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在語言組織、邏輯思維、表達能力等方面表現出色的一篇作文。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評選結果,大家可以看看并進行借鑒。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一
什么是味道,味道就是人的嗅覺的一種體驗,也可說是嗅覺的記憶。在城市里呆久了,你體會到城市是種什么味道嗎!你的嗅覺有體驗嗎。我感覺城市味道有幾種:
滿街汽車尾氣味,是種汽油、柴油。酒精的混合味道,很刺鼻;空氣中充斥著煤煙味與霧霾的混合味道(尤其冬季更甚烈),即刺鼻又刺眼;走提高行街或購物商場,撲鼻而來的是化妝品味、香水味,使人昏昏晉噩噩,半醒半睡,不知是在天堂還是在地獄!總之,我覺得城市的味道,渾濁,黑暗讓人沉悶、窒息、壓抑!
告別了城市,離開這鋼鐵水泥森林,驅車向久違的家鄉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的田野,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心境豁然開朗,就連呼吸也覺得順暢了!
到了家鄉,閉上雙眼用鼻子來嗅一嗅,唉!這真是久違的鄉村味道。它在我嗅覺記憶中刻下深深的痕跡。我貪婪地吸吮家鄉的味道,品味著它,它還是過去的老味道,那么純正,那么親切!我細細咀嚼家鄉味道,真是豐富多彩啊!
在青青的草地里,你可聞到草的青香,使你回味冗長,這氣味清爽就像在口中含了塊薄荷糖。躺在綠草中打滾,追憶著童年時無憂無慮的時光,也想起玩伴小芳,如今她必須是位漂亮的姑娘,我還真有點想念她,不知她在何方!
在緩緩的山坡上,你可聞到花的芬芳,這山上處處開滿了山花,映山紅似火焰燃燒了山崗;百合花張開秀麗的小嘴,吐著舌尖似乎要親吻你的臉龐;不知名的花朵艷艷開放,彩蝶飛舞,花香四溢,那里是人間美麗的天堂,空氣中充滿了芳香,這味道讓人把一切煩惱遺忘!
在綠綠的瓜田中,你可嗅到鮮瓜的芳香,瓜田是生長甜蜜的地方,瓜兒個個像綠色翡翠,瓜秧好似優美的詩行。咬一口嫩脆的鮮瓜,甜蜜涌心頭,陣陣撲鼻香。會覺得生活無限完美,處處充滿甜密的暢想。
在碧波麟麟的魚塘,你可嗅到略帶腥味且美妙的味道。這是純正的魚塘味道,塘里銀鰱飛,錦鯉躍,一幅豐收的景象。一網捕上鮮活魚兒,就著塘水鐵鍋燉魚,一會就飄出誘人的魚肉香。吃著魚鍋就著二鍋頭白酒,把這故鄉的味道品嘗!
