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在教學工作中對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安排和計劃的重要文件。下面是一些編寫教學工作計劃的步驟和方法,希望對教師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一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一)復習導入。
1、前幾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進行了測量。
(1)下面請同學們邊看屏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
米分米厘米毫米。
(3)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厘米)。
(2)測量硬幣的厚度。(毫米)。
(3)測量課桌的高。(分米)。
(4)測量教室的長。(米)。
師:如果要測量常熟到蘇州的距離,可以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師:用米測量太麻煩了。常熟到蘇州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么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4、學習千米的認識,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么知識?
(二)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1、師:老師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長,用這把米尺連續(xù)量幾次是1000米?(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作單位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請看屏幕:
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顯示:
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一圈200米)走()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沿操場(一圈200米)走5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圓大約用了幾分鐘?(3分鐘)那么沿這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15分鐘)。
板書:走15分鐘的路程,長約1千米。
4、小朋友,方培街你們一定很熟悉吧,請看屏幕:從萬豐商廈到丹鳳銀樓、方塔商場、新華書店、華聯(lián)、商業(yè)大樓再過十字路口到娛樂中心,約1千米。
小結: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聽起來不容易區(qū)分,語文課上朗讀講究抑揚頓挫,誰能巧用停頓,把千米和米區(qū)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l(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指導讀:注意在數字和單位之間適當停頓。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板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志。
3、限速標志。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著學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
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生:利用摩托車的里程表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師: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五)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汽車每小時行40米。
(2)電線桿高6千米。
(3)小李身高135厘米。
(4)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5)教室黑板長3分米。
(6)一支鉛筆長2千米。
2、72頁3、4。
3、綜合練習。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過國慶五十周年閱兵式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邊看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17個官兵方陣和25個車輛方陣共長2______。(千米)。
(2)1萬多名官兵過檢閱區(qū)時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3)你知道閱兵式上的官兵為什么走得這么整齊嗎?在閱兵村,他們平均每天要走3億___(千米)整個訓練過程,他們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師: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訓練換來了祖國的榮譽。
(六)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同學們學得很好。學校組織同學秋游,現(xiàn)在想請小朋友們幫助設計一條路線,要求:
1、從學校出發(fā)到游玩的最后一處景點之間的路程不超過10千米。
2、游玩的景點要盡可能多。四人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組設計得最好。(圖略)。
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生活中很少接觸,顯得比較抽象,教材內容單一、簡要,增加了教學難度。徐老師課前作了大量的準備,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聯(lián)系鄉(xiāng)土實際,教書育人。整個教學過程師生關系融洽。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二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將收集的數據有選擇地板書在黑板上。
2、導入新課。
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有關千米的知識,感受“千米”這一長度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互動新授
1、感受千米。
(1)師:學校操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
(2)引導:同學們分組活動,15名同學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學記錄他們走完l千米所用的時間;l5名同學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學記錄他們跑完1千米所用的時間。
2、體會i千米。
師:清同學們談談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計1千米。
(2)引導:從學校出發(fā)到人民醫(yī)院大約有多長?到圖書館大約有多遠?……
學生通過“走”“跑”等活動體驗l千米的長度。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千米有多長,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學生結合學校周圍交通圖分組討論交流。
讓學生通過“走一走”“說一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在活動中思考。真實感受了1千米的長度,體會出1千米真的很長。
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去估一估身邊建筑物之間的距離,加深對長度單位“千米”的理解,同時也真實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實踐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呢?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三
教材第8頁例四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
體驗1千米有多遠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四
1、明確千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2、知道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明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難點: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形成正確表象。
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
師:這些都是較小的長度單位,當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該用什么長度單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設計意圖:借助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師:關于“千米”這一概念,你們對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千米”也是長度單位,1千米=1000米。
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是測量比較長的路程時選用的計量單位。
生3:“千米”也叫“公里”。
……。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正確,看起來大家對千米的了解還真不少呢。不過剛才大家所說的,都是憑自己的主觀感覺猜測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長,需要走多長時間?你們哪位同學估測得最準確,能不能自己想辦法來驗證一下?可以跟小組的同學進行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驗證方案;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生1:走一步大約長5分米,走20xx步大約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fā),走20xx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計算一下時間。
生2: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沿著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計算一下時間。(課件出示:教材第26頁右下方圖)。
生3:學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長400米,沿著跑道走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課件出示:教材第26頁例4情景圖)。
……。
師:根據自己的驗證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活動。
各小組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交流匯報:走1千米大約需要15分鐘。
三、總結提升。
師: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獲、感受。
四、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考查知識點:對千米的認識;能力要求:掌握并運用千米的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要知道沿著這條鐵路線從北京到廣州需要多長時間,首先要確定出行方式,然后確定這種出行方式的運動速度。
步行每小時行4千米,用2313÷4,大約用580小時。
火車每小時行80千米,用2313÷80,大約用30小時。
教材習題。
教材第26頁“做一做”
略
板書設計。
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
1千米=1000米。
教學反思。
1、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對此概念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通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在哪里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還有哪些地方用到過“千米”,發(fā)揮了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
2、考慮到學生對學校附近比較熟悉,所以教師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幼兒園大約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通過猜一猜、說一說等活動,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從而比較自然地認識“千米”。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對1千米或幾千米有了初步的體驗和感悟。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五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zhèn)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六
課題:
公頃與平方千米
新授人:
教學內容:教材第82頁例2。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平方千米的實際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單位換算。
