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觀點與作者的意圖進行對比和研究。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寫出優秀的讀后感,小編整理了一些精選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和幫助。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一
最近,我讀了一篇司馬遷寫的`名著――《史記》。其中,我有一篇記憶深刻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這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當時,屈原的國家快滅亡了,于是,愛國的他,便向皇帝傳上了他的幾個改革方法。不料,皇上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將他降了職,屈原十分憤怒。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國家國土淪落,屈原滿懷悲憤,投江自盡了。人們非常懷念屈原,他們怕小魚吃掉了屈原的尸體,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這便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動。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采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么?尤其是最后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么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系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二
這一篇顧名思義,寫了兩個人,屈原和賈誼。兩個的早年經歷和個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學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誣陷抵毀,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羅江自殺身亡,賈誼流放長沙抑郁而死。
簡單的說這一篇就是這樣。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記述屈原和賈誼的文章詩詞,大抵都是悲憤喊冤之辭,“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總之,是這個世界錯了,我沒錯,世既不容我,我將離世而去。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世界的確是極其不完善的,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懷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誣陷抵毀從此失意的有識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的詩詞引發古今無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實,從某種角度說,屈原的不如意的際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個性,當然還有他的文學造詣成全了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成就,所謂憂愁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三
心里,總覺得很不舒服。
可是,在我們讀完,也翻譯完課文之后,在老師給我們講有關屈原的政治背景的時候,我被他的人格說深深的震撼了!
他剛剛開始,政治上很成功,可是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所以將屈原貶職了。記得老師好像說《離騷》就是他在被貶時創作的。老師還向我們推薦了他的另一首詞(詩?),叫《漁父》,打算哪天拜讀一下。
在屈原以前,他們這些人都是不講究效忠于自己的祖國的。包括很著名的孔子,都會四處云游宣傳自己的政治報復。只有屈原,就算楚懷王不重用他,就算他人都排擠陷害他,他依舊對楚國忠心耿耿!
還有他的藝術成就。他是浪漫主義的開端,創造了楚辭體(也就是騷體),還開創了個人創作(以前像詩經都是沒有作者的)。更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也就出了這么一個屈原吧!!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四
太史公在《屈原列傳》中塑造了一個“其志潔,其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這樣一個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張儀等人不明不白地給害了。嗚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而莫敢直諫,其后楚竟為秦所滅!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滅楚?何以定天下?歷史也許因此而改寫也!
所謂賢人政治,就是說治亂由人,任賢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用小人則災禍由此而起,異變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齊之霸業系由管仲,漢興乃由張子房,蜀興系由諸葛亮;同樣,商亡是殺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趙高作祟。說來說去,君主只要會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齊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盤信任管仲仍可稱王稱霸;漢高祖無才無德,但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便可逼項羽烏江自刎。一部中國政治史,由是留下了無數半人半神的名字。
最明顯的例子,諸葛亮。“伏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劉備將二人盡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漢。相反,蜀是三國中實力最弱者廠。于是人們只好說,諸葛亮,寸運”不濟,“生于末世運偏消”呀。在人與天的較量中,人們似乎又默認了賢人未必應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動了。這,也算是不走運的“賢人”們的一條借口吧。
由此可見,即便是標榜賢人政治的中國古代,“體制”暗中的力量也還是重于“人治”。與其說是氣運,不如說是體制是否適于時世。
屈原死了,楚國滅了;賈誼死了,漢朝興了。個中原因,讀《史記》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間細細體味。
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一生郁郁不得志,終于自沉以終。論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負,卻只能坐視楚國亡滅,無措手足,這又是一種悲哀。
由此不能不讓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訣竅了。18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績為世人矚目,連一代泉雄拿破侖都崇拜他。他的日記正是研究這些成功政治家的絕好材料。
如果你看過他的日記,了解其中的先進思想,達觀智慧,你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思想激進、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開明之士。那你可就錯了!從他的政績作為來看,他卻是專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說是最頑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為何一個政治家,他的所作所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別?這一點他的日記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說,在專制君主手下為官必須善于偽裝自己,決不可透露自己半點真實想法,“否則誰說出口,誰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開放,思想要深藏。”這一點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獲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達30年之久。
同樣戚繼光為了能做一番事業,便向首輔張居正行賄,送金錢美女,籠絡宮中當權宦員,結果執掌了軍事大權,當總兵十幾年之久,因而得以驅逐倭寇,實行鞏固海防戰略,成為一代名將和民族英雄。相反,剛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無所作為,一無可述。
