃圾到底有沒有用呢?幼兒的意見就不同了。通過調查表進行統計,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了鋪墊。)
2、通過觀看視頻,讓孩子了解垃圾可以再利用
(1)請幼兒動腦筋想一想:這些垃圾真的就沒有用了嗎?
a、觀看“輪胎從回收到再生”的視頻。
b、討論:說一說輪胎是如何變成嶄新的橡膠制品的。
小結:很多垃圾回收后可以加工制作成新的東西。
(評析:通過觀看錄像,幼兒直觀地了解了有些垃圾經過回收、加工后可以變成新的物品,引出了一個新的話題,這個環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運用課件,讓幼兒了解各種垃圾是如何進行分類的并區分出有用的垃圾
(1)桌子上哪些垃圾你覺得可以回收后再生利用的,請放到籃子里。
(2)討論: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么覺得它有用?
(3)看視頻《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4)討論:你看到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
(廢玻璃)字卡,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玻璃做的呢?玻璃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廢塑料)字卡,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塑料做的?塑料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廢紙)字卡,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紙制成的?廢紙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我們再來看一遍課件(看課件時與幼兒一起講講)。
(5)幼兒再次操作,修正第一次的操作情況。
(評析:在科學活動中,猜測——驗證——交流——反思是4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小結知識點之前請幼兒進行操作活動,讓幼兒猜測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后加工成新的物品的,這樣一來,在進行驗證小結時,幼兒對知識點的印像就比較深刻了,也能及時地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運用課件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各種垃圾是如何進行分類的,比老師直接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4、認識循環再造標志,提升幼兒經驗
(1)為了讓人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有用的,還有一個標志,我們來看一下。
(2)出示“循環再造標志”。如果上面印有這種標志的話,就千萬不能隨便亂扔哦!
(3)出示一些印有循環再造標志的實物。
(評析:大部分幼兒對于“循環再造標志”都比較陌生,因此我直接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并認識它,并通過出示印有這個標記的一些實物,加強幼兒對這個標記的印像。)
5、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尋找更多印有循環再造標志的有用的垃圾。
垃圾有沒有用?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這個問題是科學性比較強、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在活動前,我反復思考,怎樣讓這樣一個比較枯燥的科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幼兒又能較好地掌握,達成活動目標呢。我設計了一份調查表和兩次操作活動,并對從網上搜集到的一些資料進行篩選,最后選用了一個“輪胎加工再生”的視頻錄像和一個《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的課件。
在活動流程上,首先,通過調查表進行統計,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了鋪墊。其次,通過觀看錄像,幼兒直觀地了解了有些垃圾經過回收、加工后可以變成新的物品,引出了一個新的話題,這個環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接著通過操作活動、觀看課件、教師小結、糾正操作活動這幾個環節進行重點掌握。在科學活動中,猜測——驗證——交流——反思是4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小結知識點之前請幼兒進行操作活動,讓幼兒猜測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后加工成新的物品的,這樣一來,在進行驗證小結時,幼兒對知識點的印像就比較深刻了,也能及時地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運用課件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各種垃圾是如何進行分類的,比老師直接口述效果要好得多。大部分幼兒對于“循環再造標志”都比較陌生,在活動的最后我還出示“循環再造標志”,對幼兒的知識做進一步提升。通過這一個個逐步深入的環節,幼兒掌握的情況都比較好。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十三
《窗外的垃圾》
1引導幼兒愿意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并能復述短小的故事。
2引導幼兒知道不亂丟垃圾,把垃圾扔到指定位置。
人手一份圖片、大掛圖、垃圾圖片、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難點:復述短小故事。
(一)教師逐一出示圖片講故事
提問:樓房都住著誰?他們伸手在干什么?聞到臭味后小兔怎么做的?小猴子、小花貓、小狗怎么做的?太陽公公為什么笑了?你喜歡誰?為什么?
(二)了解垃圾的危害
出示垃圾堆人和動物的危害的圖片,引導幼兒知道不亂丟垃圾,把垃圾扔到指定的位置。
提問:在馬路上垃圾扔在哪?
在公共汽車上垃圾扔在哪?
幼兒園班里的垃圾扔到哪?
(三)激發幼兒講述故事愿望,引導幼兒復述短小故事。
人手一份小圖片,幼兒講述教師指導。(幼兒能夠講述大概內容即可)
家長參與:"我們生活的垃圾到哪里去了"幫幼兒找資料。
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參與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師的期望值太高,孩子們一直答不出來,這時老師的主導性就加強了,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思考空間,答案會不可思議的。
中班撿垃圾教案 小班不亂扔垃圾教案篇十四
1、了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其危害,并能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愿意為維護環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幫助幼兒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教學難點:為環保宣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物質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廢舊材料;錄像短片兩段(整潔和臟亂的小區環境錄像;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的科技短片)
知識準備——請幼兒觀察居住小區及周圍的環境,和父母一起勞倫收集有關生活中垃圾的相關圖片
環節一:了解垃圾的來源
放錄像(整潔和臟亂的小區)提問:“你們喜歡哪個小區?為什么?”“垃圾從哪兒來?”“垃圾有何危害?”
環節二:了解垃圾的分類及處理
播放科教短片(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提問:“垃圾可以分成幾類?”“那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們該怎么做?”
環節三:游戲——送垃圾“回家”
親身嘗試,將實物垃圾送到垃圾桶內。
提問:你們認識這個垃圾桶嗎?為什么它們有不同的顏色?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顏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顏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顏色的?有害垃圾桶是什么顏色的?你們能將這些垃圾送回它們的“家”嗎?
環節四:設計環保標志
結合自身說說我們該如何保護環境,引出設計標志。
導入: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該做些什么?
鼓勵幼兒爭做“小小環保宣傳員”,設計“環保警示標志”,張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等宣傳畫。
收集廢舊材料,投放在活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