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文學劇本格式范文怎么寫一
從小,我數學成績不錯,卻十分懶惰。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會說:“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有點懶。”
那時,我天真地認為這是夸贊。
若干年后,我在升入初二的第一次考試中,唯一引以為傲的數學失利。我相當明白,那次不是粗心導致的,是我真的不會。盡管,那次其他科目考得還不錯,但我卻覺得自己什么都沒有了。
難過,傷心,絕望,如同潮水一般向我涌來,我拼命地呼喊,卻無力回天。
我想跟父母控訴題目之難,但想想,又把話咽了下去。那段歲月,我過得渾渾噩噩。后來,我讀到了老師推薦的劉瑜的《觀念的水位》。
書中說道,人總會一不小心把自己誤會的太聰明或太不聰明,但時間總會不徐不急地將誤會澄清。
我應該屬于前者吧!我害怕自己真的是把自己想象的太聰明,但是真的如此。我難道只能如此了嗎?我為什么要想螻蟻一般?
我不甘,不甘!我開始努力,認真聽課,認真做題。
然而,當我充滿希望的時候,生活總會給我再加點苦澀。第二次考試時,我再次失利。
我一直以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為什么十分耕耘都換不來一分收獲呢?
在這段我人生中的黑暗時光里,只有書陪我走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
我逐漸認識到了一個真實的自己,不怎么聰明,有點懶惰,但這個家伙正在努力著改變這一切。
期中考試時,我的成績竟然有所回升。我明白,是書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和我的思想。
后來,我在《夏日庭院》里,學會了欣賞生命,哪怕是離別;在《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學會了思考生命的真諦;在《人間草木》中學會了觀察身邊的美好點滴……
我所讀過的書都一點一點地造就、改變了我,和我的思想,把我的內心打磨的沉靜。
感謝那段時光,文學如燈,一點點地照亮我的內心。
關于文學劇本格式范文怎么寫二
電影文學劇本寫作-蒙太奇
一、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是指電影劇本,主要是為拍攝電影而提供的腳本。它必須符合電影視覺畫面的要求,具有電影藝術所固有的特性。
二、電影的分類:
大體上分三大片種:新聞記錄片、科學教育片、故事片。(故事片又分傳記片、驚險片、喜劇片、藝術片、兒童片、體育片等等。
三、電影文學寫作的基本特征
1、文學首先得服從電影藝術的需要,遵循電影藝術的規律,用電影的思維,文學的方法將這種思維及結果表現出來。除了在一定的篇幅內敘述一個故事外,還要求用具有視覺造型的畫面語言來敘述故事的。所以,寫電影劇本,需要首先考慮電影的視覺造型性。造型性指的是電影作者所寫的形象,是能夠在銀幕上表現的。
范例:
“在不平凡的道路上走著一個不平凡的人。” “他到處都遭到冷淡和歧視”
這些句子是很難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究竟是怎樣的“不平凡”、怎樣的“冷淡”“歧視”是不可捉摸的。
而夏衍的祝福》“四太太繼續念著佛,將祥林嫂上下打量著,祥林嫂顯然已經在阮大嫂家收拾了一下,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四老爺抬起頭來,冷冷地看了一眼,忽然看到她頭上扎著白頭繩,皺了皺眉,顯然是討厭她是個寡婦。”《祝福》 , 中國電影出版社 1 1978 年版 , 第 9 一 10 頁)這一段描寫;視覺形象是很清楚的,這些描寫都可以在銀幕上顯示出來。
另外,電影是活動的視覺藝術,因此,電影劇本的視覺造型不是景泰的,而是不斷活動的畫面。初學寫電影劇本的同學,應重點考慮自己筆下字里行間寫沒寫出實在的視覺造型形象,所寫的東西,能否在銀幕上通過生動的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
2、時空綜合性
電影是各種藝術的綜合,主要是指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時間藝術主要指文學、音樂等。它們是線性發展的藝術。
空間藝術一般指繪畫、雕塑等藝術。它們是一種“面式表現法”既在瞬間,把整個場面同時托出,但不能表現出形象形象在時間中的運動和發展。
電影綜合了這兩種藝術,成為一種時空復合體。
在銀幕上,不但可以一覽無余地表現出任何場面,而且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換場次。戲劇也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但戲劇由于主要是語言的藝術,時空的運又受到舞臺的很大局限,因此,不能象電影那樣享有充分的自由。電影繼承了文學從發展中描寫生活的形式和從時間上組織情節的手法,又繼承了繪畫一瞬間的構圖形式和從空間上安排細節的方式, 這就使得電影中的視覺形象,不僅具有文學藝術的特征,而且有造型藝術上的特征。
