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關于魯迅的手抄報簡短一
以前我并不了解魯迅,只是時常從大人們口中聽起而已。說到魯迅,我知道他是一位大文豪,并沒有深入的了解。這個學期通過一組課文的學習,我才真正走近魯迅,了解魯迅。
讀著《少年閏土》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的家景良好,但卻處在一個黑暗的封建社會,只能被關在高墻大院之內,對所處環境感到深深的不滿,因而羨慕見多識廣的閏土,喜愛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 讀著《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很忙,他日理萬機,但又能從百忙之中抽空出來給侄女翻譯童話書,詢問侄女的學習情況并教導她讀書、學習要認認真真,不能馬虎。魯迅先生很幽默、樂觀,積極的與反動勢力作斗爭。他還很關心勞苦大眾,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
讀著《一面》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關心進步青年,憂國憂民。他很累,他的健康已讓完全
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吞噬了,他把一生的時光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他真是一位越老越堅強的戰士!
讀著《有的人》讓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魯迅:他雖然已離開了人世,但精神卻永遠留在別人的心中。他愛憎分明:憎惡反動派,卻對吃不飽穿不暖的勞苦大眾傾囊相助,給予關心。“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經過本組課文的學習,魯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勤勉的,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甘愿做人民的公仆。
經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我了解了魯迅。我想,我也要好好學習,發揚魯迅的精神:關心別人,節約時間,多看書,多動筆,為國家作出貢獻,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關于魯迅的手抄報簡短二
冬日的陽光照耀在大地上,雖然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但我們的心猶如受到了拂面的春風,今天天氣仿佛是特地為我們準備的——今天是冬令營。同學們各個興高采烈,紛紛議論著。
這次冬令營我們要前往紹興,去“訪問”著名的作家魯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魯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學激動地叫了起來。我順著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魯迅故居”四個大字引入我的眼簾。車還為停穩,我們就像出籠的小鳥,蜂擁而下。下車后,飛奔向這次參觀的目的地——魯迅故居。來這里認識這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們跨過高高的門檻,踏著一塊塊青石板鋪成的石板路,走進了既富麗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魯迅故居。十分氣派的大客廳里,一張張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顯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圖畫,顯得那么豪華……我瞻望著墻上魯迅先生銳利的眼神,聽著導游的介紹:五間二層樓房,東首樓下小堂前,是吃飯、會客之處,后半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祖母的臥室。西次間是魯迅誕生的房間。樓后隔一天井,是灶間和堆放雜物的三間平房。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在這里,我了解到了魯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禮俗;在這里,我知道了魯迅童年有個小伙伴叫閏土,他在這里告訴了魯迅很多的新知識;在這里,我看見了“百草園”,高高的圍墻上爬滿了藤,一棵桑樹,一棵皂角樹,一片菜園,雖然還“覆蓋”著殘剩無幾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機勃勃的場景,出現了魯迅和那些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離開百草園,我們走過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走過一座小小的石拱橋,四個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先生的書房,教室。我們立刻涌向了里面,一張大講桌上躺著一把陳舊的戒尺,周圍6張大小不一,各式各樣的書桌述說著歲月的痕跡。魯迅先生的書桌在哪兒,我伸著脖子想看看那個“早”字,可惜,導游說為了保護它,拍成了照片給大家看。望著“早”字,聽著魯迅先生為了給他父親治病買藥而藥店當鋪來回跑,為了告誡自己不再遲到而在書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的眼睛濕潤了,多么艱辛的生活呀,可他依然努力學習著!想想自己那是多么的幸福……
走出魯迅故居,我們品嘗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紹興的臭豆腐,我們忽忽悠悠漫游著。
最后“咔嚓”一聲,在魯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們的身影。我們也隨著大家一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朗誦離開了魯迅故居。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大禹皇帝的紀念館,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艱辛。
快樂的時間總是很短,現在已經接近黃昏了,我們也戀戀不舍地上了車。
關于魯迅的手抄報簡短三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對,就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和家魯迅先生說的,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寫照!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魯迅12歲時到三味書屋學習,在哪里攻讀詩書近5年。但就在他13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父親患病小小的年紀便承擔起的責任。他一面上私塾讀書,一面幫助母親料理家務。因為他把一個堅定的深深地刻在心里,在盡力幫助母親料理家務的同時,爭分奪秒,勤奮刻苦地讀書。
有一次,父親重病,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次,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里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后到藥店去買藥,家里很多活都落在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里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里,每當他氣喘吁吁的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守諾言的人。”后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那個曾經讓魯迅留下深刻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上不斷前進。
魯迅不僅珍惜時間,刻苦學習,他還利用課余時間博覽群書。魯迅每天從三味書屋放學回家,吃完晚飯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凈,把手洗干凈,然后拿出書來,一頁一頁翻著閱讀。一本繪圖的《》,他不僅反復閱讀,而且把書上的畫全部臨摹下來。魯迅13歲那年,因他祖父科場案發,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難。秦家有豐富的藏書。在半年多的逃難生活中,魯迅地閱讀了秦家的大量書籍,尤其是像《紅樓夢》等著名的古典小說。一直到17歲,魯迅熟讀了的經典,又課外廣泛閱讀各種雜書,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空間,為魯迅以后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