2、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主動探索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平方千米的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準備:小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周登玉,你們可以叫我周老師,很高興來到你們班,這節(jié)課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你們愿意嗎?(愿意)
(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生,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公頃可用符號“ha”表示。師:1公頃有多大?生: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面積這么大,1公頃=10000平方米。非常好,我們來看一看這個題你能完成嗎?)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來學習另外一個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投影出示例2圖片)
3、學生看圖,并讀一讀其中的數據和文字。
同學們,圖中計量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積單位啊?
(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平方千米。
二、認識平方千米
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積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紹一下)
我們在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時,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
板書:平方千米可以用符號“km2”表示。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領土面積有多大嗎?介紹:大約是960萬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的公頃是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那請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
揭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長?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繞1個籃球場跑一圈是56米,大約跑18圈。)
1平方千米是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頃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嗎?(學生計算)
4、交流反饋。
指名說一說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頃,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頃。
5、試一試
學生理解題意。這個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別是多少?單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積單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對應的面積單位就是平方千米。學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結果。
三、練習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學生計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換算成平方千米。
2、練一練第2題
學生讀一讀,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頃換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換算成公頃。
3、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4、練習十四第5題 學生理解題意,估計其他四個省的面積。 學生討論并交流。
5、練習十四第6題 學生討論,互相說一說。 全班交流。
6、練習十四第7題
想象物體的實際大小,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全課總結 板書設計:
公頃與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七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xiàn)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tài)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本節(jié)課教學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設計巧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素材,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
(一)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
當數學與學生的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于1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是機械被動的去學習。然而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和補充,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如播放我國長江、雅魯藏布江、火箭發(fā)射等圖片,讓學生對它們的長度、深度、高度進行千米和米的換算,使學生自然就融入了學習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二)把已有的經驗作為支點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于豐富的現(xiàn)實原型,培養(yǎng)空間觀念要將教學拓寬到生活空間。教師能借助學生對100米的長度的認識作為“敲門磚”,找準發(fā)展空間觀念的支點,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回憶、推想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讓學生在真實的現(xiàn)實背景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三)給學生充分的感性積累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教師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之間100米的長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物體利用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再讓學生通過看摩托車行駛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錄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積累與體驗,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中建構新知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長度時,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自己探索與交流,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教室門約高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沖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約要2步,1千米大約要走20xx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時機,形成學生思維碰撞的高潮,課堂顯得真實而生動。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八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jié)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考慮到錦江小學校園及學生的特殊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的一些環(huán)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一)復習導入
師:到目前為止,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學習新知
1.認識1千米。
師:你感覺1千米應該有多長?
2.感受1千米。
師:1000個1米有多長?你來猜測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場,走兩圈半就是1千米)
師:請每個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長,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師: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長,你想不想親自到室外去驗證一下?我們一會兒到外面去驗證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長。
去室外體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步要勻,路線要直。
(2)數步數時可以用手指幫助計數。
(3)靠路邊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學習匯報單
回到教室里,說一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4.單位間的換算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階段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寫一篇數學日記———《感受1千米》。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長。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九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千米,明確千米與米的關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1、 用手勢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長度。
2、 口答:
50毫米=( )厘米 5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9厘米=( )毫米
3、 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的長15( ) 門高2 ( )
橡皮長40( ) 課桌長60( )
1、 通過投影出示書本第7頁的例3圖,“圖中的情境大家見過嗎?說一說圖中主要說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學生回答。對,圖上說的是到葉鎮(zhèn)還有21千米,到靈山還有23千米,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情境大家見過嗎?找二名學生說說身邊的類似問題。 你知道千米是個怎樣的長度單位嗎?(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3、 出示例3的圖,如果我們用毫米、厘米、米來作單位好不好?為什么?找一至二名學生回答讓學生說說他們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況下我們用千米作單位比較方便呢?(明確計量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做練習二第1、2題
第一題: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出行方式連起來,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進行反饋。
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總結。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十
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7-8頁。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千米慨念的建立。
米尺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三班石牛山
15千米45千米
九仙山美湖
45千米38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提出學習目標:
1.千米的實際長度,并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2.千米的應用。
1.各小組匯報課外實際測量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并把有關數量板書。
2、全班展示(以小組為單位)
a、運動場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跑兩圈半是1000米。
b、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的一圈是200米,跑5圈就是1000米。
c、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1000米=1千米)
1、針對同學的展示,學生自由質疑問難。
1、完成課本第9頁的第1、2兩題。
2、實踐體驗
師問:你們想不想體驗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覺?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長時間大約是1千米?(組織學生到操場分小組進行)
匯報:你們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覺?