由此看來,這些極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寧可個人操守有虧,也要以非常手段獲得大權,施展手段。這或許便是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擇手段,達到最高道德”的絕佳注腳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處處碰壁,不得施展才華志向。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個妥協與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國恭維某個家庭的孩子,說他長大會成為一個政治家,反而招致這個家庭的憤怒,因為政治家在歐美并沒有好名聲。因此不把屈原歸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實。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五
早春三月,天氣還是那么寒冷,閑暇之際讀屈子列傳。雖斯人已遠,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結難釋。仿佛看到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發老人行走在汨羅江畔,對著滔滔江水,淚水長流。家國仍在,可惜報國無門。
江邊的漁夫見到屈原后兩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漁夫問:“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讀完兩人的對話,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潔,不隨波逐流。寧可葬于魚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溫蠖。像這樣的境界是多少人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但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劇。這個悲劇的屈原個人性格造成的嗎?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緣上與楚國國君不可謂不親;居楚國三閭大夫、左徒高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地位不可謂不顯赫。可以說屈原至少已經具備了實現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條件,比起那些苦于謀求進身之階的普通士大夫強千百倍。古往今來,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報效朝廷,但苦于無門、還有人長期延滯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終身飽受勞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對于他個人是他的幸運,對于楚國來講也是楚國的幸運。
但命運無常,小人難測。上官大夫妒賢嫉能,在楚王面前誹謗屈原,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王聽之開始疏遠屈原。后來秦欲伐齊,齊與楚為同盟,秦派張儀以小惠離間齊楚,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楚王沒有得到張儀許諾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懷王大肆興師伐秦又遭慘敗,楚國上下蒙受了奇恥大辱。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顧楚國,系心懷王,希望懷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懷王終不悔悟,后多次聽上官、鄭袖等人的讒言,一次次做出失敗的決策。太史公曾論到,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懷王見欺,可憐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飽讀詩書,期待有一天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致君堯舜,天下大治。他們遵循著一條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路,擔負著社會理想的實現和國家秩序的穩定。中國古代的文人承擔著道義和對社會的責任,但他們又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勢力或統治階級去實現所謂的道和義。屈原的悲劇是注定的,因為他沒有遇到一個賢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錯就改的太甲能中興殷商;姜子牙遇到禮賢下士的文王,開大周八百年之基業;魏征與太宗同時,才可以共創貞觀盛世。所以賢臣治國還賴有賢君,賢君能聽采納忠言,賢臣才能開一個太平世界。
自古壯志難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劇,多少人在這條為國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頭,以后悲劇收場。是個人悲劇,也是時代悲劇,更是制度的悲劇。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權為核心,一切政治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皇帝的首肯。一個昏庸的皇帝足以讓所有的賢臣在政治舞臺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權也是有皇帝一人來行使,他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為什么有的賢臣說的話,皇帝就是聽不進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聽計從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讓人信服的例子來說教,一些華而不實的大道理說教然而讓人生厭。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說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會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遠與其說是小人的讒言,不如說懷王擔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劇歸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劇罷了。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六
九歌國殤。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1],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2],援玉[3]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4];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5];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6];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注釋】[1]:音“航”。
[2]:音“老。”
[3]:音“扶”。
[4]:音“墅”。
[5]:音“從”。
[6]:音“隆”。【譯文】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七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愛國志士。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中華兒女。
他兩次被流放,一次是因為懷王的愚蠢;一次是因為子蘭的讒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圖強;遭受打擊,不背叛祖國。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為中華民族的愛國代表。
一個人的行為詮釋著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命的看法。屈原熱愛祖國,他不像孫臏、李斯那樣跑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當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無法施展實現時,慷慨以死明志。
我為屈原之死惋惜悲嘆。志向雖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換,代價太大,過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爭取,絕不悲觀!絕不等待!決不放棄!