在時間方面,可以延長、縮短、停頓、閃回等等。人物從中年到老年,一個鏡頭代表了幾十年,這是時間的“縮短”,放映時間都不足兩小時,可寫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在時間上“延長”。《天云山傳奇》中,宋薇對往事的回憶,既是“閃回”,又包含著時間的“停頓” 和“延長”,回憶往事的畫面是漫長的,而思索就發生在瞬息之間。
在空間方面,可以把畫面距離拉長或縮短,也可以創造出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空間。科幻片自不待言,就是反映生活的故事片,也是經常運用假定性空間,將人物、環境從不同角度給予繪畫、雕塑般的處理,從而使電影獲得高于生活真實,高于其他藝術的強大的 1 藝術感染力。
3、蒙太奇特性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蒙太奇的原義是構成、裝配的意思,引申用在電影方面就是剪輯和組合。在電影制作中,按劇本或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畫面),然后再按原定創作構思,把這些鏡頭(畫面)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組成一部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為廣大觀眾理解的影片。
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因而也是編劇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草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 蒙太奇使電影擁有自己獨特的構思和形式,從而區別于戲劇藝術。電影打破了舞臺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迫近電影畫面。愛森斯坦說:“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觀眾的情緒和理智納入創作過程中,使觀眾也不得不通過作者在創造形象時所經歷過的同一創作道路。”(《愛森斯坦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67頁)
★ 其次,蒙太奇語言使得舞臺上不能表現的東西在電影中變為可能。如生活中常見的同時發展的事,在電影中也可以運用蒙太奇手法,使同時發展的的不同畫面交替呈現在觀眾眼前,使之產生和實際生活相似的印象。
★ 另外,應運蒙太奇還可以打破戲劇受時空限制,創造出一種新的電影時空來。可以將現實時間剪短或拉長,把那些具有意義的和具有特征的東西突出或延長,構成電影本身所具有的新時間,使電影內容更加凝練和深刻。
但是,對電影劇作者來,不僅要了解電影的蒙太奇特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電影創作中學會“蒙太奇思維”。
著名電影導演希區柯克認為,這就是電影的形象化能力。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舉了卓別林的影片《流浪者》為例:“第一個鏡頭是在監獄的大門外,一個看守人走出來貼了一張通輯告示;下一個鏡頭: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在河里游完泳上岸,發現衣服不見了,放在原地的是一套囚服。再下一個鏡頭:在一個火車站上,別林穿著一條過于長大的褲子朝攝影機走來。”希區柯克認為,這三個鏡頭之所以能把故事的內容講述得那樣清楚,主要是因為劇作者具有電影的形象化能力。因此,小說家用文學語言去敘述;戲劇家注意通過人物對話和動作來塑造形象;而電影劇作者則必須懂得如何從無限的豐富的生活素材中,發現和選擇出那些通過組接而能夠清楚、生動地表現他的全部思想意圖的畫面。
四、電影文學的寫作技巧 電影文學的寫作技巧很多,在這里我們主要講一講電影劇作的蒙太奇技巧和電影劇本的描寫、修辭的技巧。
1、電影劇本的蒙太奇的技巧
掌握電影的蒙太奇連接手段,對于初學者來說,有非常突出的實踐意義。(1)、人物蒙太奇。
就是利用同一劇中人的出畫和入畫,來巧妙地改變場景。范例:
故事片《海霞》中,方指導員教小海霞識字,鏡頭從兩人中景推成方指導員近景,海霞出畫。下一個鏡頭是小海霞近景,她正坐在桌前朗讀,鏡頭拉開,場景已由醫院變成海霞的家。
范例:
故事片《小城春秋》中,主人公吳堅被國民黨嚴刑拷打后,在刑訊室倒下。下一個鏡頭就是吳堅倒入牢房之中。這種人物蒙太奇技巧,干凈利落,節奏明快,富于戲劇性,它是一種連接兩段戲或不同場景的藝術技巧。
(2)物件蒙太奇。
★這是通過電影中的某些道具或物件,把不同場景的戲連接起來。范例:
蘇聯故事片《列寧在十月》中,列寧為揭露加米捏夫等人的叛徒行徑,伏案疾書《給布爾什維克黨黨員的信》。接著的鏡頭是這封信登在《真理報》上;下一個鏡頭是報紙傳到工廠,工人在群眾大會上讀報。緊接著的鏡頭變為“阿英樂爾”巡洋艦上,水兵們在甲板上讀報。以后,又轉為前線戰壕里士兵們讀報的鏡頭。這里的物件式蒙太奇聯接法,既簡潔又生動地把列寧起草的這一文件的歷史意義表現出來,同時又概括地表達出這封信在群眾中造成的巨大影響,為十月革命的成功做了鋪墊。
★ 物件式蒙太奇,還可起到引出回憶的作用。范例:
故事影片《巴山夜雨》中,l3號船艙里,秋石手捧野菊花凝視著。接著的畫面上出先了前幾年前的秋石,他手舉著一束野菊花晃動著,在他的前面是一位端莊秀麗的姑娘,她手里也舉著一束野菊花,飛快地跑著??。這種物件式蒙太奇連接手法,在電影中曾經較多地被使用。現在看來已經老土了,但曾經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
(3)、呼應式蒙太奇。
也就是“說曹操,曹操到”的鏡頭連接法。即一個鏡頭說到什么人或事物,下一個鏡頭馬上就出現什么人或事物。這種蒙太奇前呼后應,轉接自然、緊湊明快,在中外電影中廣用,迄今不衰。
范例:
在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開頭一場戲里,兩處使用了呼應式蒙太奇:第一次是敵軍官說:“上校馮迪彼斯已經到拉熱窩,”接著便是薩拉熱窩的俯拍全景。第二次是上校馮迪彼斯對中校彼索夫說:“據我知道,瓦爾特就在附近這一帶活動!”話音未落,鏡頭一轉,“轟隆”一聲巨響,一座大橋飛上天空,游擊隊樹林中跑了出來,一個隊員叫道:“快跑!瓦爾特!”這兩個呼應式蒙太奇,第一個既呼人又喚地,第二個既呼人又喚事。這樣一來,即介紹了人物,又轉換了場景,劇情也有了變化,并省略了其間一切不必要的過程,顯得爽利而緊湊。
(4)、并列式蒙太奇
也叫交替式蒙太奇式平行式蒙太奇。這是將同一時間里,在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交替連接起來,使觀眾好象同時看到了兩個以上平行發展的事物,造成氣氛 , 加強懸念。
范例:
影片《南征北戰》中,我軍高營長率部隊向摩天嶺挺進,敵張軍長也帶兵強占摩天嶺,鏡頭交替表現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的場面,增強了緊張氣氛。
范例:
《卡桑德拉大橋》整部影片的結構都是用這一方法:日內瓦駛往斯德哥爾摩的列車上與日內瓦國際衛生組織樓內的工作交替出現。而在列車上,影片同樣運用了并列式蒙太奇,同一時間里,一邊是“登山運動員” 在車壁上逆風向車頭移動;一邊是作家簡妮特將引爆煤氣罐的導線找出,浸在酒精中;一邊是迦伯倫醫生、警長等手持沖鋒槍與敵人相持。這里,三處同時發生的行動,交替組接起來,使觀眾緊張感倍增。
(5)、錯覺式蒙太奇。
就是上一個鏡頭故意暗示出下一個鏡頭,而下一個鏡頭卻與暗示相反,這種手法主要利用觀眾心理上的反差取得一種出乎意料的藝術效果。
范例:
法國影片《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中:當白人種族主義者在四處搜捕與麗茜同車的黑人時,一個鏡頭是酒吧間,人們在喝酒、跳舞,突然一個白人跑進來狂叫:“他給抓住了。” 3 室內的人蜂涌出去,接著的鏡頭是一輛卡車拉著捆住的黑人在急駛,這時觀眾都以為真的抓到了那個黑人,都在為他擔心。但事后觀眾看見,被捕的是另一個黑人。這個錯覺式蒙太奇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造成懸念,同時也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題的作用。
范例:
《蝴蝶夢》中,影片開始不久,克西姆神情肅穆地站在崖邊,崖下是萬丈深淵,觀眾以為他要自殺,心情不由得為之一緊,但隨即知道,他只不過是被眼前景物勾起往事。但這里產生的錯覺,起了吸引觀眾的作用,使其產生尋根究底的強烈愿望。
(6)、相似性蒙太奇。
就是將前后兩個鏡頭,根據其相似之處加以連接的方法。它可以是形體的相似,動作的相似,心理相似,也可以是物件的相似,音響的相似,色彩的相似。還可以是畫面結構的相似。
范例:
蘇聯故事片《鄉村女教師》中,前一個鏡頭是瓦爾瓦拉在婚禮上看著桌上的鮮花。后一個鏡頭是村外正在怒放的鮮花,表現了她無比幸福,心花怒放的情感。
范例:
《城南舊事》中,從英子家的油燈過渡到瘋女人的火爐。范例:
日本影片《砂器》中,前一個鏡頭是和賀英良指揮樂隊,他的手高高舉起,隨著音樂旋律又有力地向下甩去。緊接著的鏡頭是童年,秀夫正高舉木棒向富家子弟打去。這是動作相似的蒙太奇連接,不但敘述了劇情,而且揭示出深刻的內灑。
(7)、對話式蒙太奇。
這是將上一鏡頭中某個人的話語,巧妙而自然地連在下一鏡頭中的另一個人的話語上,這就往往使相隔了一定時間的兩段劇情,轉換得流暢自如,而且平添一種趣味。
范例:
影片《創業》中,姚云朗興奮地向華程報告油井出泊的消息,華程激動地說:“通知章總!” 一一 “我認輸了!” 話好象是章總向華程講的。鏡頭一轉,原來是章易之在田家莊地質所誠懇地對姚云朗在說。
范例:
《槐樹莊》中,前一個鏡頭是郭大娘屋里,當聽說劉志成請假不出席黨的會議時,憂慮地說:“他又請假!一一又是什么事兒啊 ?”緊接著的鏡頭是劉志成蹲在房頂上,手拿瓦刀說:“我那蘿卜還沒刨呢??開會什么事?”立在街上的郭大娘仰面回答道:“今天這個會重要,傳達總路線。”這里省略了郭大娘去找劉志成開會的經過,使筆墨顯得十分簡練。
(8)、細節式蒙太奇。
它著重在細節與細節之間的聯系。它充分運用表現細節的畫面,在特寫與特寫的連接中,強調、突出這一細節的內灑。
范例:
故事片《牧馬人》中,描寫許靈均結婚的一場戲:第一個鏡頭,特寫:一支紅燭燃燒著,李秀芝對著鏡子梳頭,她沉浸在夢幻般的幸福中,接著的鏡頭還是特寫:一支點燃著的紅燭,許靈均穿著一件半新的燈芯絨上衣。下一個鏡頭還是特寫:門框上方已貼好一個紅紙剪的鴛鴦。秀芝又貼上一張,她深情地看著。這些細節組接在一起的含義超過了兩個鏡頭本身之和的意義。因為它誘發了觀眾的聯想。
