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是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收獲的總結。讀一篇優秀的學習心得范文,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路和觀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學習經驗。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一
據山東大學齊魯醫院4月6日深夜官方微信消息,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員、該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張靜靜,在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滿,即將返家休息時,突發心臟驟停,經全力救治無效,于6日18時58分逝世。
據官方此前通報,大年初一,作為山東首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成員,張靜靜奔赴黃岡支援當地抗擊新冠疫情。3月21日,張靜靜隨山東第一批醫療隊員離開湖北返回濟南,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期間三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于4月4日下午5時隔離期滿,擬于5日上午返家休息。5日早上7時突發心臟驟停。
“和年幼的孩子分離沒哭,沒能陪父母吃上團圓飯沒哭,累到頸椎病復發沒哭,臉上被口罩勒出壓痕、壓瘡沒哭……但當患者豎起大拇指的那一刻,看到患者治愈出院時,我沒忍住自己的眼淚。”2月4日,當看到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首例新冠疫情患者治愈出院時,張靜靜寫下如上手記。
“我可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山東人對我們的幫助。我會一輩子記得,有個女孩叫張靜靜,記得您是如何把我們一步步從死亡的邊緣拉回。千言萬語道不盡感激。”有位患者在治愈出院時,拉起張靜靜的手說。
張靜靜在手記中寫道,作為醫護人員,最渴望看到的就是患者平安,最希望看到的莫過于患者痊愈出院,希望陰霾盡快消散,勝利早日來臨。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二
醫院方面稱,4月5日早飯時間,張靜靜沒有露面,同事敲門無應答后沖進房間發現,張靜靜躺在床上,無論怎么叫都沒有反應。
張靜靜被送往濟南章丘區人民醫院搶救,后又被轉院至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塞拉利昂和中國有著8個小時的時差。韓文濤在塞拉利昂時間的5日早上5點多醒來,他看到手機上有著來自岳母的3個未接電話,打開微信,也有朋友打來的多個語音電話顯示未接。韓文濤第一時間給岳母回了電話,這才知道妻子的狀況。
“突知變故,我到現在都渾身發麻”,他在當天的朋友圈里記下當時的感受。
韓文濤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和妻子是高中同學,相識已經有18年,今年是結婚的第六年。自20__年10月以來,韓文濤就在非洲做援建工作。每12周才有一次回國休假的機會,每次休假除去來回在路途上的時間,真正能留在家里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時間只有25天。
“我離開家的時候孩子才半歲”,一直以來,韓文濤深覺對妻子有愧,“這幾年來我沒怎么陪她過生日,也沒能陪孩子過生日”。近年來,都是岳父岳母幫著帶孩子。他和張靜靜的孩子如今已經5歲。
去年12月30日,是韓文濤和妻子見的最后一面,彼時他正結束完在國內休假準備啟程返回塞拉利昂,那一天,他還和妻子約定,在下次回家時,要和妻子去補拍遲到6年的婚紗照。
這個世上本沒有英雄,只是大災面前讓無數平凡的人們成為了英雄。我想,只有在中國,才能讓這些平凡的人在疫情面前無私無畏。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三
爽快、愛笑,也是李越對張靜靜的印象。
2019年7月,濟寧醫學院護理專業的李越和同學到齊魯醫院臨床實習,最開始去的就是呼吸科,張靜靜是她們的帶教老師。
“對我們很溫柔,很耐心”,這讓李越本來緊張的情緒很快放松,不懂不會的問題她會毫不猶豫地問,聽著張靜靜耐心解答:“哪怕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她也會給我們講解清楚,一點一點糾正操作中的錯誤。”
除了老師這個身份,張靜靜還是大李越十幾歲的學姐,閑暇之余她會關心李越和同學在哪里租的房子,上班是否方便,吃飯問題怎么解決,“就像個姐姐”。
4月5日從新聞上看到張靜靜正在搶救的消息,李越蒙了,她覺得張靜靜不是一個會倒下的人。
感到意外的還有秦偉,因為拉順風車和張靜靜相識,他沒想到這個當了自己一年多乘客的護士會以這種方式上了熱搜:“忘不掉的是你開朗的性格,一直以為危重癥科室的護士都會很壓抑,你讓我轉變了這種觀念。”
秦偉告訴記者,他和張靜靜住得不遠,一年多時間里她都在路邊準時等待,本想疫情結束后免費載她上班,誰料,“再也沒能等到她繼續搭我的順風車”。
“沒有不可治愈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3月21日,張靜靜跟隨山東省首批援助湖北黃岡醫療隊返程,她在歸來手記中寫道,臨行前,收到了很多煮熟的雞蛋,這是黃岡當地的風俗,把雞蛋送給最親的人。“杏林門下,救死扶傷,責無旁貸。愿以吾輩之青春,守護這盛世繁華。”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四
疫情突然襲擊,過年的一切娛樂活動都按下了暫停鍵:沒有串門、沒有聚餐、沒有廟會……人們為躲避病毒的侵害,只能呆在家里。然而這時卻有一批逆行者,他們不顧生死安危、挺身而出、闖入疫區醫治患者。他們用逆行,描繪出最美的樣子。
而我們呢?呆在溫暖的家中,或瀏覽書籍、或啃著雞腿、或躺在柔軟的沙發上打游戲,甚至像知了一樣反復埋怨:無聊……要知道,這看似無聊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守候的呀!
