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過零丁洋古詩教案篇一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么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后,展示“世界海陸分布”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后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后,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采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并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于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于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過零丁洋古詩教案篇二
1.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 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教材內容聯系緊密,脈絡清晰,涉及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時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從讀圖的意義上,培養學生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這是本節重要的教學任務。這樣既鞏固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又對學生今后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因此本節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通過對本節教材的學習,學生對大洲和大洋的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確的地理位置觀。
1.由于大洋與大洲是小學科學已經學習過的東西,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應該說較高,認知起點較高,但我們地處山區,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往往都是應付小升初考試,學生的認識還比較缺乏,并且還需要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了解該知識難度就更大了。我校學生整體素質相當差,且差異巨大,在教師的分類指導下可以達到的一定的學習效果。
2.在學習時學生可能會面臨讀圖填圖等障礙,都可以通過本節學習得到一定解決,從而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地理學習能力。
3.(1) 學生習慣于看以“東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現的海陸分布圖,以“南半球、北
大洋的整體分布圖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地圖學習大洲大洋在地圖上的分布、培養閱讀地圖和空間想象能力。初步養成讀圖、填圖、繪圖等運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從圖上查找、搜尋信息及分析處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加加林登月,培養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世界奧秘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教學難點:認識七大洲的輪廓和七大洲的位置確定
過零丁洋古詩教案篇三
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除了具有本專業扎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靈敏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于捕獲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索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愛好,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課堂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給學生創造多想,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本節課在這方面主要做到的是:
本節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圖像,如《世界地形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閱讀材料如: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和繪圖題如書本p31活動4,因此,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如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大洋洲、南極洲,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大洲、大洋的輪廓圖,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落腳點應該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固有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學習地理知識,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如在講授海陸的各種形式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而理解海陸分布的各種不同形式。并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六塊大陸、半島和島嶼,并能具體說明最大的大陸是歐亞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于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必要的關懷、勉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表演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大勢發展的今天,只有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教育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適應教學和時代的要求。
過零丁洋古詩教案篇四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么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后,展示"世界海陸分布"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后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后,讓學生練習"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采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并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于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于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過零丁洋古詩教案篇五
知識目標: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要求學生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并能判別。
能力目標: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閱讀圖文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情感目標:通過培養學生讀圖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對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學,以讀圖為主:第一步:讀圖講解:讀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 “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第二步:讀 “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第三步:讀圖比較:讀 “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第四步:讀 “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師: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進一步觀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認識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師:同學們,你能在圖上分辨出這些地理事物嗎?
[展示]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海峽。
[活動]觀察比較,對照 “世界海陸分布圖”和 “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討論]我們生活的星球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
(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得地球更像水球。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發展)
[讀圖]在 “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師: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生: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師:你能根據開始時老師所講的概念把它們區分出來嗎?
[活動]讀圖講解:讀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并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 “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生:下面請同學們閱讀 “東、西半球圖”和 “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牢記七大洲的名稱。
(清晰地展示地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好的區域概念,更好地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一個生活能力的提高機會)
師:在讀圖的時候請同學們注意一下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學生讀圖討論后回答)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師:(教師指導讀圖)我們是如何來劃分大洲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將幾條洲際分界線找出來。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活動]讀圖比較:讀 “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師:請同學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 (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順口溜在教學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能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識要點)
師: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陸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了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活動]讀圖講解 “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 “四大洋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再次重復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師:最后,請同學們一起來完成教材后的活動內容以及練習冊上的練習 (教師輔導學生完成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