2、電影劇作的修辭技巧
電影劇作中,不僅要把形象表達得準確、清楚,還應該做到生動、有意境,讓人看了留下深刻的印象。針對不同的內容,如何選擇最恰當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好的效果,這就 4 是電影的修辭問題。我們這里主要介紹一些電影中常用的修辭手段和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九類。
(1)、電影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學作品中,比喻運用得很多。一個人非常高興,便把這種心情比作鮮花,說成“心花怒放”。電影的比喻是借助兩個畫面的相似點,突出畫面的本質特征,給觀眾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范例:
在影片《紅旗譜》中,當朱老忠將運濤下獄的消息告訴嚴志和時,志和一怔,手一松,油燈落地,一片漆黑,它暗示嚴志和的心,亦如落地油燈,一片黑暗。
(2)、電影的比擬。
就是將有生命的東西當做無生命的東西來表現,或將無生命的東西當做有生命的東西來描寫。這種修辭手段使電影能將許多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觀眾展開想象的翅膀,對電影所表現的形象產生鮮明的印象。
范例:
在科普片中講解病毒和藥鋪對人體的不同作用時,就采用動畫塑造兩種擬人的形象來比擬:代表病毒的人兇惡殘暴,危害人體,代表藥物的人勇敢善良,戰勝了病菌。這種生動活潑的形象,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有利于少年和兒童的理解。
范例:
在科教片《生命的秘密一一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以穿戴不同的人的排列、連接,來比擬說明胰島素分子鏈的結構、人工合成原理和合成經過。
(3)電影的夸張。
就是通過對人物或事物,盡力作擴大或縮小的渲染鋪張,以達到加深觀眾印象,引起觀眾的聯想,深入揭示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事物本質特征的藝術效果。
范例:
在戲曲片《徐九經升官記》中,徐九經朦朧睡眼里,只見一個穿著紅袍的小徐九經要他秉公而斷,一個穿著紫袍的小九經要他權衡個人利害。這些極度的夸張手法,形象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心矛盾。另外,夸張在電影喜劇片中更是廣泛地加以運用,范例:
在美國影片《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扮演的希特勒演說時,愈吼愈歇斯底里,甚至連麥克風都彎折下去了。夸張還常常通過夢境、幻覺來表現。
范例:
如在故事影片《喜盈門》中,張英一下縮得很小,仁芳變得如同巨人擋在門外。(4)、電影的雙關。
就是利用電影畫面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有意使畫面同時兼有兩種意思。在電影中恰當地運用雙關手法,可使內容表達得更含蓄、豐富,也可增強電影的表現力。
范例:
在影片《如意》中,描寫金緒文與石義海的一次約會:鼓樓斜陽晚照,湖上簫聲悠揚,遠方是正在游玩的青年男女。金綺文微笑著說:“這晚景真好!”此處“晚景”既是指夜暮黃昏,人景交融的美,又雙關著這對遲暮戀人的幸福生活。
范例:
在影片《牧馬人》中,董寬、郭蝙子等牧工以草情不好需趕馬上山為由,使許靈均躲過專政隊的批斗,出發前郭蝙子往那張“勒令”上撒尿。這一畫面表面上是解手,而實際上,含蓄地表達了牧工們對極左路線不滿,收到了幽默風趣的效果。
(5)、電影的對比。
就是把兩個相互對立的畫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以便更鮮明地刻劃事物的不同性質,狀態和特征。
范例:
電影《打擊侵略者》中,前一個鏡頭表現美偽軍為了奪路,幾乎火拼,緊接著的鏡頭是中朝人民軍有秩序地、雄糾糾氣昂昂地前線線開拔。
(6)、電影的省略。
人們常說電影是省略的藝術,就是說:編劇要對電影的主要部分進行精雕細刻,而將其次要部分省略掉,調動觀象力去補充。如描寫電影主人公的成長 只需要通過三四個迭化鏡頭:嬰兒誕生——童年或少年一一青年時代?就可以表現出這個孩子長大了。
范例:
我們在銀幕上經常看到,一顆種子落地,第二個鏡頭疊化,這顆種子正發芽開花。這就表示時間已過了幾個月。春天的桃花,變成夏天的綠葉,接著綠葉凋零,寒校林立,雪花飛舞。這是從春天到冬天,這就是時間的省略。同樣,遠涉重洋,飛越歐洲,也可用省略的方法,通過三四個鏡頭表現出來。
(7)、電影的反復。
指相同或相似的鏡頭反復出現,如開頭與結尾前后呼應的反復,情節的反復,還有場景、細節等反復。電影的反復具有強調、渲染、加重情節細節分量、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
范例:
意大利影片《羅馬十一點鐘》,它描寫數百名失業的青年女子,為了獲得一名打字員的職務,擠在樓梯上爭相應試,最后梯毀人亡。這部影片運用了首尾反復的手法深化了主題。影片開頭是一個小姑娘大清早就等在那里應試,而結尾,也就是在發生這起 慘事件后的第二天,仍是這個小姑娘繼續等在那里。這就是說,危樓的死亡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長久的失業和饑餓。