家鄉的味道還有很多,哪種都會讓我心曠神怡刻骨不忘。家鄉啊!你的味道就是,清馨、高雅。清爽、芬芳。投入你的懷抱,就象擁抱了我的親娘。你的味道永遠記憶在我的心上!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二
在我們家鄉,總有讓我忘不了的味道。在我的家鄉,有三種味道讓我永遠都忘不了。
在大城市里,一般煮飯用的米都是一些不怎么帶有稻花香的米。如果讓我吃城市里的米飯,我絕對難咽下一口,因為我習慣了農村自己家種的稻谷的味道。
每到稻谷豐收時節,那金燦燦的稻子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爺爺奶奶見今年稻谷又要豐收了,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收完稻谷,我們家餐桌上,總會有熱騰騰的香米飯,味道可口極了,我每次都要吃上三大碗。
說起面粉,你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饅頭吧!香噴噴的饅頭,想著都讓人流口水。
小麥成熟時,要由人工去收割。這時,我也會幫忙收割小麥,收下來的小麥要曬干,脫殼,最后才去打成面粉。
用自己親手收割的小麥做出的饅頭真得很美味。
在我家旁邊有一棵櫻桃樹,每年插秧時,櫻桃就成熟了,那紅色的櫻桃掛在樹上,好像紅寶石掛在樹上一樣美麗。
每年櫻桃成熟時,我都會爬上樹去把那些櫻桃摘下來。櫻桃的味道非常甜,要是能榨成果汁就更好了。
這就是家鄉的味道。我喜歡這些味道,更熱愛我的家鄉。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三
每當端午的到來,我都會早早的起床,與奶奶一起包粽子。棕即“棕籺”,俗稱“粽子”粽子分甜和咸兩種,我偏愛于甜粽。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不吃屈原的尸身。后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這便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前一天,奶奶會把粽葉摘下,然后清洗,泡一會兒再曬干。第二天清早起來就能包粽子啦,一大清早,太陽高照,我搬了張小凳子。小跑到門口幫奶奶一起包粽,我拿了片粽葉像奶奶那樣繞一圈。葉子被我折斷了,哦,沒事,再來。
奶奶看著我,開始手把手的教我再試一次后,成功了!兩只手一手拿葉,一手勺材料。我放了糯米,還有腌好了的肉,葉子繞啊繞繞成了一只粽子,是個五角的。那時我以為粽子都長這樣,可我錯了,還有三角棕,最后就是把它“五花大綁”起來,但這一步有了之前散架的教訓,我一般都交給奶奶來做。大粽子包完后就讓奶奶給我包小粽子。
可愛又美味的小粽子,我最喜歡啦!小粽子上會有一根較長的線。這樣就可以把粽子挎在身上,有時我不舍得吃,結果就是被別人吃了,我只能在一旁看著生悶氣。
一早十點多粽子全部煮好了,粽子在手,再看比賽龍舟開心又滿足。家鄉的端午,一家人其樂融融。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四
婆婆的菜有著一股濃濃的家鄉的味道,這句話媽媽曾說過。一道道普普通通的家鄉菜,帶來了無限的溫馨,足以讓兒女感到溫暖,讓游子的心中有了家的依靠。挑一片土豆片,醇厚的味道直達心底,喝一口酸菜湯,酸酸的味道順著舌尖,到達心田;吃一瓣糖醋蒜,在心湖蕩起了層層漣漪。思緒隨著菜香,飄回了從前:八月中秋,全家人坐在一齊嘗著菜吃著月餅賞明月,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微笑,是幸福的、溫暖的。
家鄉的菜,有著一股溫暖的味道,濃濃地湖在心頭……。
幼小的我住在婆婆家中,小時候一見生人就哭,若是一會兒看不到婆婆,必然號啕大哭,那一天終究是來了,在我一天一天的企盼中,爸爸媽媽來接我進城了。我舍不得婆婆,硬是要爸爸媽媽帶來城里才肯去,雖然我再三請求,但婆婆由于家里事情多,實在抽不開身與我們同行。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家鄉。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淌,咸咸的……一向澀到了心里。