我慶幸自己生長在一個新時代,一個勇于變革的時代,一個提倡人人平等的時代。盡管生活還有許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為什么放棄希望,甚至生命。一次與父母的爭吵?一次比賽的勝負?還是看破紅塵,甘愿成仙?神仙都難免俗,何況人乎?對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氣和。
人活著,才有希望,才有未來。讓我們一起去擁抱希望!擁抱未來吧!明天一定會更好!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八
在小茅屋里,一盞油燈,閃爍著點點微弱的燈光,你瘦弱的身軀伏在書案上,就著這若隱若現的燈光,奮筆疾書。
你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眼目睹過國家的盛衰存亡,于是,你刻苦讀書,十年寒窗,終于一朝金榜提名,你為人正直,兩袖清風。你盡心竭力,為國為民,對君王一片忠心,卻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帝王的懷疑,被罷免了官職,流放到了江南,你的身心在流放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但這并沒有磨滅你的信念和希望,它們在你的心中燃燒的更加熾熱,你盼望有朝一日能夠看到國家興旺,百姓們安居樂業的景象。是的,在國家日益衰敗之際,你,不能像岳飛那樣縱馬飛馳在戰場上,舞起長劍,高聲吟唱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你,亦不能像米芾那樣遇到不快,就提筆在紙上任意揮灑,“灑”出自己的個性,“灑”出嶄新風格,你,只能通過文章,通過詩詞,來抒發自己心中的郁悶悲憤之情,于是,你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在《離騷》中,寥寥幾句,上溯到帝王的豐績,下贊到王公大臣的豐功偉業,你論述了治國興邦的道理,旨意宏大精深,托意精深幽微,你,志行高遠,即使身處污泥濁水之中,也不被世俗變幻所玷污,你,至死嚴格要求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像一朵荷花傲然挺拔在荷葉之中,那種高尚情懷,可與日月爭耀,使太陽茫然失色!于是,有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朽詩句。
當你得知國家將亡,自己卻無力挽救時,你來到江邊,寫下了絕筆名篇《懷沙》,它表達了你無法報效祖國的悲憤心情,表示將效法古代賢人,以身殉志,你懷抱石頭,靠近了滔滔江水,一聲響后,一切又歸于平靜,就這樣,你結束了你短暫而高尚的生命。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九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列傳。屈原是湖北秭歸人,作為一名湖北人,對這位偉人的歷史我也非常感興趣,今天特地開始讀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羋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們今天的姓不一樣,古代只有貴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國王室都是羋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來說屈原是和楚國王室有血緣關系的。
他最先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為才華出眾,所以懷王一開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為官的人為了爭寵而害怕他的能力超過自己。于是他們想辦法迫害屈原,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誣蔑屈原,這樣楚懷王就開始漸漸疏遠屈原。
由于屈原為人非常正直,用心對待他的君上。可是卻被疏遠,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罷免以后,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關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遠楚國和齊國,于是派張儀去找楚懷王,張儀說如果楚國能夠和秦國結盟去攻打齊國,秦國會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給楚國。楚王聽了以后答應了張儀,于是和齊國絕交。等到戰后楚王準備去接收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說自己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氣,想要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敗。后來秦國主動請求歸還漢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張儀。后來張儀用重金收買楚王的寵妃,張儀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國通婚,希望和楚王見面,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結果懷王不聽。最后楚懷王死于秦國。
屈原后來又被貶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賈生列傳》讓我體會到,一個國君如果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真話的惡果。屈原忠心耿耿卻落下一個投江自殺的下場。實在是非常可惜。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
屈原名平,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左徒,見識廣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兩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愛國情懷,在楚國遭受打擊,但是他始終不背叛楚國。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每讀到屈原,想到屈原,總有一種悲嘆,一個真真的跋涉者,一個真真堅持自己理想與情操的人,它的結局竟是萬般無奈的投江。
一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人的意志無不在詮釋著他對人生的理解,他對生命的看法。
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總是匆匆走過他短暫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許永遠都理解不了古人。
讀《屈原列傳》的時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質,而是感慨活在一個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會是一個多么大的悲哀。
從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挫折,戰勝自我,把每次挫折當作前進的踏腳石,最終走向成功的輝煌。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一
