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一
很快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陽節了。在這個傳統的日子里有哪些飲食習慣呢?重陽節吃什么?重陽節吃什么好?潮州人怎樣過重陽節呢?下面就帶你看看潮州人的菊花宴。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 。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贊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菊花雞湯將菊花撕瓣清洗干凈,晾干,然后將生雞肉刀切成薄片;用暖鍋盛著預先清燉的雞肉(骨)湯,原汁原葉,并調料用植物油、特等魚露、少許味精等,當加熱湯沸之時,投下雞肉片滾燙熟后酌量投入―撮菊花瓣于湯中,拌勻即成,入口雞肉嫩滑爽口,菊瓣美味清香。這道名饌也即時尚的清代京城“菊花火鍋”,清香可口,惹人饞涎。
菊花肉絲將菊花清洗干凈,晾干、撕成絲,選用瘦豬肉切成肉絲,用豆粉或薯粉加入精鹽和水份充分拌勻。然后以鐵鍋置于旺火上,投入花生油旺火炒至肉絲松散發白時,再加點特級魚露、味精,再投入菊花絲略炒代拌合均勻即成,黃白菊絲,鮮美艷麗,美味清香,嫩滑爽口,令人喜愛。
菊花蝦仁用鮮蝦仁刀切一口,剔去腸中內容物(勿剖開成片)用生蔥、生姜切成絲適量,將黃白菊花洗凈撕絲。用鐵鍋置于爐上旺火加油炒至蝦仁肉質變紅之時,以魚露、味精及點食醋為調味料,此時速將菊花絲投入,略炒均勻即成,蝦仁嫩滑,秋菊香美,海鮮美味,口感殊佳,食家無不贊美。
菊花鱸魚清秋鮮鱸肥美,肉白如銀,嫩滑清香。先將鱸魚刮去鱗、剖腹除去內臟、洗凈血污、浸漬后瀝去水分、置于盤中,用生蔥紅辣椒、生姜切絲,與醬油、味精調料,并用黃白色菊花撕瓣相間鋪放于鱸魚身上,隔水旺火蒸10-15分鐘即熟,色澤鮮艷,菊魚味香,入嘴更覺清香爽口。
菊花粥大米100克,冼凈,加水煮成粥,當白稀粥將粘稠之時,將清洗干凈的黃白色菊花切碎約20克加入稀粥中,拌勻即成。美食菊花粥具有清肝明目、疏風清熱、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之功效。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二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于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赡苁且驗闇囟群蜐穸缺容^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制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燒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賧佛節日間在每年陽歷12月14日。是晚 ,在寨外廣場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寶塔,點火焚之。德昂族人認為,天氣寒冷季節已到了,怕佛祖受凍,需燒白柴,給佛烤火,以驅寒冷,增加溫暖之意。
瑤族傳統節日。流行于廣西龍勝、全州等地區。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這天清晨,人們帶上酒、豆腐、生豬肉、活鴨到歷年撒秧的秧田邊,供祭五谷大仙,祈求消災滅蟲、保護秧苗。祭時,擺上借口,點上香燭,然后殺鴨或公雞,將血沉在酒杯、紙錢、田埂上,并將淋了雞鴨血的紙錢掛在草標或竹標上,插到所種田塊,祈求消災滅蟲、莊稼豐收。
壯家的春節習俗,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情濃而意深。
待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后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彌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合家歡聚,喜慶團圓。大年三十還要做好“壓年飯”,以求有余有剩,吉祥如意。入夜,人們等待著子時的到來:姑娘描花繡朵、孩童盼放煙火、老人傳授著新歌……子時一到,鞭炮齊鳴,往日寧靜的山村僻壤頓時沸騰起來。
新春第一日,天空尚未露出魚肚白,到山間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農婦村姑便紛至沓來。農婦為全家挑新水,同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象的石頭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氐郊遥惆堰@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保佑六畜興旺。然后將新水倒入鍋里,與紅糖、竹葉、蔥花、生姜一同燒開,讓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據說:這新年茶會使人萬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長壽、小孩喝了聰明能干、夫妻喝了會和和睦睦。壯家村姑汲新水,則有喝伶俐水的習俗。時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們聚在泉邊輪流數星星,待數到天上只剩下一顆星星時,便開始喝新水。村中公認的“伶俐嫂”伴著姑娘們喝新水。大家認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會聰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獎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爭著喝,聰明的伶俐嫂捧著水將姑娘們逗得欲喝不能,欲罷也不能,她口中還說著許多逗樂的話,整個泉邊蕩漾著姑娘們的歡笑聲。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向往未來的情感追求,誰不希望自己聰明伶俐呢?誰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勢在必爭的。
初一至十五,豐盛的菜肴,無盡溫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間壯家的火是不能熄滅的,火旺象征著家旺,子孫綿延。
壯家賀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回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笔怯弥衿擅罹幙椂?,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 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朝鮮族節日―流頭節
也叫“流頭日”。朝鮮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東北地區。每年農歷六月十五舉行。節日當天,人們攜帶酒食到江河岸邊,在水中沐浴,稱為“流頭”。浴后會宴,稱“流頭宴”。又以蜜水澆粉團信用,稱“吃水團”。有的地區還將打糕扔到水田中,或用小木棍插在田埂上,舉行“龍神祭”或“農神祭”。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三
農歷的“九月九”是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而濟南過重陽節的方式比較特別,除了登高、飲菊花酒習俗外,還舉行柿子會、吃菊花糕、過女兒節的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柿子會