我明白,婆婆的腰是讓各種艱苦的活給累彎了,那早生的華發上思念出門闖蕩的兒女,眼角的皺紋是時光手握利刀在一個又一個易逝的年華刻下的。她的苦,已無形過多的語言來敘述。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五
今天是大年初一,天氣風和日麗,萬里無云,我們一家六口還有我的好朋友一家一起去蘭田—東嶺水庫游玩。
路上,我聽媽媽說蘭田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是我們臺州的“香格里拉”,位于臨海市涌泉鎮的北邊,距涌泉鎮區18公里左右,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是一個海拔680多米高的山鄉,也叫桐嶼山。我聽著心都快飛到那里去了。汽車經過涌泉桔子合作社示范基地,路兩邊種滿了桔子樹,還有大棚里的桔子樹,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桔子,看得人真想大吃一口。
可來這邊的人太多了,車子排起了長龍,堵車了。我們望著車外的風景,說說笑笑,別提有多開心了。
經過交警的疏通,我們又開始行駛在路上進入蘭田鄉的山腳下時,我看到一條條像長龍一樣的公路繞著大山一直到山頂。爸爸說要開始盤山了,讓我們坐穩了,我們一路上有點驚有點喜,繞了十八個彎都不止,終于到山頂了。
停好車后,我們下了車,深深地呼了一口氣,啊!真新鮮呢,再看看山下的房子都變成米粒那么點大了,山上種滿了茶樹,一排排茶樹緊密有續,山連著山,天空格外的藍。我們邊走邊看,前面過來了好多條黃牛,一位老伯伯正趕著牛呢!再往前走,啊!一個水庫出現在我們面前了,雖然沒有長潭水庫那么大,但是水庫里的水特別的清,特別的藍,還有一些游客在旁邊燒烤呢!如果夏天來感覺會更棒,周圍種滿了茶樹,爸爸說這里是蘭田有名的茶園合作社基地,我們繼續往前走,啊!前面是一望無際的大山,群山連綿起伏,再看遠處,媽媽指著遠處那個像勺子一樣的東西,媽媽說那是牛頭山水庫,離這兒不遠了,我們在這懸崖之巔拍了許多的照片。
雖然蘭田沒有古長城的繁華,也沒有神仙居的奇秀,但是她與眾不同,景色獨特,難怪被游客稱之為臺州的“香格里拉”,“臺州城市的后花園”,真是名不虛傳吶!
文檔為doc格式。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六
老家的房屋旁,總是屹立著一棵桂花樹。
每次回來,在老遠處,就能聞到一股沁人心扉的桂花香。
又回到了這個地方,老遠就看到了渺渺升起的炊煙,老家的各位又在準備著些什么了,殺雞、摘菜,看來今晚又是一頓盛宴。
大家各忙各的,分工明確,之間合作的天衣無縫,就連本來打算袖手旁觀的我也走上前去,詢問著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東西。
就這樣,用著自己親手種下的食材,自己一家人親手料理一,大家子人,圍著幾個大桌子,就這么一起熱熱鬧鬧的吃著晚飯,晚風時不時掠過頭頂,親戚時間說說笑笑,小孩子們之間也其樂融融,一家人圍在一起,晚風中,此情此景,構成了一副溫馨的名畫。
飯后,大人們拿出自己釀制的酒,邊喝邊談笑風生,這個時候,我們就跟著媽媽到后院里,把曬在地上的桂花收起,我拿起一片桂花,放在鼻尖嗅了嗅,一股甜甜的清香自鼻尖飄散到身體的每一處角落。
媽媽將收起的桂花,用來泡茶,飯后,坐在院子里,捧著一杯清香的桂花茶,賞著漫天星辰,和一旁的媽媽聊著家常便飯,此時,無論是生活中多大的煩惱都已經被拋在腦后,沐浴在這晚風之中、星辰之下,身體是那么的愜意,大腦是那么放松。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七
細碎的桂香微微顫動著家鄉的味道,在周圍蕩漾。
——題記。
大朵的玫瑰絢爛地綻放,那濃郁的味道,每日快奏的生活,熱情,而富有活力,在這香味之下,我早已忘記了家鄉特有的味道——直到那個團圓的節日。
我回到了家鄉。
一進那方小院,便望見了院中桀然微笑的桂花,連那枝梢都在午休,可她們依舊應對著我,恬靜的笑著。