此外還有細節的反復,范例:
《林則徐》中的“八千斤” 大炮,在影片中出現了十六次。它連接著劇情的發展,連接著主人公林則徐、關天培的命運,連接著電影的主題一一-鴉片戰爭的發生與失敗。觀眾隨著大炮的興建而高興,隨著大炮的毀滅而悲哀。
(8)、電影的排比。
就是把畫面相同或相似,意義密切相關聯的鏡頭連接起來,烘托氣氛,增強氣勢,把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
范例:
在描寫影片中正面主人公犧牲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排比鏡頭:天空中烏云翻卷、電閃雷鳴、傾盆大雨、狂濤巨浪等鏡頭交織在一起,有力地渲染了悲劇氣氛。
(9)、電影的鋪陳
就是有意用一些畫面渲染、突出某些事、景、情,從而使觀眾入情入境,深入認識這些事、景、情的意義,引起觀眾內心的極大共鳴和感情的激動。
關于文學劇本格式范文怎么寫三
電影文學劇本寫作-蒙太奇
一、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是指電影劇本,主要是為拍攝電影而提供的腳本。它必須符合電影視覺畫面的要求,具有電影藝術所固有的特性。
二、電影的分類:
大體上分三大片種:新聞記錄片、科學教育片、故事片。(故事片又分傳記片、驚險片、喜劇片、藝術片、兒童片、體育片等等。
三、電影文學寫作的基本特征
1、文學首先得服從電影藝術的需要,遵循電影藝術的規律,用電影的思維,文學的方法將這種思維及結果表現出來。除了在一定的篇幅內敘述一個故事外,還要求用具有視覺造型的畫面語言來敘述故事的。所以,寫電影劇本,需要首先考慮電影的視覺造型性。造型性指的是電影作者所寫的形象,是能夠在銀幕上表現的。
范例:
“在不平凡的道路上走著一個不平凡的人。” “他到處都遭到冷淡和歧視”
這些句子是很難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究竟是怎樣的“不平凡”、怎樣的“冷淡”“歧視”是不可捉摸的。
而夏衍的祝福》“四太太繼續念著佛,將祥林嫂上下打量著,祥林嫂顯然已經在阮大嫂家收拾了一下,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四老爺抬起頭來,冷冷地看了一眼,忽然看到她頭上扎著白頭繩,皺了皺眉,顯然是討厭她是個寡婦。”《祝福》 , 中國電影出版社 1 1978 年版 , 第 9 一 10 頁)這一段描寫;視覺形象是很清楚的,這些描寫都可以在銀幕上顯示出來。
另外,電影是活動的視覺藝術,因此,電影劇本的視覺造型不是景泰的,而是不斷活動的畫面。初學寫電影劇本的同學,應重點考慮自己筆下字里行間寫沒寫出實在的視覺造型形象,所寫的東西,能否在銀幕上通過生動的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
2、時空綜合性
電影是各種藝術的綜合,主要是指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時間藝術主要指文學、音樂等。它們是線性發展的藝術。
空間藝術一般指繪畫、雕塑等藝術。它們是一種“面式表現法”既在瞬間,把整個場面同時托出,但不能表現出形象形象在時間中的運動和發展。
電影綜合了這兩種藝術,成為一種時空復合體。
在銀幕上,不但可以一覽無余地表現出任何場面,而且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換場次。戲劇也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但戲劇由于主要是語言的藝術,時空的運又受到舞臺的很大局限,因此,不能象電影那樣享有充分的自由。電影繼承了文學從發展中描寫生活的形式和從時間上組織情節的手法,又繼承了繪畫一瞬間的構圖形式和從空間上安排細節的方式, 這就使得電影中的視覺形象,不僅具有文學藝術的特征,而且有造型藝術上的特征。
在時間方面,可以延長、縮短、停頓、閃回等等。人物從中年到老年,一個鏡頭代表了幾十年,這是時間的“縮短”,放映時間都不足兩小時,可寫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在時間上“延長”。《天云山傳奇》中,宋薇對往事的回憶,既是“閃回”,又包含著時間的“停頓” 和“延長”,回憶往事的畫面是漫長的,而思索就發生在瞬息之間。
在空間方面,可以把畫面距離拉長或縮短,也可以創造出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空間。科幻片自不待言,就是反映生活的故事片,也是經常運用假定性空間,將人物、環境從不同角度給予繪畫、雕塑般的處理,從而使電影獲得高于生活真實,高于其他藝術的強大的 1 藝術感染力。
3、蒙太奇特性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蒙太奇的原義是構成、裝配的意思,引申用在電影方面就是剪輯和組合。在電影制作中,按劇本或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畫面),然后再按原定創作構思,把這些鏡頭(畫面)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組成一部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為廣大觀眾理解的影片。