讀屈原愛國故事有感——同情人民、向往光明。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屈原郁郁而行,他的一系列主張的提出,無一定主見,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屈原一生都奉獻在改革上。這時候、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后人所惋惜,遭到更沉重的打擊,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他絕無回天之力,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他成功了,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縱觀他的一生。他一生“正道直行、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蘭。老百姓拍手叫好。著《離騷》,他氣魄宏偉,作為一位家和改革家、靳尚一伙的挑唆,抒發了他熱愛祖國,相當于后來的副宰相、《九章》等作品20多篇,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后鄭袖、《九歌》,為何“信而見疑,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著流放生活的屈原。他們結成死黨,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天問》,一個改革家的悲劇。因為屈原的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標志著他的生涯的結束。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憂國憂民,深知楚國大勢已去。屈原從小就懷著振興楚國的遠大志向,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于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懷王經不起鄭袖。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拼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這職務相當高。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館教育,竭忠盡智”。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終年62歲?他百思不得其解。他被流放了,他失敗了,飽覽當時能夠搜集到的詩書。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只好以身殉國這是個謬論啊,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二
我的祖國以快60歲了,我的祖國是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才有今天的繁榮,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多少人為祖國拋頭顱,但他們依舊微笑有多少人為它灑熱血,但他們都覺得值,從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人物為自己的祖國獻出了他們自己年輕的生命呀!
前段時間我有幸讀了《屈原列傳》這本書,對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個全新的認識。
屈原名平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左徒,見識廣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兩大挫折。讀《屈原列傳》的時候,我感覺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質,而是感慨活在一個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會是一個多大的悲哀。
屈原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的'趨勢逐漸走向富強的道路,并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同時他又為祖國積極培養人才。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以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的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懷王,要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但楚懷王的寵妃和大臣們百般阻撓,最后沒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來襲,最終楚國滅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最后終于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楚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呼。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每讀到屈原,想到屈原,我總是有一種悲嘆,一個真正的跋涉者,一個真正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結局竟是萬般無奈的投江,后人們便流傳這樣一個習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條河里,撒粽子,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尸體,以后的五月初五變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我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想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總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許永遠也不會明白的。
從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在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迎接,戰勝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當作前進的踏腳石,最終走向成功,我相信這個道理一定會使我終身受益的。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三
自屈原投江之后,他便一直被人所懷念。先民們設立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并且延續兩千年之久,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心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后人對他的永世敬仰!
然而,敬仰之余,我常常會生出一些想法。死,固然不失為一條保持清白、抗爭世事的`途徑,但這其中難免包含著一些怯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理想破滅,處于窮途末路之際,死難道就是唯一的選擇么?屈原之死,確實悲壯,但相比之下,孔夫子的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頑強斗志,不更令人敬仰么?人生怎么可能沒有挫折呢?一旦遭到巨大災難,就以死來解脫,不顯得太消極了么?文天祥被虜,本想求死,可他終于還是“隱忍而行”。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將以有為也”。是這個信念戰勝了求死的念頭,支持著他斗爭直到最后。
屈原不應該選擇死!