所以,謝謝你們——最美的逆行者。有了你們,人們不恐慌、有信念:只要團結更堅、勝利就在明天!
一個饅頭,一碗稀飯,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選擇了吃住在社區,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加一碗稀飯,十分簡單。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區內為居民張貼宣傳單,仔細核對湖北入贛返鄉人員的信息、收集返鄉人員的體溫記錄。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當鄉里領導考慮到他身體情況,想把他安排到二線去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時,何致忠堅定地說道:“如今疫情形勢如此嚴峻,盡管我身體殘疾,但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必須義不容辭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從未因這點累而抱怨,因為他的心里已經扎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信仰、對社區居民愛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獻付出只是廣大黨員干部在疫情一線的一個縮影,正是這些黨員干部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讓黨員本色在戰役火線越擦越亮,讓黨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線熠熠生輝!
一碗蛋炒飯,一勺豆腐湯,是抗疫路上的“營養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給自己做了個蛋炒飯,又做了豆腐湯。他常說,這個搭配是最有營養,最養生的。吃完午飯,他又做起了“配送員”。“何書記,給我帶點幾斤肉,回來給你錢”“何老板,給我帶條魚回來”……“收到,晚上我就給你買過來,明天給你們送過去”,他答應道。每天下午4點去買菜,5點左右去送菜,晚上還要守夜班,有時候睡眠不足4—5個小時,可他依然樂此不彼。他說,“以前服務大家總覺得累、覺得苦,但現在覺得很快樂、很開心、很光榮。”社區居民都說:“我們書記雖然是獨臂,但是他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沖在前面,我們就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干部在疫情一線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用行動撐起了戰勝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腸,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點,才把社區群眾需要的東西給準備好。又想起了要對返漢人員進行測量體溫,又急忙跑去了給他們測量體溫并記錄。雖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測體溫、勸返群眾”,要經過無數次的反復的核查,但他從不馬虎,堅持做到一絲不茍。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腸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對他來說最幸福的就是在帳篷里和親人視頻對話,在街道社區為居民采購就是日常……親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卻說道:“疫情當前,我必須沖在一線,報答國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人們常說,這世界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這場只許勝利的戰役中,哪里有疫情、險情,哪里最困難、最艱苦,哪里就有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默默堅守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戰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職責!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五
4月6日晚,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布訃告稱: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山大齊魯醫院主管護師張靜靜,在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滿即將返家休時,突發心臟驟停,經全力救治無效,于4月6日18時58分逝世。而張靜靜的丈夫正在援助非洲,未能趕得及回來看其最后一眼。
參加山東首批援鄂醫療隊,大年初一“出征”湖北。
張靜靜的丈夫正在非洲參加援非工作,并“跨越半個地球”寫了家書支持妻子工作。
丈夫在信中說,為妻子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愛而自豪。雖然孩子目前還小,時常因為想念媽媽哭鬧,但將來會為有這樣偉大的媽媽而驕傲。最后丈夫囑托妻子照顧好自己,早日平安歸來。
到黃岡第三天就剪成短發,她說“不后悔”
在投入救治工作之前,張靜靜和她的隊友們做了“戰前”準備。來武漢之前她就做好了剃成“寸頭”的準備,和她一起剪發的還有山東醫療隊的數十名女戰友。
在診療工作中,張靜靜發現山東醫療隊隊員很難聽懂湖北黃岡方言,醫患之間溝通障礙有待破除。于是,她自己編寫了一本護患溝通本。她還計劃隨著工作進展再一步步修訂護患溝通本。
按計劃今天返家休息,早晨突發心臟驟停4月4日下午5點,張靜靜他們按規定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期滿。張靜靜期間三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原計劃在4月5日上午返家休息。5日早上7點卻突發心臟驟停。
謝謝你付出的一切!
張靜靜,一路走好!
南北方言不通,為了解決語言障礙,張靜靜專門為一線醫護們制定了“護患溝通本”,上面寫著一些常用語和簡易回答,例如“您稍等”,“我去通知一聲”,“請您戴上口罩”等,在語言不通時,拿出護患溝通本,患者看到文字,就能理解。
十幾頁的“護患溝通本”用a4紙上印裝訂在一起,在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流傳使用。
她在日記中記錄道,當一位60多歲的患者,從其他醫院轉入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來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一身秋衣秋褲和一雙一次性拖鞋。“我趕緊嘗試用黃岡方言跟他交流。”
張靜靜說,自己和同事找來一身衣服和一雙鞋子送給老人,老人熱淚盈眶。
“患者住院,沒有家人陪伴,心里也難免有恐懼和害怕,跟他們用方言說話,他們能很快對我們產生信任。”十年來的工作經歷,讓張靜靜深知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在隔離病房內,他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關心和安撫有時比治療還重要。”
臨到50余天的抗疫任務尾聲,得知張靜靜要走,曾經住在她負責病區的一位阿姨,專程趕到酒店去看望。“今天阿姨知道我們要走,又趕來相送,道別的話不想說出口,眼淚忍了又忍,總是要分離,但我們永遠是一家人,明年待到杜鵑花開,我一定再回黃岡這個家里感受春暖花開!”