老濟南的重陽佳節民間活動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廟會,曾稱柿子會。每到農歷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盤道兩旁,處處擺著成筐成筐的鮮紅柿子,顧客隨手挑揀,攤販忙著過秤、收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在柿子會上還能買到柿餅、牛心柿和被人稱為“喝蜜”的小柿子,以及當地的其他土特產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紅棗、石榴、鴨梨等等干鮮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濟南人重陽登高的首選,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門牌樓為中心,南從唐槐亭處一直排到山腳,甚至跨越經十路一直迤邐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中,不如趁著金秋十月,帶著家中的老人外出游玩一番,不僅獻了孝心,還鍛煉了老人的身體、頤養了老年人的身心。
3、飲菊花酒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關的濟南重陽食俗,還有菊花糕。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稱重陽糕。相傳,它的古老制法為以面粉和糖酥為餅,上粘菊花葉。古人在重陽節吃糕,圖的是糕字的吉利諧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發大財。近代以來,濟南人時興食用重陽棗糕。
5、女兒節
老濟南的重陽節和當地的一項婚嫁風俗有關,曾經稱為女節、女兒節。到了重陽節這天,嫁出去的閨女要吃花糕,即娘家制作的重陽糕。因閨女的住址不同,它有兩種吃法。家住濟南以東的,娘家給出嫁的閨女送花糕;家住濟南以西的,接閨女回娘家吃花糕。有些人家還在重陽節這天的早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說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諧音,借以表示家長對兒女幸福成長的祝福。
九九重陽節的養生知識
九九重陽節養生之疾病
心腦血管、糖尿病患者要保暖
在這初冬之際,老年人都需要預防哪些疾病呢?
對此,記者采訪了沈陽市中醫院針灸館主任醫師趙鈞,她表示,這個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每年這個季節心腦血管門診量就會大量增加。
糖尿病老人在這個季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因為糖尿病患者有末梢周圍神經病,血液循環減慢,遇寒冷后易出現疼痛,皮膚轉暗,易出凍瘡,甚至潰爛,傷口不易愈合,容易感染。
華商晨報名醫堂專家、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喬光介紹,現在白內障發病率越來越高,也困擾著許多老年人,發病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遞增。喬光建議,日常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比如獼猴桃、橙子等水果可預防白內障。
重陽節養生之保暖
頭、腳、背這三個部位最重要
趙鈞表示,冬季養生應該從保暖開始。保暖的第一部曲就是要做到頭部保暖,所以在出門時應該選擇佩戴帽子,這樣有利于諸陽之會,所有的陽氣都會集中在頭部。
冬季養生的第二部曲就是做到背部保暖,趙鈞指出老年人可以選擇穿背心或者馬甲,這樣有利于保護督脈,不容易引發疾病。
冬季保暖的第三部曲就是腳部保暖,腳部保暖有利于保護陽氣,護住老年人的腎精,因為老年人的陽氣較虛,所以腳部保暖尤為重要。
重陽節養生之滋補
鹿茸、人參未到時 牛羊肉就好
現在還不到大補的季節,食補應該依照潤澤滋補的方法來進行,“不少患者也咨詢過我,這個季節是不是可以給老人家多食用些鹿茸人參來進行滋補,其實這個季節還不需要?!壁w鈞說,這個季節尤其是在雨雪交加之后,可以給老人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溫性的食物,現在盡量少吃鴨肉、雞肉、海鮮等寒涼性質的食物。
海帶燒排骨
日本是長壽之國,而沖繩又是長壽縣,據專家們研究,這與當地的飯菜豐富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海帶燒排骨”。
材料:排骨700克,干海帶20根左右,600克,鹽、醬()和生姜適量。
制作方法:
1、將排骨用熱水氽一遍,然后放進鍋里,加水到差不多蓋住排骨,點火燒開。
2、將水倒掉或將浮沫去掉。
3.海帶洗后,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軟,剪成6~8厘米寬、10厘米長的小段,打“海帶結”。
4、蘿卜切成小塊。
5、在鍋里放入水和剛才預煮過一遍的排骨,大火燒開,小火煮1~1.5小時。
6、加入海帶,煮30~40分鐘后,加蘿卜、鹽和醬油,繼續用小火燉熟即可。
7、按照沖繩的習慣,準備一點姜末,吃時隨自己的口味添加,味道會更好。
芙蓉套蟹
材料:螃蟹10只、豬瘦肉150克,水發香茹50克、豬肥膘肉50克、冬筍肉50克、雞蛋4個、豬油50克,精鹽、麻油、紹酒及雞湯150克,淀粉、味精、蔥姜未各15克,白胡椒粉2.5克。
4.取大盤一個,把釀餡的蟹斗擺放在盤中,上籠蒸8分鐘取出;
5.雞蛋清用竹筷攪打成泡糊,加入淀粉、精鹽、味精,調拌均勻;
6.另取大盤1個,將蒸過的蟹斗整齊地擺好,再將蛋泡糊淋在蟹斗上面及周圍,趁熱上籠再蒸2分鐘取出即成。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四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皶袂铩笔且环N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并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后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采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五
陜西西鄉縣在傳統佳節重陽節的時候,有當地特色的習俗,他們親友之間會以菊花、菊糕為禮物相互饋贈。士子之間則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陜北的重陽節一樣有著自己的特色,重陽節正值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有的人家過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互饋贈,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茱萸是一味中藥,分吳茱萸和山茱萸。《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為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為傳統中藥,有滋補益精的功效。
