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一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6.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古詩賞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游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 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緊承首句,寫送 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jié)。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 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lián)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 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 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 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么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么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 “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 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 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 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tài)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試中考察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做復習材料看看,有助于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二
黃鶴樓,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之濱,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自古以來,這座樓般的建筑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目光,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讀完這些黃鶴樓古詩,讓我深感其兒女感情、對人生、情愛、自然美景的描寫深入人心。下面,我將結合其中幾首古詩,談一談我對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
首先,黃鶴樓古詩使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唐代文學家崔顥所作《黃鶴樓》是我國文化名篇之一,詩中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不僅描繪了黃鶴樓的壯麗景色,更通過對自然萬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種以自然景物為背景的描寫方式,體現了我們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傳遞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關懷。
其次,黃鶴樓古詩蘊含著豐富的詩意與情感。宋代文學家林則徐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描寫離別之情的古詩。詩中流露出濃濃的離別之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透過這些凄美的詞句,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無限思念之情。黃鶴樓古詩以其細膩的描述手法和鮮明的情感表達方式,讓讀者深入情感世界,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深邃與寬廣。
再次,黃鶴樓古詩喚起了我對古代人文景觀的向往。黃鶴樓以山水之靈秀而聞名于世,這里的美景不僅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的目光,也鼓舞著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經典之作。元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江陰》寫到:“黃鶴樓前一百尺,桃花萬點春光闊。白鷗飛去不可留,青松橋上帶晚暉。”這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詞句,使人不禁產生了對古代黃鶴樓的向往之情,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親自踏上這片美景之地,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
最后,黃鶴樓古詩讓我深感文學的魅力和力量。古詩是一種簡練、抽象、精練的藝術形式,能夠通過有限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意境和情感。讀完黃鶴樓古詩,我深感到古人善于運用文字的力量,通過短短幾行的詩句,就能夠勾勒出壯麗的景色,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正如唐代文學家王之渙所作《登鸛雀樓》中描述的那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凌厲而富于韻味的詩句,展現出了詩人的豪情壯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黃鶴樓古詩通過對自然美景和人生感悟的描寫,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體會到了其中豐富的詩意與情感,喚起了我對古代人文景觀的向往之情,并引發(fā)了我對文學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黃鶴樓古詩的兒女感情、對人生、情愛、自然美景的描寫,以及表達情感的豐富方式,使我更加熱愛傳統(tǒng)文化,也更加向往詩意的人生。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三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huán)繞著白云,中間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里學習飛身升天之術,一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臨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閑逸之致。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雄雄:氣勢雄偉。
彎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飛術:仙術,求仙升天之術。
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稱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煉取丹藥之灶。
清謐:清靜、安寧。
蹇:句首語助辭。
躋:登。
詩作于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江夏。黃鶴山,即黃鶴礬,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里,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說昔有仙人控黃鶴于此,故得名黃鶴山。詩中描繪了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遠看去,朵朵白云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詩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huán)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過。“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秘。“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于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里,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
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后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予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zhèn)ズ陀嘘P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愿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于“保閑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過著閑逸的生活。“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說明,盡管詩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
總體來說,此詩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于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xiāng),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這里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征看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覺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鄉(xiāng)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四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
《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可見對此詩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有人說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
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
《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
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五
在這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好朋友孟浩然送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時而仰望蔚藍的天空、飄悠的白云;時而遠眺江上那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色。看著那美麗的景色,兩人不禁生起一股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舉起酒杯,對好朋友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學習的榜樣。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時再能相見,我就肯請您滿飲此杯吧!”“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相信,我們以后也一定會像現在這樣暢飲、聊天、作詩的。我們的友誼就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說完,兩人一飲而盡,相對無語。
回到家中,李白感慨萬分,提筆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六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只留下了這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沒有歸來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載依舊。
晴天從黃鶴樓遙望江對岸,漢陽的樹木看的清清楚楚,鸚鵡洲上,草長的極為茂盛。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才是我家鄉(xiāng)?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詩人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lián)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lián)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lián)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lián)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詩人未必是有意在寫拗律,但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的情況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七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出郭》 杜甫
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遠煙鹽井上,斜景雪峰西。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鷓鴣天·小雨初收報夕陽》 葉夢得
小雨初收報夕陽。歸云欲渡轉橫塘。
空回雨蓋翻新影,不見瓊肌洗暗香。
追落景,弄微涼。尚余殘淚浥空床。
只應自有東風恨,長遣啼痕破晚妝。
《念奴嬌·夕陽底盡》 趙長卿
夕陽底盡,望楚天空闊,稀星簾幕。
暮靄橫江煙萬縷,照水參差樓閣。
兩兩三三,樓前歸鷺,飛過欄干角。
霜風何事,繞檐吹動寂寞。
消散我已忘機,而今百念,灰了心頭火。
對酒當歌渾冷淡,一任他懣嗔惡。
松竹園林,柳梧庭院,自有人間樂。
閑云休問,去來本是無著。
《題畫》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
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
《虞美人·夕陽樓上都憑遍》 陳允平
夕陽樓上都憑遍。柳下風吹面。
強搴羅袖倚重門。懶傍玉臺鸞鏡、暗塵昏。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夕陽》 鄭谷
夕陽秋更好,斂斂蕙蘭中。
極浦明殘雨,長天急遠鴻。
僧窗留半榻,漁舸透疏篷。
莫恨清光盡,寒蟾即照空
黃鶴樓古詩的心得體會篇八
:音樂,(可能的話多媒體)
(過渡:伴音樂)
相聚意味著別離。朋友,我走了,為我送別。
眼前迷蒙的煙霧系不住過往的飛鳥,濃濃淡淡日子里的瑣碎似云影般隨風輕擺,擱淺心情之舟,我試圖打開耳朵聽盡這一季五音之外的聲音,我試圖翻盡書頁捕捉一切淋漓盡致詞句,我試圖用一種恬靜而亙古不變的素語來形容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這一季枝枝葉葉都是離情,這一季千縷暇思已邁上枝頭。這是怎樣的季節(jié),怎樣的離情啊(導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讀或聽錄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讀這一自然段,齊讀
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邊出示黃鶴樓圖片)請同學們輕聲自讀課文,文章的字里行間透出他們之間的深厚友情,你能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用筆劃劃。
第二段:找出:一會兒……一會兒……
送君千里終需一別,黃鶴樓下,李白、孟浩然舉酒話別:指名讀李白的話
孟浩然何嘗不是如此:自讀
體會友情之深(李白的話理解時應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等詞,孟浩然的話理解時要抓住“海內……”“永世不絕”等詞句)
(過渡)朋友要遠行了。也許會回來,也許不會。我曾經歷過無數次的離別,我甚至以為,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離別,但是,也許正是這絲絲入耳的幽揚音樂,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讓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種傷感。我注視著這煙波中的長江,如同注視著生命里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細節(jié)。假如情緒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漸漸溶化在了這東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澀。
你想的是什么?
學習第四自然段,體會詩人感情
是啊,詩人李白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學生隨即說出詩句)
你此時,能感悟詩句的意思和詩句中蘊涵的全部感情了嗎?
你還能說出些古人用來寫離情的詩句嗎?
不必努力去記憶一些往事里的細節(jié),因為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體,又如此的親切。
我們相互注視的時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還可以看到曾有過的歡笑和眼淚。無論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還是在有點陰郁的雨中,這個城市,都曾留下曾經共同散著步前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