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因而也是編劇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草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 蒙太奇使電影擁有自己獨特的構思和形式,從而區別于戲劇藝術。電影打破了舞臺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迫近電影畫面。愛森斯坦說:“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觀眾的情緒和理智納入創作過程中,使觀眾也不得不通過作者在創造形象時所經歷過的同一創作道路。”(《愛森斯坦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67頁)
★ 其次,蒙太奇語言使得舞臺上不能表現的東西在電影中變為可能。如生活中常見的同時發展的事,在電影中也可以運用蒙太奇手法,使同時發展的的不同畫面交替呈現在觀眾眼前,使之產生和實際生活相似的印象。
★ 另外,應運蒙太奇還可以打破戲劇受時空限制,創造出一種新的電影時空來。可以將現實時間剪短或拉長,把那些具有意義的和具有特征的東西突出或延長,構成電影本身所具有的新時間,使電影內容更加凝練和深刻。
但是,對電影劇作者來,不僅要了解電影的蒙太奇特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電影創作中學會“蒙太奇思維”。
著名電影導演希區柯克認為,這就是電影的形象化能力。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舉了卓別林的影片《流浪者》為例:“第一個鏡頭是在監獄的大門外,一個看守人走出來貼了一張通輯告示;下一個鏡頭: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在河里游完泳上岸,發現衣服不見了,放在原地的是一套囚服。再下一個鏡頭:在一個火車站上,別林穿著一條過于長大的褲子朝攝影機走來。”希區柯克認為,這三個鏡頭之所以能把故事的內容講述得那樣清楚,主要是因為劇作者具有電影的形象化能力。因此,小說家用文學語言去敘述;戲劇家注意通過人物對話和動作來塑造形象;而電影劇作者則必須懂得如何從無限的豐富的生活素材中,發現和選擇出那些通過組接而能夠清楚、生動地表現他的全部思想意圖的畫面。
四、電影文學的寫作技巧 電影文學的寫作技巧很多,在這里我們主要講一講電影劇作的蒙太奇技巧和電影劇本的描寫、修辭的技巧。
1、電影劇本的蒙太奇的技巧
掌握電影的蒙太奇連接手段,對于初學者來說,有非常突出的實踐意義。(1)、人物蒙太奇。
就是利用同一劇中人的出畫和入畫,來巧妙地改變場景。范例:
故事片《海霞》中,方指導員教小海霞識字,鏡頭從兩人中景推成方指導員近景,海霞出畫。下一個鏡頭是小海霞近景,她正坐在桌前朗讀,鏡頭拉開,場景已由醫院變成海霞的家。
范例:
故事片《小城春秋》中,主人公吳堅被國民黨嚴刑拷打后,在刑訊室倒下。下一個鏡頭就是吳堅倒入牢房之中。這種人物蒙太奇技巧,干凈利落,節奏明快,富于戲劇性,它是一種連接兩段戲或不同場景的藝術技巧。
(2)物件蒙太奇。
★這是通過電影中的某些道具或物件,把不同場景的戲連接起來。范例:
蘇聯故事片《列寧在十月》中,列寧為揭露加米捏夫等人的叛徒行徑,伏案疾書《給布爾什維克黨黨員的信》。接著的鏡頭是這封信登在《真理報》上;下一個鏡頭是報紙傳到工廠,工人在群眾大會上讀報。緊接著的鏡頭變為“阿英樂爾”巡洋艦上,水兵們在甲板上讀報。以后,又轉為前線戰壕里士兵們讀報的鏡頭。這里的物件式蒙太奇聯接法,既簡潔又生動地把列寧起草的這一文件的歷史意義表現出來,同時又概括地表達出這封信在群眾中造成的巨大影響,為十月革命的成功做了鋪墊。
★ 物件式蒙太奇,還可起到引出回憶的作用。范例:
故事影片《巴山夜雨》中,l3號船艙里,秋石手捧野菊花凝視著。接著的畫面上出先了前幾年前的秋石,他手舉著一束野菊花晃動著,在他的前面是一位端莊秀麗的姑娘,她手里也舉著一束野菊花,飛快地跑著??。這種物件式蒙太奇連接手法,在電影中曾經較多地被使用。現在看來已經老土了,但曾經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
(3)、呼應式蒙太奇。
也就是“說曹操,曹操到”的鏡頭連接法。即一個鏡頭說到什么人或事物,下一個鏡頭馬上就出現什么人或事物。這種蒙太奇前呼后應,轉接自然、緊湊明快,在中外電影中廣用,迄今不衰。
范例:
在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開頭一場戲里,兩處使用了呼應式蒙太奇:第一次是敵軍官說:“上校馮迪彼斯已經到拉熱窩,”接著便是薩拉熱窩的俯拍全景。第二次是上校馮迪彼斯對中校彼索夫說:“據我知道,瓦爾特就在附近這一帶活動!”話音未落,鏡頭一轉,“轟隆”一聲巨響,一座大橋飛上天空,游擊隊樹林中跑了出來,一個隊員叫道:“快跑!瓦爾特!”這兩個呼應式蒙太奇,第一個既呼人又喚地,第二個既呼人又喚事。這樣一來,即介紹了人物,又轉換了場景,劇情也有了變化,并省略了其間一切不必要的過程,顯得爽利而緊湊。