六味地黃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聞起來沒有氣味,顯然起不到驅邪避災的作用。而吳茱萸藥名為吳萸、氣辣子、越椒等,吳茱萸是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實,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溫中散寒,止痛燥濕,疏肝下氣,降逆止嘔之功效。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于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
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癥,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并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并詢問這是什么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
幾年后,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茱萸。后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屬蕓香科植物,分布于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于此時,都紛紛出游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抖Y記?月令》里就記載著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臺,即位以后就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
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干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為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煉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民國,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征,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吨芏Y》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六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吧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陜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汞西省】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縣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七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九是陽數之極,雙九之日便稱“重陽”。又因這一天日數最大,所以又叫“老人節”。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有個叫汝河的地方。這地方人杰地靈,物產豐富,男人長得健壯,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近村落的人壽命都特別長,活到一百歲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邊上有一個叫魚頭壩的村子,村里有一戶姓恒的人家,祖祖輩輩都是長命人。到了恒景這輩上,恒家已經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孫子。恒景的老老太爺已經208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聲音如銅鐘,走路一陣風??拜浖艺f,魚頭壩風水好,整個村子就象一條鯉魚,村口就是魚頭,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魚尾搭在山上,這樣下接陰氣,上接陽氣,陰陽貫通,村里人自然長命。
堪輿家在村里轉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沒幾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爺恒源泉第一個出現了異常反應。
恒老爺子是村里年齡最大的人瑞壽星,本來身體倍兒棒,吃嘛兒嘛兒香,可自從堪輿家走了之后,恒老爺子就開始無精打采,臉色日漸蒼白。沒過幾天,恒老爺子腰也彎了,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最后,恒老爺子竟變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覺得奇怪,便請來巫醫診治??晌揍t從上到下把恒老爺子看了個遍,也沒看出什么病來。最后,巫醫在恒老爺子榻前開壇作法,向天地鬼神打聽恒老爺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誰知,巫醫坐在壇前剛口訣念咒,法壇竟“轟”地一聲炸了。巫醫嚇了一哆嗦,趕緊起身施禮:“在下醫術不精,法力不夠,實在看不了老爺子的病,告辭告辭?!闭f著,一溜煙就跑了。
連巫醫都看不了恒老爺子的病,說明那病實在是太怪了。恒老爺子就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著重孝把恒老爺子發喪了。誰知恒老爺子入土沒幾天,恒景的老太爺又得了恒老爺子一樣的病,沒幾天也死了。
不到一個月時間,恒家上下二十幾口都得了怪病相繼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來,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橫禍呢?鄉親們都來勸,說生死有命,讓恒景想開點??珊憔跋氩婚_,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本來身體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沒了呢?他一定要找個明白人問問清楚。
恒景看看道人,說:“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嗎?快去找有仙緣的人吧!”道人搖搖頭:“貧道道行甚淺,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鏟除他還沒有辦法?!闭f著,仔細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輕人,把你的生辰八字報上來,讓貧道算算?!焙憔罢f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連說:“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陰陽兩界,正是有仙緣之人?!焙憔耙恢缸约海骸拔?,是有仙緣之人?那您快說,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為家人報仇,鏟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說:“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為家人報仇,救天地陰陽于水火,就馬上去吧,不過此程艱辛,你若半途而廢,這方圓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焙憔笆箘劈c頭:“我不會半途而廢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兩天能回來的,瘟魔這個時候出來禍害人怎么辦?”道人說:“這個你放心,我在河岸邊壓一道符,瘟魔就無法從陰陽界出來,但貧道法力有限,只能將他鎮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還不回來,他就會出來害人了?!焙憔罢f:“我一年之內定會回來!”道人給恒景深施一禮:“貧道代陰陽眾生在此謝過?!闭f著,便拿出一道符,壓在了岸邊的石頭下。
