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道德經讀書心得道德經讀書心得篇一
老莊之說是為中華民族千年哲思。無爭故無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風骨高潔,令人心折。讀《道德經》八十一篇,選其某章,略述吾粗淺看法。
國學之博,致遠而學,此番僅是漫談,諸君見笑。
——題記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無為”。但我認為,有些人雖表面上是游離世間,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惡”等因素的影響而去插手世間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積極入世”的影響,導致這些“游離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無為原則。
既然說到“無為”原則,便不得不提起漢朝。雖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漢王室所看重,為漢王室信奉,漢朝開國丞相張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漢朝前期積弱,漢高祖劉邦甚至有被匈奴圍困之辱,那時百姓的生產及生活水平確實無法達到一個王朝強盛所需要達到的水準。
那么一個強大的王朝要達到的最高準則又是什么?無非是國家強盛,不被外來者侵略,軍隊可以打勝仗,讓百姓安居樂業等等,這種準則必需要求經濟基礎能夠支持住上層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經秦王朝覆滅、楚漢爭霸等諸多戰火洗禮,統一之后,漢朝前期的經濟基礎是明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漢惠帝之后,漢文帝將道家的“無為原則”充分運用以治國,使得國家的生產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至于漢文帝的繼承人漢景帝同樣施行相差無幾的政策,事實證明那時“無為”是對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時間之內得到了提高,迎來了華夏歷史上國家大統一之后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們中華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無疑是漢族。漢族又是從何時開始有此稱呼的?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后,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在此之后的歷史舞臺上,漢族,這個偉大豪邁而又命運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擔任著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主角。這也與兩漢時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經濟基礎密不可分。
現代中國人大多只記得千古一帝漢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卻少有人記得為漢武帝鋪墊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窮兵黷武之后的“輪臺罪己詔”。是以儒家的“有為而治”與道家的“無為而治”究竟哪個要更好,在此先不展開,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貢獻又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應該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道德經讀書心得篇二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經讀書心得道德經讀書心得篇三
作為一部流傳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經典之作,《道德經》一直以來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地球上的人們之間聯系也日益緊密,《道德經》在世界范圍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上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圣經》,而《道德經》則排第二。縱觀道德經,洋洋灑灑不過五千余字,但其內容卻博大精深、玄奧無極、囊括百家、包容萬物,是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道德經》全書分兩部分,道經和德經,總共八十一章,所涉及的內容很多,不易一一遍說,所以只挑選十分感興趣的幾部分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第一部分“天地之始”。這是《道德經》的第一章,這一章集中展現了老子的宇宙觀。我們最熟悉的是前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翻譯成現代文,歷來有很大爭議,我比較同意的是這種說法,即“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能夠用言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無,是天地的源起;有,是萬物的開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稍加用心,我們不難發現,整個宇宙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規律,從天體到粒子,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不受著各種規律的支配,如生死興衰、交換輪回等。但是,這些我們能認知的規律恐怕并非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是一種終極的規律,在它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規律,而我們所能認知的種種規律都受著這種終極規律的支配,而這種終極規律我們則無法認知。舉個勉強的例子,我們能認知的各種規律就好像一臺電腦里的各種軟件,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他們都要受到電腦系統的支配。當然,電腦系統也還是要受別的規律的支配,并非一種終極規律,而且各種軟件之間的關系也遠沒有宇宙中各種規律之間的關系那么錯綜復雜、變化莫測。所以說,這個例子是勉強的。談到終極問題,自然就無法避開宇宙的來歷這個問題。關于宇宙的來歷,目前較為普遍的被接受的一種觀點是宇宙起源于127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時間、空間等萬事萬物由此開始。可是,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引出了一個無法言說的東西。宇宙誕生之前,什么都沒有,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那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在這一點上,老子停在了形而上學的地步,他認為有生于無,但這終極的“無”,卻是不能被認知、無法言說的。而西方的許多思想家卻又往前邁了一步,進入神學地步,認為宇宙誕生之前有個終極的、萬能的上帝,是上帝創造了萬事萬物。究竟誰對誰錯,我們沒有充分的證據去判別,但兩者的共同點是都認為有個終極的東西。
境污染、其他生物迅速滅絕以及各種各樣的自然災難和人為災難,可以說是不停地解決問題,又不停地制造問題,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這樣的話,我們必須要談談人類生存的終極目的。可悲的是,沒有一個合理的目的。站在唯物論立場,我們知道,整個宇宙最終會消失的,即使人類能生存到那時,也依然難逃滅絕的厄運。我們也知道,人可以為了某個崇高的目的而欣然忍受種種苦難。站在神學立場,可以說人類是為了至高無上的上帝而存在。為了那個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的上帝而存在,如果能幸福生存著,倒也罷了,可是如果生存得不幸福呢?可見,我們無法為人類的生存找到一個合理的終極目的。當然,對于個人而言,考慮這個問題,似乎有點杞人憂天,但為了說明一些問題還是不得不提。
既然人類生存并無什么終極目的,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追求生存過程中的幸福。所以,人類應當順著本性追求生存,并且也要追求生存的質量。人類是要發展進步的,只是不能把這顛倒過來當成生存的目的,從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自取滅亡。因此,我們不妨用老子的“尊道貴德”來探討解決這一問題。
“尊道貴德”就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即要順應道,遵從德。為什么要這樣呢?按照老子的觀點,萬事萬物來自終極的道,并受它支配,人類自然也不例外。不管人類再怎么聰明,再怎么具有創造力,但與道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說得通俗一點,這其實也就是要人類不要太自大了,要敬畏這個世界。西方人曾經聲稱要征服自然,但后來種種教訓使他們認識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們早點了解老子所說的道,也許世界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對于我們個人而言,尊道貴德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句話叫做“無知無畏”,說得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無所不能,無所畏懼。如果一個人能靜下心來想想這個世界的偉大、奇妙,那他至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從而對身外之物有所敬畏,不胡作非為。推而廣之,如果人人都能尊道貴德,那這世界將會美好許多。
最后,也有些問題不能不說。就是我們應該懷著一種純正的心態去讀《道德經》,去了解里面的大智慧,為道而修德。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懷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去學習《道德經》,把老子所強調的真、善、美拋到了九霄云外。那樣的話,就只是學到了表面,卻沒能學到內涵。誠然,掌握《道德經》中的智慧對于立功成名是有很大幫助的,歷史上的例子不勝枚舉,也因此,有些人認為老子是個陰謀家。其實,這也正體現了事物的兩面性,就像刀子一樣,既能救人,也能殺人,關鍵看使用者是什么心態。老子作為一個目睹戰亂頻仍、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的大智慧家,當然不會希望人們運用智慧去追求立功成名,否則他也就不會提倡絕圣棄智了。另外,我們個人學習《道德經》,更多的是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至于學習里面的大智慧,那是因人而異的。另外,《道德經》整體上注重柔、弱,某些思想放到現在甚至是不被提倡的,這對于正值風華正茂之際、本該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樣立功揚名的年輕人來說,難免會有些影響。所以,建議個人在讀《道德經》時,一定要多加思考,多從實際生活中去觀察感悟其中的智慧。
道德經讀書心得道德經讀書心得篇四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能夠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干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最后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十分物質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應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向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禮貌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標準,是文化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圣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就應了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里,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好處。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此刻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后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貼合民眾的利益,貼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為所欲為。因此好的政府為優秀的品德好的人帶給發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茍,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