3月21日,離開黃岡前,張靜靜收到黃岡市民送的一籃子煮好的雞蛋,還有一幅畫,“這是一群多么可愛的人,我們對黃岡的幫助如果是滴水之恩,他們回報給我們的是涌泉之數,況且,杏林門下,救死扶傷,責無旁貸。”
倒在回家之前。
3月21日,張靜靜隨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返回濟南,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在這期間,她的三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4月4日17時,張靜靜隔離期滿,即將回到闊別近70天的家中。
厄運不期而至。4月5日7時,張靜靜突發心臟驟停。
張靜靜手里拿著回程機票。
醫院方面稱,4月5日早飯時間,張靜靜沒有露面,同事敲門無應答后沖進房間發現,張靜靜躺在床上,無論怎么叫都沒有反應。
張靜靜被送往濟南章丘區人民醫院搶救,后又被轉院至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塞拉利昂和中國有著8個小時的時差。韓文濤在塞拉利昂時間的5日早上5點多醒來,他看到手機上有著來自岳母的3個未接電話,打開微信,也有朋友打來的多個語音電話顯示未接。韓文濤第一時間給岳母回了電話,這才知道妻子的狀況。
“突知變故,我到現在都渾身發麻”,他在當天的朋友圈里記下當時的感受。
韓文濤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和妻子是高中同學,相識已經有18年,今年是結婚的第六年。自2015年10月以來,韓文濤就在非洲做援建工作。每12周才有一次回國休假的機會,每次休假除去來回在路途上的時間,真正能留在家里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時間只有25天。
“我離開家的時候孩子才半歲”,一直以來,韓文濤深覺對妻子有愧,“這幾年來我沒怎么陪她過生日,也沒能陪孩子過生日”。近年來,都是岳父岳母幫著帶孩子。他和張靜靜的孩子如今已經5歲。
去年12月30日,是韓文濤和妻子見的最后一面,彼時他正結束完在國內休假準備啟程返回塞拉利昂,那一天,他還和妻子約定,在下次回家時,要和妻子去補拍遲到6年的婚紗照。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六
爽快、愛笑,也是李越對張靜靜的印象。
7月,濟寧醫學院護理專業的李越和同學到齊魯醫院臨床實習,最開始去的就是呼吸科,張靜靜是她們的帶教老師。
“對我們很溫柔,很耐心”,這讓李越本來緊張的情緒很快放松,不懂不會的問題她會毫不猶豫地問,聽著張靜靜耐心解答:“哪怕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她也會給我們講解清楚,一點一點糾正操作中的錯誤。”
除了老師這個身份,張靜靜還是大李越十幾歲的學姐,閑暇之余她會關心李越和同學在哪里租的房子,上班是否方便,吃飯問題怎么解決,“就像個姐姐”。
4月5日從新聞上看到張靜靜正在搶救的消息,李越蒙了,她覺得張靜靜不是一個會倒下的人。
感到意外的還有秦偉,因為拉順風車和張靜靜相識,他沒想到這個當了自己一年多乘客的護士會以這種方式上了熱搜:“忘不掉的是你開朗的性格,一直以為危重癥科室的護士都會很壓抑,你讓我轉變了這種觀念。”
秦偉告訴記者,他和張靜靜住得不遠,一年多時間里她都在路邊準時等待,本想疫情結束后免費載她上班,誰料,“再也沒能等到她繼續搭我的順風車”。
“沒有不可治愈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3月21日,張靜靜跟隨山東省首批援助湖北黃岡醫療隊返程,她在歸來手記中寫道,臨行前,收到了很多煮熟的雞蛋,這是黃岡當地的風俗,把雞蛋送給最親的人。“杏林門下,救死扶傷,責無旁貸。愿以吾輩之青春,守護這盛世繁華。”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七
萬物復蘇的使者:
你好!
20__年的你來遲了,一切都變得陌生。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早該是上學的日子,早該是忙碌的日子,而現在,街上鮮有人影,口罩將人們面容遮掩,我們在街上來去匆匆,強掩恐懼。
我站在窗前,望著窗外,是沉寂,可怕的沉寂。我突然想起朱自清先生寫的《春》,想起了你,你面容姣好,你看著泉水解凍,叮咚叮咚;你看著太陽照在山頭,照在未融化的雪上,閃著光;你看著農民播種;你看著城里鄉下的老老少少,歡聲笑語;你看著風箏撲了你個滿懷……我知道你想念那時時光,我們也是。
春,你看見了嗎?我們的醫護人員已經沖在前線,他們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他們看著病患的死亡和治愈;他們絕望又不想放棄,他們完全不顧自己游走在死亡的邊緣,就連血口獠牙的惡魔也未吞噬他們懷中的溫柔天地。
春,你聽到了嗎?是病患的吶喊,是白衣天使的吶喊,是中國人的吶喊,是全世界的吶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春,或許你覺得如今的世界太瘋狂,人類是自食惡果,這是自然給人類的懲罰。可是,如今的我們已經在悔改,我們需要你的一點寬恕,你也要有一點信心和勇氣,來到我們身邊。
醒一醒!別再躲避在疫情的堡壘里大醉酩酊,無奈地看著如今的我們。別再迷惘!別再彷徨!