道人走了,恒景趕緊回家。這幾天,又有幾戶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經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說,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牽來馬匹,有的拿來盆纏,讓他趕緊去找高人,為百姓除害。
恒景騎著快馬出發了。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這一日來到泰山腳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聽,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沒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轉了七天七夜,馬被大蟒吃了,他也險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沒有退縮,繼續在山上找。又過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盤纏用完了,干糧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圍一戶人家都沒有。恒景有點心恢意冷了,心說我都快把泰山轉遍了,哪有什么高人???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說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須心誠,不能半途而廢。于是,恒景忍著饑餓繼續往山上走。走著走著,就聽頭上傳來“撲啦啦”一陣響,抬頭一看,一只仙鶴落在了不遠處。恒景高興了,有仙鶴必有仙人,便向仙鶴落著的地方走去。仙鶴時飛時停,漸漸就上了山頂,落在了一片霧氣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頂,再看那仙鶴,翅膀一抖就沒影了。恒景仔細一看,山頂霧氣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亢憔皩嵲谑亲卟粍恿耍碜右卉浘蜁灹诉^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恒景醒了過來。睜眼一看,見一個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來,問:“老人家,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說:“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貧道雖身居高處,但卻不敢言高?!焙憔奥牪幻靼桌险叩囊馑?,但見老者生的仙風道骨,說話又高深莫測,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頭,把瘟魔禍害一方之一說了一遍,求老者指點,如何鏟除瘟魔。老者點點頭,說:“你不畏艱險來到此處,貧道就傳你一套降妖伏魔劍法,你學成之后定要鏟除瘟魔?!焙憔耙宦牐俅慰念^謝恩。
恒景學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學成了降妖伏魔劍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闭f著,把一把降妖伏魔劍贈給恒景,讓他就用這把劍斬殺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兩樣東西,一樣是茱萸葉,一樣是菊花酒。老者說,泰山乃眾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頂之上,乃至陽之物,其陽氣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腳,乃至陰之物,用酒泡過,陰氣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結無法動彈。老者把這兩樣東西交給恒景之后,說:“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時三刻,那時天地間陽氣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劍將溫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輪回?!闭f完,老者傳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記在心。
背上寶劍,拿著茱萸葉和菊花酒,恒景發愁了:明天就要趕回去,這么遠的路我怎么走?。坷险吖恍?,拂塵在空中一揚,一只仙鶴“撲啦啦”飛來,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說:“騎上它,閉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說完,老者又一揚拂塵,若大一個道觀不見了,山頂上還是恒景剛來時的模樣。恒景向四周施禮,謝過老者,騎上仙鶴一閉眼,就覺耳邊刮起一陣大風,只一會兒,風便停了。恒景感覺自己的腳已經落了地,睜眼一看,原來已經站在了汝河邊。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時。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頂上,每人分給一片茱萸葉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讓人們站成八卦陣,茱萸葉貼在額頭,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現,恒景便念動咒語用寶劍將其除掉。
午時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卻還沒有出來。恒景有些著急了,錯過午時三刻,再殺瘟魔可就難了,怎么辦?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說:“他不出來,你就把他打出來,待貧道作法,把你送進陰陽界!”說著,道人在恒景后背畫了一道符,口念咒語,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聲就飛進了汝河之中。
此時的陰陽界里黑氣一團,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劍,正在閉關療傷。他已經好久沒吸人的陽氣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劍,功力大傷。瘟魔這個氣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幾個人的陽氣,沒想到恒景半路殺出來,壞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陽氣最盛,他想過了午時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陽氣都吸干。