我坐在桂樹投下的陰影旁那片巨大的陽光中,家鄉獨特的味道肆無忌憚地彌漫在周圍,甜甜的桂香浸潤著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我就一向在這桂香中靜謐地坐著,認憑那細碎的香味落滿衣衫,卻依舊不去拂落它們。忘了有多久,沒有如此的安靜之下度過午后;忘了有多久,一向沉浸在玫瑰一樣熱烈的生活中;忘了有多久,家鄉這獨一無二的淡淡香味被拋至腦后。
我就在這靜的香中坐著,看著它們簌簌地落滿掌心。我不愿將這來之不易的香味再次從手中灑落,便將它們裝在一個透明的瓶中。透亮的瓶子閃亮亮地映出那些細微香味的影子,他們在瓶中,挨挨擠擠地,我明白,那是一種屬于家鄉的喧鬧,屬于家鄉的味道。
我塞上瓶塞那家鄉的味道便永久地被珍藏其中,不會再一次地,從手心溜走。
如今,那瓶桂花依舊在我身旁陪伴,無需打開瓶塞,那淡雅的味道就彌漫在周圍,甜甜地。
因為,我明白,那是最美的香味,不一樣于那玫瑰,它是家鄉的味道……。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八
我生在濟南,從小變伴著泉水長大。閑暇時常蹲在由泉水構成的涓涓溪流旁,那兒有我看不完的雅景,講不清的心境,理不完的思緒。做不盡的美夢。
剛涌出的股股清泉急匆匆地分散到泉口的周圍,從高高的長滿茂盛雜草的石壁下汩汩涌出,悄無聲息地流入,繼而又旋轉著、依依不舍地離開。在水面上濺起顆顆珍珠,灑落在每個縫隙和角落,默默滋養著土地。那泉水的味道是清清的。在空氣中總會彌漫著淡雅的感覺。若是捧起一捧品嘗。那味道雖然普通,但夾雜這一絲甜蜜。在口中融化,流到心里。再到全身蔓延開來。不能延年益壽,卻能夠讓人忘記煩惱,從喧囂緊張的生活中走出來。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很小的時候,我時常背誦這句詩。只覺朗朗上口滿嘴余香,于是就一向記著,也沒能忘記。稍大一點時才知是記錄家鄉的風景。
夏日的濟南總少不了開滿湖面的荷花。遠觀碧綠的荷葉,層層疊疊,綠瑩瑩地散發出淡淡的荷香。溫柔的荷花含苞欲放。景致甚是優美。那是像蠟染一樣的花朵,姹紫嫣紅、端的好看。走進時便有芬芳縈繞在身旁。同美酒般醉人。“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想必詩人當初也大概是在這荷花池邊流連忘返了吧。
人們愛蓮是因為它香遠益清的雅美,陶淵明愛蓮是因為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堅貞。而我愛蓮是因為它裝點家鄉,是家鄉不變的味道。
蔥香和椒鹽的味道鋪滿濟南的大街小巷,每個濟南人都應當熟悉的味道。油旋兒,在濟南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濟南油旋兒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老濟南人吃油旋兒是頗講究的,大多是趁熱吃,或配米粉,或配餛飩,另有一番滋味。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
濟南的油旋必須用純正花生油手工和面,根據四季調配面團軟硬。小小的油旋雖然僅有巴掌大,卻要由很多層薄如報紙的面皮疊壓而成,在制作中不論揉、搓、搟、捏,一遍不多一遍不少。細膩執著的精神也在面團鍋爐間傳遞著。
家鄉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躍,在血脈里流淌,在心中舞動。像是剛剛墜地的嬰兒,我深愛著母乳般家鄉的味道。他將一向陪伴著我,陪辦我成長。家鄉的味道溫柔而讓人無法忘卻。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九
一窗暖陽外的一方蔚藍,一泉溪水后的一片墨綠,一彎明月下的一抹淡黃,是我僅記得的。
這是一個普通的村落。
幾聲洪亮的雞啼準時傳進一間白墻黑瓦的小屋,將我扯出夢鄉,我眨著惺忪的雙眼適應這籠罩著我的一窗暖陽,心情不由得開朗起來。然后我斜倚在窗邊,望向那一方蔚藍的天空,等著一聲聲嘹亮有力的吆喝從遠處傳來:“炒果條、鼠殼果、鴨母捻,五塊錢一碗嘞!”等著彌漫在屋外的小巷上。
村落依一泉溪水而建,午后溪邊常有孩童嬉鬧的快活的身影,濺起的水花飄到一旁正幫著嬸嬸烤魚的我的身邊。剛捕起的魚兒在火堆中“嗞嗞”作響,慢慢變得焦黃,在飄香中叔叔抱著一串香蕉從溪水后的那片墨綠的蕉林中走出,拍了拍懷里的香蕉,熱情地招呼道:“快來嘗嘗!”