也許,今年的你會來的晚一些,但絕對不會不來,我們相信,你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到我們的身邊陪伴我們;我們相信,有你的陪伴,我們終究會戰勝恐懼和絕望;我們相信,春風總會吹進千家萬戶,陽光也終會把陰霾撥開。
春天啊,你該來了,我們期盼著,盼望著,等一個春天,等你來。
此致
敬禮!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八
2月8日,是武漢市漢口醫院副院長王瓊婭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第二天。得知消息后,許多同事沒忍住眼淚,甚至打電話來大哭。但她卻反復強調“我還好”。
1月22日,王瓊婭的丈夫、漢口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韓家發被確診新冠肺炎住院。住院后,韓家發一度高燒至40.7度,伴發急性呼吸衰竭。好在目前病情逐漸好轉,已經穩定下來。
在查房時,王瓊婭曾經“順帶”探望過丈夫兩次。“我問,你怎么樣?他因為高燒不太清醒,就點點頭,意思是讓我放心。”在那之后,王瓊婭再沒有陪在丈夫身邊。“我真的沒時間去看,而且還要浪費防護服,我舍不得。”她更相信,有同事的專業救治,丈夫能挺過去。
有這樣忙的父母,11歲的女兒早就已經習慣自己照顧自己。春節前,為了治病救人,夫妻倆早早送走了孩子。“那天早上,我把她喊起來,告訴她要收拾行李,之后會有親戚把她接回老家。”王瓊婭有些愧疚,親戚來接孩子時,她正在醫院工作,都不知道女兒究竟是幾點離開的。
直到現在,王瓊婭和女兒也沒怎么聯系。“沒必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的事,她的年齡承受不起。”王瓊婭想著,孩子能回到農村住一陣,還能鍛煉自理能力,期待女兒回來時能更懂事。
每天,王瓊婭要做的事情繁多復雜,不僅要負責統籌指揮全院患者醫療救治工作,還要參與全院重大搶救、會診、查房工作,和普通醫護人員一起守在一線。
“我老公被感染之前,已經有同事被感染了,也許有一天我可能也會被感染,但在搶救生命面前,作為醫生,我要負起責任!”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瓊婭曾經這樣表態。
2月16日,記者從漢口醫院黨辦了解到,王瓊婭已經確診,目前正在治療中。
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1716例;其中,湖北醫務人員確診1502例(含武漢1102例)。
但,沒人當逃兵。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九
在的年末,全世界都爆發了一種病毒叫新型冠狀病毒,它先是讓人發燒,然后得了肺炎,最后因為沒有藥物的治療而痛苦的死去。而在非常時期,當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去的時候,有一群人卻拋下自己的親人,在人群中逆行,向武漢奔去;向戰“疫”一線奔去;向任何需要他們的地方奔去。
比如全國的救命稻草----鐘南山院士。84的他沒有像其他老人一樣在家安度晚年,而是選擇了奔赴前線,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他提醒人們不要去武漢,武漢危險,可是轉頭他便去武漢救治病人了。在去武漢,他老人家累的在高鐵上都能睡著,他日夜在去醫院和研究藥物的路上奔波。
再比如被人們稱為“疫情的吹哨人”李wenliang醫生。李wenliang本是一名抗擊新型肺炎的一線救治醫生。在月30日,他看到一位病人的檢測報告,上面顯示檢出sars冠狀病毒。李wenliang出于提醒以及防護的目的,就在150人的同學群里發布消息稱,已經確診7例sars病例。但因為是疫情初期,所以他發布的消息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反而還被警方認為是造謠,還讓他簽下訓誡書。然而,在李wenliang接診新型肺炎患者后不久,就曾出現咳嗽、發熱等癥狀,并于1月12日住院觀察。但當時還不知道新型肺炎還存在人傳人的風險,且沒有醫護人員被感染。可是隨著病癥的加重,李wenliang被送進了重癥監護室,進行了核酸檢測,一直沒有得出明確的結果。當結果出來的時候顯示的是陰性,可是在2月1日的檢測中,結果卻成了陽性。在2月7日這位曾經被人誤解的“吹哨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雖然他離開我們了但還有千千萬萬個李wenliang站起來了,他們沖向前線,保護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奮戰在抗疫前線,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張靜靜是其中一位鞠躬盡瘁的抗疫英雄。張靜靜畢業于一所重點醫學院校,畢業后一直從事重癥監護室的護理工作,是一名敬業、責任心強的護士,她在抗疫一線不辭辛苦,救死扶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出了偉大的醫者愛心和奉獻精神。本文將以抗疫英雄張靜靜為例,探討她所體現的良好職業素養和心得體會。
二、職業素養的體現。
張靜靜作為一名優秀的護士,她的職業素養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在抗疫期間,她始終嚴格遵守相關抗疫規定,全程佩戴著防護服,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保護了患者。她與同事們合作默契,肝膽相照,齊心協力,共同抗擊疫情。面對極其緊張的局面,張靜靜依舊熱心服務,營造溫馨、安全的醫療環境,盡力做到讓每一位患者都感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
三、體會和總結。
在抗疫的過程中,張靜靜深刻地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她的責任心、愛心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所在,護士就是為患者分擔痛苦,為生命守護安全,這是我們的職業使命。”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和鼓勵我們這個行業的人們,是你們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們堅定信念,勇于迎戰挑戰。她還對護士長和同事們表示感謝和敬意,他們彼此支持,鼓勵和信任,在共同進退中撐起了這個戰場。
四、醫療工作者應該如何做。
張靜靜的行動是對醫療工作者的重磅警示,她的精神鼓舞和指引著一批人投身到這場抗擊疫情的艱巨工作中來。在這場疫情防控戰的整個過程中,醫療工作者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愛心和職業道德,良好的協作能力,快速的學習和適應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是對我們未來醫療健康行業的立足之本。
五、結語。
抗疫英雄張靜靜是新冠疫情中代表了眾多醫療工作者的力量的典型代表,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精神力量,彰顯了一名護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愛護他人愛護自己,面對未來我們同樣需要這份愛心和責任心,共同守護我們的身體和健康。在這里,我們向張靜靜及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致以敬意和感謝。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一
敬愛的一線白衣天使們,您們好!您們辛苦了!