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不由得深深感嘆:屈原之死,悲哉!悲哉!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四
空氣凝固,風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終還是來到了邊。你臉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對無理的欺負、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終選擇了縱身投進的這條大江。
用盡了力氣,拂不去悲傷的回憶。你——屈原,楚懷王的左徒,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相當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長言辭,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亂。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你主張抗秦,卻遭受到楚國佞臣們的迫害。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以小人之語謗君子之為,他們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于是,你漸漸被君王疏遠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愛的祖國滅亡了!
在寂寞的風中,你在行走,伴隨著夜的精靈,你賦《離騷》。沒想到當年大名鼎鼎的楚國大夫,卻遭到受盡欺負的后果!
你竭忠盡智,但終日被謗,你的心里又怎能無怨無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終選擇了汨羅江為長眠之地。這一天,你出現在汨羅江邊。憔悴枯槁的身心,就連漁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寧愿赴江流而葬身魚腹,也不愿蒙受塵世之污濁。
這就是你,華夏大地上堅挺而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這一年的這一天,縱身一躍,以轉瞬即逝的生命,表達了對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達了對楚國的愛。即使成為魚腹中的佳肴,你也要與楚國永在一起,永不分離!
這時,在那一段沉淪歷史的長夜中,熠熠生輝的只有這汨羅江中的一顆不屈的心!
啊,屈原!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五
偶然間在微信讀書app上翻到了歷史書籍《屈原賈生列傳》,今天剛巧是端午節,便點開讀了讀,雖全為文言文,但其中的主要內容還是可以讀懂的。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這部書中的人物,不只有帝王將相,而且有諸子百家,文人雅士等各個階層的人物的,通常司馬遷把具有類似人生軌跡的人物放在一起記敘,屈原和賈誼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屈原和賈生雖是不同時代的人,但同為才高八斗,又是忠貞愛國之士,為小人所忌恨,繼而遭到誹謗而信而見疑,忠而被貶,最終被流放,二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但在文學上都給后人留下經典之作,所以太史公把他們寫在一篇之中。
該列傳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對屈原的介紹,作者先寫他因才能出眾而到楚懷王的信任,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世,嫻于辭令,但正因如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恨,上官大夫因此進讒言于楚懷王,楚懷王因此而逐漸疏遠屈原,最后將他貶謫到南方。司馬遷在列傳中著重描寫了投江時的屈原。屈原在投汨羅江遇見漁夫,漁夫和屈原的一席對話直接有力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滿懷經國之志而又報國無門的屈原。他的滿腔抑郁無人能懂,只能通過詩賦來表情達意,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與世推移,隨波逐流,所以死亡自然是他獲得解脫的最好選擇。一代英豪就這樣被留在了汨羅江之中,時年六十二歲。
后半部分是對賈生的介紹,作者也同樣先寫他年少成名,年十八,就以能誦詩屬書于郡中,僅僅一年之內,就官至太中大夫,又實行一系列改革,因此與舊貴族產生矛盾,最終在他們進諫之下,以“年少初學,專教擅權,紛亂諸侯”的罪責而遭貶。
同樣,司馬遷對被貶之后的賈誼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首先些他的《吊屈原賦》賈誼以屈原自比,吊古傷己,以此來表達他的抑郁不快之情。除此之外,他的《鵩鳥賦》中,“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予去何之,詔予其期"可以看出他獨居于長沙,找不到傾聽者,只能向這帶來死亡之兆的貓頭鷹訴說,表明了他對前途的迷茫,不知未來是吉是兇,也不知死亡到來是早還是晚,抱著這樣的抑郁心情,他再入宮廷兵雖得到重用,卻因梁王劉勝墜馬而死而深感自責,前168年,他抑郁而終,時年三十三歲。
司馬遷將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筆端時常流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說:“……關屈原所自深淵,未當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表達了對屈原、賈誼的人格贊美和對其文學成就的肯定,又表現了對屈原賈誼的無限同情,或許其中還夾雜著司馬遷對人生的思考。
屈原,賈誼的死亡是否有意義,在今天存在著極大的爭議,但無論哪種看法,共同肯定的是他們的愛國情懷。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倡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疑是我們愛國之路上的楷模和精神鼓勵。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六
我的祖國以快60歲了,我的祖國是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才有今天的繁榮,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多少人為祖國拋頭顱,但他們依舊微笑有多少人為它灑熱血,但他們都覺得值,從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人物為自己的祖國獻出了他們自己年輕的生命呀!