一彎明月遠遠地掛在天邊,星星被隱沒了身形,晚風拂過,將這一大家子熱騰騰的飯菜香帶去很遠。爺爺興致勃勃地從屋內捧來一壇糯米酒,道:“這酒可是自家泡了好幾年的,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說罷將壇子打開,一陣濃郁的酒香在這夜色下散開,身后幾顆平日被爺爺精心呵護的桂花樹似也不甘示弱,一抹抹淡黃的小花躲在綠葉間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在這醉人的月光下,在這醉人的中,與爺爺奶奶聊著天,我也微醉了。
是異于城市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味道。一座山、一片湖沒有城市中山山水水背后的人工雕琢的刻意有的只是那一份獨有的自然、清靜。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十
故鄉給了我很多味道,有開心的,有驚心的,也有歡樂的……我經常不回家,我都覺得我變了,變得有點像機器人。我在老家時,每天和爺爺一起種菜,一起澆花,活得很好吃著自己中的食物,有時我會感覺我好棒,我真是太棒了。而在城市,我也變得很懶,除了吃媽媽買的菜,就什么也不做。
要說我在老家有不少好朋友,我們一起玩,還經常一起闖禍。不過大家都是很快樂的。我們經常玩游戲、或者用某種草來編小動物。還能去爬山……比如,有狗尾巴草能編小兔子也能編一朵花……而在這里,我們經常玩跳棋、滑冰鞋、羽毛球……可都沒有那種。
我今天又回到了老家,和那些朋友一起去水池上去玩,被一個老奶奶發現,真是來得太不巧了,幸虧我們幾個趕快下來,要不那老奶奶就該告訴我們家長,我們就有得挨一頓罵,這可真驚心呀!雖然回來只有三天,但我把那種卻銘記于心。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十一
是一泓清澈的山泉,是一片金黃的銀杏葉,是土特產的美味,更是那空氣中彌漫的幸福與愉快。
說到家鄉,總會想起余秋雨先生說的:“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沒錯,文化底蘊豐富的水文和歷史悠久的水利工程便是家鄉的一大特色。每到清明時節,都江堰的放水節就到了。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開展,人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舞龍表演節目,龍在人的控制下,有時盤踞,有時延伸,有時翻滾,真是活靈活現。人們看得出了神,一系列活動過后,放水開始,滾滾岷江水一瀉千里,灌溉成都平原。同時,幽幽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青城山空氣清新,景色迷人。“青城天下秀”是對你的贊美。我愛你,家鄉,愛你的山清水秀,愛你悠久的文化歷史。
換季時的家鄉格外迷人,尤其是在秋冬季節。都江堰的市樹是銀杏,一到秋冬季節,銀杏葉便紛紛變成了金黃色。走上街頭,向遠方眺望,金黃色的海洋沖擊著視野,排列整齊的行道樹就像一層層金色的波濤襲來,令人眼花繚亂。走近一棵樹,樹上墜滿了一把把黃金扇,讓人頓覺秋意涼爽。一陣秋風吹過,樹葉便飄落下來,在風中飛舞,如同一只只黃蝴蝶。樹下已堆積著厚厚的層層樹葉,踩在上面,軟軟的,就像一層松軟的地毯。在這初冬的早晨,這寒冷的天氣并沒有使萬物岑寂,那金黃的樹林,如同一條奔流的江河,洶涌澎湃,使得這冬日增添了無限的活力。