我是來自團風小學三(4)班的一名學生,我叫盧詩涵。天有不測風云,今年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奪去了許多無辜者的生命,破壞了許多幸福的家庭。每個人都惶惶不可終日。我和媽媽也在家里密切關注著新聞,一個個壞消息不斷地傳來,確診病人不斷增加,媽媽每天眉頭緊鎖,為那些身處疾病中的人擔憂,我也很不開心,因為開學也延期了。
但是,漸漸地,好消息傳來了,康復病人不斷地增加,醫院里不再只是噩耗傳來,也有歡聲笑語。這都是因為您們啊!在這個不一樣的新年里,在這樣重大的疫情面前,你們離開了團聚的親人,舍小家為大家,不顧危險,沖鋒在前,幫助廣大病人盡早恢復健康,也保衛了祖國的安寧。
在這場殘酷的戰“疫”中,您們不僅僅面臨著高強度的身體負荷,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與病魔作斗爭,而且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許多竭盡全力去救治的病人最后不敵病魔死去,這該是多么難過的事情啊,然而沒有時間可以悲傷便要投入到下一次地戰斗中,每天回家還要面對家人的擔憂,這該是多么的兩難啊!然而,國難當頭,義不容辭,沒有人退縮!您們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啊!我為您們點贊!是您們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病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您們日夜不休地工作,甚至一兩天都沒有合眼,在這么大工作強度下,您們一定要保重身體啊!
您們是我的榜樣,我希望我長大以后也能像您們一樣勇敢、無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中國加油!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二
隨著新冠疫情的肆虐,全球各地的醫療工作者們奮戰在疫情前線。以張靜靜為代表的眾多抗疫英雄在這場戰斗中憑借自己的勇氣與毅力不斷突破人類的極限。張靜靜是一名最初參加武漢雷神山醫院抗疫醫療隊的護士,她的身影在國內外媒體上頻頻出現,成為抗疫英雄的代表之一。在這場抗疫戰斗中,張靜靜肩負著護理重癥病人的重任,她的經歷喚起了人們對抗疫英雄的敬意和馳援戰勝疫情的動力。為了更好地認識她的經歷,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介紹、探究張靜靜的心得與體會。
一、責任與擔當。
張靜靜在參加武漢雷神山醫院抗疫醫療隊之前,已經有6年的護理經驗。作為一名護士,她時刻關注病人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是他們最可靠的伴侶和朋友。在全國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張靜靜感受到了自己身為醫護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醫護人員是最前線的士兵。”她說,作為一名護士,在抗疫工作中,不僅需要對自己的安全進行嚴格的保護,同時也要全力以赴,肩負起護理病人的任務。對于她來說,這是一種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二、面對困難與壓力。
在抗疫前線,張靜靜每個工作日都是連續12小時的工作,要幫助病人進行氧療、進行呼吸治療等繁重的工作。一旦病人病情惡化,她會經歷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去照顧這些病人。在這其中她還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然而,前線醫護人員的物資緊張、日夜奔波的工作以及飽受污名化的心理壓力,就是張靜靜面對的現實。敵人是不可見的,但咳嗽聲和過早的死亡讓她深刻感受到困難的重重。在這場戰斗中,張靜靜始終抱著堅定的信念,沒有退縮。
三、緊急反應與危急救援。
張靜靜留下的許多影像都是她化解危急的畫面。在她的條理清晰、理性決策的帶領下,她及時反應,處理好危急病人的狀況,安排合理的護理方案。在醫學方面超越常規的技能和動作使他成功地完成了很多任務,這也為后來的許多病患的康復奠定了良好的性質。
四、人性的光彩。
在這場抗疫戰斗中,張靜靜的敬業精神、守望相助的品質和人性的光輝,充分展現出來。在她的工作中是不怕疫情,不怕環境,還邊看護邊與病人交流,送去慰問及正能量。此外,張靜靜在抗疫工作中堅持不離不棄,成為病人們最可信賴的朋友。
通過這次疫情,張靜靜認識到一個護士從事職業所要迎接的各種挑戰和考驗。并且她同時感受到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在疫情中,她始終戰斗在前線,與病人一起征戰,她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更強大的人。同時,她也認為,此次疫情充分表現了社會的凝聚力與國家的凝聚力,他們在長期的抗疫戰斗中助推醫療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社會衛生事業,體現了守護人民健康的責任和擔當。
總之,張靜靜的故事深刻地表達了醫護人員的高尚醫德和無私奉獻的醫療精神。他是諾曼底登陸中老兵間的領軍人物,代表了新生代醫療工作者的勇氣和決心,是抗疫英雄的典范。在這場戰爭中,全民肅至,英雄輩出,我們自信地看到,共同的信念和努力能夠使我們化險為夷,克服一切困難,最終獲得了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她作為經歷了這場疫情的護士之一,不僅僅代表了抗疫英雄,也代表了我們醫務工作者。她的經歷和體會也將為我們未來的工作提供經驗和啟示。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三
作為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他一直處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有良知,有智慧、有勇氣,他是去年二月第一個向人們發出警告,“預言”這場災難的醫生,他是“逆行者”,更是“吹哨人”!