前段時間我有幸讀了《屈原列傳》這本書,對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個全新的認識。
屈原名平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左徒,見識廣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兩大挫折。讀《屈原列傳》的時候,我感覺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質,而是感慨活在一個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會是一個多大的悲哀。
屈原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的趨勢逐漸走向富強的道路,并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同時他又為祖國積極培養人才。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以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的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懷王,要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但楚懷王的寵妃和大臣們百般阻撓,最后沒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來襲,最終楚國滅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最后終于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楚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呼。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每讀到屈原,想到屈原,我總是有一種悲嘆,一個真正的跋涉者,一個真正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結局竟是萬般無奈的投江,后人們便流傳這樣一個習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條河里,撒粽子,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尸體,以后的五月初五變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我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想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總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許永遠也不會明白的。
從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在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迎接,戰勝自己,把每一次的挫折,當作前進的踏腳石,最終走向成功,我相信這個道理一定會使我終身受益的。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七
讀了林漢達寫的《屈原投江》,我深有感想。楚懷王聽內奸的話,把自己的命都丟了,楚頃襄王做了王之后,不但把屈原的官職抹掉,還重用了內奸,公元前278年,秦國把楚國的國都打下,屈原知道楚國沒救了,就投江了。
我覺得屈原這樣做是錯的,他犯了兩個錯誤,第一,直接指出楚王的錯誤,楚王聽了肯定不高興,也不會聽取他的意見,相比《不受蒙蔽》中的琴師,跟屈原表達方式完全不同,他用彈琴的道理指出了齊王不管國事的問題,勸服了齊王,把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換一種表達的方法,有時會更有用的。第二,他跳江是錯誤的選擇,這時候,他應該到列國去,請求列國的國王重用他,側面救國,而不在那兒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說楚王,因為這時候楚王什么都聽不進去,到時什么都晚了。
我認為楚王也不對,他跟齊桓公一樣,齊桓公固執已見,諱疾忌醫,楚王也一樣,不聽取忠臣的勸告,只聽內奸的話,從這故事中,我明白一個道理: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要防微杜漸。
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就是為什么這時候,楚國沒有其他的忠臣幫助屈原,難道當時就只有屈原最愛國嗎?在我反復閱讀這后,才發現大臣們都變成內奸小人了,楚國的民心也變了,特別是在楚國被秦國打敗了以后,逃的逃,躲的躲,這時的楚國已經是個廢國,屈原知道楚國沒有救了,就投江自殺了。
林漢達爺爺的故事就是那么生動有趣,不僅讓我們學到了歷史,還讓我們學到了怎么組織語言。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八
拂去歷史的粒粒塵埃,走進那漫漫歷史長河。拾取這歷史沙灘中的粒粒貝殼。誒,這一顆竟是如此的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原來這是一顆閃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這就是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靈均。
曾幾何時,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為衣,以芙蓉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幾何時,你也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曾幾何時,你也是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無奈地發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聲聲哀嘆。曾幾何時,你也是忠君愛國,視君為美人。