3、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志,限速標志,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志、限速標志的意思。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十一
1、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測試走10米大約要多少步,100米大約要多少步,并記錄。
2、學生繞操場走1000米測試需要的時間,并記錄;記錄自己從家里都學校大約要走多長時間。
3、拍攝乘車行駛1000米的錄象。
三、教學目標和策略選擇
1、使學生認識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千米的實際長度,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使學生對1千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觀念,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2、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本課是系統(tǒng)學習長度單位在小學階段的結束,學生能在已有知識對米的認識上,通過學習,找到米與千米的內在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滲透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fā)展實踐能力。
1、匯報課前實踐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如走、跑、看等),經歷想象、推測等思維過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2、通過錄象、照片,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較長的長度引出千米。接著,再次展示錄象中1000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距離大約是1千米,怎么估計或是計算的,從而在學習4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新的千米的長度單位,使學生在舊知的回顧中找到新理知識的連結點。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結合圖片出示,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并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單位間的換算。
4、綜合運用。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知識點,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全班交流換算的方法,學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種,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當中。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十二
1.對千米的認識;本節(jié)學習對長度的客觀認識: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與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鄰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所以認識難度較大。
2.本節(jié)主要學習對千米長度的具體認識,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距離。
學情分析
1. 通過作業(yè)練習和復習課對學生的了解表明學生對前面學習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經完全掌握。
2. 學生已經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和實際長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學的長度單位之間進率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實物,所以要多借鑒現(xiàn)實中的具體情境認知千米的觀念。
3. 本節(jié)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是不能最直觀的認知1千米有多長。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千米的實際長度,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使學生對1千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觀念,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2、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本課是系統(tǒng)學習長度單位在小學階段的結束,學生能在已有知識對米的認識上,通過學習,找到米與千米的內在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滲透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fā)展實踐能力。
教學策略的選擇:
1、匯報課前實踐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如走、跑、看等),經歷想象、推測等思維過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2、通過錄象、照片,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較長的長度引出千米。接著,再次展示錄象中1000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距離大約是1千米,怎么估計或是計算的,從而在學習4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新的千米的長度單位,使學生在舊知的回顧中找到新理知識的連結點。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結合圖片出示,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并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和千米的空間認識。
教學難點:千米的簡單換算。
千米的認識教案(匯總13篇)篇十三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7-8及練習二第1、2、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實際中的應用,認識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關的標志。
3、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網]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二、認識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題圖1。
爸爸媽媽開車帶小明和小葉出去旅游。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義,找出圖中的`一個新單位——千米。
葉鎮(zhèn)21千米就是指離葉鎮(zhèn)還有21千米,靈山23千米指離靈山還有23千米。
3、小結:千米(它的另一個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單位。
4、你們以前在生活中看到過千米(或公里)嗎?與大家說一說。
比如出租車打表、車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小明和小葉來到了葉鎮(zhèn)。在體育場,看到了小朋友們正在舉行運動會。(出示p7例3主題圖2)。
2、你們知道體育場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嗎?
1千米(公里)=1000米。
讓學生初步感知千米與米的關系。
4、活動——找千米。
(2)4人小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組長向全班匯報交流。
老師對學生找出的千米給出評價,從合理性方面考慮。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組合作測出100米的長度,并在50米處做上一個記號。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睜開眼睛看,走一走。
b、在頭腦里記下100米的長度,閉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時候會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閉上眼睛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
b、估計一下從學校門口開始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
c、對結果進行測評。
五、練習鞏固。
1、練習二第1題。
這是一道鞏固長度觀念的練習,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試做,然后再校對。
2、練習二第2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3、練習二第4題。
根據不同的距離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