但是,他敏感地提醒周圍同事注意感染和防控,卻被一些警官認為是“杞人憂天”,胡亂發布謠言!直到疫情爆發,李wenliang醫生才獲得了清白。但李wenliang醫生卻沒有和警官們較真兒,而是迅速回到抗疫的第一線,全身心的投入到臨床救治工作。他不畏艱險、恪盡職守、、救死扶傷的精神,值得全中華人民向他學習!
但是,疫情兇猛無比,像一個做了壞事的人,它像是知道了是這個穿著白大褂的人類揭穿、發現了它的陰謀,于是無情的把“吹哨人”,李wenliang折磨致死。人們痛惜、哀悼、致敬,祈禱著李wenliang醫生在陰間一切安好。
但是,李wenliang醫生的“哨聲”還是傳播開來,同學們謹慎起來,互相轉告,接著,更多醫生知道后都開始做防護,人們都說:“李wenliang醫生救了很多人!”即便遠方沒有第一時間聽到的人,也知曉了他們的存在。一個有英雄的世界會給人更多希望,會激勵前線“戰士”“作戰”的斗志!
現在疫情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正是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凝神聚力,不能懈怠,我們要記住李wenliang醫生的話,用最大的努力、最小的犧牲,治好最多的患者,用最短的時間打贏這場不能輸的戰爭!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四
南北方言不通,為了解決語言障礙,張靜靜專門為一線醫護們制定了“護患溝通本”,上面寫著一些常用語和簡易回答,例如“您稍等”,“我去通知一聲”,“請您戴上口罩”等,在語言不通時,拿出護患溝通本,患者看到文字,就能理解。
十幾頁的“護患溝通本”用a4紙上印裝訂在一起,在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流傳使用。
她在日記中記錄道,當一位60多歲的患者,從其他醫院轉入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來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一身秋衣秋褲和一雙一次性拖鞋。“我趕緊嘗試用黃岡方言跟他交流。”
張靜靜說,自己和同事找來一身衣服和一雙鞋子送給老人,老人熱淚盈眶。
“患者住院,沒有家人陪伴,心里也難免有恐懼和害怕,跟他們用方言說話,他們能很快對我們產生信任。”十年來的工作經歷,讓張靜靜深知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在隔離病房內,他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關心和安撫有時比治療還重要。”
臨到50余天的抗疫任務尾聲,得知張靜靜要走,曾經住在她負責病區的一位阿姨,專程趕到酒店去看望。“今天阿姨知道我們要走,又趕來相送,道別的話不想說出口,眼淚忍了又忍,總是要分離,但我們永遠是一家人,明年待到杜鵑花開,我一定再回黃岡這個家里感受春暖花開!”
3月21日,張靜靜隨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返回濟南,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在這期間,她的三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4月4日17時,張靜靜隔離期滿,即將回到闊別近70天的家中。
厄運不期而至。4月5日7時,張靜靜突發心臟驟停。
在正式進入隔離病房前,張靜靜剪去了長發,“出汗后,長發容易滋生病菌,穿防護服也不方便,所以越短越好。”
她曾對新京報記者說,“等戰勝了疫情,我們再留回來。”
張靜靜沒有等到再度長發飄飄的那一天。4月5日上午,因心臟驟停,她被送往醫院搶救。而遠在西非工作的丈夫韓文濤,還打算回國后補拍一張婚紗照。
6日晚間,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宣布,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齊魯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張靜靜因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去世。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五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肆虐,許多醫護人員勇敢地挺身而出,一線與病毒抗爭,其中就包括了當時在湖北武漢工作的張靜靜。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張靜靜經歷了這場挑戰,面對著疫病的考驗,她在戰斗中有了許多悟出來的東西。
一、深入抗疫第一線的感受。
危機時刻,作為一名醫生,張靜靜義不容辭地參與了疫情的救治。在抗疫第一線工作,張靜靜看到的是病房內病人的脆弱和無助,也看到了醫護人員的辛苦和付出。她始終堅信,指導干預和醫學技術是打贏疫情阻擊戰的關鍵,因此在抗疫期間一直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持續改進治療方案,為患者貢獻自己的職業智慧。在這次經歷中,張靜靜切實感受到了他們救治病人的堅定信念以及令人感動的醫者情懷。
二、時間和技術都是對付病情的力量。
在疫情初期,這種疾病是非常陌生的,很多醫護人員都面臨著缺乏相應的醫治技術、藥物的情況,張靜靜也不例外。在醫療技術上,張靜靜閱讀了大量的醫學文獻,不斷地更新了治療方案。張靜靜認為,優秀的醫護人員需要堅信自己的技術和治療方案,更要相信時間是一個治愈疾病的強大力量。她還多次強調,只要秉持正確的治療理念和方案,科學網絡治療平臺、藥物等和時間一起才是治愈一個病人最強大的力量。
三、救死扶傷是醫者天職。
