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十幾減8.7.6教學反思篇一
這么想,也就這么做了。今天主要的任務是完成練習二的第6至第8題,讓孩子們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初步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6題,是三個題組,看似數字不同,其實是關系密切的,以前,我總是讓孩子們先計算再比較、發現規律,今天,我沒有這么做,是讓孩子們先比較、發現規律,結果證明,孩子們的觀察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找到規律:根據第一道加法算式,可以直接推算出下面兩道相應減法算式的得數。發現了這個規律,再去寫得數,就變得輕而易舉了。我想,通過這樣的題組練習,“想加算減”的優勢在孩子們的心里會得到更大的凸顯。
第7題,完全是十幾減8、7的綜合練習。我將其設計成比賽的形式,讓孩子們產生更大的競爭意識,這樣更能提高孩子們的口算速度。在比賽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孩子們都是很積極的,我給他們計時,又評出了“口算小能手”,孩子們興奮極了。我想,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的口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9題,是一次加、減的混合練習,有不進位加、不退位減,也有進位加、退位減,我將其設計成了數學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玩一玩“闖關”,請一組的同學為單位,比一比哪一組能率先順利到達,孩子們的積極性也完全得到了激發。
看來,口算能力的提高,與死記硬背無關,與大量的題量無關,重在方法的引導,加上科學有趣的訓練。
十幾減8.7.6教學反思篇二
1、使學生在掌握十幾減9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十幾減8、7的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
用加減法的關系計算十幾減8、7,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做減法的思考方法。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自主觀察探索的能力。
能夠比較熟練的計算十幾減8、7,理解計算過程。
理解十幾減8、7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我教學時從復習8加幾的口算入手,通過搶答激起學生的興趣,提取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知識,再出示口算題卡讓學生開火車口算十幾減9,并選取兩道題讓學生說說計算方法,為教學新知識打下基礎。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自學例題。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后我讓每位學生動腦思考、有困難的可以動手操作,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15-8的計算方法,在探索過程中使每個學生有較明確的目的,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后再為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盡量給學生鼓勵肯定合理的計算方法,充分調動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在教學十幾減9中,學生已經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減”計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現了這兩種算法,我也并沒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來計算,我認為學生已經自己選擇了算法的優化。
十幾減8.7.6教學反思篇三
1、通過練習,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十幾減8、7、6的計算方法,并能夠熟練地運用方法進行正確熟練地計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及數感。
3、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
掌握多種計算的方法
正確熟練地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本節課在鞏固十幾減8、7的基礎上,學會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在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孩子們進行口算,主要是十幾減9、8、7的減法,要求孩子不僅要正確口算,還比賽口算的速度,并結合其中的兩三道題讓孩子說說是怎樣想的。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減”的方法,也有個別孩子喜歡用分成的方式計算。我也不做強行的規定,只要孩子能正確口算幾行。在練習中,重點指導孩子們的解題方法。
十幾減8.7.6教學反思篇四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心里想著學生已經能把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說得較好了,那么只要學生能把方法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學習十幾減8,7一定沒什么問題的。可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著實讓我大吃一驚。絕大多數學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時候卻沒有這么熱鬧。個別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學生還不知該怎么“破十”——減不知減幾,加不知加幾;用“相加算減”的方法時,由于對8,7加幾這方面的知識不是很熟練,想起來也是磕磕絆絆,速度慢正確率也不高。看來我高估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別是對于“破十法”,我們不能只教給學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還要幫助學生認識到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幾減9”,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雖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們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想到的。至于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他們卻不明白,更別說還沒想到的學生了。因為他們沒有體驗或者是有過這種經歷卻不曾思考過“為什么要這樣做”,也就是對“破十法”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學習中出現了有部分學生不知道利用遷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該怎么用。看來還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運用,帶著它走進課堂,幫助學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這樣才能使知識真正地成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為自己靈活運用。
由于有了前一課的'基礎,學生在本節課的算法交流中,多數用的都是“想加算減”的方法。這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
(1)教材中雖然多處提到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單元的結束,在潛移默化中要求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把握住這個度?
(2)當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時,其他的方法是否要傳授個孩子?采用何種方式?
(3)“想加算減”的方法真的是最優嗎?
十幾減8.7.6教學反思篇五
十幾減8、7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十幾減9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十幾減退8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計算課是使學生感到比較枯燥的內容,課的開始我先設計了一些8、7加幾的口算小比賽,通過口報得數、小組開火車的競賽方式導入,在緊張的比賽情緒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題仍然是結合具體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還剩多少把?”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15-8的算式。這部分沒有直接出示茄子先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觀察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滿心歡喜的想到學生肯定會說一共有15把。結果學生卻出乎意料的說:一共有5把。我想這肯定是個思想不集中的孩子。于是我讓他坐下,說:好好看看。再請一位:一共有10把。當時心里很生氣:孩子們怎么這樣?于是我也沒多想就歸結到沒有注意觀察。于是我指了指,干脆請了一名“好”學生,終于說了我要的答案:一共有15把喇叭。我慶幸著趕緊往下講。
一個很小的教學片段,當時我沒有做過多的考慮,現在想來孩子們為什么這么說?10和5都是這幅圖的一部分,而我對于他們的回答也沒有給出任何評價。而我的提問是: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們常常以為學生理解了我的意思,就忽略了提問的精準,這是容易犯的一個錯誤,讓我感受到提問的細節很重要。學生的10和5都是在桌上喇叭的個數。在這里我可以追問一句:對,盒子里有10把,那外面呢?(外面有5把)一共有幾把呢?誰來完整的描述?在開學初,對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鞏固是很必要的。
在交流算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知識遷移將十幾減9的方法運用到十幾減8、7。對于15-5=10,10-3=7這種“平十”法,學生采用的較少,說明學生有意識的將算法優化,內化為自己的方法。還有學生提出15-9=6,15-8比它多減了1個,所以用6+1=7,15-8=7,學生能夠聯系學習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交流算法有一個環節我沒有處理好,一個學生說:我想8+2=10,2+5=7,我們幼兒園老師就教過了,我當時也沒有及時評價,只說可以的。這里可以說:其實你也是想10-8=2,2+5=7的。在課前對學生預設時我沒有想到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學生說出想法我也含糊過去,我想可能因此也讓學生產生模糊的觀念。
這節課的例題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學生預設方面需要加強,當學生出現出乎意料的答案,作為教師怎樣應對,更多的還是需要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整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