不論是樹,還是山,抑或是水,它們似乎能放進任何一個時空的聚合。而我認為,它們不必放進《詩經》,不必放進《楚辭》,不必放進古典主義,也不必放入后期印象派的筆端。但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里,都應該有過這樣的一個早晨,這樣的一季初冬。
在生命的長河里,不論我身在何方,總是懷念。,是溫暖,是美麗,是歡樂。徜徉在這中,勾起了我濃濃的鄉愁。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十二
可能是一道菜,一個特色的小吃,而我對家鄉的感覺更是一杯茶。
汽車顛簸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并不好走,遠遠望見了那熟悉的炊煙,就知道快到外婆家了。山路時而寬,時而窄,看不到一條河流,全是金黃色的泥土,一片片油菜在風中搖曳,令人有無限的遐想。
看見了那房子,還是那樣沒有變。幾年了,她又多了幾根銀絲。外婆熱情的為我們泡好了芝麻茶,我端起它,熱騰騰的,一股暖流涌進我冰涼已久的心,幾片茶葉漂浮在金黃色的水面上,倒有幾分秋天之意,早已經被炒過的芝麻們則沉在水底,喝一口,淡純的茶味先在口腔中漫溢開來,咸咸的,接著一口芝麻在口中噴發出來,口里的余味是香甜的。這溫暖的茶流遍我的身體,我感覺整個困倦已久的人重新活了過來。我的心脈,我的血管重新工作。一股涼風吹過,好不快意。呼,喝完了這杯茶,完全沒了餓意。
第二天,我們便去了伯外婆的家。她一個人站在門口,心里便涌出一股心酸的感覺,還是一杯芝麻茶,在陽光下閃耀著它獨特的光澤,也不知怎的,就覺得這杯茶像那個老奶奶的時光錄,一陣風呼過似乎演繹了她所有的艱辛人生,芝麻茶便有了不一樣的味道。我們告別了她,臨走時,淚珠在她的眼眶里打轉,芝麻茶還是熱的。
這一杯芝麻茶依然的閃爍這它獨特的光澤……。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十三
清晨,我披著露珠,走在家鄉一條最尋常的小巷。我踩著青石板,尋找著家鄉的味道。
這條小巷似乎睡著了,只有白墻和黑瓦靜靜地矗立在那兒。一旁的小河又把潺潺的流水聲送給了小巷。兩只烏黑的鳥兒以驚人的速度和我擦肩而過,而我只聽見“噗噗”的撲翅聲,兩個小生命早已不見了身影。整個小巷被一層薄薄的濕氣籠罩著。我想,可能要下雨了吧!我連忙撐起油紙傘,繼續在小巷里漫步。這可能就是家鄉的味道。
走著走著,一面黑子紅底的大旗映入了我的眼簾,上面繡了一個斗大的“酒”字。這就是紹興酒店的招牌了,雖比不上霓虹燈引人注目,可在白墻黑瓦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溫馨。走進店門,魚干、臘腸掛滿了一墻。而墻角下堆著大大小小的許多酒缸,大的酒缸足可以裝下三兩個小朋友——這也是我們躲貓貓的`藏身之地;而小的酒缸只有手掌般大小,顯得又精致又可愛。出于好奇,我小心翼翼地掀開了用竹編的酒蓋。哇,一股濃濃的酒香撲面而來,真想立刻撈一碗來嘗嘗!這黃酒,在古代,勾踐用它投醪壯師;而今天,美國總統也用它來招待貴賓!我坐在長凳上一邊品著美酒,一邊吃著茴香豆,真是人間美味啊!這就是家鄉的味道。