疾病肆虐時,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救治每一個病人正是我們每一位醫護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在抗疫期間,張靜靜非常重視病人的心理協調和護理工作。她曾經說過:在這樣的抗疫戰爭之中,護理人員能夠更好的照顧患者,讓監護病人的醫生更安心地進行治療。張靜靜的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尊重生命始終是醫者的職責。
四、醫者精神彰顯人性光輝。
在抗疫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最光輝的一面。醫者精神是一種光榮的精神,在此次抗疫中,很多醫護人員自己不懼病毒,勇往直前沖鋒在疫情的第一線,他們始終保持著決心、勇氣、毅力和信仰。張靜靜的行為也證明了這一點。她從未被恐懼或沮喪所打敗,她選擇了相信自己和團隊,這種樂觀心態和正能量傳遞在疫情期間也鼓舞了身邊的人。
五、我們需要記住她們。
盡管抗疫的工作目前已經大為加強,但我們還是需要時刻記住那些敢于逆行的醫護人員的貢獻。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和奉獻精神,他們是一代代醫護人員的代表。張靜靜堅持了自己的醫學信念,宣揚了正面的疫情知識和防護預防政策,為武漢的很多病人和家族帶來了信心和希望。作為一名抗疫的英雄,張靜靜所展現的遠不僅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形象,更體現了團結拼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我們也要學習張靜靜的精神,告訴自己在生命的逆境中,依然可以堅持自己的信仰,表現出人格上的高尚情操。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六
但是,生在延安、長在延安的他,從小受這片革命熱土的熏陶,早已將延安精神銘刻于心,并誓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見之于行。2月2日,吳寧和戰友們告別家人和同事,踏上了進軍武漢的征程。
帶著父母的牽掛,同事的關心,領導的囑托,吳寧來到被湖北省防控指揮部指定為危重癥患者定點收治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協和西院,并擔任救護組組長。雖然已經在戰前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是當真正到達戰場,依然讓他感到震撼。那是他從業以來從未見過的殘酷情景。當穿戴著嚴密的防護服,透過護目鏡看到一個個無力地躺在病床上、眼中流露出恐懼和痛苦、隨時都面臨死亡威脅的患者時,他深深感受到這場戰役的慘烈與艱苦。作為救護組組長,作為延安抗疫醫療隊唯一的男護士,他主動擔負起了更多更重的任務。防護服包裹全身,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常常是衣服濕透,手指麻木,呼吸困難。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吳寧在武漢抗疫65個日日夜夜,憑著超強的毅力、扎實的技術,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的救護任務,累計護理患者280名,收治患者113名,治愈出院、癥狀轉輕轉出104名。為了鞭策和考驗自己,吳寧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火線入黨,實現了他的人生政治夙愿。由于表現突出,吳寧被湖北省授予“白衣衛士”的光榮稱號。
回望抗疫戰場,吳寧只是無數英雄之一。此時此刻,我們同樣不會忘記,疫情之下,那一個個逆流而上的身影,那一個個英雄的名字——疫情吹哨人李文亮、為病人主動留守的夏思思、怕同事被感染而叮囑不要插管的劉智明、藏起住院通知書堅守崗位的朱崢嶸……這些戰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基層干部、民警和志愿者們,他們用大愛守護著人民的生命,用生命踐行著共產黨員的誓言。他們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是身體力行地讓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深刻體驗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主義精神!
這場疫情之下的生死考驗,考驗的是擔當,考驗的是黨性,考驗的是對人民的感情,考驗的是對事業的初心。目前,疫情尚未完全過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我們每一個現代青年和黨員干部們,必須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國難當頭之時,要義無反顧地沖鋒在一線、戰斗在最前沿,國難時見真情。在平凡工作之日,要自覺主動地勤奮工作、默默奉獻,平凡中見偉大。
昔日延安青年奔赴抗日戰場,英勇殺敵。今日延安青年沖在抗疫前線,不怕犧牲。延安精神永遠是治黨治國的精神武器,永遠是青年人修身勵志的精神源泉。作為一名延安青年,我們都應該成為延安精神的踐行者,而我自己作為一名延安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培訓者,不但要成為延安精神的踐行者,更要成為延安精神的傳承者,向吳寧學習,向每一位奮戰在抗疫前線的英雄學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業績,譜寫延安精神的新華章,讓延安精神在祖國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七
面對疫情,要牢筑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防線”,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統一包含人民群眾、醫療科研、社會組織等強大“戰線”,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聚焦微觀人群,不得不提的是老黨員這個群體,在疫情面前,他們堅決“亮劍”。