(4)、并列式蒙太奇
也叫交替式蒙太奇式平行式蒙太奇。這是將同一時間里,在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交替連接起來,使觀眾好象同時看到了兩個以上平行發展的事物,造成氣氛 , 加強懸念。
范例:
影片《南征北戰》中,我軍高營長率部隊向摩天嶺挺進,敵張軍長也帶兵強占摩天嶺,鏡頭交替表現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的場面,增強了緊張氣氛。
范例:
《卡桑德拉大橋》整部影片的結構都是用這一方法:日內瓦駛往斯德哥爾摩的列車上與日內瓦國際衛生組織樓內的工作交替出現。而在列車上,影片同樣運用了并列式蒙太奇,同一時間里,一邊是“登山運動員” 在車壁上逆風向車頭移動;一邊是作家簡妮特將引爆煤氣罐的導線找出,浸在酒精中;一邊是迦伯倫醫生、警長等手持沖鋒槍與敵人相持。這里,三處同時發生的行動,交替組接起來,使觀眾緊張感倍增。
(5)、錯覺式蒙太奇。
就是上一個鏡頭故意暗示出下一個鏡頭,而下一個鏡頭卻與暗示相反,這種手法主要利用觀眾心理上的反差取得一種出乎意料的藝術效果。
范例:
法國影片《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中:當白人種族主義者在四處搜捕與麗茜同車的黑人時,一個鏡頭是酒吧間,人們在喝酒、跳舞,突然一個白人跑進來狂叫:“他給抓住了。” 3 室內的人蜂涌出去,接著的鏡頭是一輛卡車拉著捆住的黑人在急駛,這時觀眾都以為真的抓到了那個黑人,都在為他擔心。但事后觀眾看見,被捕的是另一個黑人。這個錯覺式蒙太奇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造成懸念,同時也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題的作用。
范例:
《蝴蝶夢》中,影片開始不久,克西姆神情肅穆地站在崖邊,崖下是萬丈深淵,觀眾以為他要自殺,心情不由得為之一緊,但隨即知道,他只不過是被眼前景物勾起往事。但這里產生的錯覺,起了吸引觀眾的作用,使其產生尋根究底的強烈愿望。
(6)、相似性蒙太奇。
就是將前后兩個鏡頭,根據其相似之處加以連接的方法。它可以是形體的相似,動作的相似,心理相似,也可以是物件的相似,音響的相似,色彩的相似。還可以是畫面結構的相似。
范例:
蘇聯故事片《鄉村女教師》中,前一個鏡頭是瓦爾瓦拉在婚禮上看著桌上的鮮花。后一個鏡頭是村外正在怒放的鮮花,表現了她無比幸福,心花怒放的情感。
范例:
《城南舊事》中,從英子家的油燈過渡到瘋女人的火爐。范例:
日本影片《砂器》中,前一個鏡頭是和賀英良指揮樂隊,他的手高高舉起,隨著音樂旋律又有力地向下甩去。緊接著的鏡頭是童年,秀夫正高舉木棒向富家子弟打去。這是動作相似的蒙太奇連接,不但敘述了劇情,而且揭示出深刻的內灑。
(7)、對話式蒙太奇。
這是將上一鏡頭中某個人的話語,巧妙而自然地連在下一鏡頭中的另一個人的話語上,這就往往使相隔了一定時間的兩段劇情,轉換得流暢自如,而且平添一種趣味。
范例:
影片《創業》中,姚云朗興奮地向華程報告油井出泊的消息,華程激動地說:“通知章總!” 一一 “我認輸了!” 話好象是章總向華程講的。鏡頭一轉,原來是章易之在田家莊地質所誠懇地對姚云朗在說。
范例:
《槐樹莊》中,前一個鏡頭是郭大娘屋里,當聽說劉志成請假不出席黨的會議時,憂慮地說:“他又請假!一一又是什么事兒啊 ?”緊接著的鏡頭是劉志成蹲在房頂上,手拿瓦刀說:“我那蘿卜還沒刨呢??開會什么事?”立在街上的郭大娘仰面回答道:“今天這個會重要,傳達總路線。”這里省略了郭大娘去找劉志成開會的經過,使筆墨顯得十分簡練。
(8)、細節式蒙太奇。
它著重在細節與細節之間的聯系。它充分運用表現細節的畫面,在特寫與特寫的連接中,強調、突出這一細節的內灑。
范例:
故事片《牧馬人》中,描寫許靈均結婚的一場戲:第一個鏡頭,特寫:一支紅燭燃燒著,李秀芝對著鏡子梳頭,她沉浸在夢幻般的幸福中,接著的鏡頭還是特寫:一支點燃著的紅燭,許靈均穿著一件半新的燈芯絨上衣。下一個鏡頭還是特寫:門框上方已貼好一個紅紙剪的鴛鴦。秀芝又貼上一張,她深情地看著。這些細節組接在一起的含義超過了兩個鏡頭本身之和的意義。因為它誘發了觀眾的聯想。
2、電影劇作的修辭技巧
電影劇作中,不僅要把形象表達得準確、清楚,還應該做到生動、有意境,讓人看了留下深刻的印象。針對不同的內容,如何選擇最恰當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好的效果,這就 4 是電影的修辭問題。我們這里主要介紹一些電影中常用的修辭手段和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九類。
(1)、電影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學作品中,比喻運用得很多。一個人非常高興,便把這種心情比作鮮花,說成“心花怒放”。電影的比喻是借助兩個畫面的相似點,突出畫面的本質特征,給觀眾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范例:
在影片《紅旗譜》中,當朱老忠將運濤下獄的消息告訴嚴志和時,志和一怔,手一松,油燈落地,一片漆黑,它暗示嚴志和的心,亦如落地油燈,一片黑暗。
(2)、電影的比擬。