瘟魔療好傷,正打坐運氣,恒景就提著降妖伏魔劍殺了進來。瘟魔一見,亮出九陰魔鉤就與恒景打到一處??珊憔笆种械慕笛κ翘侠暇t中所煉,再加上那位老者傳他的劍法,溫魔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只幾個回合,恒景手中的劍氣已將陰陽界中的魔氣掃凈。沒有魔氣護體,瘟魔無法在陰陽界容身,便化作一縷青煙從陰陽界沖了出去。恒景手持寶劍,大喝一聲:“哪里走?!”便飛身追了出去。
瘟魔從汝河里躥出來,正好是午時三刻。抬頭一看,見山頂上站滿了人,便沖向山頂,一股腦把人們的陽氣全吸盡,回頭再與恒景打斗。就在他沖到山腰的時候,恒景從河里跳了上來。見瘟魔已接近村民,恒景立刻念動咒語。就見村民站成的八卦陣射出萬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也溢滿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氣和菊花酒氣一熏,立刻變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機會,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劍法,口中默念“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將瘟魔斬成碎片。恒景讓村民趕緊把茱萸葉扔到還在蠕動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澆。隨著一陣慘叫,瘟魔化作一團青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瘟魔被鏟除,汝河一帶再沒人得怪病而死。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也為了防止別的妖魔再來,汝河一帶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處,然后酒上菊花酒。這個習慣漸漸傳開,很快就傳遍了華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種風俗。這個風俗流傳千年,也就成了節日。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八
唐代皇帝對重陽節的重視超過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陽節,百官沐浴,皇帝宮中賜宴,或去登高宴會、賞菊吟詩。唐高宗、中宗、肅宗都有過重陽節的詩作。
《景龍文館記》記載,景龍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獻菊花酒祝壽。他讓每人作同題四韻五言詩一首,先成者賞,后成者罰。此后每逢重陽,皇帝顯貴們游幸登高、曲江飲宴賦詩幾乎成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陽詩序中說:我在位快10年了,國家治理有方,已經達到小康了,這都是諸位賢臣的功勞。選擇重陽節宴請諸位大臣,就是希望愛卿們繼續努力,為治理國家出力。大家的詩由德宗親自品定優劣,最后確定上等、次等和下等。
唐代重陽賦詩很多。在現在留存的唐詩中,詠重陽的詩在節令詩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陽賜宴,大臣們都引以為榮。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謝恩賜宴曲江會狀》,說自己很幸運參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陽曲江宴會,感到萬分榮幸,歡樂之情無法言表。
唐代重陽日,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賦詩、筵宴歡樂之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唐代皇帝多在重陽節讓大臣進行騎射比賽。如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賜文武五品以上官員在玄武門騎射。當時的地方大員們也紛紛于重陽節練習騎射。
唐玄宗更是喜愛射箭。關于唐玄宗重陽射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故事。據《集異記》載: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獵于沙苑,發現一只孤鶴空中盤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墒沁@只鶴并未墜地,卻帶箭飛向西南。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樂,發現墻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來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詫異,一問道士,方知緣故,原來自己當年沙苑所射之鶴,原是道士徐佐卿變的。
唐代帝王們在重陽節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賞菊賦詩,還想射箭游獵,很顯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于是,重陽節就提前到九月八日開始,或推后至十日仍過重陽節。因此唐代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或三天。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筋。
李白這首詩道出了當時九月十日“小重陽”的風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陽節登高本為消災避禍,兩遭重陽的菊花仿佛就像飽受封建統治者統治的黎民百姓一樣苦難深重。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九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山東重陽節習俗
山東民間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是吃花糕?;ǜ庖悦嬲糇?,雙層中夾以棗栗之類果品,單層棗栗插于面上,有的還插上彩色小紙旗,謂“花糕旗”,有的上安兩只面塑的羊,取重陽之象,謂“重陽花糕”。花糕既是節日食品,又是節日贈品,濟南以東地區,重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膠東地區叫送菊花糕;濟南以北地區不僅送糕,而且還送秋冬應用的衣物;濟南以西地區,尤其是鄰近河北省的一些縣市,重陽節要請女兒回娘家吃花糕,故有“女兒節”、“女節”之稱。
在山東,重陽節亦有“老人節”之稱,節日期間慰問老人,組織老年人舉行文體活動和旅游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魏文帝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重陽,又稱重九、九日。重陽之稱早見于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句。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九日已有飲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習俗,歷代相沿,亦稱此日為“茱萸節”、“菊花節”。
山西重陽節習俗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環視,天高氣爽,云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