你博聞強志,嫻于辭令,也曾聲明顯赫,貴為左徒。你推崇改革,實施美政。可終究還是觸及到封建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們嫉賢妒能,視你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這就是你所說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吧!而此時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確還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惡,不辨忠奸,察納雅言。對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對如此打擊你并沒有氣餒,因為你還有"舉長矢兮射天狼"壯志未酬,又怎能說放棄就放棄呢?于是在秦國正準備打擊楚國之時,你便力求合縱抗秦,然而,怒張儀之狡詐,哀楚王之愚笨。便為張儀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騙,從而使齊楚兩國從此斷交。致使楚國遭受偷襲,而無一國援救,楚國亦是屢戰屢敗,合縱抗秦之術也早已名存實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國,你也被不知覺醒的頃襄王所放逐。
面對山河的支離破碎,面對百姓的流離失所,雖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國已經病入膏肓,已經爛到骨子里了,但是這泱泱楚國的命運豈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變的。于是你沉淪了,你絕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獨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這汩羅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人問:那你為什么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來維護自己的高潔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綻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盛開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國的淚,亦是楚國的魂,你的詩也隨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蕩起陣陣漣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2023年屈原讀后感范文(19篇)篇十九
《屈原傳》這本書是作文班的陳老師送給我的,他希望我能從這本書中收獲某些道理,積累成長的精神。我讀完這本書后,感覺到屈原的人生既偉大又令人悲嘆。
屈原小時候的家境也算富足,吃得飽,穿得暖。無凍餒之苦,家鄉秭歸,姐姐屈須,父親伯庸,祖母柳氏。屈原聰穎好學,從小就被人稱作過目不忘的小神童。但年歲太小,渾身孩子氣,辦事毛手毛腳。有一次,小屈原把賬簿落于火盆中燒掉了一半,但是小屈原從容鎮定,若無其事一字不落的將薄子的賬目一一背出。果與實際無一差錯,鄉親們都認為小屈原長大后能成為有大志的人,這更引起了小屈原的好學,為他的將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在公元前321年,這一年屈原19歲,秦軍犯境,到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楚之西北邊境各郡縣的百姓與秦軍對抗,19歲的屈原學習兵書,訓練武藝,成立了平寇隊,終于在321年正月十五把秦軍驅趕到邊境外,一連數月不敢前來騷擾。這一舉動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屈原正式進入宮廷。
公元前320年,屈原在蘭陵蘭臺宮認認真真學習宮廷禮儀,忠于職守,修明法度,革除舊制,楚國漸漸走向強大,屈原被封為左徒。到了公元前328年,齊楚準備聯合攻打秦國,秦國得知后,派出丞相張儀到楚國破壞齊楚關系,逐出屈原。他先用珍寶買通了楚國的君臣和楚懷王的愛妃鄭袖,要他們編造屈原的品質和危險,使楚懷王流放屈原。到達郢都后,張儀向懷王提出優厚的利益與秦國聯盟,懷王自然答應,與齊國斷絕關系。漸漸的,屈原被楚懷王懷疑,覺得屈原不是一個可以重用的人。在奸臣的造謠誣陷下,楚懷王把屈原流放至漢北邊境,剛流放不到一年,楚君就打了敗仗。但是懷王還是認為與秦國聯盟有好處,一直沒有召回屈原。
屈原到了漢北一帶徘徊,內心非常復雜痛苦。慢慢地,楚國接連不斷的打敗仗,變得弱小,成為了七國中最弱的國,但自己又無能為力。這使屈原更加悲痛,創作了《離騷》這篇曠世巨作。楚懷王也意識到屈原的重要性,立馬把屈原召回宮廷。在這期間,齊楚又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楚國又逐漸變得強大。
在公元前296年,楚懷王被秦國丞相張儀騙到秦國,被囚禁在那里,抑郁交加,客死秦國。子恒被立為楚王,稱為頃襄王,頃襄王卻沒有發奮圖強,報仇雪恥,反而更加忠奸不分,是非不明,根本不打算任用忠誠正直的屈原,在那些奸臣的勸說下,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寂寥的荒野。
在流放的那天,鄉親們在街上為屈原送行,風雨中佇立著數千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內心都舍不得屈原。屈原來到洞庭湖,在一間小茅屋住了下來,那時他已是一位62歲的老者。在公元前284年,秦軍打入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國馬上就要滅亡了。屈原徹底絕望,他想,我以身殉國,希望能引起楚王覺悟,以挽救身亡的楚國。于是,他縱身躍入汨羅江,將一直傳續到現在。這個故事也依然令人記憶深刻。
屈原愛國愛民、聰穎好學、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高潔人格,值得我們后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