起身離開酒店,一拐彎,隨手推開一扇斑駁的黑漆小門,一座小巧而精致的園林出現在眼前。“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悲劇在這里流傳至今!紹興的每一堵墻、每一扇門,都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三味書屋里的“早”字,刻畫著魯迅刻苦求學的精神;青藤纏繞著的書屋,掩映出徐渭艱難而不羈的一生;大通學堂里的槍聲,伴隨著秋瑾不屈的吶喊……這厚厚的人文沉淀,更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純純的,讓人心馳神往;家鄉的味道,淡淡的,令人回味無窮;家鄉的味道,厚厚的,那迷人的氣息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間。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十四
又到了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中秋的腳步也近了。鄉間的秋天,金潮暗涌,綠樹蔥蘢,果香四溢。留在我們兒時記憶里的,卻沒有大人那些豐收的喜悅,我們所關注的,是美食。
在川北農村,屬于這個季節的美食,種類繁多,不必說那神奇的雨后才現的野菌,不必說那聞香醉人的地果,不必說那燒烤即食的筍殼蟲......每一種神奇的食物都有一番獨特的風味。其中最誘人的,莫過于軟糯香甜的糍粑和令人回味無窮的桐葉蒸饃。
糍粑不是什么很稀奇的食品,但是家鄉的做法確實獨具一格,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原材料是當年剛從稻田里收獲的糯米,比陳年的要香糯得多。把糯米洗凈之后放至在一口大鐵鍋上蒸,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蒸好后的新糯米油亮飽滿、晶瑩剔透,空氣中瞬間彌漫著誘人的米香味,小伙伴們歡呼雀躍,躍躍欲試。因為接下來就是“叉糍粑”了。這是個力氣活,小伙伴們只有觀看的份了。只有趁大人歇氣的時候上去鼓搗一下,卻連對窩棒都提不起來,逗得大人們在一旁直樂。蒸熟的糯米倒在石頭對窩中后,用對窩棒不停地盅,糍粑上下翻滾,直至把糯米打成很粘的泥狀直至用對窩棒能提起整個糍粑。然后用一張干凈的毛巾把糍粑從對窩棒上慢慢取下來,放在早已撒好南瓜仔粉的簸箕中,用手慢慢攤成直徑大約15公分的圓,然后再在上面撒上薄薄的一層炒南瓜仔粉,成品糍粑就做好了。最后再根據個人的喜好,切成塊狀或片狀,用油鍋炸或直接蘸白糖食用。油炸的表皮酥脆,蘸糖的甜糯而不膩,滿口都是大米和炒南瓜仔粉的清香。趁著大人們到廚房去弄第二鍋糯米的機會,小伙伴們合力抬出對窩棒,直接用手摳上面剩下的糯米,那種偷食的感覺至今難忘。
記得上一次吃到桐葉蒸饃,已經是二十多年前了。我始終記得是皎潔的月夜,大約在中秋節前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聚在院子里,年輕人或高談闊論,七嘴八舌討論今年的月兒更圓之類的話題,或仰望星空,靜靜地聆聽老人們聊起當年的往事,小伙伴們有的是精力,中午的糍粑還沒有消化完,相互打鬧嘻戲著,為即將登場的下一道美食騰空肚皮,院子里好一幅熱鬧的場景。婦女們剛從廚房蒸籠里端出熱氣騰騰的桐葉蒸饃,小伙伴們便爭先恐后,早已將蒸籠圍了個水泄不通,大家于是挨著分發。一個就足以吃飽的蒸饃是如此的美味。食罷,美食的余味依然在心間繚繞,揮之不去,那是歲月給予我最真實的饋贈。
桐葉蒸饃,可以理解為一種有皮有餡的大餃子。這種狀如餃子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比較特別,里面的餡料為玉米漿、嫩南瓜、少許農家臘肉,佐料當然少不了姜蒜鹽等,最神奇的是它的皮,用的是鄉下特有的新鮮桐葉----油桐樹的葉子。