學習戰役精神,他們帶頭講自律,坦誠不隱瞞。這段時間來,一些人知道自家有或者接觸武漢旅居史的要隔離觀察,過不了心理和思想關,所以存在瞞報情況,最后導致了更多的傷害。我們的一些老黨員就主動站出來,不但坦誠自己的真實情況,還主動協助我們的醫務人員、政府工作人員等工作,更好地對當地的返鄉人員進行了全面的摸排,這其中難免會遭到一些人的埋怨,但他們出于整個疫情防控的全局和大義,承受住壓力,做好表率。
學習戰役精神,他們就認這個理,倔強不退步。在打好疫情“阻擊戰”的過程中,他們自覺到街頭小巷勸散集聚人員,他們主動勸散紅白喜事、宗教信仰等群體性活動,他們不講通融,就認這個理兒,一定要確保把這件事給落實了才行。他們自己守在村口路頭,不讓人員隨意進出,他們干事一絲不茍、“不講情面”。他們主動到“自我隔離”人員村蹲守,保證他們“乖乖待在家里”度過觀察期。盡管遭受不少的謾罵和誤解,他們依舊義無反顧,頂著壓力上,他們篤定“責任重于泰山”,這場“戰疫”容不得絲毫疏忽和大意。
學習戰役精神,他們做得非常細,細摳不含糊。這些老黨員,他們做得非常細,他們細摳各類宣傳標語,看專業術語用詞是否規范;他們會親自到各老人活動場所、商店、村部查看廣播工具,確保正常使用;他們會親自督看口罩回收垃圾桶是否定點擺放、廢棄口罩是否做破壞處理;他們會不定期到街頭巷尾去查看是否有不戴口罩、感冒人員流竄,積極配合醫務人員和政府人員的工作。他們把工作做得很細,不容得一絲敷衍。
學習戰役精神,他們干的接地氣,實在不漂浮。我們的一些群眾,特別是農村地區,有些群眾的文化素養比較欠缺,存在不識字和聽不懂普通話和對于一些政策措施不理解等問題。這時候,老黨員們又站了出來,他們把一些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識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編制地方群眾易于接受的“順口溜”,結合地方特色制成“防疫山歌”“防疫小曲”等。他們還自覺蹲守在公告面前或者入戶宣傳,用本地話和實例解讀相關的科普知識和政策措施,他們打通了政策舉措宣傳和落地之間的“橋梁”。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八
風華為人杰,巾幗逞英豪。的即將來臨的三八婦女節,是第110個國際勞動婦女節、我國第97個婦女節。與往年不同之處,在疫情防控戰疫場上巾幗不讓須眉,到處閃現著“巾幗身影”,凝聚著“巾幗智慧”、貢獻著“巾幗力量”,綻放著“巾幗芳華”,這一刻她們點亮了“巾幗底色”。
每一場特殊戰斗,都需要一批英勇的戰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會涌現一批無畏的勇士。被口罩勒到深痕的臉頰,被汗水浸到泛白的雙手,被防護服包裹束縛著的笨重身軀……一切的痕跡,是你們逆行與病魔抗爭的最美樣子。
我們要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風雨兼程守候在每一個防疫站點,感謝你們叩響一戶戶房門摸排勸導,感謝你們剪短了長發只為救助更多患者,感謝你們身兼數職為隔離群眾送上暖心服務,感謝你們在疫情肆虐之時,不懼生死,勇敢奔向抗疫前沿,感謝你們的家人、親友給予的傾情支持。我們想對你們說一聲:姐妹們,你們辛苦了!我們為有你們這樣挺身而出,英勇奮斗的“巾幗英雄”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你們是堅守者——武漢封城,當地的居民堅守他們的家園,不讓病毒外傳,始終堅守著病毒傳染的最后一道防線。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背后為你默默堅守,醫護工作者星夜兼程,白衣戰袍,投身無聲戰場;建設者晝夜施工,血肉之軀,展示中國力量;還有無數外賣小哥、快遞員、環衛工人們逆風而行,堅守崗位。這就是萬眾一心的中國精神與力量!
抗疫英雄張靜靜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通用19篇)篇十九
春節后,劉東得知張靜靜去湖北抗疫一線馳援,韓文濤在非洲工作,年幼的孩子跟隨姥姥生活在巨野,一家人分別三地。于是他主動聯系了這位老同學。
“我是做醫藥工作的,也經常去黃岡,對那邊的醫療條件和情況都挺熟的,想給她說說那邊的情況,多安頓她注意防護,保證安全。”劉東告訴新京報記者。
張靜靜的回復總是很篤定“一切都好”、“放心”。
但張靜靜出事后劉東才反思,這大概是她“報喜不報憂”。但他轉念一想,這倒是符合張靜靜的性格,樂觀爽快。
3月28日,劉東聯系張靜靜,問隔離期結束沒有,并安頓她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張靜靜還告訴劉東,原本計劃四月初回家的韓文濤因為疫情“短期回不來了,都禁航了”。
劉東想,等疫情過去,大家又可以像過去似的,回巨野攢局小聚一下,誰料這竟是二人最后的對話:“再也聚不齊了,現在同學們想著送靜靜一程。”
爽快、愛笑,也是李越對張靜靜的印象。
2019年7月,濟寧醫學院護理專業的李越和同學到齊魯醫院臨床實習,最開始去的就是呼吸科,張靜靜是她們的帶教老師。
“對我們很溫柔,很耐心”,這讓李越本來緊張的情緒很快放松,不懂不會的問題她會毫不猶豫地問,聽著張靜靜耐心解答:“哪怕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她也會給我們講解清楚,一點一點糾正操作中的錯誤。”
除了老師這個身份,張靜靜還是大李越十幾歲的學姐,閑暇之余她會關心李越和同學在哪里租的房子,上班是否方便,吃飯問題怎么解決,“就像個姐姐”。
4月5日從新聞上看到張靜靜正在搶救的消息,李越蒙了,她覺得張靜靜不是一個會倒下的人。
感到意外的還有秦偉,因為拉順風車和張靜靜相識,他沒想到這個當了自己一年多乘客的護士會以這種方式上了熱搜:“忘不掉的是你開朗的性格,一直以為危重癥科室的護士都會很壓抑,你讓我轉變了這種觀念。”
秦偉告訴記者,他和張靜靜住得不遠,一年多時間里她都在路邊準時等待,本想疫情結束后免費載她上班,誰料,“再也沒能等到她繼續搭我的順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