就是將有生命的東西當做無生命的東西來表現,或將無生命的東西當做有生命的東西來描寫。這種修辭手段使電影能將許多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觀眾展開想象的翅膀,對電影所表現的形象產生鮮明的印象。
范例:
在科普片中講解病毒和藥鋪對人體的不同作用時,就采用動畫塑造兩種擬人的形象來比擬:代表病毒的人兇惡殘暴,危害人體,代表藥物的人勇敢善良,戰勝了病菌。這種生動活潑的形象,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有利于少年和兒童的理解。
范例:
在科教片《生命的秘密一一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以穿戴不同的人的排列、連接,來比擬說明胰島素分子鏈的結構、人工合成原理和合成經過。
(3)電影的夸張。
就是通過對人物或事物,盡力作擴大或縮小的渲染鋪張,以達到加深觀眾印象,引起觀眾的聯想,深入揭示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事物本質特征的藝術效果。
范例:
在戲曲片《徐九經升官記》中,徐九經朦朧睡眼里,只見一個穿著紅袍的小徐九經要他秉公而斷,一個穿著紫袍的小九經要他權衡個人利害。這些極度的夸張手法,形象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心矛盾。另外,夸張在電影喜劇片中更是廣泛地加以運用,范例:
在美國影片《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扮演的希特勒演說時,愈吼愈歇斯底里,甚至連麥克風都彎折下去了。夸張還常常通過夢境、幻覺來表現。
范例:
如在故事影片《喜盈門》中,張英一下縮得很小,仁芳變得如同巨人擋在門外。(4)、電影的雙關。
就是利用電影畫面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有意使畫面同時兼有兩種意思。在電影中恰當地運用雙關手法,可使內容表達得更含蓄、豐富,也可增強電影的表現力。
范例:
在影片《如意》中,描寫金緒文與石義海的一次約會:鼓樓斜陽晚照,湖上簫聲悠揚,遠方是正在游玩的青年男女。金綺文微笑著說:“這晚景真好!”此處“晚景”既是指夜暮黃昏,人景交融的美,又雙關著這對遲暮戀人的幸福生活。
范例:
在影片《牧馬人》中,董寬、郭蝙子等牧工以草情不好需趕馬上山為由,使許靈均躲過專政隊的批斗,出發前郭蝙子往那張“勒令”上撒尿。這一畫面表面上是解手,而實際上,含蓄地表達了牧工們對極左路線不滿,收到了幽默風趣的效果。
(5)、電影的對比。
就是把兩個相互對立的畫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以便更鮮明地刻劃事物的不同性質,狀態和特征。
范例:
電影《打擊侵略者》中,前一個鏡頭表現美偽軍為了奪路,幾乎火拼,緊接著的鏡頭是中朝人民軍有秩序地、雄糾糾氣昂昂地前線線開拔。
(6)、電影的省略。
人們常說電影是省略的藝術,就是說:編劇要對電影的主要部分進行精雕細刻,而將其次要部分省略掉,調動觀象力去補充。如描寫電影主人公的成長 只需要通過三四個迭化鏡頭:嬰兒誕生——童年或少年一一青年時代?就可以表現出這個孩子長大了。
范例:
我們在銀幕上經常看到,一顆種子落地,第二個鏡頭疊化,這顆種子正發芽開花。這就表示時間已過了幾個月。春天的桃花,變成夏天的綠葉,接著綠葉凋零,寒校林立,雪花飛舞。這是從春天到冬天,這就是時間的省略。同樣,遠涉重洋,飛越歐洲,也可用省略的方法,通過三四個鏡頭表現出來。
(7)、電影的反復。
指相同或相似的鏡頭反復出現,如開頭與結尾前后呼應的反復,情節的反復,還有場景、細節等反復。電影的反復具有強調、渲染、加重情節細節分量、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
范例:
意大利影片《羅馬十一點鐘》,它描寫數百名失業的青年女子,為了獲得一名打字員的職務,擠在樓梯上爭相應試,最后梯毀人亡。這部影片運用了首尾反復的手法深化了主題。影片開頭是一個小姑娘大清早就等在那里應試,而結尾,也就是在發生這起 慘事件后的第二天,仍是這個小姑娘繼續等在那里。這就是說,危樓的死亡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長久的失業和饑餓。
此外還有細節的反復,范例:
《林則徐》中的“八千斤” 大炮,在影片中出現了十六次。它連接著劇情的發展,連接著主人公林則徐、關天培的命運,連接著電影的主題一一-鴉片戰爭的發生與失敗。觀眾隨著大炮的興建而高興,隨著大炮的毀滅而悲哀。
(8)、電影的排比。
就是把畫面相同或相似,意義密切相關聯的鏡頭連接起來,烘托氣氛,增強氣勢,把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
范例:
在描寫影片中正面主人公犧牲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排比鏡頭:天空中烏云翻卷、電閃雷鳴、傾盆大雨、狂濤巨浪等鏡頭交織在一起,有力地渲染了悲劇氣氛。
(9)、電影的鋪陳
就是有意用一些畫面渲染、突出某些事、景、情,從而使觀眾入情入境,深入認識這些事、景、情的意義,引起觀眾內心的極大共鳴和感情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