老家鄉下的山坡上、地腳邊,通常都會和油桐樹不期而遇。這種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大山里田埂上一丁點兒瘦土,都會被它有力地緊緊攥住。它恣意伸展的枝椏,粗實笨拙,帶著野性,或倒掛金鉤,或弱依峭壁。像滿山淘氣的野孩子,身姿不一而足。不必念記春日燦若云霞的油桐花,那是轉瞬即逝的燦爛。那碧綠的油桐葉才是我們的最愛。油桐葉寬過巴掌,顏色透綠,葉脈清晰,本身就帶著香味。查不到是誰發明的這種食材,我們只有沿襲古老的習俗,帶著葉柄采摘下來,大約十多張足矣,這是桐葉蒸饃的最基本的標準配置。
新鮮桐葉兩面細細洗凈,整理好備用。但單有油桐葉子顯然不行。要選擇上好的使用農家肥種出的玉米,石磨磨碎成漿;同時選擇鮮嫩的南瓜,細細切絲,外加青紅辣椒絲拌勻;當然,少不了點睛之筆,那就是農家臘肉。春節的臘肉放到這個時節,別有一番滋味,切成肉絲顯然是不能的了,只能切成肉丁;再將南瓜絲、肉丁加入佐料拌勻。萬事俱備后,將桐葉鋪平,把鮮玉米漿攤成一個圓,再填入餡,然后從中間對折,合成餃子的造型,最后放上籠屜,二十分鐘后就可出鍋了。香味早就透過窗戶飄出來。剝開外面青焦干黃的桐葉,里面就是黃黃的.玉米餡,咬一口饃松軟、香甜,再咬一口餡鮮、脆、香,唇齒留香。尤其是桐葉的清香滲透在饃中,有種獨特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
現在回想起來,糍粑和桐葉饃都要攤成一個圓,就是代表團團圓圓的意思。正是這些當年常見的滋味混在一起,才有了歲月的痕跡。如今過中秋都是吃月餅,我想可能再也吃不到兒時的美味了。時光飛轉,歲月蹉跎,那用“對窩”叉成的糍粑還有農家小菜做餡的桐葉蒸饃,那記憶中,只有出現在夢中,余香縈繞......
我愛家鄉的味道(匯總15篇)篇十五
小時候,校園里植滿了迎春花,每逢三月,春姑娘的氣息喚醒了它們的種子,于是它們抽出嫩綠的莖,開出淡黃色的小花,像夜空中點點的繁星一般點綴在綠叢間,而那細長的青莖則無聲地往遠處延伸,垂在教學樓的長廊外,形成一排長長的綠簾,盛夏時留出一片濃郁的綠蔭。
望向窗外,總能看見迎春花舉著笑臉在微風中搖曳,心生愛憐之情,于是昂起銀鈴般的小腦袋問老師問道:“老師,這是什么花啊?”老師笑了,俯下身子輕聲說:“這叫迎春花,有迎春花的地方就有。”我點點頭,凝視著老師被迎春花映得金燦燦的眸,心中留下了那株迎春花,也留下了一個對家鄉模糊的印象。
午后,我總愛折一枝迎春花放在床頭,靜靜沉醉在迎春花的花香中墜入夢鄉,讓那暗香穿行在我的夢中。夢里,是我和小伙們在東荊河大堤上放風箏的情景,那里有青蔥的樹木,濕潤的泥土,明媚的陽光,順著悠悠的風箏線望去,還有一座座建筑物如春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閑暇之時,我也愛巴望在窗口欣賞校園里的迎春花,看它們一朵朵擁擠在一起爭相開放,正如我們一樣高揚著青春的`旗幟拔節生長。一天天,一年年,聽得見它們努力上躥的窸窣聲,也聽得見我們瑯瑯的讀書聲,在迎春花的陪伴下,一張張稚嫩的臉變成一張張成熟的面孔,一個個天真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個懂事的少年。
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我也曾發現過這種淡黃色的迎春花,彎下腰拾起它,卻沒有親切的感覺,亦沒有那熟悉的,心里因此變得十分空落,仿佛是缺失了一件心愛的寶貝,直至回到家鄉,那缺失的部分才被兒時的記憶所填補,帶給我一種深深的慰藉,和我情緒失落時母親給予我的一句安慰同樣久久地溫暖著我的心。
我明白了,迎春花生長在我的家鄉,生長在我童年時的樂土上,在那里,不只是迎春花,勤勞的人們、忙碌的大街小巷、微潤的空氣,甚至是一草一木也同樣帶有,因為那兒,是我成長的地方。