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總結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與子反思總結篇一
在處理第一課時時,在掃清文章中的基本字詞障礙的同時,也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埋下伏筆并做好鋪墊。比如在第一課時我通過觀賞視頻,讓學生在文字描寫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使得同學們有身臨其境之感,設身處地的感受地震的危害之大,給人們帶來的傷痛之深,切身感受人們在面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的渺小與無助,奠定同學們學習的'感情基調。
在第二課時的講解時,首先通過復習導入,再次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圍繞文章中對這對父與子的評價展開分析。主要有兩條主線:了不起的父親;了不起的兒子。然后根據這兩條線索展開分析。第一:學習課文4--11段:感受父親的了不起??梢詮牟煌改傅谋憩F角度,分析爸爸的執著和堅定;從不同人的勸說中,體會父親的信守承諾;從時間流逝的角度,體會父親的堅持。在學習中可以運用對比、聯想的手段引導,分角色朗讀以及抓重點詞語(挖、依然、不停、只有等詞語)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重點在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第二:學習文中的12--22段,體會兒子的了不起。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優秀品質。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同學自學體會,小組分角色朗讀,討論交流最能體現兒子品質和了不起的句子。主要圍繞15段和22段進行主要指導和分析,體會兒子的先人后己,信守承諾的優秀品質。
在文章的最后進行課外拓展,可以聯系中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場景和圖片,讓學生們更進一步的體會這人世間最最偉大無私的愛,激發學生們孝敬父母的情懷。在配樂中寫出自己心中想對父母說的話,進行課堂小練筆。
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比較連貫,銜接語言比較生動自然,學生們都很進入狀態,同時文章線索條理清晰,達到了教學目標,孩子們也收獲頗豐,自己在感動孩子的同時也感動著自己。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自己緊張把ppt快放了;有些感情引導比較生硬,沒有做到潤物無聲;當孩子沒有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時,自己有些沉不住氣,這都是自己今后要加強和改善的。還要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為今后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與子反思總結篇二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后,一位父親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贊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著追求的精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決定抓住“一個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的了不起”和“兒子的了不起”。
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課前,對于這個教案,我覺得內容有點多,如果學生上課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設計的環節會耽誤時間而導致課上不完。通過半學期的努力,根據我對我班同學的了解,大部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好。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感覺很順暢,包括中間的指導朗讀環節,我覺得能讓孩子充分地讀從而理解課文內容,最后不僅把課文學完了,還讓學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愛。
但作為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敝刑岢鰡栴},是什么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連叫了三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對于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
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里,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著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悅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并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復研讀,出示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偠灾?,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鉆研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與子反思總結篇三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薄邦I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弊鳛楸菊n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學重點。“一條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兩個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后通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著想象讀,讀出感受。接著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永恒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著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采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范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斷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扎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于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調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